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保护古村落

把根留住: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危与机

夏日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比城市多了一份清凉和静谧。在这个被黄土山坡环绕的村庄里,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社火、庙会、祭祀等风俗延续千年。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千年古槐树下乘凉,耳边传来鸡鸣犬吠之声……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像后沟这样的村落众多。它们如同社会的基因一般,记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信仰。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却在日渐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在岁月沧桑中守望着那份古朴与宁静。

古村哀鸣,人走屋塌

“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令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发出如此呼声的是位于山西晋城泽州的洞八岭村。

这是一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统。据全球谢氏联谊总会名誉会长谢小品介绍,洞八岭村是谢氏源头,是周宣王为其元舅申伯(谢姓始祖)分封建造的古谢城“活化石”。

然而,现在的洞八岭村却一片萧条,年轻人都搬了出去,只有寥寥几个孤寡老人还住在村里。由于没有人居住,村里55%的建筑物已然倒塌,坍塌的墙体、椽檐、门匾触目惊心。

同样的遭遇也出现在山西宁武的王化沟村。这个村子有着独特的居住形态,村民把房子建在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整个村子面向峡谷,房前只有一条走廊,仿佛“天上人家”,因此有着中国“悬空村”之称。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王化沟村经历了明显的“瘦身”。常住人口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40多人,但目前村里只有20多人。“三个儿子都出去打工在外结了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待上几天。再过几年,村里的老人过世了,就没人了。”63岁的村民王虎生伤感地说。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和现代人居需求发生冲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濒临消亡。”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霍耀中说,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破坏,毁掉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民俗:从宗族谱系到祭祀礼仪,从婚丧嫁娶到饮食服饰,从乡规民约到节庆民俗,不一而足。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多年来,冯骥才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而奔走呼吁。他介绍,目前全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这个数字是约5000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表示,当前古村落的保护很困难,因为它不是文物,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如今它正在发生飞速的量减质变。正因如此,也有学者感叹,保护一个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

另一种担忧:商业利用与保护如何平衡

事实上,传统村落的巨大价值正日渐被人们知晓和重视。许多地方也在探索多种保护模式,但与商用旅游等挂钩似乎成为一种普遍性选择。

山西省晋城市皇城村位于太行、王屋两山之间的沁河岸畔,是清代名相陈廷敬故里。走上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百尺山河楼,眼下一边是明清时期留下的鳞次栉比、别具特色的古建筑

群,另一边则是崭新的别墅式小洋楼。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以这里的古建筑群为载体,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原来居住在村里的村民则被迁出,在附近建了新村。据介绍,皇城相府属于对传统村落博物馆式的展示,很多村民都可以回古村工作,对皇城相府的记忆和感情得以保留,与村落的关系也不会断绝。然而,没有人居住的古村落还有“魂”吗?

后沟古村在2005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之后,也开始了它的商业利用之路。山西一家民营企业持60%多的股份,榆次区政府和后沟古村分别持股20%多和10%多。要想进入这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村子,首先要买40元的门票。村子很整洁,没有其他农村随处可见的垃圾和牲畜粪便。为了增添村子的古风,这里新建了豆腐坊、酒坊、香油坊和老醋坊等古作坊。

虽然这里大部分村民仍以种地为生,但也有人经营起了农家乐。“一年能挣两万多,比种地强多了。不少在外面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来了。”一位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为了吸引游客,后沟古村打算继续增设新的景点。“如果不搞旅游开发,没有钱,怎么保护?”村支书张春贵说。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更多新建景点是否会破坏村子的古风古貌?

