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际完整稳性规则
- 格式:docx
- 大小:23.04 KB
- 文档页数:9
1.船舶稳性船舶稳性是指船舶受给定的外力作用后发生倾侧而不致倾覆,当外力消失后仍能回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的能力。
2.稳性分类分类方法: 按船体状态、倾斜方向、倾角大小、*倾斜力矩性质┏破舱稳性稳性┫┏初稳性(小倾角稳性)┃┏横稳性┫┏静稳性┗完整稳性┫┗大倾角稳性┫┗纵稳性┗动稳性其中,倾角小于等于10-15度称为小倾角,否则称为大倾角。
倾斜力矩性质指静力或动力,或者说有无角速度、角加速度。
3.稳性的重要性稳性不足会导致船舶倾覆;稳性过大,又会使船舶在风浪中剧烈摇荡,影响船上仪器设备正常工作、船体强度和船员的舒适性、引起船上货物移位和损坏,严重时也会导致船舶倾覆。
所以,任何时候都应当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3.1 船舶稳性的衡准指标参考:《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1995年修订版)一.初稳性1.稳心M 与稳心距基线高度KM船舶小倾角横倾前、后其浮力作用线交点称为横稳心,简称稳心。
稳心M距基线的垂向坐标称为稳心距基线高度。
2.初稳性的衡准指标稳心M至重心G的垂距称为初稳性高度GM。
初稳性高度GM是衡准船舶是否具有初稳性的指标。
初稳性高度大于零,即船舶重心在稳心之下,船舶就有初稳性。
船舶重心距基线高度KG 、稳心距基线高度KM 、初稳性高度GM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1所示。
3.初稳性中的假设(对于任一给定的吃水或排水量)(1)小倾角横倾(微倾);(2)在微倾过程中稳心M 和重心G 的位置固定不变;(3)在微倾过程中浮心B 的移动轨迹是一段以稳心为圆心的圆弧;(4)在微倾过程中倾斜轴过漂心。
二.初稳性高度基本计算方法(对载荷变化大小无限制)1.计算式GM = KM -KG -δGM f (m ) (3.1)式中,δGM f —— 自由液面对初稳性影响的修正值,mKM —— 稳心距基线高度,m ,可在静水力曲线图表中查取。
2.KG 计算式中,P i —— 组成船舶总重量(含空船重量等)的第i 项载荷,tZ i —— 载荷P i 的重心距基线高度,m3.Z i 确定(1)舱容曲线图表查取法船舶资料中通常有各个货舱和液舱的舱容曲线图或数据表,利用舱容曲线图表,可方便确定舱内散货或液货的重心高度Z i ,方法如下:i )对于匀质散货或液货,已知货堆表面距基线高度,在图中左纵轴上对应点做水平线交舱容中心距基线高度曲线得B 点,过B 点做垂线交上横轴得C 点,对应值即为该舱货物重心距基线高度Z i 。
第2章完整稳性衡准第1节一般规定2.1.1当船上设置除毗龙骨以外的防摇装置时,应确保该装置工作时上述衡准仍能保持,且供电系统的失效或装置的故障不会导致船舶无法满足本篇的有关要求。
2.1.2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考虑一些不利于稳性的影响因素,诸如顶部和舷部结冰、甲板上浪O2.1.3考虑到类似由于吸水和结冰引起的重量增加,及由于燃料和备品的消耗引起的重量减少等因素,应为航程的各阶段的稳性安全界限做出规定。
2.1.4每船均应备有1份由验船部门批准的稳性手册,该手册应含有足够的资料以使船长能够按本篇规定的使用要求操纵船舶。
2.1.5如果最小营运初重稳距(GM)曲线(或表)或者最大重心坐标(KG)曲线(或表)用于表示符合完整稳性衡准,这些限制曲线应包含整个营运纵倾范围,但验船部门认为纵倾影响不大时除外。
当上述曲线或表格无法囊括营运纵倾,船长应当核实作业情况没有偏离经设计的装载工况,或通过计算证实考虑到纵倾影响后该装载工况满足稳性衡准。
应为气象衡准数,这是稳性衡准数之一!图 2.2.2.12.2.2.2动稳性曲线因进水角为影响而中断时,除了用经过动稳性曲线中断处的割线代替上 述切线外,其余均同上述2.221所述(如图2.222)。
图 2.2222.2.3风压倾侧力臂。
按下式计算:Z P∖Zl v = -------- m v9810Δ式中:p —单位计算风压,p a ;按225要求计算;4——船舶装载水线以上受风面积,(包括甲板上装载物),m 2,按226要求计算;Z ——计算风力作用力臂,m ;按224计算;」——所核算装载情况下船舶排水量,32.2.4 计算风力作用力臂Z 为在所核算装载情况下船舶正浮时受风面积中心至水线的垂向距离。
受风面积中心应用通常确定图形形心的方法求得。
2.2.5 单位计算风压P 应按计算风力作用力臂Z 及不同航区由表2.2.5线性插值查得:单位计算风压P (Pa)表2.2.5本来2000规则已经回归成了光顺曲线的数据,应作为一个鱼腥味的亮点,现在又抄回去了,真佩服这复旧的能力!其航区之间有L83和2.00倍的关系。
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2000 HSC Code)海安会第97(73)号决议2000年12月5日通过前言海上安全委员会在其第七十三届会议上(200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以MSC.97(73)号决议通过了《2000年高速船安全规则》(2000年HSC规则),该规则是在对《1994年高速船安全规则》(1994年HSC规则)[MSC.36(63)号决议]作彻底修改后制定的,而1994年HSC规则是在对《1977年动力支承船安全规则》(DSC 规则)[A.373(X)号决议]作彻底修改后演变而成的。
