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经典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

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 梳理文脉,了解作者缘情写景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方法目标

探讨、鉴赏、领悟、揣摩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意,感受文章借秋寄意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秋天是“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伤,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今天我们就来品味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颜色的。

二、文本解析

1.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

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 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 学习关于秋天的诗句

悲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

乐秋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忆江南》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

——王勃《滕王阁序》

……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咏秋的诗句有乐秋和悲秋之说,而历史上的诗句,乐秋的少,悲秋的多,我们学习的这篇《故都的秋》,也是一篇悲秋之作。

4. 自读感知

(1)掌握字音

混沌(hùndùn):无知无觉状。

一椽(chuán):一栋。椽,椽子。

落寞:寂寞、冷落。

歧(qí)韵:不相符合的读音。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秋士:指到了晚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廿(niàn):二十。

(2)文章结构

①(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②(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③(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作业:思考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故都之秋的自然景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味蕴涵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景与情

1. 体验标题:“故都的秋”是不是可以换成“北平的秋”?为什么?

明确:

结合诗句“落日故人情”、“故国不堪回首明明中”、“故垒萧萧芦荻秋”体会标题的含义。这个标题表明文章中所描写的秋色是故都北京特有的景色。“故都”一词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北京的深深地眷恋之情。

2. 故都的秋色,在作者眼中有什么样的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3. 文中哪些话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爱?

明确: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