“商业利用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吸引外出打工村民回流,商业资金也可对古村落建筑进行维护。”霍耀中说,“然而,这只是一种短暂的模式,只是保护了‘壳’,却没有了‘核’。商业利用只是将古村落当成一种产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古村落的文化进行保护。”

更何况,有的传统村落过度开发,变成开发商的“摇钱树”。只重视外表,忽视内涵,随意新建、翻建古建筑,各类现代建筑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极不和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古村街道两边开满商铺,吆喝声此起彼伏,古朴宁静已然不再。

“适当开发有必要,但要有度。”冯骥才认为,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首先是找有资本的开发商,然后不经过专家论证也不向当地百姓公示,完全按照商业营利的需要制订方案,把古迹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把无法当景点和卖点的文化遗产甩到一边,最后是“腾笼换鸟”,迁走甚至迁空原住户,使古村落失去活的记忆和生命。“套路化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粗鄙化的旅游,同时使古村落的文化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留住民族之根,融入新乡村文明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冯骥才说,“无论从它的规模、内涵还是价值来讲,中国古村落都是一个最大的文化遗产”。无疑,传统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困扰传统村落保护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要下拨传统村落抢救保护的专项资金外,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规定地方各级财政对古村落保护投入资金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最低比例。

冯骥才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需要全民的自知、自觉、自省外,第一保护人就是政府。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看领导者的文化意识,政府既可以成为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者,也可以成为最大的破坏者。因此,政府官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对文化失职,更不能失语,要有文化责任和眼光。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村落消亡不可避免,但那些具有价值的村落一定要保护和保留。“城镇化不能摊大饼,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裹挟新农村建设,而要与之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张玉坤认为,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双赢,也才有利于古村落的保护。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有口号,要有“户口本”,要对古村落的家底进行彻底的普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保护名单,今年年内也将颁布第二批约1000个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冯骥才认为,普查完后,要确定古村落的发展规划,同时要避免类似城市的“规划性破坏”。要考虑村落的历史形象、文化形态和独特性,融入农村的建设中去。当然,还要建设新的乡村文化生活,包括构筑现代的文化设施、开发旅游等等,要统一考虑,相互协调、不要对立,更不能“除旧更新”。“古村落保护,应该是一个村一个方法,绝对不能搞一刀切。”

“村落必须首先是人居住的环境,作为聚落中的人也需要现代化生活和现代文明。”霍耀中说,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古建筑的保护,更有其蕴含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明融合演变,要在保护中重构新乡村文明。“其实传统村落保护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我们应该采取‘有机修复’的理念,既让村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福祉,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要保护好古村落建筑和文化景观。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s://www.doczj.com/doc/ea16685485.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ea16685485.html,/chcontent/jrt/2013712/44597.html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村[2012]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农委)、文化厅(局)、财政厅(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文化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美丽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以下称三部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新时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和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基本原则和任务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任务是:不断完善传统村落调查;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传统村落名录;建立保护发展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保护发展政策措施;培养保护发展人才队伍;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继续做好传统村落调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要按照三部门要求,对已登记的传统村落进行补充调查,完善村落信息档案。同时,进一步调查发现拥有传统建筑、传统选址格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特别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空白地区的再调查,并发动专家和社会各界推荐,不断丰富传统村落资料信息。

四、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制度

三部门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按照省级推荐、专家委员会审定、社会公示等程序,将符合国家级传统村落认定条件的村落公布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各地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区传统村落认定标准,开展本行政区传统村落评审认定,在三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地方传统村落名录。各级传统村落名录分批公布。

五、推动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实施

各级传统村落必须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规划要确定保护对象及其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区,明确控制要求;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整治项目;明确传统要素资源利用方式;提出传承发展传统生产生活的措施。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要建立保护发展规划的专家审查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建立巡查制度,保障保护发展规划的实施;坚持批前公示,方便公众参与;规划成果要长期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人员机构经费保障,做到专人负责。

六、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保护应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不改变传统建筑形式,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及时抢救修缮,对于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应予以整治。尊重传统选址格局及与周边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注重整体保护,禁止各类破坏活动和行为,已构成破坏的,应予以恢复。尊重村民作为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乡社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以及生产生活资料。因重大原因确需迁并的传统村落,须经省级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同意,并报中央三部门备案。

七、改善村落生产生活条件

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村民改善生活意愿之间的关系,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

造和功能提升,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措施,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