按《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X章—高速船安全措施的规定,1994年HSC规则为强制性要求,而按该公约同一章的规定,2000年HSC规则将于海上安全委员会以MSC.99(73)号决议通过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相关附则的修正案生效时,即2002年7月1日成为强制性要求。
2000年HSC规则将适用于2002年7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相同建造阶段的、从事国际航行的高速船。
2000年HSC规则起草时考虑了1994年HSC规则在1996年生效以来适用方面取得的经验,导致该规则需要修改和更新的共识。
国际海事组织随后的工作导致本规则的制定,以确保更大和更快的高速船,不会因采用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而影响其安全。
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目录序言第1章综述和一般要求1.1综述1.2一般要求1.3适用范围1.4定义1.5检验1.6认可1.7检验后状况的维持1.8高速船安全证书1.9高速船营运许可证书1.10监督1.11等效1.12应配备的资料1.13今后的发展1.14安全信息的传递1.15本规则的复审第2章浮力、稳性与分舱A部分一般规定2.1通则2.2完整浮力和水密及风雨密完整性2.3排水状态下的完整稳性2.4非排水状态下的完整稳性2.5过渡状态下的完整稳性2.6破损后排水状态下的浮力与稳性2.7倾斜试验与稳性资料2.8装载与稳性评定2.9设计水线的标志与记录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2.10通则2.11排水状态下的完整稳性2.12非排水状态下的完整稳性2.13破损后排水状态下的浮力与稳性2.14倾斜试验与稳性资料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2.15破损后排水状态下的浮力与稳性2.16倾斜试验第3章结构3.1通则3.2材料3.3结构强度3.4周期性载荷3.5设计衡准3.6试验第4章舱室布置与脱险措施4.1通则4.2有线广播和信息系统4.3设计加速度4.4舱室设计4.5座位构造4.6安全带4.7脱险出口与脱险设施4.8撤离时间4.9行李、备品、小卖部与货舱4.10噪声等级4.11船员和乘客的保护第5章方向控制系统5.1通则5.2可靠性5.3效用试验5.4控制位置第6章锚泊、拖曳及系泊6.1通则6.2锚泊6.3拖曳6.4系泊第7章消防安全A部分一般规定7.1通则7.2定义7.3处所用途的分类7.4结构防火7.5燃油和其他可燃液体舱柜与系统7.6通风7.7探火与灭火系统7.8特种处所和滚装处所的防护7.9其他7.10消防员装备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7.11布置7.12通风7.13固定式喷水器系统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7.14控制站7.15货物处所7.16固定喷水器系统D部分对拟装载危险货物的船舶和货物处所的要求7.17通则第8章救生设备与安排8.1通则和定义8.2通信8.3个人救生设备8.4集合部署表、应变须知与手册8.5操作须知8.6救生艇筏的存放8.7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的登乘与回收布置8.8抛绳设备8.9使用就绪状态、维护保养与检查8.10救生艇筏与救助艇8.11直升飞机登乘区第9章轮机A部分一般规定9.1通则9.2发动机(通则)9.3燃气轮机9.4主推进与重要辅助柴油机9.5传动装置9.6推进与垫升装置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9.7B类高速船独立推进装置9.8B类高速船返回避难港口的措施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9.9重要机器设备与控制装置第10章辅机系统A部分一般规定10.1通则10.2燃油、润滑油与其他易燃油类的布置10.3舱底水抽吸与排出系统10.4压载系统10.5冷却系统10.6发动机进气系统10.7通风系统10.8排气系统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10.9舱底水抽吸与排出系统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10.10舱底水抽吸系统第11章遥控、报警与安全系统11.1定义11.2通则11.3应急控制装置11.4报警系统11.5安全系统第12章电气设备A部分一般规定12.1通则12.2主电源12.3应急电源12.4应急发电机组的启动装置12.5操舵与稳定12.6触电、电气火灾及其他电气灾害的预防措施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12.7通则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12.8通则第13章船舶导航系统和设备以及船舶航行数据记录仪13.1通则13.2罗经13.3速度与航程测量13.4回声测深仪13.5雷达装置13.6电子定位系