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企业又有何影响?的确,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
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在本分析之中,我们将简要提供一些策略性的思路。
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关系重大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欧元区目前的争论焦点的根源在于欧元区一直想最终成立一个欧洲合众国。
这个组织成立的基石是统一财税权,也就是要各成员国放弃除了货币主权之外的财税主权,将之统一至欧洲央行。
如若不然,就不给救援,这才是希腊危机演变为欧元区其他国家同样性质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欧元区国家大部分都有巨额债务。
欧债危机的根本矛盾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义和要废除主权国家主义的国际主义,建立真正的欧洲军事、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欧洲共同体,欧债危机是这个矛盾的经济表现2.内部原因:宏观结构发展失衡。
事实上,欧元启动十年以来,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走向一致,欧元区各国竞争力差距不断增长。
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报告,德国是欧元区几个大国中唯一竞争力出现上升的国家,,于此相比,包括欧元区三个大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希腊和葡萄牙却出现了竞争力大幅下滑和贸易赤字严重恶化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中欧经济的相关性决定。
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是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
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到,自从中国加入WTO十年多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贸易盈余都保持了稳定的上升态势,中欧贸易在中国所有外贸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中,中国与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占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的近60%。
102330 公共政策论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的政府经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和欧盟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因此为中欧之间的贸易蒙上了一层阴影。
欧洲债务危机严重的几个国家其人民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足以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
在积极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同时,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让这次危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源和发展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希腊的银行业遭受了巨额的损失。
为了挽救本国的银行业,希腊政府调动国家资金来为本国银行业提供资本支持,结果导致了希腊政府严重赤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
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刻展开了多轮支援行动,但仍然没有解决希腊政府的负债问题。
除了希腊之外,欧洲还有多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着高到不正常的公共债务,使得这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为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和发展趋势(一)短期救助措施在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首先展开了自救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紧缩计划。
这份计划决定降低公务员的薪水,提高税率,同时开征各种新税项。
各种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私有化改革。
这些财政紧缩行为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政策推行步履艰难,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同时欧洲央行不断的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填补欧洲各国的政府的赤字,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为欧洲提供金融支援。
(二)长期救助措施为了降低政府负债,欧洲各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支出被削减。
同时在全社会推广终身学习制度,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老年人重回工作岗位。
在这次危机之后,欧洲尝试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建立一个救助基金。
同时,欧洲建立了银行业联盟,赋予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权,保证欧元区的利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结束。
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未来将走向好转,整体危机趋于缓和,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正在重新建立。
关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的讨论感想
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蔓延到了整个欧洲,形成了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我们不是经济专业的学生,但关注时事应是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我们就“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自己的一些结论。
第一,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黯淡,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
这意味着作为欧元区最重要的净出口国,中国无疑会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
我们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防止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带来的出口萎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风险。
第二,由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着显著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且中美利差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爆发则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国内的冲销压力,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
因此,对于中国来讲,面对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更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经济刺激方案和相应的退出策略,防止政策的脉冲性调整,防止产能过度扩张、财政赤字过度膨胀以及货币政策过度宽松。
第三,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导致美元中长期内贬值的可能性加大。
因而,中国外汇资产多元化的方向就是增持更多的欧元资产。
但是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对日元与美元已经显著贬值,并有可能进一步贬值。
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难度。
作为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应开阔视野、关注时事、放眼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能够我们很多的启示第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发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
因此,降低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依赖,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第二,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不能高估外债与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
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
第三,同时我国不能草率地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
欧元区这一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几个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建立“亚元”货币体系的时机还未成熟,各项制度规则都有待进步一探讨和完善。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现场,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欧洲债务危机作为前车之鉴,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首先,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目前,中国的主权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
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却要严重得多,根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翻一番,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
因此,中国在控制主权债务规模的同时,现阶段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2010年4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剧烈波动。
尽管为缓解债务危机的蔓延,欧洲各国政府进行了广泛磋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应对,其后金融市场确实也得到了短暂的平静,但债务危机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黑天鹅”时间频发。
