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1.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特别是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的土地。
城市扩张导致城市边缘的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 资源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过度的土地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对城市的功能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导致城市功能分散和失衡,影响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促使城市不断扩张,并占用周边地区的农田和自然资源。
2.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容纳工业企业和商业机构。
这导致城市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扩张,进一步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3. 政府政策和规划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如果政府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制度,土地利用往往会不科学、不合理。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解决方案1.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利用的有序和高效。
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推动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引导城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土地的再开发和更新,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占用。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城市化进程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城市人口逐年增长,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可以推动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改善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更高,蕴含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联动圈。
城市化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善了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推动了创新、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整合,使人们获取资源所需的时间、经济成本大大减少。
城市化增加了社会活动的范围和复杂度,也增加了与之相关的社会机会和风险。
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城市文化、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发展,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城市过度拥挤和过度发展,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公共设施紧缺、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等。
此外,城市化可能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城市人口的聚集,可能使一部分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流失,影响农村经济和农村人口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但是,也需要注意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及时采取措施来加以缓解和解决。
建设现代和富有活力的城市,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和协调,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城市化的进程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以下是本文对城市化对人类影响的探讨:一、经济上的影响城市化对人类影响之一是经济上的影响。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城市人的消费力远高于农村人口。
城市工业的兴起和商业服务业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就业,也给农村地区提供了发展机会。
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包括更好的饮食条件与卫生保健,这些都是城市给予农村的福利,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环境污染的影响城市人口的增长,会带来道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会增加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风险。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交通问题,道路增多,汽车喧嚣和尾气污染也就随之而来,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加剧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化进程有关。
城市化也会导致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与空间内造成环境破坏和自然界的破坏,使得地球面临着更大的生态压力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城市化对人类的社会文化是有两面性的。
城市人口与文化融合,文化交流和交融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交际与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活的好处。
城市化带来了业余时间的增多,成为新生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的孵化器和平台。
但是,城市脑力的僵化和打压,城市人的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步调与城市化节奏不匹配,城市人口的负面情绪增加,社会的时尚快节奏和市场化程度也在增加,让人们的情感变得足够的极端。
总之,城市化对人类影响深远,是一个双刃剑。
城市化需要认真对待,不仅对城市的建设做好规划和管理,同时需努力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城市发展知识点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城市发展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发展则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城市化推动城市发展,同时城市发展也影响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人均GDP、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等指标来衡量。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布局和设计的过程,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详细规划等层次,涵盖了城市的用地、交通、绿化、建筑设计等方方面面。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生活质量。
三、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承载着大量的产业和商业活动。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就业率密切相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型经济、数字经济等也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四、城市社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包括人口结构、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如老龄化、外来人口流动等,对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发展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
城市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六、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着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缓解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城市交通还包括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鼓励低碳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七、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涉及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等方面。
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环境影响等因素,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变革,对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过快近年来,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迅速,这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城市规模增长过大,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其中包括交通、水、电、气、道路等公共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也难以负担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
另外,在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城市土地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占用、拆迁和排放也有可能造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二、城市建设质量存在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建设品质低下,城市环境异常臭秽,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差,城市垃圾污染严重,建筑质量不达标等等。
这些都成了人们谈起中国城市化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诱发因素主要在于缺乏规划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同不畅、监管不严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中资金总投入的质量和成效。
三、城乡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城乡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阻隔与不平衡矛盾也逐渐加强。
城市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和改善,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人群日益增多,乡村地区则出现了人口枯竭和资源匮乏的情形,城乡差距加大,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不可忽视。
四、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突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但是,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上显着滞后,很多城市缺乏公用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雨水排放热线以及儿童活动场地等,而城市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这也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2.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古代中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城市和辉煌的城市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民族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创造了客观条件。