统13.7旋回速度指示器与舵角指示器13.8海图与航海出版物13.9探照灯与日光信号灯13.10夜视仪13.11操舵装置与推进指示器13.12自动操舵仪(自动驾驶仪)13.13雷达反射器13.14声音接收系统13.15自动识别系统13.16航行数据记录仪13.17系统与设备的认可以及性能标准第14章无线电通信14.1适用范围14.2术语和定义14.3免除14.4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识别14.5功能要求14.6无线电装置14.7无线电设备:一般要求14.8无线电设备:A1海区14.9无线电设备:A1和A2海区14.10无线电设备:A1、A2和A3海区14.11无线电设备:A1、A2、A3和A4海区14.12值班14.13电源14.14性能标准14.15维修要求14.16无线电人员14.17无线电记录14.18船舶位置信息更新第15章操纵舱室布置15.1定义15.2通则15.3操纵舱室的视域15.4操纵舱室15.5仪表与海图桌15.6照明15.7玻璃窗15.8通信设备15.9温度与通风15.10颜色15.11安全措施第16章稳定系统16.1定义16.2通则16.3侧向与高度控制系统16.4效用试验第17章操作、可控性与其他性能17.1通则17.2符合证明17.3重量与重心17.4故障的影响17.5可控性与可操纵性17.6运行表面与状态的改变17.7表面不平度17.8加速与减速17.9航速17.10最小水深17.11硬结构的净空17.12夜航第18章营运要求A部分一般规定18.1船舶营运控制18.2船舶文件18.3培训与合格证明18.4救生艇筏人员配置与监督18.5应变须知与应变演习B部分对高速客船的要求18.6型式等级培训18.7应变须知与应变演习C部分对高速货船的要求18.8型式等级培训第19章检验与维修保养要求附录1 高速船安全证书和设备记录格式附录2 高速船营运许可证书格式附录3 概率概念的使用附录4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程序附录5 适用于各种船舶结冰的有关规定附录6 水翼船的稳性附录7 多体船的稳性附录8 单体船的稳性附录9 有关运行与安全性能的定义、要求和符合标准附录10 乘客与船员座椅的试验衡准与评估附录11 开敞式两面可用救生筏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序言1 已批准的关于常规船舶的国际公约以及进而应用的规则主要是考虑到常规船舶的建造和营运方式而制订的。
第五篇稳性校核及检查第1章通则1.1 《规则》及本局接受的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现行船舶稳性标准是船舶稳性资料审查的依据。
各种渔业船舶适用的完整及破舱稳性标准见表1.1。
表1.1 稳性标准1.2 国际渔业船舶应按IMO稳性标准进行衡准。
非国际渔业船舶按《规则》规定的稳性标准衡准,也可按IMO 稳性标准衡准。
第2章倾斜试验与空船排水量测量2.1 倾斜试验的目的在于确定空船排水量和重心的实际位置。
船舶应尽可能在接近完工状态(空船状态)下,进行倾斜试验。
如船舶限于条件,难以达到空船状态,可允许有不包括油、水在内的少量多余或不足物件。
多余或不足物件的重量一般应不超过空船排水量的0.5%。
2.2 新建船舶完工时,除另有规定者外,必须进行倾斜试验。
2.3 同一船厂按同一审批图纸建造的同型船,除首制船外,可进行空船排水量测量以替代倾斜试验。
2.4 对于空船排水量占设计排水量75%以上的船舶,无论其是否为后续姐妹船,均应要求做倾斜试验。
2.5 后续姐妹船的空船排水量测量结果应与做倾斜试验的首制船进行比较,若其空船排水量与首制船相差超过2%,或重心纵向位置相差超过1%船长时,该船应重新进行倾斜试验。
2.6 若后续姐妹船的空船排水量及重心的纵向位置与首制船相差均不超过0.5%时,则首制船的完工稳性报告及装载手册可直接用于该船。
否则,用于完工稳性及装载手册的空船排水量及重心应根据倾斜试验及空船排水量测量结果进行偏于安全的计算后得出。
2.7 若后续姐妹船与首制船略有差别,且重量及重心相差已知,为便于按本篇2.5条的规定进行比较,应对首制船的重量重心进行调整计算以作为比较的基础。
2.8 如参考类似船舶的现有数据能明显地表示该船的尺度比例及布置,在一切可能的装载情况下均具有大于规定要求的初重稳距时,经验船部门同意,该船可免作倾斜试验。
2.9 倾斜试验应按本局接受的IMO RES.A·749(18)第7章“空船排水量和重心的确定”及其附录Ⅰ“倾斜试验实施指南”的要求进行。
C C S通 函Circular 中国船级社技术处(2008年)通函第055号总第329号2008年12月30日(共2+44页)发:本社验船师,有关设计单位和船东关于执行《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2008的通知2008年5月13日IMO以MSC.266(84)决议通过了《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2008(以下简称SPS规则)。
该规则系对原《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A.534(13))的全面修订,其中主要修改内容为:一、新的SPS规则适用于自通过之日起500总吨及以上且载有12名以上特殊人员的新建船舶。
二、重新定义了“特种用途船舶”和“特殊人员”,对特殊人员数量的界定也改为对船上乘员数量的界定;三、完整稳性要求应满足《2007年完整稳性规则》B部分第2.5节的规定;四、按核准载运人数满足不同的破损稳性要求;五、将“爆炸品的储存”改为“危险货物”。