本次爆发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子危机,也是发达国家过高债务问题的延续。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主要矛盾逐渐从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也就是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
本世纪初以来,一边是新兴市场国家生产出来大量低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一边是发达经济体较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加上美元享有货币的超发权而源源不断地滥用权力,没有约束的金融市场在过去的时间里给予发达经济体太多的融资便利。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债务问题将困扰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
具体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出口的影响从外贸上看,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1-7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从年初的25%下降到7月份的17.8%。
同期,对欧盟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则从19.36%下降到7月份的19.02%。
今年前5个月,欧元对人民币贬值达到15%,中国产品在与欧盟贸易方面已经缺乏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
据测算,欧元对美元每贬值1%,短期内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将下降0.65个百分点;若欧盟经济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的出口增速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7日)在北京表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影响到欧洲整体经济复苏进程,中国将进一步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影响。
姚坚在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出口产品的16%输往欧盟。
因此,欧盟经济持续低迷将对中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他还指出,主权债务危机也对欧元的稳定产生了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已累计升值14.5%,已经给中国出口商造成巨大成本压力。
浅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自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区内部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和宏观失衡日益显现(欧盟委员会主要根据欧元区各国价格和成本的差距以及贸易收支状况来判断各国竞争力)。
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报告,德国是欧元区几个大国中惟一竞争力出现上升的国家,与之相比,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希腊和葡萄牙却出现了竞争力大幅下降和贸易赤字严重恶化现象。
标签:债务危机;启示;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过程1.主权债务危机的含义。
以国家信用担保发生的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所形成的债务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2.形成过程。
(1)开端: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
具体事件: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
2009年12月15日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
2009年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
2009年12月22日穆迪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
(2)发展: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西班牙等,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具体事件: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
2010年2月4日西班牙财政部指出,西班牙2010年整体公共预算赤字恐将占GDP的9.8%。
2010年2月5日债务危机引发市场惶恐,西班牙股市当天急跌6%,创下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
(3)蔓延: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面对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具体事件:2010年2月4日德国预计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5.5%。
浅谈欧债危机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在一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结束后,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中,欧洲又笼罩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中。
全文首先介绍了这次危机的发展过程,随后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欧债问题本质上是欧洲经济政策的缺陷和失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一次总爆发。
最后,就欧债危机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也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欧债危机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一欧洲债务危机的开端及发展进程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发生后,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同年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前景展望为负面。
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
其实这就已经意味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开端。
1随着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升温,债务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
到了2010年,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和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截至2010年底,意大利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上限,在欧盟各国中仅次于希腊的142.8%。
西班牙也面临着被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
数据显示,西班牙2010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2%。
2作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远非希腊等国可比。
随着意大利及西班牙国债危机逼近,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开始面临债务风险。
有迹象显示,市场投资者正在做空法国主权债券,债务危机正步步紧逼。
由此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一个主权债务危机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二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各方面原因外部原因: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
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
欧债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启示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我国加入了WTO,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能够与国际发生接轨。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破坏力大、不确定性强,很有可能会引发银行的巨额亏损甚至导致倒闭,它是目前银行的几大风险中最致命的一种。
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也将是当今世界的金融领域还没有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着某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缺陷。
从一个方面来看,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目前,风险评级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商业银行临时融资的规模和速度受限,流动性的风险管理能力还不足;从另一方面来看,长期存在着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的结构相对单一等这样一些微观的风险因素容易导致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加。
,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些综合研究,在这种一种存在政府隐性担保的情况之下,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体还不够健全。
