美声唱法演唱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
九儿歌曲演唱技巧详解一、背景介绍《九儿》是一首由韩红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创作于2015年,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
这首歌曲以一个抗日妇女的角度,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演唱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成为了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二、歌曲特点《九儿》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旋律优美:歌曲的旋律采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创新。
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2. 节奏感强:歌曲的节奏明快有力,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同时,歌曲中的节奏变化也很好地表达了歌曲的情感变化。
3. 和声丰富:歌曲中的和声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多声部的配合,让歌曲的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三、演唱技巧与方法针对《九儿》这首歌曲的特点,以下是一些演唱技巧和方法:1. 声音运用:在演唱《九儿》时,需要使用真声和假声的混合。
在表达激烈的情感时,可以使用真声;而在表达柔和的情感时,可以使用假声。
同时,要注意声音的力度和平衡,以突出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 共鸣运用:共鸣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在演唱《九儿》时,需要使用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同时,要注意共鸣和声音的协调,避免出现声音嘶哑或失真的情况。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演唱的关键之一。
《九儿》这首歌曲表达了一个抗日妇女的深情和坚定,因此在演唱时需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以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具体实例,分析《九儿》在不同表演者演唱下的效果差异:1. 韩红版:韩红是《九儿》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她的演唱深情而富有感染力。
在演唱时,韩红充分地运用了声音、共鸣和情感表达等多种技巧,将《九儿》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韩红使用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充分地表达了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演唱分析一、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歌词的艺术性较强,大多喜欢采用著名的诗歌,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第二,在旋律方面不单单注重人声的部分,艺术歌曲的伴奏追求的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艺术歌曲是黄自音乐创作中的重点,也最能够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民族化。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他的作品是画境、诗境、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从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来看,大多使用唐诗宋词以及同时期的诗词。
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要求使然,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
黄自将自身的优势融入进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赋予了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歌曲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美和高雅气质的新的艺术歌曲类型,做到了诗词曲音乐的完美结合。
2.西方作曲法则与东方民族风情的融合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状态。
他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继承西方作曲法则的长处,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画的审美习惯中总结出规律,将两者结合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3.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相互配合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完美的继承了艺术歌曲原本的特点,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相辅相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歌曲要构建的形象与意境。
黄自的钢琴伴奏写法总是跟主旋律相互呼应,互相配合,钢琴伴奏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与主旋律一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渲染任务,让人感觉到人声与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歌曲《怀念曲》的分析与演唱指导一、对艺术歌曲《怀念曲》歌词的赏析首先,我们就从歌词的部分对作品加以分析。
这首歌曲主要是通过诗词的形式,对远方的恋人寄托了相思之情。
本文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的无尽思念,旋律悠扬,将演唱者与听众都带入了一种情境。