由于MSC.266(84)决议本身为非强制性的要求,且没有明确具体的生效时间,需由主管机关自行决定生效的有效日期。
而目前我们尚未收到船旗国主管机关有关实施MSC.266(84)决议的通知。
因此,我们特将MSC.266(84)决议英文原文和翻译稿附后,供大家参考。
在主管机关没有明确实施该决议的具体日期之前,可按MSC.266(84)决议之前的原SPS规则及修正案执行,船东也可自愿实施MSC.266(84)决议。
如果我们接到船旗国主管机关有关实施MSC.266(84)决议的通知,将会及时转发。
本通函将在网上发布(网址:)。
请我社当地机构通知有关船东与设计单位。
附件1:《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2008版与前SPS规则(见《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2008)国际航行篇第4A分册)的主要内容对比附件2:《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2008(中文版)附件3:《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2008(英文版)附件1 :《特种用途船安全规则》2008版与前SPS规则(见《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2008)国际航行篇第4A分册)的主要内容对比章节主要变化1、第7章标题“爆炸品的贮存”改为“危险品”2、第11章增加新的一章“保安”3、前言1、新增第1条的内容2、删除原第5条有关对近岸航程的放宽要求3、新增第8条的内容4、第1章,第1.2条适用范围1、增加“适用于所有在2008年5月13日或以后发证”2、增加“不适用于符合MODU规则的船”3、增加“不适用于用以运输和装载不在船上工作的工业人员的船舶。
关于AMSA对牲畜运输船完整稳性计算的浅析1. 引言1.1 引言动物运输船是一种专门用于运载牲畜的船舶,其在海上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以确保牲畜的安全和舒适。
AMSA(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对动物运输船的完整稳性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对动物福利和运输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AMSA对动物运输船完整稳性计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完整稳性计算可以帮助船舶设计者和操作者更好地了解船舶在不同情况下的稳定性表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牲畜的安全。
本文将对AMSA对动物运输船完整稳性计算的背景、完整稳性计算的重要性、AMSA关于完整稳性计算的要求、完整稳性计算的具体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实践完整稳性计算在动物运输船领域的重要性,为保障牲畜的安全和福祉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AMSA对动物运输船完整稳性计算的背景AMSA对动物运输船完整稳性计算的背景是基于对动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和意外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船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完整稳性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动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情况。
为了保障动物的安全和船舶运输的顺利进行,AMSA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完整稳性计算的规定和要求。
在过去的实践中,很多动物运输船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完整稳性计算的重要性,导致了在实际运输中出现了很多安全隐患。
AMSA着手建立起完整稳性计算的标准和流程,以确保动物运输船在运输过程中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对完整稳性的计算和评估,可以有效地减少动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几率,保障动物的福利和船舶的安全。
2.2 完整稳性计算的重要性完整稳性计算是动物运输船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整稳性计算能够确保动物运输船在各种复杂海况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动物的安全。
适用于所有船舶的基本完整稳性衡准3.1 适用于所有船舶的基本完整稳性衡准3.1.1 范围建议下列衡准适用于客船和货船。