八、加强支持和指导

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村庄整治等建设项目要向传统村落倾斜。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文化、财政部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开展基础研究,提供总体技术指导和战略决策咨询,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要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在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实施保护利用等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九、加强监督管理

各级传统村落应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未经批准不得对传统村落进行迁并。三部门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收录村落基本情况、保护规划、建设项目等信息,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监督,对违反保护要求或因保护工作不力、造成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破坏的,提出警告并进行通报批评;对在开发活动过程中造成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历史风貌破坏性影响的,发出濒危警示,并取消名录认定和项目支持,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十、落实各级责任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行分级管理。三部门制定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纲要,认定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定保护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编制保护发展技术导则,对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监督管理。省级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认定公布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编制本行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技术指南,对本行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监督管理。市、县级住房城乡建设、文化、财政部门认定公布市、县级传统村落,负责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内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监督规划实施和建设项目的落实。

十一、加强宣传教育

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全民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壁画板报、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知识。举办传统村落保护的专业培训,加强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2年12月12日

一是要重视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古村落传统文化也像古村落建筑一样,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应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古村落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抢救性保护。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大批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如绍兴县开展了“村落文化”的普查发掘工作,获得了1358条线索,形成了35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和近千幅图片,目前正在策划出版20卷《绍兴县村落文化全书》。磐安县普查出民间艺术项目693个(新挖掘572个)。“炼火”、“大凉伞”、“大旗”已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民间艺术保护项目。临安市仅民间表演艺术就发现了19个种类317个项目。全省共有39个项目(44个子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之首。在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还要整合地方人力资源,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古村落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是正确区分民俗文化与“封建迷信”,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多民间信仰,包括对行业神、地方神的崇拜供奉以及一些传统节日对祖先或某某神的祭祀活动,都是老百姓对祖先的崇拜、尊敬情感的表达,寄托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祷和向往,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薪火相续的某种制度保证。特别是一些传统仪式,是民间信仰的核心表现形式,保护好传统仪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增进家族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当地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因其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或陋习而全盘否定。对待农村传统的习俗和信仰,我们也要坚持“和而不同”的观点,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

只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只要对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借鉴与推动作用,我们就应将其作为健康文化予以肯定,予以保护。如磐安炼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火的崇拜,是一种以舞蹈的形式兴胡公或驱瘟避邪的、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典活动,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研究传统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炼火仪式由“执道山人”负责祭祀仪式,通常有10个固定程式,包括祭坛定叉、净剑响鞭、宰鸡淋血、召将请圣、发符焚牒、开水火门等。从远古流传至今,仪式中带有很多原始宗教的神秘性,也与“迷信”密切相关。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应该以宽容的态度,使薪火相传,推陈出新。当然,对那些坑蒙拐骗、谋财害命、影响社会稳定的迷信行为、恶风陋习,则必须使用法律武器予以严惩、取缔。

三要注重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古村落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

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无论风水理论中的生态理念,祭祀仪式中的传统道德、伦理教化,还是民风习俗、乡规民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农村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中特有的乡情、亲情,其本质都是和合文化的体现,强调和谐和善,顺其自然。古村落文化所强调的村落、村民与地理(风水)、气候、河(溪)流、山脉、树木、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相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善、团结互助,对于我们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增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生态系统,发挥古村落传统

文化的教化作用,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为营造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古村落保护应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好乡土农村原有的生活状态,但不能因此影响经济发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明确古村落发展限制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条件,使生活在古村落中的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老百姓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结合起来。从目前来讲,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对古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能使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村集体和村民也能在开发中增加收入,尝到甜头,从而激发全体村民保护古村落和村集体增加投入、滚动开发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94年诸葛八卦村旅游门票收入仅为2万元,到2005年已将近1000万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收入几项,村民就增收2000多万元。其间,村里投资5000多万元维修了村内的古建筑,村内的主要巷道也进行了仿古整修,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古村落的景观环境与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村

落民居、村落建筑、村落生态形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现代化与传统化、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完美结合。