建国后,中国进入了工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数量与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
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城市发展与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就像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进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一1960年)这一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1960年的13073万人,11年间增加了7308万人,年平均增长11.5%。
市镇人口比重由10.6%提高到19.7%,升高了9.1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这一阶段又包括三个时期:1949一1952年的城市恢复发展时期;l953一1957年的“一五”计划发展时期和1958一1960年的城市化继续发展时期。
1949一1952年是建国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地迁人城市,城市人口由1949年末5765万人增加到1952年末的7163万人,增加了139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0.64%上升到12.64%,提高了1.82个百分点。
1953一1957年是中国城市化真正的发动时期。
经过三年的恢复,遭到国内外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内,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厂从农村招用了大量的工人: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一五”期间,国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巧6个项目的建设,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而且使一些项目所在地的老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得以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城市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化对城市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求发展。
这种趋势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整个城市的繁荣。
二、生活便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强大的经济力量,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
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催生了更多的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娱乐设施等场所,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城市化进程在改善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城市的扩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城市大学、医院、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让居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了整体生活水平。
四、生活压力和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人口密集,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压力也增加了。
同时,城市过度发展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这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吃力和不便,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五、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交往城市化的另一个影响是文化多样性的增加和社会交往的加强。
随着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涌向城市,城市成为了一个聚集各种文化的地方。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使得城市生活更加多彩和丰富。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频繁,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互动也增多了。
结论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85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呈现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并受到政策、经济周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the basis and uses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economic cyc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Keywords: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panel data, spatial econometrics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发展的启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乡差距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中国发现了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局限性,随后采取了更加可持续和综合的城市规划方式,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全球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合作的空间。
中国城市的崛起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贸合作的机会。
例如,中国的城市化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各国可以参与中国的基建项目,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三,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解决方案,例如共享单车、智慧城市建设等。
这些创新不仅改善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应用的机会。
共享单车的火爆,使得全球城市都开始探索基于共享经济的交通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更多智能化的方式。
最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发展带来了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
城市是文化的交融之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的传播对全球其他城市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文化节庆、建筑风格等都成为了各国城市借鉴和融入自身文化的源泉。
通过城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同国家的城市可以相互学习,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全球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机遇和合作空间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契机,中国的创新思路和文化交流对全球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国内外城市化历程比较1.国外城市化历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引领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
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新兴工业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等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
2.国内城市化历程我国城市化进程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建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面积和建筑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全国市镇化率逐年提高,和国外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在速度上更快。
二、国内外城市化差异原因分析1.文化因素西方国家更注重自由的个人价值观,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
因此,西方城市更加强调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
而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政策因素在国外,城市化进程注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的投入也更多,市场机制更加发达,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尽管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迅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繁荣,但也存在着城市扩张过快、环境恶化等问题。
3.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通过协同效应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集中地。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过快,很多城市建设的不够合理、不必要和低效,也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外资和人才。
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与对策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展迅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膨胀。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1.人口迁移速度加快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
大量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2.城市规模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中等或大型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特别是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市化速度快,但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严重,水电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产业结构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地方重工业发展过快,环境污染严重,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城市空间布局问题中国城市化过程呈现出“点”和“线”并重的特点。
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繁荣发展,但一些中小城市仍然面临发展困难,城乡差距拉大。
