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
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
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
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57.7%。
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
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现象分析高小飞【摘要】Industrial cluster is a kind of effective mechanism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cluster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the resources sharing effect, information spillover effect, etc.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industri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are not sound, the industrial network featuring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hasn't been formed,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mechanism is imperfect and the talent structure is not rational, which must be improved in culture, system, talents and so on.%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调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分析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包括提高创新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提供资金和环境等。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更高,具有研发能力强、劳动力占用少、经济附加值大、成果转化高等特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战略性和创新性。
1.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中介机构发展落后,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咨询顾问、会计师、猎头公司、律师和银行等中介机构无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高新技术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由于国内的科研团队待遇不高,造成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承担大量科研风险。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只靠政府支持、金融贷款和企业自投资还无法维持高新产科技创新的研发工作,受到融资渠道不够顺畅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受到制约,还未建立起来的融资体系与不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使投资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新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在产业中未形成企业主导状态,例如一些国有企业不重视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研发环境不宽松,创新意识不足导致行动力较弱。
另外还存在缺乏高新技术研究主体的情况,企业只通过内部力量研发产品难以通过科研形式完成,部分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在企业中存在人才比重过低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即便当前我国具有政治体系优势、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但是仍然无法面对落后的产业结构[1]。
1.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策略2.1提高对科技创新意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首先要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情况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将软件服务、新能源、新材料、高精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作为科技创新重点。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概念诠释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竞争优势、空间集聚优势、生产网络优势、学习外部知识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优势分别给予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根植性;知识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一些区域呈现出经济衰退的现象,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的同时,欧洲和北美几个地区经济发展却依然保持平稳,甚至继续增长,成为成功战胜衰退的”经济之星”。
这些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含技术先进部门,还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
典型区域的产业有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所谓的“第三意大利”、法国的香水玻璃瓶产业集群、德国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等。
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地区也奇迹般地涌现,如印度的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在我国如台湾电脑OEM产品,广东的电子制造业、配件业、纺织业、玩具业等,浙江的纺织、小五金、机械配件、家用生活器具等行业,温州的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企业,诸暨、嵊州的打火机、鞋袜、领带,江苏的纺织品,苏州昆山市的台湾电脑厂商等,在内地我们也有如北京海滨区中关村的信息技术产业,河北清河的羊绒、辛集的皮革加工,河南许昌的假发饰品加工,商丘的钢卷尺,山东淄博的铝工业,新疆的彩棉生产加工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以及这些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理论诠释当前为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是迈克尔.波特(PorterM.E.)给产业集群下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叉关联的企业和相关的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按照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设施的提供者。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提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
并且,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幅度的增长,使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处理好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高新技术行业才能对国家和地区财政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财政贡献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自“十五”初期,提出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以来,国家高新区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2005年国家高新区继续保持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31.3%的高速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示范区。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国家高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9,130.7亿元,比上年高出1,955亿元,增长了27.2%,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的比重达5.0%。
国家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的有:首先是上海张江高新区,达996.7亿元;其次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达954.9亿元,仅以上这两家高新区就占到总量的21.4%。
国家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大于200亿元小于500亿元的高新区有9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共计达到2,878.2亿元,占到国家高新区总量的31.5%。
其中,苏州高新区422.2亿元、无锡高新区375.1亿元、成都高新区374.0亿元、南京高新区373.8亿元、西安高新区316.1亿元、武汉高新区280.7亿元、深圳高新区270.0亿元、长春高新区252.2亿元、广州高新区214.2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亿元小于200亿元的高新区有24家,共计国内生产总值3,407.7亿元,占到高新区总量的37.3%,近1/3的份额。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战略探讨朱美光博士【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深入考虑我国高新区发展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提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内生化”和以主导产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等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顺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潮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提升区域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园区内部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大批现代企业家,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具创新能力的亮点。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互相渗透、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现象。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高新区发展初期,由于依靠政府支持和政策优惠,大都是走“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式外延发展道路。
依靠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倾销”来推动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
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竞争规模而忽视了竞争水平,在政绩冲动驱动下,形成低水平重复和盲目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重视即期效应而忽视远期效应,形成非经济吸收力(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企业追逐优惠政策而“流动”,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空洞化”;第三,过度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导致土地的奢侈使用,降低了土地使用效应,造成了无谓的空间扩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分析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及一个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更是经济发展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竞争和比较分析,分析其在新形势下面临机遇挑战,针对性的提出几条建设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各级政府准批成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它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它依托于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及开放的环境,并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经营手段,通过实行优惠的税收和贷款政策及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基地。
建设高新区,是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符合国情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向着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竞争力不断提高。
当下,国内的科
技园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能为国际化提供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不断提高,产业的增长势头总体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衍生并茁壮成长。
2、高新区的集聚作用明显,产业集群化趋势增速。
高新区的集聚优势凸显,产业的竞争力增加。
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成为推动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参与国际竞争力与合作的产业集群。
3、高新区发展优势因素较多。
有经济发展基础优势;人力资源和质量密集优势;政府及政策扶持优势;高新区“孵化器”与创新优势。
三、我国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区及新竹科技园区为例,来阐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分析发展中相同点及差异
共性:1、集群内促进其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
主导产业都是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型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整个集群的产值均达70%以上。
这有利于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子和整体规模优势。
2、三个均为政策性区域,虽管理模式不同,但政府都为其提供政策环境和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快速成长及发展。
3、各高科技产业集群均形成了明显集聚优势,尤其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的区域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且劳动力市场自由并充裕。
4、集群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各区域
所具有的冒险精神、敢于创新。
差异性:1、集群内企业的性质不同。
中关村科技园集中在研发和销售,区内企业常把为其配套的生产制造企业放在区外,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深圳高新区和新竹科技园区内企业大都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新竹科技园区已成为美国硅谷地区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
2、集群内部管理模式差异大。
深圳高新区采用开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大于管理职能。
而新竹科技园区和中关村地区仍采取垂直化管理模式。
3、集群发展的基础和定位不同。
新竹园区发展初期定位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后来通过模仿创新提高自己的研发实力;中关村依赖本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创新而崛起,立足将自身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软件基地和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场所;深圳高新区发展受益于本地宽松政策及体制环境和相对完善市场竞争秩序。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建议
我国高新区实行“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和各地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不但影响着集群发展的步伐,并且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面临机遇挑战:1、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延伸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影响较大。
自20世纪末到目前,伴随发达国家“新经济”迅速崛起,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大的调整,从而出现国际范围内基地化生产倾向。
国际分工更加清晰,各国间
相对优势逐渐凸显。
现在,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及循环利用等增值活动。
2、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是生产全球化和经营国际化主导力量,也是科学技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主体。
3、自身科技竞争力弱。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比较薄弱:我国的r&d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我国的r&d资金投资主体缺位,研发成果转化率较低;r&d产出效率低。
4、国际技术合作形式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快速发展新形式下,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人才和资源,才会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5、国内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较低战略选择:1积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集群快速成长2、科学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使集群的自主创新4、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对外开放程度和步伐5、实行差异化策略,培育集群的特色竞争力优势6、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努力使集群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7、强化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要想持续保持国内发展优势,尤其是获得国际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我国应选择具有较强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域,努力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及思想文化氛围等几个层面
全面推进。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红川.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8(8):114-117.
[2] 盖文启.集群竞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未来之路[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245-251
[3] 陈继海:《集聚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届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文章,第3卷第4期.
[4]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载《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