其次,要积极探索保护古村落与建设新农村和谐发展的路子。从实际状况看,由于古村落分散在各地,又大多地处交通相对不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而且量多面广,就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而言,政府财政不可能投入如此巨大的保护资金。应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

究和落实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多形式保护手段,找到一种既能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又可解决保护资金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古村落保护资金的投入渠道。古村落的保护,除了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外,还需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可以建立类似“古村落保护基金会”的组织,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古村落的保护;也可以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采用股份制形式,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力度;还可以尝试将古村落、古建筑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的办法,以类似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由农户自己出让经营权,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取古建筑的产权,再由集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以加快古村落的开发。如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有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宅,于2001年以会员制的形式,被香港凤凰实业有限公司收购,并利用这里良好的生态条件,开发出以“寻古木、住古屋”为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通过几年的开发治理,又引进了安吉大里休闲中心、大里景观实习基地、大里生态庄园等配套项目,成为以古宅为中心,集休闲、度假、攀岩、娱乐、会所为一体的场所。既加大了“古宅”的保护和开发,又带动了该村的经

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散落在乡村民间古建筑的保护。古村落保护任务更艰巨的是散落各地的古民居。对有保护价值而没有实力保护的,先维持原状,但不能随意拆除。对宗祠、牌楼、古戏台、名人故居等可采取专项性保护措施。对古建筑相对集中的村落,可以采取连片保护的方法,有条件的村还可以采取建新区、保老区的办法,既可以保持古村落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又有利于村民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一些拆了可惜,不拆又没钱保护,还影响村庄建设的古建筑,可采取“整体搬迁,异地迁建”的办法,将散落的古建筑集中到规划的地域,作为人文景观供游人观赏。

保护古村落为主题做一个演讲

河南省考面试交流群号:147420460 【华图教育https://www.doczj.com/doc/ea16685485.html, - 河南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 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汇总面试热点汇总 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8月18日至22日,面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考生们在更好地复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同时,对于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也应该提前着手进行准备。河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ea16685485.html,/)为你精选河南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相关的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练习。 【题目类别】综合分析之演讲 【解析人】张燕 【参考解析】 各位考官好,很荣幸今天在这里为大家发边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古村落活下去》在中华大地上,一些现存的古村落因镌刻着千百年时光的印记而弥足珍贵。这些村落多由家族栖居而形成,历经世事变迁却生生不息。那里得以保存至今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最质朴的乡间民俗,无不讲述着最原汁原味的华夏民风。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曾经孕育了文明的古村落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在孤独的守望中日渐消亡。探寻与记录,保护与传承,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瑰宝”的命运,但古村落是否能够永远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华大地,仍是未知之数。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我们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 落正在大量消失;随着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发展GDP的资源,追求经济的发展,我们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已经面目全非;随着房地产开发向农村转移,我们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村落的文化已经被肢解。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古村落面临怎样的命运?对它们保护和发展应当选择怎样的路径?这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 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古村落,并非是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其中也包含着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因此,只有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 和开发按规律办事,才能使在历史浩劫中幸存的古村落不在开发中死去;只有对古村落作为 文化基因完整地加以保护,才能避免古村落变成一座座没有了血肉和灵魂的“文化空巢”。我相信只要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持之以恒的决心,积极开展对古村落的保护,既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传承,又防止过度的开发,正确地面对历史与现实,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正确地看待遗产与利益,正确地评判政绩与公益,一定会寻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

古村落的的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 2、长期实行“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不完善,加之“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无序地“拆旧建新”等原因,造成古村落格局风貌“自主自建性破坏”难以遏制。 3、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决策误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弊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等原因,导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仍在延续。 4、历史文化名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开发中“拆旧建新”“保护性拆除”为借口的“拆真造假”等原因,导致古村落不断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时而发生。 5、古村落长期来“萎缩性管理”和“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新建”(按投入补贴)的政策缺陷,农村乡土建筑产权不清等,这些都是给古村落保护带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6、古村落保护范围广、乡土建筑多,维修规模大、费用高,财政投入普遍不足,还有保护资金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 “保护好古村落”的对策建议 未来5年,我国古村落将面临“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如不及时加强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乡土建筑,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并”等危险。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应坚持文化自觉,将古村落保护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将之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古村落的保护、利用、管理等。 2、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巡回督查和指导。组织专家检查团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法规性、政策性、可操作的意见和措施。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应设置