3.1.2 建议的基本衡准3.1.2.1 至横倾角30°,复原力臂曲线(GZ曲线)下的面积应不小于0.055m·rad,至横倾角40°或进水角θƒ,①(如果这个角度小于40°)复原力臂曲线下的面积应不小于0.09m·rad。
此外,在横倾角30°与40°之间或30°与θƒ(如果这个角度小于40°)之间复原力臂曲线(GZ 曲线)下的面积应不小于0.03m·rad 。
3.1.2.2 在横倾角等于或大于30°处,复原力臂 GZ应至少 0.2m。
3.1.2.3 最大复原力臂最好应在横倾角大于30°处,但不小于25°处。
3.1.2.4 初稳性高GM0应不小于0.15m。
3.1.2.5 此外,对于客船,按照3.5.2.6至3.5.2.9规定的乘客集中一舷的横倾角应不大于10°。
3.1.2.6 此外,对于客船,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回航时的横倾角应不大于10°。
式中: MR——横倾力矩,tm·;V0——营运航速,m/s;L ——在水线处的船长,m;D——排水量,t;d ——平均吃水,m;KG ——重心在龙骨以上的高度,m。
3.1.2.7 当船上设置防摇装置时,主管机关应确信,该装置工作时上述衡准仍能保持。
3.1.2.8 一些不利于稳性的影响,诸如受风面积大的船舶遇到横风、顶部和舷部结冰、甲板上浪、横摇特性、随浪等等,主管机关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考虑这些因素。
3.1.2.9 考虑到诸如那些由于吸水和结冰(有关结冰细则列于第5 章)引起的重量增加,及由于燃料和备品的消耗引起的重量损失的因素,应为航程的各阶段的稳性安全界限制订一些规定。
3.1.2.10 对于散装运载原油污染物质的船舶,主管机关应确信在所有载货和压载航行期间能保持3.1.2所规定的衡准。
第五篇稳性校核及检查第1章通则1.1 《规则》及本局接受的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现行船舶稳性标准是船舶稳性资料审查的依据。
各种渔业船舶适用的完整及破舱稳性标准见表1.1。
表1.1 稳性标准1.2 国际渔业船舶应按IMO稳性标准进行衡准。
非国际渔业船舶按《规则》规定的稳性标准衡准,也可按IMO稳性标准衡准。
第2章倾斜试验与空船排水量测量2.1 倾斜试验的目的在于确定空船排水量和重心的实际位置。
船舶应尽可能在接近完工状态(空船状态)下,进行倾斜试验。
如船舶限于条件,难以达到空船状态,可允许有不包括油、水在内的少量多余或不足物件。
多余或不足物件的重量一般应不超过空船排水量的0.5%。
2.2 新建船舶完工时,除另有规定者外,必须进行倾斜试验。
2.3 同一船厂按同一审批图纸建造的同型船,除首制船外,可进行空船排水量测量以替代倾斜试验。
2.4 对于空船排水量占设计排水量75%以上的船舶,无论其是否为后续姐妹船,均应要求做倾斜试验。
2.5 后续姐妹船的空船排水量测量结果应与做倾斜试验的首制船进行比较,若其空船排水量与首制船相差超过2%,或重心纵向位置相差超过1%船长时,该船应重新进行倾斜试验。
2.6 若后续姐妹船的空船排水量及重心的纵向位置与首制船相差均不超过0.5%时,则首制船的完工稳性报告及装载手册可直接用于该船。
否则,用于完工稳性及装载手册的空船排水量及重心应根据倾斜试验及空船排水量测量结果进行偏于安全的计算后得出。
2.7 若后续姐妹船与首制船略有差别,且重量及重心相差已知,为便于按本篇2.5条的规定进行比较,应对首制船的重量重心进行调整计算以作为比较的基础。
2.8 如参考类似船舶的现有数据能明显地表示该船的尺度比例及布置,在一切可能的装载情况下均具有大于规定要求的初重稳距时,经验船部门同意,该船可免作倾斜试验。
2.9 倾斜试验应按本局接受的IMO RES.A·749(18)第7章“空船排水量和重心的确定”及其附录Ⅰ“倾斜试验实施指南”的要求进行。
138m远洋自卸沙船破舱稳性计算摘要:介绍了使用compass软件对138m远洋自卸沙船概率法破舱稳性计算,提出了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使其满足SOLAS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以及对方案设计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自卸船破舱稳性概率法分舱风雨密点船舶稳性是指船舶在外力矩作用下倾斜,船舶具有抵抗外力并当外力矩,并具有恢复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完整稳性是船舶在完整状态下的稳性;破舱稳性是船体破损后的剩余稳性,船舶在破损进水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浮性和稳性,使船舶不至于沉没或者延缓沉没的时间,确保人员和货物的安全,这不仅关系生命和财产,还关系海洋环境是否遭受严重污染。
近20多年,船舶规模发展迅速,国际公约、规则修订较多,特别是破舱稳性的修正变化极大。
在计算稳性中,数破舱稳性最难、最复杂,现在的计算多数采用电算法,本文通过用compass软件对138m远洋自卸沙船概率法破舱稳性计算,提出破舱稳性的影响因素和一些应对策略。
1.有关的国际公约和规则国际海事组织(IMO)指定了一系列公约和规则,都涉及到了船舶分舱和破舱稳性,列举如下:A, ICL 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B, SOLAS 国际海事人命安全公约C, IMO 国际海事大会组织决议D, MAPOL 国际防污染公约中国海事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第八篇“分舱和破舱稳性”进行了叙述,对货船破舱稳性有了强制要求,对船舶进行方案设计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分舱,并进行估算完整稳性和破舱稳性。