这首词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从“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那旅行的水,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的心弦。
”通过高山流水这种曲径,将思念随着流水送往恋人的手里,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一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相思之意。
将作者的思念之情体现的淋淋尽致,再配以抒情的音乐,更会给听众带来一种绝佳的听觉盛宴。
第二部分是“我曾問南归的燕,可带来你的消息?她为我命运呜咽,希望似梦,心无依”。
短短四句话,却带了一种不同的意境。
我询问那南归的燕儿,是否可以得到你的回复,可是盼来的却只能是自己命运的同情。
给人一种心伤神碎的伤感意境。
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通过“南归的小燕子”间接的阐述了我的失落与感伤。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虽然诗词中并没有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份感情确实无比的真挚,让人念念不忘。
二、对艺术歌曲《怀念曲》气息的分析在歌唱训练中,气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
在歌唱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决定一首歌曲是否好坏,考验的往往是演唱者的气息控制。
艺术歌曲《怀念曲》的前奏时间往往较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而是应该跟住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调整自己的呼吸,根据音乐的强弱关系来呼吸,将自己的呼吸与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吸气的节奏与时间,既不能吸气过早,也不能吸气过晚。
如果吸气过早的话,气息就会十分不自然,给人以僵硬的感觉;反之,如果吸气过晚的话,就会导致气息不沉稳,或者是上不来气,就像是没有根基一样。
所以说,气息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准备好恰当的时机吸气才可以掌握好歌唱的技巧。
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2.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特点3.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4.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5.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6.结论:总结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意义与价值正文【引言】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大自然的四季为背景,用美妙的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四季的问候。
这种唱法既有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又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亲切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特点】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性强:这种唱法以音乐为基础,强调声乐与器乐的完美结合,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2.表现力丰富: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能够表现出大自然四季的变换,以及人们对四季的情感寄托,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3.感染力强:这种唱法注重情感的传递,通过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四季的问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也传入了中国,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喜爱。
许多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这种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作品。
这种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也为中国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代表作品有《四季》、《春之歌》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歌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在艺术家方面,如帕瓦罗蒂、多明戈等世界著名歌唱家都是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的杰出代表。
【结论】总之,四季的问候美声唱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大自然的四季为背景,用美妙的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四季的问候。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与宗教艺术,包裹篆刻艺术融为一体。
其地域代表性覆盖范围广,将东方文化中的精髓与中国的艺术精华相结合,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让我们看到了仙女在空中飞舞的姿态,充满了对于仙境的完美诠释。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仙女通过肢体的上下翻腾以及扭动,包括对裙摆以及飘带的控制展现出流动的韵律美。
经过时间的流逝,飞天的脸庞已经没有当时灵动与立体的色彩,但其眉宇间以及裙摆的走向都明了可见。
风度翩翩的仙女用挺拔的双腿以及双手摆出散花状,像轻巧的飞燕般翩翩起舞。
变化多端的飞天造型有的在天空中神游,有的则挥舞着手臂准备飞向天空。
