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详解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32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咱们得先弄清楚啥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那海绵有啥特点呢?能吸水、能蓄水、还能挤出水。
海绵城市也是这个道理,在下雨的时候,它能把雨水吸收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慢慢释放出来利用。
这样做有啥好处呢?一来可以减少洪涝灾害。
大家想想,如果雨水一下子都流走了,很容易造成河道洪水泛滥。
但要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把雨水留住,洪水的压力不就小多了嘛。
二来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把雨水存起来,经过处理就能用于浇花、洗车、冲厕所等等,这不就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嘛。
二、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咱们国家很多城市一到雨季,经常出现内涝,大街上能划船,小区里能捉鱼。
这不仅影响了大家的出行和生活,还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建设海绵城市,就能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需求越来越大,可水资源就那么多。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把雨水利用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不够用的难题。
还有啊,建设海绵城市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让城市里多一些绿色的植物、清澈的水体,空气也能更清新,大家生活得也更健康、更舒适。
三、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一)规划引领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得有个好的规划。
规划的时候,得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还有城市的发展方向、人口规模等因素。
比如说,在容易积水的地方,多规划一些绿地、池塘;在新开发的区域,提前设计好雨水收集和利用的设施。
(二)加强城市绿化多种树、多植草,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就像一个个小海绵,能吸收不少雨水。
而且植物的根系还能涵养水源,让土壤保持水分。
在城市里,可以建设公园、街边绿地、屋顶花园等等,让绿色无处不在。
(三)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比如修建蓄水池、雨水花园、渗井等。
雨水花园里种上一些耐水的植物,雨水流进去,经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就可以储存起来或者慢慢渗入地下。
渗井则能让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
海绵城市是指采用一系列设计、管理和技术手段,以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雨水收集利用:将城市的道路、建筑物等表面与下水道系统连接,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
这些收集下来的雨水可以经过净化处理后被重新利用,如用于冲厕、浇灌植物等。
2. 渗透水管理:通过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构建透水、渗透的硬质铺装,使得雨水能够更好地渗透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同时,也可以设计雨水花园、湿地等绿色空间,以减少雨水径流速度和量,达到雨水保持、减缓和处理的效果。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构建湿地、河道改造等方式,在城市中增加绿地空间和自然生态系统。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改善城市气候,减少城市生态环境破坏。
4. 污水治理与利用:通过构建污水处理设施,将城市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并提取其中的有用物质和能源,如沼气、肥料等。
同时,还可以将处理后的水资源进行再利用,如用于灌溉、冷却等。
5. 泛洪管理:对城市内的洪水风险进行评估和规划,通过构建堤坝、水库、调蓄池等设施,将洪水引导到设计好的容纳区,
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利用湿地、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来缓解洪水压力。
6. 综合管理与监控:通过建立全面的综合管理与监控系统,对城市的水资源、雨水利用、污水处理等进行集成管理和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规划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采用一系列的设计手段和技术手段来达到雨水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目的,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将自然地表的水循环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设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从而减少城市洪水、改善水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水资源。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措施及其效果。
1.雨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将雨水作为可再生的资源,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既能减少城市供水压力,又能节约水资源。
城市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绿化、城市工业用水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
2.绿色屋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提倡使用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通过种植植物来覆盖建筑物的屋顶,能够起到保温隔热、降低气温、净化空气、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作用。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提高雨水的保持和净化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水风险。
3.生态河道修复: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恢复和修复生态河道,使其保持自然的河道形态和水流特征,增加河道的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可以在河道两岸进行湿地恢复和绿化建设,增加湿地的水体供给能力,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雨水滞留、调节气候、供养生态系统等。
4.雨水花园:在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建立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通过策划和设计城市园林景观,利用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能力,将雨水自然地纳入园林景观中。
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洪水风险,并提供公共休闲和娱乐空间。
5.雨水渗透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雨水渗透工程,将雨水引导到地下进行渗透,增加地下水的储存容量,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透工程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沉渗井、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方式实现,降低城市洪水风险,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6.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建立暴雨过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预测气象数据,及时预警城市暴雨,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可以为城市人员提供及时的灾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必要的避险和保护措施。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制定的措施及合
理化建议
海绵城市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及合理化建议如下:
特点:
1.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2.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难点:
1.城市规划与实施难度大。
2.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改造难度大。
3.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难度大。
重点:
1.加强城市规划,制定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2.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合理化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保建设质量和效果。
2.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概念,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的洪水风险、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雨水,包括屋顶收集、道路排水、地下水收集等方式。
这些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冲厕、清洗等非饮用水用途,从而减少了城市对自来水的依赖。
2. 透水铺装和绿色空间:海绵城市通过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和增加绿色空间,促使雨水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地下,减少了径流量。
透水铺装包括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可以取代传统的不透水铺装,降低了地表径流的形成。
3. 储水设施:海绵城市还会设置储水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池等,用于雨水的暂时储存和调节。
这些储水设施可以减少暴雨期间的洪水风险,并在干旱时期提供水资源。
4. 生态景观设计:海绵城市还注重生态景观设计,包括绿色屋顶、湿地、河道修复等。
这些生态景观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能吸收雨水、净化水质,并提供生态服务。