3.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压力。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城市社保体系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三、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为了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推进产业升级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要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通过发展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趋向集中居住和集聚在城市地区。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使得人口流动性增加。
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选择流动到城市。
这也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碰撞。
2.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型城市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更丰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3.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的工厂、企业、商业中心等不断涌现,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这种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促进了人口更多地向城市流动。
4.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化是城市面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城市中有更多的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信息交流。
5.环境问题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中的建筑和工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致使空气和水质污染加重。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较低,容易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
此外,城市化还导致了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带来了养老和照顾问题。
总体来说,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既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福利,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 f H ub ei U ni ve r s i t y of E conom i c s(Phi l os op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影响的分析程淑君,王安(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分析了成都市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过程,并从土地利用格局政变、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经济发展等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变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化伴生的环境问题,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出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影响#成都;田园城市城市化(U r bani z at i on)是指一定区域在经济结构、社会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和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的形态变迁的系统、动态过程。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成都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要素的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探讨.为成都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继而从环境科学的角度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提出展望和建议。
一、成都城市化进程和演变规律本文在分析基于人口结构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引入城区面积和三次产业结构两项指标.以期更为全面地反应成都城市化进程及演变规律。
(一)以人口结构为指标的城市化水平演变与全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一致.建国60年来成都城市化进展经历了“起步一波动一停滞一稳步发展”四个阶段.这是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发以来.成都市非农人口比重持续增加.2008年的非农人口比重达到54.4%.较1978的22.3%增加了近1.5倍;1992年以来.成都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平均增加0.7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二)城区面积扩大1949年建国初期.成都市市区面积为29.9km2.到1959年扩大到821.9km2.10年间增加了26.5倍。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
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
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
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
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 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
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
原因:工业化。① 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 工
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
口不断增加;③ 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
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
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 第三次技术革
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 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
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
建设小康型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与速度 起步早,现代发展速度慢, ——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是英国,英国是世界城市化最早的国家,随后在其它发达国家陆续开始。 起步晚,发展快
——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由于民族独立,经济迅
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超过发达国家。
水平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70%左右。 城市化水平低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
快。
发展趋势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发展不合理——畸形
——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
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
力过剩。
——表现: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于城市发展;少数大城市迅速
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气、水、土、声、光的污染
教学问题:污染源、污染物、危害
(1) 原因:环境污染严重。
(2) 表现: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污染源 ① 家庭炉灶 ② 工矿企业 ③ 交通工具 ① 工业废水 ② 生活污水 ① 生活垃圾 ② 工业垃圾 ③ 建筑垃圾 ① 交通运输
② 工业生产
③ 建筑施工
④ 社会活动
污染物 ① 煤烟、粉尘 ②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③ 铅 影响水质的各
种有害成分,及
其淤泥
危害 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健康。 温室效应、酸雨、酸雾、光化学烟雾、霾。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环境 妨碍人们休
息、工作和交
谈,甚至危害
人体健康。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许多大城市中心区,高峰期汽车的行驶速度只有十几千米/小时(高速公路上的是
120~130千米/小时,普通公路是35~40千米/小时。)
道路发展速度赶不上汽车增长速度,人们的交通意识有待增强,石家庄每天增加各种
机动车辆800多辆。
让学生谈石家庄交通拥堵的感受:打的五元的距离,要付十元,五元用来作待停费。
并进一步谈交通拥堵的原因:
(1)人多、车多、路少
(2)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不合理
(3)行人安全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拥堵带来的问题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并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城市居民住房缺少,质量低劣,拥挤现象普遍,有些人甚至无家可归;世界上的多数
大城市分布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内城衰落,企业老化等原因,导致失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治
安。城市化速度越快、越畸形的城市社会问题越突出。(贫富悬殊是城市生活水平低的表现,
是出现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上海为例)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随着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是人口迁入卫星城
和浦东新区,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与学生未来石家庄的四大组团:东藁城组团、西鹿泉组团、南栾城组团、北正定组团。
近来的城市发展主要是建立新区—东开发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让学生结合石家庄近年来交通的建设思考改善交通环境的举措:拓扩原有干道——建设
大街、裕华路等,新建主要干道及环行道:槐安路、二环路、三环路等,建设高架桥和高架
路:南二环大桥、槐安路大桥、和平路体育大街大桥等。完善交通信号和各种设施及标识等,
建立交通宣传屏幕和交通警示标识。
(1)交通方面:①新建或拓宽主干道,②建设环城道路,③建成高架桥和高架路,如:
南浦和杨浦大桥和环城公路以及高架公路④修建地铁。另外,还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
交通法规的建设和交通管理。加强公民文明交通的教育。
(2) 居住方面: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如商品房、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以及政
府廉租房的建设,住房公积金制度及住房贷款制度的实施,使人们的住房困难,得到一定程
度的缓解。市民住房难依然是我国大多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重点讨
论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① 全面开展大气、河流和噪声污染的治理工作。
②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多。
思考石家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治理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新建主要干道中间、
两侧及主要路口的绿地建设,新建小区的绿地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