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天女散花的室外桃园中。
但在随后的考量中我们发现,飞天的袈裟与襦裙将人世间的劣根性展现的一览无余。
捧着莲蓬和荷花枝干的仙女已经不在天空中遨游,没有了飞天轻巧生动的感染力。
过于展现现实的飞天已经将其独特的艺术神韵消失殆尽。
在经文变化的图画中,其题材一方面体现出佛家在宣经传教中每一位僧侣对于佛教的忠诚,并表现了僧侣对于上天赐予那片极乐世界的美好向往。
飞天最好的体现就是在敦煌壁画中,不同变化的方位体现了飞天的灵动性。
在初期,画师在作画时时常将画画在洞窟的角落等不起眼的位置,也有画在主人公的面部,或者是在门框与舷窗上均清晰可见。
色调与色彩的精美搭配完美的展现了其艺术表现力,经过宝石制作的颜料不仅可以完美呈现出色彩的变化,还可以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同的色彩对比将飞天飞舞的姿态完美呈现出来,仿佛就在眼前。
盛唐时期随着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有极强的装饰色彩,采用大红等明亮的色调,而在随后的时期运用的颜色逐渐发暗。
(二)飞天的舞蹈展示甘肃省歌舞团的《丝路花雨》中飞天群舞通过肢体姿态的不断变化,包括肢体的上下扭动以及双臂的伸张将浮动与动静相结合,将洞窟单调的泥土色演绎的栩栩如生。
虽然在考察时,色彩丰富的壁画已经被氧化成为乌黑色,但眉宇间以及每一块肌肉的形状还是可以清晰可见的。
《歌曲《草原夜色美》不同演唱版本探析及美声诠释》篇一一、引言《草原夜色美》是一首充满浓厚民族风情的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不同演唱版本进行探析,并对其美声诠释进行深入剖析。
二、歌曲背景及作者简介《草原夜色美》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草原风格歌曲,词曲作者为知名音乐人。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独特的演唱风格,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不同演唱版本探析1. 原唱版本:原唱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表达。
在音色上,原唱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将草原的宽广与深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节奏和旋律上,原唱把握得恰到好处,使整首歌曲充满了浓厚的草原风情。
2. 民族唱法版本:民族唱法版本的演唱者多以专业的民族歌手为主,他们在演唱时更加注重歌曲的韵味和情感的传递。
这种版本的演唱在音色上更加纯正,将草原的韵味表现得更为细腻。
在技巧上,民族唱法版本的演唱者运用了更多的声乐技巧,如滑音、颤音等,使整首歌曲更具表现力。
3. 美声唱法版本:美声唱法版本的演唱者多以专业的声乐演员为主,他们在演唱时更加注重声音的技巧和表现力。
这种版本的演唱在音色上更加纯净,声音的质感更加细腻。
在技巧上,美声唱法版本的演唱者运用了丰富的声乐技巧,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使整首歌曲在表现力上更加出色。
四、美声诠释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演唱,美声诠释都是《草原夜色美》的重要特点。
美声诠释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还要求其在音色、节奏、旋律、情感等方面做到完美的结合。
在音色上,美声诠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纯净、细腻,能够充分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在节奏和旋律上,美声诠释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准确的把握,使整首歌曲在节奏和旋律上更加和谐、流畅。
在情感表达上,美声诠释要求演唱者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五、结论《草原夜色美》作为一首经典的草原风格歌曲,其不同演唱版本各具特色。
徐景新艺术歌曲的创作关于《徐景新艺术歌曲的创作》,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徐景新音乐作品探析【第一章】徐景新艺术歌曲的创作【第二章】歌曲《飞天》的音乐分析【第三章】《飞天》音乐歌曲的演唱分析【参考文献】艺术歌曲《飞天》的特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前言中国的艺术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枚瑰宝,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下,我国音乐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体裁之丰富都令人叹服。
在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下,中国艺术歌曲逐渐发展起来,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艺术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选择该论题作为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首先是我对徐景新创作的歌曲的喜爱,在研究生期间,学习演唱了徐景新的几首作品,最开始便是从艺术歌曲《飞天》的学习演唱开始,该首作品由陈克作词,徐景新作曲,具有很美的诗画语言,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句句押韵,伴奏旋律虚无缥缈,把人带入一种仙境,仿佛置身敦煌,自己便是那画中的仙女一般,深深地被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其次,在研究生期间的音乐会中,就把该作品列入演唱曲目之一,选择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笔者对作品本身的理解、领悟和演唱表现研究。
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研究生,我对徐景新艺术歌曲充满好奇心。
触发了我深入学习的研究之心,把立足点放在声乐表演者身上,对提高对作品演唱的艺术表力的感染力。
此论文通过研究作曲家徐景新先生创作艺术歌曲的背景、风格、特点和作品《飞天》的特点、演唱分析,以及演唱者如何更好的去演绎作品本身和歌者情感的表达。
作为声乐专业研究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从语言、情感、声音、风格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再通过音乐会、演出和比赛对该作品的实践体会,做一些总结和研究,使自己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演唱水平有所提高,对歌曲的感悟及情感表达更深入人心。