2,138m远洋自卸沙船主要量度和特点138m远洋自卸沙船为双机、双桨、柴油机推进的尾机型自卸船,主要装运货物为黄沙及石子。
主船体为单甲板、双层底全焊接的钢质结构。
主要量度为:总长 Loa=~138m,型宽B=26m,型深 D=8.8m,夏季吃水 d=6.2m自卸船的特点为:货舱下设有自动控制的卸货设备(带式输送机),能高速自动地、连续地卸货到码头。
《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88年议定书附件B修正案(已于2005年1月1日生效)1 附件B附则I的现有文字由以下的内容取代:附则I 载重线核定规则第1章 总 则本附则假定货物的性质和装载、压载等可以保证船舶有足够的稳性,并避免过度的结构应力。
本规则还规定,如果有关于稳性或分舱的国际要求时,这些要求已得到遵守。
第1条 船体强度与完整稳性(1) 主管机关应肯定,船舶在相应于核定干舷的吃水状态具有足够的总结构强度。
(2) 如果船舶的设计、建造和维护符合包括船级社在内的主管机关根据第2-1条的规定认可的组织的要求或主管机关适用的国家标准,可认为其强度已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上述条款使用于本附则中涉及的、没有明文规定强度和构造的所有结构、设备和属具。
(3) 船舶应符合主管机关可接受的完整稳性标准。
第2条 适用范围(1)机动船舶或港驳、运输驳舱或其他无独立推进装置的船舶,应根据第1条至第40条各项规定来核定干舷。
(2)运载木材甲板货的船舶,除按本条(1)规定外,尚应根据本附则第41条至第45条的各项规定来核定木材干舷。
(3)设计带帆(不论是作为唯一的推进方式还是作为辅助的推进方式)的船舶和拖船都应根据本附则所列第1条至第40条(含第40条)各项规定核定干舷。
按主管机关的决定可要求附加干舷。
(4)木质或混合结构船舶,或经主管机关批准采用其他材料建造的船舶,或由于其结构特点以致使用本附则各项规定为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船舶,应按主管机关的决定核定干舷。
(5)第10条至第26条(含第26条)的各项规定适用于核定最小干舷的每艘船舶,对于所核定干舷大于最小干舷的船舶,如果主管机关对所具备的安全性条件满意,则这些要求可以放宽。
(6)如果核定的夏季干舷增至使最终吃水不超过同一船舶相应于最小夏季干舷的吃水,且假想干舷甲板的位置在该船实际干舷甲板的至少一个标准上层建筑高度以下,则按照第12条、第14-1至第20条、第23条、第24条和第25条对实际干舷甲板适用的核定条件可与对上层建筑甲板的要求相同。
IMO-最新公约规则修正案简介IMO 最新公约规则修正案简介(2005)——2005 - 2010 生效(摘自CCS网站)编者按:《IMO 最新公约规则及修正案简介》,收录了IMO 在2003、2004 年度通过的有关公约修正案及其新的强制性规则,其中包括第77、78、79 届海安会(MSC)通过的SOLAS 公约修正案及1988 年载重线公约议定书的修正案,还有第50、51、52 届环保会(MEPC)通过的MARPOL 公约修正案和油船状况评估计划(CAS)的修正案,以及国际船舶压载水管理大会通过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等。
按每项修正案生效的时间(或修正案实施的最后期限)顺序排列,并给出下述信息:1. 修正案生效日期;2. 通过该项修正案的决议号;3. 内容简介。
在此提请各船舶主管注意及时学习贯彻,并在应用公约修正案时,要按照规则的完整条文及时通告管理船舶所属船东做好履约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部分2005 年1 月1 日生效1. SOLAS 公约2002 年12 月修正案海安会决议MSC.134(76)第II-1 章(构造–结构,分舱和稳性,机电设备)第3-6 条-- 油船和散货船货物区域的检查通道为保障在船舶使用的时间内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检验,要求在船舶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考虑合适的检查通道。
新的第3-6 条适用于2005 年1 月1 日或以后建造的500 总吨以上油船和20,000 总吨以上的散货船。
该条规则中还引入了强制的“检查通道技术规定”。
该条要求所有货物区域都应配备合适的检验通道,使得在船舶的整个使用年限内,主管当局、船公司和船上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可开展船体结构的总体检验、近观检验和测厚。
同时,还要求船上保存经批准的检查通道的手册。
2. 检查通道技术规定海安会决议MSC.133(76)检杳通道的技术规定的制定,旨在为根据SOLAS 公约第II-I 章第3-6 条规定,对要求设置的油船、散货船货舱区域的检查通道提供技术标准。