本文不仅研究了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风险管理现状,而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欧美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找出其先进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个为借鉴提出了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债务危机;资本管理;商业银行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olic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s are now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iquidity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profitability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liquidity risk.The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is uncertainty, destructive power is big, may cause huge losses or even collap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deadly risks caused by bank. As a result,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commercial bank operators, and it is also in today's world financial field one of the main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hasn't been solved yet.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exists some 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defects. On the one hand, has long been existing assets and liabilities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ngle, term mismatch micro risk factors such as easy bank liquidity risk;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risk rating market has not developed,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the temporary financing limited the speed and scale of the monetarymarket and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In the presence of government's recessive guarantee for a long time, commercial Banks lack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sound. This article on the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under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developed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and find out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advanced way, and as a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related Suggestions.Keywords: debt crisis; Capital management; Commercial Banks1.绪论自从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断的出现爆发,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
欧债危机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启示摘要: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欧洲的债务危机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开始。
截止2009年底,希腊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其GDP的110%,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12%以上,这些指标都大大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标准(根据欧盟的规定,政府债务余额不能超过GDP的60%,当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
随着2010年4月份之后不断有到期的债务需要偿还,希腊政府必须要从国际市场筹集大量资金,但因为其债务负担已经超过规定,信用评级机构将其债券评级不断调低,希腊政府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债券的收益率)将越来越高,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将进一步降低,陷入了恶性循环。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违约危机相关概念一、主权债务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二、主权债务违约现在很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债务的比重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当一国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时发生的违约。
传统的主权违约的解决方式主要是两种:·违约国家向世界银行或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借款;·与债权国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和本金进行商讨。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当中,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主权债务违约,他是不能以自己的主权作为报酬来偿还债务的。
通常的主权违约发生以后一般都是以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解决。
三、主权信用评价主权信用评价体现一国的可能性,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通常是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
主权评级涉及的内容很广,除了考虑GDP的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
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债务管理的启示一、绪言2011年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陆续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是美国债务突破上限,引起广泛担忧。
虽然最终没有带来违约问题,但国债风险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则不仅仅发生在外围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也包括西班牙等较为核心的国家。
而日本国家债务余额也高达943万亿日元。
此次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第一次对国家信用打上了问号,也给各国政府预算和债务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
受国际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债务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
根据审计署2011年6月公布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万亿元。
从债务规模看,如果按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低于100%的警戒线。
从相关债务指标看,中国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50%,低于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美国家。
二、中外债务问题的不同点虽然按西方债务标准,中国公共债务问题尚未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债务从零到十多万亿元,这个速度也不可谓不快,虽然公众容易把视点集中于债务规模上,但我们更应关注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债务形成环境和机制上的不同之处:1.形成原因和经济发展背景不同。
欧洲国家债务主要源于公民高福利和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
美国则与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反恐怖战争和全球争霸战略有关。
其债务形成于二战后七十多年的经济平稳发展过程中,债务规模和历次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反危机”有一定关联。
而中国政府债务增加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相比之下,公民福利体制尚未建立,而政府“反危机”政策仅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关,目前的高水平政府债务已经限制了整个社会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
2.债务约束体制不同。
欧美国家预算体制较为健全,议会对政府预算拥有较强的约束力。
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预算的约束较弱,预算的法制性差,客观上限制了对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欧债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3500字一、欧债危机的成因欧债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爆发有其成因:部分成员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福利政策不匹配、美国次贷危机的刺激、欧元区先天架构缺陷等。
1.实体经济空心化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国、法国等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多个支柱性实体产业,而希腊等边缘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强大实体经济。
2.高福利政策增加政府财政压力欧洲高福利制度和人口老龄化也给欧元区成员国尤其是发展水平较低的成员国的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这二者是促使政府大规模举债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金融危机催化债务危机的爆发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一些国家信贷萎缩,实体经济难以获得所需资金。
为此各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各国政府大规模举债的举措促使其面临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迫使欧元区主权债务违约风险的暴露,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4.欧元区的先天缺陷欧元区有制度架构上的先天不足,即有共同的货币政策和央行,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
同时,欧洲央行在危机时刻一直奉行保守的货币政策,追求低通货膨胀率。
这种对物价水平稳定性的追求,没能刺激和拉动欧元区的消费与投资,妨碍了次贷危机背景下的经济的复苏。
此外,欧元区仅仅是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