第一章徐景新艺术歌曲的创作。
第一节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曲家简介。
徐景新,上海奉贤县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
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上海电影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
歌剧《苍原》中咏叹调《情歌》的演唱分析作者:闫婵娟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情歌》选自歌剧《苍原》,是经典咏叹调之一,在美声歌唱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要演唱好这首咏叹调必须对歌曲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曲式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呼吸的控制、音色的处理、语言的处理以及声音的把握有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该作品的情感有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才能更完整地表达该作品。
关键词:苍原;情歌;演唱分析一、咏叹调《情歌》的创作背景《苍原》讲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故事:寄居在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140年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清朝乾隆年间为了民族的存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首领渥巴锡汗的带领下,经过千难万险最终回到了中国故乡天山。
《情歌》是歌剧《苍原》的主题曲,剧中反复三次唱起,是贯穿整部歌剧也是整部歌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首次出现是在征战后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出现了内奸,想要阻挠大军返回天山,内奸趁机陷害女主人翁的情郎舍愣,但是聪明的首领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计就计放出舍愣被处死的消息,女主人翁误以为情郎去世,悲痛不已,就演唱了《情歌》来抒发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曲作者运用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来塑造女主人翁娜仁高娃的形象,运用抒情的咏叹调来刻画女主内心的情感,曲中的长调悠扬、深沉,短调高亢、嘹亮,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对恋的思念之情。
二、曲式结构分析这首咏叹调是并列单二部曲式,A部分(1-20小节)F徵调式4/4拍,是由两个独立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
B部分(21-71小节)F羽调式3/8拍,由复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乐段1(21-47小节)与乐段2(48-71小节)旋律重复,情绪递进,多用三拍子节奏,旋律具有民族风。
尾声(72-94小节)3/8拍转4/4拍。
整首作品的节奏从4/4拍到3/8拍再回到4/4拍,B部与A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旋律线和织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旋律线方面A部悠长、抒情,B部欢快、跳跃;织体方面A部多为分解和弦,B部多为柱式和弦。
21SONG OF YELLOW RIVER / 032020声乐艺术解析《不能尽孝愧对娘》则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重要的歌曲组成部分,主要塑造了身为一名普通儿子,在战争频发的关键时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可能会连累到母亲,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到严酷刑法,而内心极度尖锐斗争和矛盾的感情,交织着愧疚和悔恨的复杂情绪。
其实在民族歌剧等艺术形式中,对于忠孝两难全的表达和诉说非常之普遍,但是以歌剧形式对这种情感予以诉说,就显得格外的另类和特别,并且在表现方式上需要推陈出新。
一、呼吸方法的多元性在歌剧舞台和声乐演唱中,演员和表演者的呼吸至关重要,关系着最终声音的呈现效果,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
从大量的实践表演来看,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呼吸,已经成为歌曲唱段部分成功与否的关键。
主要分为沉气法、送气法两种呼吸控制方法。
在歌剧《不能尽孝愧对娘》中,演唱者为国内著名的美声演唱家戴玉强,他在表达这种悲凉的情绪时,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方法,将腹部的气息顶到横膈膜,并扩散到腰部四周;所运用的唱腔方式是哭泣、抽搐的呼吸方法,提升了歌剧的悲剧性,也营造出凄凉、无助的舞台歌剧氛围。
歌剧得背景音乐刚刚开始时,首先出现的是一个上行的高音la,给观众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伴随着呼吸控制由中强到强的变化把整个人物得情感推到一个产生共鸣的效果。
唱到“儿是娘是心头的肉”一句时,“肉”字也是从中强到强,表现出母子间深厚情感。
而在《不能尽孝愧对娘》的第三段落中,由于杨晓东和母亲的情感都已经达到了高涨、高昂的境地,因此对于这一段情节和艺术感的表达时,需要演员加速用力,延长节拍,在最高音处做简单的停顿,运用腹部送上来的一口气,支撑接下来长时值音,以便更好地呈现此作品。
在歌剧的渲染部分,唱到“寒冬腊月灾难降”这一句时,为了很好的表达出悲怆无奈的情感,利用天气渲染出母子之间的悲凉情感,这个时候的呼吸力度要减弱,内在地引出了“灾难降”的凄凉。
二、咬字吐字的多变性音乐是文字艺术和歌唱艺术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歌剧中,表演者通过演唱的方式,将曲词等静态的文字艺术演变为说唱的音乐艺术,因此正确的吐字和咬字对于整个咏叹调的效果呈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乐作品《远情》演唱探析(一)依字行腔《远情》是一首精炼短小的音乐作品,在歌曲《远情》的演唱中,需要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相结合,依字行腔。
