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0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高度重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得他们在各个领域展开各种形式的生态革命。
在此期间,一些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学者试图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批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相结合,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出路。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态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本•阿格尔的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标志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诞生,此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加拿大的威廉•莱斯和法国的安德烈•高兹。
这一阶段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受当时绿色运动的影响,他们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不该享有特殊权利,尽管思考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深,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突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英国的大卫•佩珀、德国的瑞尼尔•格伦德曼、法国的乔治•拉比卡等人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解决生态危机,并建立具有生态性的社会制度。
他们提出“地球一家人”的理念,希望使生态革命成为真正的绿色运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升华”时期。
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等人不仅没有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反而进入了研究的高潮。
这一时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全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思考问题,同资本主义其他危机一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观点(一)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既没有完全否定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驳斥技术决定论,他们认为应当限制使用技术工具,控制科技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同时,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
一百多年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成为全世界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高能耗型的生产方式使得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的矛盾尤为尖锐,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柱。
这种新的发展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实际运用。
深刻理解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提出:“人类应重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
其理论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和谐共生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可以概括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被环境所改造”。
首先,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其次,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述评摘要:格伦德曼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重建有力反驳了绿色思潮所谓马克思存在“生态空场”的观点。
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历史的阐释,澄清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立场,并对“控制自然”概念进行了积极解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为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有效辩护。
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控制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3-0001-04(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00)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绿色思潮以生态议题为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他们指责马克思本人对生态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立场归结为某种工具主义的立场,指责这一立场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
面对绿色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和诘难,德国左翼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并没有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马克思关于自然的阐释放在其所处的哲学语境中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当代生态学语境中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控制自然”进行了积极的解读和辩护,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捍卫了评判和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尺度。
一、在生态学语境中重释“控制自然”概念(一)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阐释。
1.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第一层含义指向自然的优先性。
他认为没有自然的帮助,人是无法生产任何东西的。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1]格伦德曼在这里澄清,马克思对自然优先地位的强调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强调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这完全是两种语境,价值与财富的内涵并不一样,需要进行历史的考察。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生态学解读【内容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将异化思想应用于生态哲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引发的全面异化带来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的生态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
作者着重阐释了异化消费批判,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异化消费生态危机异化一词由来已久,从词源上最早指某物通过自身活动与其自身之中的一部分相分离,后者反过来与其自身相对立。
在哲学上最早使用它的是黑格尔,他认为自然与人类都是绝对理念异化的表现,稍后持人本主义立场的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马克思继承二人思想进而以异化劳动概念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本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四重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在劳动产品中表现出的人的异化;人同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劳动异化首先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本来与人的存在是同一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中,劳动仅仅作为谋生手段而存在。
劳动分工使得工人被肢解,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人的丰富性完整性被分解,劳动过程不再是愉悦的,而是痛苦的。
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制约和奴役,使人仅仅沦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
从劳动成果看,工人生产出的商品越多,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低廉。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
”异化劳动使生产者与其对象处于对立关系之中,使工人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相分离,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反过来成为支配工人的工具,人为其创造物所支配。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1]劳动异化还使人同其类本质相背离,并带来人与人之间病态的社会关系。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直接同一的,而劳动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本章主要探讨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的区别与联系的话题,在当今学术界,在生态经济思想研究方面,存在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既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理论的修正与改造。
4.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在目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学派内部,仍旧存在着一种观点的争论和分歧,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存不存在生态思想以及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整个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部,并非所有的人都主张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在认识上始终存在着分歧。
首先,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
所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本·阿格尔(Ben Agger)看来,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生产过程据以同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
”它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恰恰因为它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中来寻找挥霍性的工业生产的原因的”。
“它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主义动力由于环境对增长有着不可避免的、难以消除的制约而不得不最终受到抑制。
”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绿色运动,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趋于理论成熟的左翼社会思潮。
它提出了一整套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兴需要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并试图寻找一条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这一思潮作为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20。
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论析杨晓捷 法国学者高兹既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著有《劳动分工的批判》、《生态学和政治》、《经济理性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等著作。
其中,高兹将生态学、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认为“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当代资本主义造成了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态危机、自然危机,要保护生态环境,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先进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理性服从于生态理性。
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陆续发生了“八大公害事件”,即1930年比利时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了“多诺拉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1968年日本九洲和四国等地发生了“米糖油事件”,1950—1970年日本四日市发生了“四日市哮喘事件”,1950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发生了“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发生了“骨痛病事件”。
[1]这些公害事件主要是由于空气和水遭到工业污染使得人群中流行某种新的病种———“公害病”,许多人因此而死亡,成千上万的人则遭受“公害病”的种种痛苦和折磨。
以上一系列因环境污染而对人与自然所造成的“后遗症”,严重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高兹指出,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
[2]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所关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是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
所以他强调,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无法解决生态问题以及与生态问题紧密联系的全面的社会危机。
高兹剖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醒人们不要因此而被迷惑。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228·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王 静(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0)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于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阐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形成的种种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回应。
它将其核心集中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它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启示;工业文明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9-0228-002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伴随着生态灾难的加剧,很多人士开始反思这样的环境现象,组织“绿色运动”试图要还原大自然本貌。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环境,所以人们开始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而担忧,并想找到解决办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致力于探索西方生态问题方解决法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理论界产生。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阶段,即产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
阿格尔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认为要处理和妥善解决消费异化不合理问题以及生态危机问题,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革新。
安德烈·高兹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和《生态学与自由》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必须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人的各种自由。
威廉·莱斯在《对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极限》中认为生态危机发生源于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
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他表示希望通过控制人类的欲望和提高他的道德意识来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西方生态危机以及各种生态运动的影响,马克思生态学研究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人不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