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0.47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歌唱既是一种生理操作,也是一种心理操作,是心理操作通过生理来实现的。本文试图就声乐艺术心理问题,从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意义所在,正确把握声乐艺术心里的重要环节来做一番浅显的探究,分析个中原因并努力寻求克服歌唱心理障碍的办法和对策。
关键字:声乐教育;声乐表演;歌唱心理;心理障碍
歌唱是一种美好而复杂的活动,美妙的歌声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意识等多方面共同协调配合的结果,歌唱者在创造歌唱艺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歌唱艺术表演上还是在歌唱技巧表现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歌唱者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调整得如何,对其歌唱和歌唱的训练,以至对师生的教与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歌唱心理的研究,就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歌唱各种心理现象的本质、作用及其规律,从而提高歌唱者对歌唱心理的调控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的迫切需要
声乐艺术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和研究声乐教学,是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本质所在。因为良好的歌唱是由人的歌唱技术(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听觉调节等生理因素)、心理情感(包括歌唱中感情的投入和喜、怒、哀、乐变化等心理因素)以及高级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对歌唱思维、歌唱器官的控制和协调等因素)共同完成的。然而,在歌唱实践中,无论是歌唱表演的成功或者失败,人们往往都容易简单的归结为歌唱技术的优劣,少有人从歌唱心理的角度去探索成败的原因。殊不知心理现象是大脑的机能在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感觉和知觉、表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兴趣、爱好和能力、意志和性格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因此,对歌唱心理的研究,就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歌唱各种心理现象的本质、作用及其规律,从而提高歌唱者对歌唱心理的调控能力。将心理因素融入声乐课教学,更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较,它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歌唱教学来说,将心理学内容溶入声乐理论中,能使声乐理论更完善、更科学、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对声乐理论来讲,既是内容上的补充和扩展,反过来对声乐理论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正确把握声乐艺术心理,是提高歌唱教学的直接功效
“歌唱是生理学,也是物理学,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1]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歌唱活动进行心理分析,是自觉的科学认识歌唱原理的思维。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把理论的研究用于歌唱实践的指导中,是让歌唱者把歌唱心理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去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和能动性。因此,只有培养积极、健康的歌唱心理,歌唱者的实践才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灵活多样的调节性,从而发挥和把握歌唱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
1.激发歌唱想象力、创造力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感动人,是传达思想、情感、情绪和描绘情景。只有歌者以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本意,才可能使听众受到感染,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依靠歌唱心理思维的指导,培养敏锐的知觉,发展充分的想象力,不断对复杂的歌唱现象做出理智的分析、判断和思考的表达,取决于演唱者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音乐想象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对它实质认识还很肤浅,它与感觉、知觉、意象、联想、思维、情感及意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1]黑格尔也曾指出:“创作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演唱中的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方式,它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能增强演唱者的情感活动。在对作品演唱时,演唱者应使自己进入想象的境界,将情感化为意象。通过想象的情感、画面空间,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表象来表达,就如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在演唱时借助于想象来完成。如在《桥》(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对歌词“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的演唱时,“要想充分表现歌曲规定的意境,就必须要设想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为此,要常启发学生:“你所要表现的,便是你所看到的。”“每一首歌都是一幅不通的画,如果说画家是用画笔来描绘它,那么歌唱者便是用歌声来描绘这幅画,还能让听众‘看’到这幅画”。正如前人所说:“歌唱者的责任,不只是使自己能感觉到歌曲的情感内容,而是要使听众感觉到它。”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主题——歌唱者,培养积极的想象,是声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美好的想象就没有美好的歌声,没有高度发展的再造想象,就没有歌唱艺术的再创作。
2.培养良好的歌唱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调节行动,实现并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学习演唱技巧的过程,就是将歌唱器官原来并不随意的运动改变为随意运动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具有审美的声音无不经过“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这一较长时间的训练,甚至终生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歌唱艺术学习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力,是意志活动的基础。歌唱是人体与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意志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去听教师讲课,去积极倾听、辨识教师的示范,去集中思想思考授课内容。在学习初期,学生必须强制自己坚决做什么(动作),坚决怎样做这个(动作),这就是声乐学习的基本方法,即意志行动。当这些动作需要巩固和练习时,这个过程更需要意志行为,没有意志行为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反复进行练习。