在咬字上,需要歌者遵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将发音的着力点落在了喉咙、嘴唇等发声器官上,把握好力度,不能过度咬字,也不能咬紧牙关唱,要打开牙关,字要正,字音要到位。
由于这部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民间元素,歌曲旋律悠扬且韵味十足,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将喉咙置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运用头腔共鸣营造出清透的音色。
演唱中将气息拉长,保证从字头持续到字尾上依旧是稳定的口型,也将情绪渲染的更有韵味。
(二)气息表达演唱的本质是气息与声带的配合,在歌曲《远情》的演唱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歌者流畅地气息运用。
在这首歌曲演绎里,演唱者平稳连贯的气息表达,将歌曲流畅饱满地贯穿下来,展示了歌者对于气息的高超控制能力,也将演唱效果达到最佳。
《远情》中是主题句采用的是叙事与总结相结合的形式,每两个小节一叙事,再两小节一总结。
(见谱2)谱2在叙事部分的演唱,歌者的气息相对较为平稳,到了总结方面,气息又被拉长,呈现出声断气不断的状态,延伸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也为听者带来无限感慨。
(三)声情合一歌曲一开始是八小节的前奏,用《乔家大院》的主题音乐作为引子,接着“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有几番空忙。
”由演唱者清唱进入,演唱速度较自由,给人一种空荡寂寥的感觉,为全曲的基调做出铺垫。
随后是钢琴的两句间奏,在钢琴的低音衬托下唱出“春去秋来叹世事无常,算人生成败相当,登临远望看山水迷茫,情通天下一路奔放。
”旋律虽与第一段重复,但速度与内容在变化中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歌曲开始第一段散板“尘缘苦短”用平铺直叙的叹息方式营造了歌曲表达的沧桑之感。
“叹人间路长”中的“叹”与“容我细思量”中的“容”需要足够的以气带声来处理表达出感叹。
“缘”“短”“细”“华”“忙”则采用高位置弱唱的方式,增加诉说感,音量相对较小。
21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4期 总第539期◎ 声乐艺术解析
葛涵婧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美声唱法传到中国对我们来说是推动了我国声乐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在美声唱法中探索借鉴发扬了属于我
们自己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更多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科学的发声体系。那么在这种科学的发声体系下我们又该
怎样更好的演唱中国作品呢,艺术歌曲《问云儿》是一首能体现中国本民族音乐特点和西方艺术歌曲技法完美结合
的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本文就以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体系对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做以分析。
关键词:
美声唱法;艺术歌曲;《问云儿》;演唱分析
美声唱法演唱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分析
一、美声的发声依靠
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其实是来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随着
歌剧的盛行这样的演唱方式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在中国我们第一次
认识美声唱法的时候我们翻译它为:“Bel canto”。在意大利语中
它被解释为美丽的声音。所以我们就能看出在那个时期所追求的声
音是一种和谐美妙的声音。当然今天我们也是这样追求的。所以我
们才会努力探索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体系来更好的歌唱。我们都知
道美声唱法是主要会依靠横膈膜的腹部力量支撑气息的流动,从而
结合声带的发声,最后达到声音和气息的拍合点使声音传远,我们
总说我们的声音位置,声音的共鸣腔体,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声
的时候需要练习的技巧。需要在演唱不同歌曲的时候适当的调整。
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空间感和通道。也就是说声音通过胸腔
鼻腔头腔传给观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且需要把握好音区在
各个环节中的比例,在演唱歌曲时需要注意的是五个意大利元音:
“a e i o u”的咬字和发音。对于中国歌来说,因为发音的不同我
们更加要注意咬字的技巧和特点。
二、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问云儿》的创作背景
歌曲《问云儿》是由我们国家一级作曲家徐景新所写,台湾著
名言情女作家琼瑶作词,这首歌曲是徐景新为数不多的12首艺术歌
曲的一首代表作,歌词的意境向我们表达的一种对情人的思念牵挂
的情感,歌词写作用拟人手法,几次对云儿的发问,又像是自言自
语,又是一种牵挂之意。旋律线以我们民族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加
入了西洋的写作技法的大跳和花腔,使这首歌曲更加丰富饱满。
(二)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分析
《问云儿》这首歌曲是一个有引子有尾声的三段式的结构,歌
曲可以是g和声小调,也可以理解为G羽七声调式。这首歌曲从开头
的引子就是三个连续的大跳,三组强弱关系也是三个连续的从弱到
强再到弱的处理,这就需要我们要用口鼻同时呼吸,在打开的喉咙
的同时加强气息的压强,让自己的声音沿着一条通道走,不能因为
大跳的高音就把自己的气提起来,要始终做好一个呼吸的调整,完
成长的强弱处理同时声音的位置不能变。在“啊”“呜”的咬字我
们要更加放松,保证字母元音的圆润度和位置以后,我们应该适当
松弛去演唱,开头的引子写的本来就是一种安静的感觉,所以不能
顶死的去唱。
接下来演唱的是歌曲的A段,歌词中“问云儿,你为何流浪,问
云儿,你为何飘荡 问云儿,你来自何处 问云儿,你去向何方?”