古村落保护-珠海会同村

保护古村落的调研报告 ---- 以会同村保护为例 指导人:范时杰 调查人:高嵩刘鹤陈珊 张卉慧幸雯 调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08行政管理班调查地点:珠海市会同村 调查时间:08年10月-12月

一.研究主题确定 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古村落生存现状日益艰难,特别是在经济大潮中,古村落地域人口的解体和分流,传统村落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文化遗产的式微,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使得这些遗存的古村落文化遗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珠海的唐家湾,有一处浓缩了近代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村落--会同村。这里鲜为人知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因年代久远,加之保护措施不利,这些极具价值的古迹民居正在加速损坏,有人说,如此下去不出几年,这个被业界誉为“岭南周庄”的“活历史”将灰飞烟灭,消失殆尽。会同村的现状及保护力度究竟如何?如何从中挖掘会同村珍稀的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和传承?于是,我们前往会同村进行了调查。 二.会同村落的悠久历史 会同村,位于珠海金鼎镇,隐居在凤凰山麓。19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族人约定从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由此得名“会同”,沿用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走过了170多个春秋,会同如今已是年迈的老者,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间,我们不由满目苍凉,但这一切却丝毫掩饰不了这里曾经的兴盛与光耀。小桥流水、雕楼祠堂、灰瓦青砖——只是基本元素,徜徉在这个古老村落中,不经意间,你会有置身欧陆小镇的错觉,因为这里,岭南碉楼,却悬挂着西式时钟;院墙深深,却能看到斑驳的百叶窗;清代民居,却装饰着西洋壁画。“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真牌坊,右边瓦窑又排长,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话会同村仔好村场。”这是会同村村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它唱的是昔日会同的盛况。 听到这首歌谣,很多游客都会好奇,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又拥有异国气息的古老村落,为何会“隐居”在凤凰山麓?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和荣辱?建村之初,会同村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自给自足。后来,会同村的莫、鲍、欧阳三姓人员,惟有莫氏发展成为最大一族。莫氏家族的莫仕杨、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在他们的帮助下,当时许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广州等地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个人都积累了一定财富。 1927年会同村村民就使用了电灯照明,是当时中山县(包括珠海)第一个使用电灯的村子。大约在1992年的下半年,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 到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当时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都是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得来,因此,这个村庄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气势恢宏,这也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会同。 三.会同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以及论证 1.会同村的现状 会同村落,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村庄,这几年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珠海原创艺术基地和各种电视剧的拍摄现场,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它却连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更谈不上对村内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保护社会实践总结 实践项目: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日期:2014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前言 (2) 第一章绪论 (2) 1.1实践背景 (2) 1.2 实践目的 (4) 1.3实践方法 (4) 1.4 结语 (5) 第二章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1 古村落的概况 (6) 2.2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3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条件 (6) 2.4 结语 (7) 第三章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8) 3.1 古村落文化的容 (8) 3.2古村落文化的价值 (9) 3.3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意义 (11) 3.4结语 (12) 第二部分探索、实践 (12) 第四章实践历程 (13) 4.1 社会实践策划书 (13) 4.2实践会议 (15) 4.3江头洲之旅 (16) 4.4熊村之行 (18)

4.5结语 (21) 第五章实践成果 (21) 5.1关于“古村落文化保护调查问卷”报告 (21) 5.2走进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情况 (25) 5.3调研结果分析 (28) 5.4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29) 5.5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5.6媒体报道 (32) 第六章实践总结 (32) 6.1实践总结 (32) 6.2实践亮点 (33) 第七章实践心得 (34) 第三部分附件 (40) 调查问卷 (40)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古村落不断消失、衰败,保护古村落文化已刻不容缓。而“保护”与“开发”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古村落数量多,历史悠久,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正在消失和衰败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古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团队通过调研、深入分析其背后真实原因。另外以江头洲和熊村为典型案例探索分析,得出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深入分析得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策略,为江头洲与熊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江头洲,熊村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整理)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XX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 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