年国际完整稳性规则《2008年国际完整稳性规则》引言和A部分目录引言1 宗旨2 定义A部分-强制性衡准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1.2 波浪中的动态稳性现象第2章-总体衡准2.1 总则2.2 关于复原力臂曲线特性的衡准2.3 强风和横摇衡准(气候衡准)第3章-某些类型船舶的特殊衡准3.1 客船3.2 5,000载重吨及以上的油船3.3 载运木材甲板货的货船3.4 散装运输谷物的货船3.5 高速船引言1 宗旨1.1 本规则旨在提出强制性和建议性的稳性衡准及其他确保安全操作船舶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这些船舶、船上人员以及环境构成的风险。
本引言和规则的A部分涉及强制性衡准,B部分包含建议和附加的导则。
1.2 除非另行说明,本规则载有适用于长度为24 m及以上的以下类型船舶和其他海上运载工具:.1 货船;.2 运输木材甲板货物的货船;.3 客船;.4 渔船;.5 特种用途船舶;.6 近海供应船;.7 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8 平底船;及.9 甲板上装载集装箱的货船和集装箱船。
1.3 主管机关可以对新颖设计的船舶或本规则未作规定的船舶做出设计方面的补充要求。
2 定义就本规则而言,下述定义适用。
所用术语如未在本规则中定义,则经修订的《1974年安全公约》中的定义适用。
2.1 主管机关系指船舶有权悬挂其国旗的国家的政府。
2.2 客船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安全公约》第I/2条所定义的载运12名以上旅客的船舶。
2.3 货船系指除客船、军事船舶和运兵船、非机动船、原始方式建造的木船、渔船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以外的任何船舶。
2.4 油船系指主要为了在其货物处所散装油类而建造或改造的船舶,包括混装船和《防污公约》附则II中定义化学品船(当其载运的货物全部或部分为散装油类时)。
2.4.1 混装船系指设计成既可散装运输油类又可散装运输固体货物的船舶2.4.2 原油船系指从事原油运输的油船。
2.4.3 成品油船系指从事原油以外油类运输的油船。
2.5 渔船系指用于捕捞鱼类、鲸、海豹、海象或其它海洋生物资源的船舶。
2.6 特种用途船舶系指《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第MSC.266(84)号决议)中定义的特种用途船舶。
2.7 近海供应船系指主要从事向近海设施运输补给品、材料和设备,为了在海上装卸货物,居住舱室和驾驶台建筑物设计在船舶前部,后部设有露天货物甲板的船舶。
2.8 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MODU或钻井装置)系指能够为勘探或开采液态或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硫或盐等海底资源而从事钻井作业的船舶。
2.8.1 柱稳式钻井装置系指用支柱或沉箱将主甲板连接到水下船体或桩靴上的钻井装置。
2.8.2 水面式钻井装置系指具有单体或多体结构的船型或驳船型排水船体,用于漂浮状态下作业的钻井装置。
2.8.3 自升式钻井装置系指其活动桩腿能将船体升至海面以上的钻井装置。
2.8.4 沿岸国系指对装置的钻井作业行使管理控制的国家政府。
2.8.5 作业模式系指钻井装置在就位或转移过程中可能作业或工作的状态或方式。
.1 作业状态系指一钻井装置为开展钻井作业而就位,并且环境和运行的组合荷载处于为该种作业所确定的设计限制之内的状态。
装置可以处于漂浮状态或处于被支撑在海床上的状态,视具体情况而定。
.2 抗强风暴状态系指一钻井装置可能受到该装置的设计最重环境荷载的状态。
假设钻井作业由于环境荷载的严重性已被中断,装置可以处于漂浮状态或处于被支撑在海床上的状态,视具体情况而定。
.3 转移状态系指一钻井装置从一个地理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地理位置的状态。
2.9 高速船(HSC)1系指能够以等于或大于米每秒(m/s)的最大航速行驶的船舶:3.7*▽0.1667其中▽为对应于设计水线的排水量(m3)2.10 集装箱船系指主要用于运输海运集装箱的船舶。
2.11 干舷系指勘定载重线与干舷甲板之间的距离2。
2.12 船舶长度。
长度应取为量自龙骨上边的最小型深85%处水线总长的96%,或沿该水线从首柱前边至舵杆中心的长度,取大者。
对于设计成有倾斜龙骨的船舶,计量本长度的水线应与设计水线平行。
2.13 型宽为船舶的最大宽度,对于金属船壳的船舶,从船中量至两舷肋骨型线,对于任何其他材料船壳的船舶,从船中量至船体两舷的外表面。
2.14 型深为从龙骨板顶部量至干舷甲板舷侧处横梁顶部的竖直距离。
对木质和混合材料构造船舶,该距离从龙骨槽口的下边缘量起。
如船中剖面下部的形状是凹形,或如装有加厚的龙骨翼板,此距离从船底的平坦部分向内延伸线与龙骨侧边相交点量起。
对于有圆弧形舷缘的船舶,型深应量至甲板和船侧形线延伸的交点,即将舷缘当作方角设计。
如干舷甲板为阶梯形且此甲板的升高部分延伸至超过确定型深的一点,型深应量至从该甲板较低部分延伸且与升高部分相平行的基准线。
2.15 近岸航行系指在一国海岸附近的航行,由该国主管机关确定。
2.16 平底船通常被视为:.1 非自航;.2 无配员;.3 仅载甲板货物;.4 方型系数为0.9或以上;.5 宽/深比大于3;.6 除了用密封盖封闭的小的人孔外,甲板上没有舱口。
2.17 木材系指锯成的木料或木材、木方、原木、木柱、纸浆木材或其他类型的松散或包装木材。
本术语不包括木纸浆或类似货物。
2.18 木材甲板货物系指在干舷甲板或上层建筑甲板无遮盖的部分载运的木材货物。