对于中国作品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语言更好的拿捏歌曲的意境和情
感,但是在演唱过程中中国歌曲的咬字及中国歌曲本身的旋律特征
就成为我们美声唱法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
汉语的发音我们都知道它有字头、字腹、字尾组成。字头就是
它的声母,字腹就是韵母,字尾就是归韵的部分。在演唱中国作品
的时候美声唱法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咬住字头,所以会在
听觉上觉得有些含糊不清。这四句问云儿最需要注意的音是“问”
在汉字中“问”归韵在“EN”上,但是在中国作品中我们要强调字
头“W”归韵到“N”上。四组排比的疑问句式就需要非常稳定的气
息,不需要唱的非常激动,只要能把强弱做出来,声音在管道里流
动,唱出诉说感就可以了。
到了歌曲的B段这一段在歌词中“在你翻山越岭的时候,可曾
经过我思念的地方”相对比第一段的四句问云儿,这一段要唱出一
种急切感,然后在“啊,告诉他”的时候将歌曲推向了高潮,这是
一句比较长的乐句,除了气息的支撑,也需要在高音处咬“告”这
个字,这个字接在“啊”的后面需要咬的非常圆润,要归韵“ao”
但是不能横着唱要在整个管道中立起来,使声音流动起来,三句的
“告诉他”,随着音乐的走向,其实应该越来越弱,也是感情的处
理,就像我们说话一样,从急切渴望的表达到最后无力的诉说。
接下来是C段的演唱,C段从歌词分析,“唯有她停留的地方,
才是我的天堂”应该是对云儿的流恋,因为云儿也会飘走也会飘
散,所以随着音乐的发展,这一段音域也在中声区的位置,所以诉
说感更要加强、要突出每一个字的字头,还要注意这三句歌词的变
化,从一句完整的“唯有她停留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再到第三
乐句只有“天堂”,这样的处理好似一种回声的感觉,所以在保持
音乐高位置时一遍要比一遍唱的弱,天堂要更弱,弱出一种无奈的
叹气的感觉。
最后一段尾声和前面的引子收尾呼应。但是在旋律上略有不
同,这一段有两处跳音的旋律,就好像是在模拟山谷中鸟儿的叫
声,这一段要唱的更加空灵,保持高位置,最后一句“啊”可以说
是对全曲强弱的一个总结,从看到云儿想要诉说的弱,到释放情感
的强,再到看到云儿飘走的流恋时的弱。
总体来说。这首歌在音区上没有太高的音,但是因为乐句的强
弱起伏比较多,所以对气息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在高声区的时候
要非常注意咬字,我们往往为了声音的位置就不去积极咬字,所以
唱歌会出现字倒到后面去,我们一直会有这样的误区,就是美声唱
法要靠后,民族唱法才靠前。其实这是不对的,不管是美声和民族
唱发都需要积极的咬字,要注意面罩的点,美声是需要声音贴住咽
壁的力量有一种空间感,民族唱法其实更注重的是音乐的表达和歌
曲的风格。所以在演唱时其实并不冲突,我们需要的就是运用科学
的发生演唱出属于这首歌曲最好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张世宇.论歌曲《问云儿》的二度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上册)[M].北京: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