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

传统古村落的评价及保护

传统古村落的评价及保护——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 葛立傲 摘要:在传统文化不断被破坏的今天,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在保护古村 落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其外部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古村落的评价,只有我们分析,评价完问题,才能从其遇到的问题而加强保护。本文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研究古村落的价值,分析,评价古代村落,研究古村落的保护方法。 关键字:古村落,聚居环境,遗产价值,保护利用 一:前言 在城市化与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传统古村落是保留较大历史改革,具有特色的民俗民风。虽历史悠久,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与使用的村落。古村落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遗迹,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和建筑特色。例:安徽的西递宏村,徽州呈坎古村落,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等均属此类 二: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评价 传统古村落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历史悠久性,保护完整性,建筑的乡土性,环境协调性和文化传承的典型性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保证传统古村落的独特价值(表一)[ 1 ] (1)历史的悠久性。对于传统古村落来讲,时间价值是最能反映遗产的珍贵性指标,西递宏村古村落的评价具有时间跨度较大的特征,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 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而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但现在大部分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 征 (2)保护的完整性。完整性要求传统古村落必须具有完整的村落形态,具有完整的时间序列和完整的人文生活三个特点。而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 百幢 (3)建筑的乡土性。聚落环境和传统居民不是刻意保护的结果,而是在人们长期生活中得以保存的空间。传统古村落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使传统古村落发生 了很大的改变,随之改变的就越是传统古村落及建筑形式,有的村落在变革 中保存下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4)环境的协调性。环境的协调性是传统古村落“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传统古村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村落及其周边景观环境具有独特的协调 性,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村落建设中去,并构架起与景观环境完全协调的村 落 (5)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是传统古村落所继承并有效发挥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人们创造自然,认识自然并将对自然独特的理解方式运用到村落建设 中,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村落的典型 三:西递宏村传统古村落的遗产价值与特征 (1)传统古村落是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凝固。【2】西递宏

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16685485.html, 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 作者:刘玢林杰张志博 来源:《老区建设》2018年第06期 [提要]古村落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其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蕴含着文物属性且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利用、保护与应用好古村落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以瑞金密溪村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密溪古村的保护开发现状、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 [作者简介]刘玢(1981—),女,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林杰(1996—),男,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张志 博(1997—),男,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江西南昌330098)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密溪古村落文化保护及再生发展设计研究”(YG 2016132) 一、密溪村概况 坐落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瑞金市九堡镇凤凰山下的密溪古村,为江西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建筑坐北朝南,且面对着南边水口,为先人们结合当地实际环境而成,形成了客家文化中“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势头。村中有前人建立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顶“风水塔”,像屏障般包裹着古村。在密溪古村中现存形形色色的古民居百来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氏大宗祠、石泉公祠、应宗公祠、淳夫公祠等十几处,普遍占地面积为三至四百平方米;村中的私厅、私宅如棋盘般散布在村中各处,建筑多为砖木所造,也有一些祠厅采用木料构建。村中屋顶绝大多数都是江南地区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屋顶,大量隔间垛墙上的瓦当都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密溪古建筑中建筑装饰艺术为最,大多数保存较为完好,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客家文化元素,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村落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 价值取决于需要,取决于能够满足需要的资源情况。古村落作为我国农耕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长期发展传统农耕文明者们群居、生活、生产的家园。其中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历史文物、传统建筑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密溪古村保护与开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了当地自然环境与特色文化的古建筑