5. 水资源管理与循环利用:海绵城市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来管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包括雨水利用、废水处理和再利用等。
这不仅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还减少了废水的污染排放。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综合运用雨水收集、透水铺装、储水设施、生态景观设计以及水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洪水风险的减少。
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这个主题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背景和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将城市设计和建设变得更加“柔软”,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它着重强调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合理利用雨水、提高自然排水能力、增加绿地和湿地等手段,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提及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
由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供应紧张、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海绵城市施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分析海绵城市施工面临的挑战。
海绵城市的施工不仅需要考虑技术手段,还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
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城市特点等各不相同,对于海绵城市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最后,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将通过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阐述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然后总结海绵城市施工的重点技术措施,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进行展望,最后给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概述,可以使读者对于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这个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进一步阅读全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在此部分中,我们将概述海绵城市施工重点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背景,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 正文部分:在正文部分,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包括其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海绵城市施工的重要性,包括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然后,我们将探讨海绵城市施工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土地利用问题、城市规划和设计难题等。
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5.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 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6. 雨水湿地(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6. 渗管/渠(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设计,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在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标准,以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进行解读,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具备更好的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功能。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的雨洪排涝问题,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绿色空间比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适宜性和宜居性。
二、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1. 应对气候变化: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更好地应对特殊气候事件的发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2. 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净化空气、改善水质。
3.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提高城市的生态公园、绿道等绿色空间比例,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4.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率。
三、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1. 雨水收集利用: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要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2.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增加绿地比例,建设生态湿地和雨水花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绿色度和适宜性。
3. 道路排水设计:在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水和渗透问题,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雨水花园等措施,促进城市道路的雨水自然渗透和涵养,减少雨水径流。
4. 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规划和设计中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材料,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海绵城市简介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下垫面粗糙及高大建筑阻碍气流穿过城市,使得城市小区域容易产生涡流,加之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污染物质形成水蒸气凝结核,造成城市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较高。
并且,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主要采用地面排水与管道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地面多为不透水的水泥等硬质地面,降雨土壤入渗率低,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等“看海”现象。
同时,也造成我国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导致我国尤其北方的城市居民用水短缺。
为解决城市降雨与城市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水雨水,并将雨水蓄积、下渗到土壤层下补充地下水,通过植物净化水体,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便是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改善现有水资源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开发模式,类似的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城市“海绵体”,实施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涵养城市水资源。
“这是一种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传统城镇化建设热衷大马路、大广场建设,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让水无处可藏;填湖造地、围湖建楼,让水无家可归,切断了水与土壤之间的生态链;拦水造坝,让活水变死水,切断了上下游生态链。
”这些不当的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生态本底,扰乱了水文规律,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其中西方的现代雨洪管理技术功不可没。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一.名词解释1.海绵城市(2016):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术语为“地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强调人水共生理念,具体规划设计体现三个理念:消纳、减速、适应。
2.城市湿地公园(2016):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010.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3. 园林设计(2016):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4. 园林布局(2016):在选定原址或称之为“相地”的基础上,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地形特点等因素,进行全园的总布局,通常称之为总体设计。
5. 哈德良离宫(2016,2011):位于罗马城替沃里的山坡上,山庄处在两条狭窄山谷之间,用地极不规则,地形起伏很大。
建筑布局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无明显轴线。
中心部分规则式布局,其他部分顺应自然地势。
园林既有附属于建筑的规则式庭院、柱廊园、也有布置在周围的花园。
整个山庄以水体统一全园,有溪河湖池及喷泉等。
6. 无心画(2016):是使室内外相互渗透框景的手法,用漏窗透实景,最早由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到,将内墙上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使景入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从暗处看明处有剪影效果,加以景的粉墙为特殊背景,从早到晚应时而借。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别称,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