各成员国要对本国的选民负责,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和维护本国的利益。
这就导致了在欧债危机爆发的开端,对救援希腊的方式争论不体,从而延误了治理欧债危机的最佳时间,导致了欧债危机的蔓延,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已威胁到欧元和欧元区的稳定,也不可避免地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影响途径有:贸易途径、金融途径、非接触性传导途径。
1.贸易途径欧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需求方,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0%.欧债危机使欧盟成员国的政府购买和消费减少,从而造成了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的减少。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摘要:欧债危机是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影响较大的危机。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欧元区经济的持续低迷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欧债危机既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
自2010年希腊爆发主权信用危机后,整个欧元区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一方面,“南欧诸国”主权债务数量庞大,公共债务占GDP比率远远超出《稳定与增长公约》中60%的上限。
欧元区小国寅吃卯粮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融资成本更加高昂,并在2012年面临短期债务到期的巨大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欧盟在其核心国家框架内实现了货币联盟的尝试,但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不兼容性使部分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比例急剧上升,“以债养贷”的资金链最终断裂。
据统计,截至2012年初,希腊一国的债务总额就为3579亿欧元。
而意大利国债规模更是超过了1.9万亿欧元,占GDP比例高达120%。
另一方面,欧元区各国尤其是南欧国家因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周期趋同和公共投资降低,面临着国家经济回暖乏力与长期高失业率问题。
随着中欧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升,欧债危机不仅对欧元区各国产生严重的冲击,其外溢效应也对中国带来一定影响。
从欧债危机的“危”与“机”两个方面来看,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欧债危机既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欧债危机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创汇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超过60%,其GDP总量的一多半都是依靠外贸拉动。
欧洲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传统市场,随着本轮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和所波及的地域愈发广大,传统的欧洲高消费市场也日趋低迷与萎缩。
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谈论欧洲债务危机首先得从希腊债务危机说起。
最初接触希腊债务危机,是从标准普尔下调希腊国债信用评级开始,希腊国债随之成为了“垃圾债”,一个国家的国债信用被评为“垃圾”,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国际形象影响可想而知。
然而,真正影响深远的是希腊债务危机的扩散。
由于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导致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
首先是盲目的高福利政策和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赤字也逐年增加,而政府财政收入毕竟有限,于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只能靠负债维持大量支出。
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
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
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盲目的高福利政策使经济活力减退,适应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幅消减。
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危机风险隐患不断积聚。
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
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例如,希腊政府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当财政隐患暴露出来后,其多米诺效应使国家很快处于危机的中心。
另外政府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在单一的货币制度和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主权债务危机往往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国家扩散。
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在欧元区内部,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救助希腊和本国利益之间艰难权衡,最初也反对希腊寻求国际援助,认为这会损害欧元区信誉和欧元地位,因此危机救助面临两难选择,虽然最后都同意救助,对与这场危机已“为时已晚”。
国际市场的投机行为在欧洲债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了解到,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由于不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两条关键标准,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为希腊政府设计出一种“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其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希腊在账面上达到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同时,高盛集团又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一种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
随着交易到期,希腊的债务危机暴露出来,其金融状况随之恶化,而高盛在其中获得很大利润。
在危机发生和蔓延中,国际市场投机行为的“推手”作用不容小视。
欧洲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风险。
危机带来的恐慌情绪的蔓延给投资者的信心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带来市场的不景气。
市场出于对欧元区债务信用的担忧,使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迅速下跌。
这次危机可能对全球投资者和决策者信心带来打击,也给至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恢复蒙上一层阴影。
债务危机也极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时局的动荡,国际矛盾的激化,对于一个地区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有限。
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在一些发达的大国,如英国,德国等,像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并非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在这些国家的投资额也非常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影响不大。
再者,欧盟肯定不会让危机一直蔓延下去,肯定会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欧元的地位和欧盟的经济稳定。
但欧盟毕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元的贬值对中欧的贸易影响也很大,中国对欧出口产品成本的增加,消弱了出口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政府对于这次的欧洲债务危机应高度关注,未雨绸缪。
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得经验和教训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从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可以看出,一国的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管理必须坚持谨慎,审慎原则。
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在经济刺激和稳定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并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完善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道路。
积极参与区域乃至世界货币事务,逐步完善人民币结算制度,同时加快国际监管合作的进程,打击国际投机行为。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出口结构,抓住时机积极开辟国际市场。
在应对危机上可以得出,危机的救助不仅取决于外部援助,更取决于危机国家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程度。
此前,这些危机国家过度透支的消费与投资模式导致了危机的上演,而政府不但没能在政策制度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如果这些国家不能够“量入为出”,依然维持
超出自身产出能力范围的消费支出,则即使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未来必定还会出现“入不敷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国民和政府的消费日益扩大,怎样控制和防止消费的过度透支,也是我国政府需要注意的。
同时,投资模式的优化,以及政府对于投资的正确引导在这次的欧洲债务危机中也应有所启发。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不断暴露,21世纪以来,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一次次的危机考验世界经济稳定的神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肯定不会“免难”,有的危机甚至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那么如何在危机时仍能保持“一枝独秀”,这也考验着政府的决策能力和面对危机的信心。
不得不说,我国政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