本术语不包括木纸浆或类似货物3。
2.19 木材载重线系指为符合《国际载重线公约》所规定的若干与其结构有关的条件的船舶所勘定的,在货物符合《1991年载运木材甲板货物船舶安全操作规则》(第A.715(17)号大会决议)的积载和系固条件时使用的特殊载重线。
2.20 倾斜试验压重发证系指对试验压重上标出的重量进行验证。
试验压重应采用经核验的磅秤予以证明。
称重应尽可能在时间上接近,以确保所测重量的精确性。
2.21 吃水系指型基线至水线的垂直距离。
2.22 倾斜试验涉及到移动一系列已知重量的压重,通常是横向移动,然后测量由此造成的船舶平衡倾角的变化结果。
通过使用这些信息和应用基本造船学原理,确定船舶的垂直重心(VCG)。
2.23 空载状况系指船舶的各方面均完备,但船上没有消耗品、物料、货物、船员及其个人物品,除营运所需数量的机器和管道液体如润滑剂和液压剂外,船上没有其他任何液体的状况。
2.24 空载检验涉及在倾斜试验时应对船上增加、减少或重新定位的所有物品进行审查,以便能将观察到的船舶状况调整到空载状况。
应对每一物品的重量、纵向、横向和垂向位置做出准确测定和记录。
使用这些信息、在船舶倾斜试验时通过测量船舶的干舷或经核证的吃水标志所确定的船舶静浮水线、船舶的水静力资料和海水密度,可确定空载排水量和纵向重心(LCG)。
对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MODU)和水线不对称的其他船舶或其内部布置或舣装的偏心重量会造成固有横倾的其他船舶也可测定其横向重心(TCG)。
2.25 服役中倾斜试验系指为验证预先计算的GMC和实际装载状况下的载重重心而进行的倾斜试验。
2.26 稳性仪系指安装在某一特定船上的一台仪器,通过该仪器能够确定该船舶在稳性手册中规定的稳性要求在任何营运装载条件下均满足。
稳性仪包括硬件和软件。
A部分强制性衡准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1.1.1 本部分第2章下所规定的衡准给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适用于长度为24m及以上的货船4和客船。
1.1.2 第3章下规定的衡准为某些类型船舶的特殊衡准。
就A部分而言,引言中的定义适用。
1.2 波浪中的动态稳性现象主管机关应意识到,某些船舶在风浪中更容易遇到严重稳性状况的危险。
为解决此现象的严重后果,在设计中可能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下文确定了航行中可能引起较大横摇角和/或加剧的现象。
考虑到本节所描述的现象,主管机关可以对某一艘或一组特定船舶适用能表明船舶充分安全的衡准。
适用此种衡准的任何主管机关应将有关细节通报给本组织。
本组织认识到,需要制订和实施以表现为目标的针对本节所列的已确定现象的衡准,以保证国际统一的安全水平。
1.2.1 复原力臂的变化任何在波谷和波峰状态时复原力臂变化大的船舶可能会出现参数横摇或单纯失去稳性或者出现两种情况的组合。
1.2.2 死船状态下的共振横摇失去推进和操舵能力的船舶在自由漂浮时可能会受到共振横摇的危险。
1.2.3 横转侧面受风和其他与操纵有关的现象船舶在顺浪或尾浪时可能无法保持稳定的航线,尽管使用最大操舵,此情况可能会导致最大横倾角。
第2章-总体衡准2.1 总则2.1.1 所有衡准均应适用于B部分第3.3和3.4中所列的所有装载状态。
2.1.2 在B部分第3.3和3.4中所列的所有装载状态下均应考虑到自由液面效应(B部分3.1)。
2.1.3 如果船上装有防摇装置,主管机关应确认在防摇装置工作时衡准能够得以维持,在供电故障或装置故障时不会导致船舶无法满足本规则的相关规定。
2.1.4 许多因素,例如水线以上结冰、甲板上存水等,对稳性有不利影响。
建议主管机关将这些影响考虑在内,只要认为必要。
2.1.5 在航行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出安排保持稳性的安全余度,注意到重量的增加,如因吸水和结冰(关于积冰的细节见B部分第6章—对冰的考虑)以及重量的减少,例如由于燃油和物料的消耗而造成的重量减少。
2.1.6 应为每艘船舶提供一份经主管机关批准的稳性手册,手册中载有能使船长按照本规则的适用要求操作船舶的充足信息(见B部分,3.6)。
如果使用稳性仪作为稳性手册的补充,为确定其符合相关稳性衡准,该稳性仪应经过主管机关批准(见B部分,第4章-用稳性仪进行稳性计算)。
2.1.7 如果使用最小营运稳心高度(GM)或最大重心高度(VCG)曲线或图表来确保符合相关的完整稳性衡准,那些限制曲线应延伸到营运纵倾的全范围,除非主管机关同意纵倾的影响不大。
如果没有最小营运稳心高度(GM)或最大重心高度(VCG)对应于覆盖全部营运纵倾吃水的曲线或图表,船长必须验证营运状况没有偏离经过研究的装载状况,或者通过计算验证在考虑到纵倾的影响后稳性衡准对此装载状况令人满意。
2.2 关于复原力臂曲线特性的衡准2.2.1 复原力臂曲线(GZ曲线)下的面积,在横倾角φ=30°或以下时,应不小于0.055米-弧度,在横倾角为φ=40°或以下或者进水角为φf5=40°或以下时,应不小于0.09米-弧度。
此外,当横倾角在30°和40°之间或在30°和φf之间,而φf小于40°时,复原力臂曲线(GZ曲线)下的面积应不小于0.03米-弧度。
2.2.2 在横倾角等于或大于30°时,复原力臂(GZ)至少为0.2米。
2.2.3 最大复原力臂应出现在不小于25°的横倾角时。
如果这样要求不现实,应经主管机关批准后,适用基于等效安全水平6的替代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