歌唱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内容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目的、动机和需要进行刻苦练习,在这里面都需要意志行动。强调歌唱与发声的意志行动,就是为了使各发声器官,某部分肌肉,按照需要而进行动作。教学实践证明,意志在声乐艺术中主要体现在表演者对生理的控制上,特别是对口、咽、舌、肺等发声器官的控制。肌肉的紧张收缩、发音的长短粗细、音量的强弱、音色的明暗,还有各种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无不需要表演者的意志来控制。因此,引导学生在严谨而愉悦的教学心境中,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和坚定歌唱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挫折教育”中磨练学生对困难,失败的承受能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提高学生对歌唱技术训练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不断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浮躁情绪,这样才能步履坚实的迈向成功的目标。
3.克服歌唱中的心理障碍
良好的歌唱状态包括呼吸、共鸣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的协调使用,以及具有较自由、轻松、自如、充满信心的良好歌唱心理,在歌唱中二者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是歌唱训练的基础。事实证明:歌唱表演的成功与否,除了本身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歌唱的技巧可以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经过努力掌握,但这并不等于获得了歌唱的全部能力。我们在进行声乐指导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唱得很好,但一到舞台上演唱或参加比赛就出现心跳加快、身体僵硬、两腿发抖、脸色发白、直冒冷汗、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忘词跑调,有时甚至伴奏都听不清,失去自控力,脑海一片空白的心理异常,乃至于失去了对歌唱器官的调节能力,因而导致了演唱的失败。因此,歌唱对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其歌唱的训练和学习,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优劣,对歌唱者的水平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寻求克服歌唱心理障碍的办法和对策,是获得歌唱成功的保证
歌唱中的心理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控制和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比较难,不易把握。但是造成表演心理偏离常态反应,完全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衡现象。而这种失衡现象又主要是表演者心里紧张产生的。结合心理学分析,影响表演心理因素及克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有道是:“艺高人胆大。”信心的强弱显然与一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多少及熟练程度紧密关联。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建立起低喉位,正确的喉咽形态和呼吸基础以及声、气配合的平衡模式,中、低声区的声音质量基本达到较为松弛、圆润,气息与声音取得平衡,接着作进一步技巧提高的联系,如统一声区发展音域的训练。最后是进行各种高难度的技巧磨练,从而取得呼吸、发声、共鸣等技能的正确运用。总之,正确的歌唱要通过特殊的训练,嗓音的功能才能达到。有了过硬的声乐技能技巧最终才具有坚强的自信心。
2.提升歌唱的自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歌唱失败。歌唱家的职责是用自己完美的歌声打动听众的心灵,只有充分的自信心才是征服听众的基础。歌唱者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最美好的瞬间,在演唱中只有信心百倍,才能全身心的进行艺术创造。同时,歌唱者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要自我激励,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根本方法。对歌唱有强烈的欲望便容易使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产生兴奋,在中枢神经的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反应,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歌唱欲望越强,反应越灵敏,越利于歌唱技巧的发挥。所以说,演唱欲望、自信心与演唱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训练和培养。
3.演唱前的充分准备
老一辈艺术家说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歌唱技能、技巧是经过长期训练、分阶段性、循序渐进这一漫长学习过程而形成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问题做合理的调整,反复推敲才能使歌唱水平得到提高,也就是使得演唱达到正常发挥。过分希望在演唱时出现超水平发挥奇迹,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对于这一点每个演唱者都应对自己所能达到的程度有客观清晰的估计。另外,与过分追求超水平演唱相反的是害怕出错,这种心理也是比较普遍的。有的演唱者在不曾出现错误时,老想着可能会发生的错误;有时却在发生某些意外后不能摆脱,对自己发生的错误“耿耿于怀”,以至于不能集中精力于后面的演唱,甚至出现新的更大错误。其实,每个演唱者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主要靠平时踏实的训练,预先有充分的准备等来实现的。
4.以“心”之歌唱
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指出:“歌唱不是唱声音、唱方法„„而是要把歌曲的内容、音乐性表现出来,清楚了,就能心中有底,就不会紧张。”周先生在这里讲的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即歌唱当然要通过良好的声音来表现,但是注意力中心若仅放在声音和方法上则适得其反,容易紧张。摆正技巧与歌唱的关系,技巧只不过是歌唱的“仆人”,而不是歌唱的“主人”,是表现歌曲的手段,因此,演唱者首先要做的是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拿到一首不熟悉的声乐作品,首先应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掌握歌曲的风格,是唱景(意境)或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把握好该用怎么样的音色、音量、语气、语调、语势等歌唱技巧。最后在歌唱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有如身临其境,你就是曲中的人物等进入角色的演唱,完全被歌曲所提供的意境、人物所感动,如此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地产生,从而克服紧张,胆怯等心理障碍。对于一个学歌唱的人来说,舞台是他(她)们向往的地方,能成功的站在舞台上歌唱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如果舞台艺术实践不足,演唱者缺乏临场经验,本来在台下唱得很好,可是一上台,由于环境变化了,音响、灯光变化了,特别是面对巨大的舞台和众多的观众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