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4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境内旅游,景区管理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重要战略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法律缺失,履行国际公约能力不足,制度建设不力。由于行政法规不能规定一些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与相关法律的协调关系,因此,仅靠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难以有效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应风景名胜区管理综合性强、协调面广、矛盾复杂的要求,也制约了风景名胜区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能力。 二是管理监督不善,资源保护不力。风景名胜区基层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效能低下。具体表现为:管理机构性质不统一,存在派出机构统管、行政部门代管、事业单位主管等多种类型;这些管理机构大都缺乏执法权,难以有效履行法定管理职责;一些管理机构政企不分,削弱了行政管理职能,损害了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管理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目前,国务院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设置与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不匹配;省级主管部门的力量不足,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经营管理错位。一些地方为获取短期利益,将风景名胜区整体出让或转让给企业经营管理,使公共资源成为牟利工具,导致各类项目违规上马,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类似“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开山采矿、房地产开发等问题在风景名胜区或其周边地区不同程度地无序蔓延,威胁着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些地方未将风景名胜区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未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造成资源保护与林业经营的矛盾。 三是资金渠道单一,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基础较差。据统计,现有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75%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中央财政全国每年安排的保护补助仅2000余万,资金总量少、点多面广,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保护规划实施困难。因资金严重短缺,135处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60%以上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保护措施和项目难以实施,导致了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研究表明,从2012年开始,我国已步入休闲旅游时代,但80%以上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不完善、不配套、建设水平低、超承载力使用等问题突出,不能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游客量快速增长的需要。据调查,90%以上的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地方财政都难以安排专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国家

关于古镇或者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 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 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 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 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诗中写道:“古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有人考证,这首诗当作于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 年。由此算来,明月湾建村距今至少已有1250年了。 宝历二年(825),诗人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年秋天,他来到明月湾。诗人一下子就被明月湾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这是明月湾古村在这位苏州太守心目中的地位。 陆龟蒙、皮日休两位诗人是在咸通十一年(870)来到明月湾的。陆龟蒙将洞庭明月湾村和南京道教建筑明月观相比较以后,认为“洞庭看最奇”。诗人突出

古村落保护 社会实践报告讲解

关于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规142班 调查人:杜雪妍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传统商业祠堂驿站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古村落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精品

古村落调研报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 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 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 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 、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 (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47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案人:周骏羽 主题词:文化遗产,保护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城市化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8年的45.68%。各地又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约化,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其中,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作为文化遗产被俗称为“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一个问题。 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五千个,占全部村落数量的不足1%。古村落分布密集的省份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姿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中国乡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这些村落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特征。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华文化基因。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最后的瑰宝,还可以称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具备和谐中国的历史风范和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经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村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对未来的一份使命和责任。 但是,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面临着毁灭性灾难。 具体表现在: (1)历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 (2)无序的随意的抢占性的新建、翻建,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各类现代建材破坏着村落的古风古貌; (3)村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古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 (4)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村落景观的破坏,如穿膛破肚、砍伐古木; (5)国家和地方水力发电站建设对流域下游古村落的冲击,大量古村落因此动拆迁移址;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 绍兴市农办副主任钱增扬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盛誉。在越地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越民族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古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农办组织力量对我市古村落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特色文化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市古村落基本现状 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课题组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把古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其中,古民居村落主要为三类,一是指民国以前(1911

年)建成,至今尚保留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特定年代(如大跃进年代、文革年代)的建筑;三是指区域地方特色浓郁的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村落,主要指村落布局构思精妙,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较好的村庄。 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市符合上述条件的古村落约有124个,这些古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基础,其中古民居村落72个,自然生态村落52个。在这些古村落中,合计有古建筑和特定年代建筑2845幢(主要集中在72个古民居村落),占地51.02万平方米。从建筑历史看,民国前的1576幢,占55.4%;大跃进、文革等特定年代的1269幢,占44.6%。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六成(64%)仍用于居住,共1822幢,目前居住着5240户,14901人;用于旅游和商业的分别占6.9% 和1.9%,空置和其他用途的约27%。所调查村中,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古民居村落42个,占58.3%,自然生态村落13个,占25%;9成以上古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10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属于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的分别为31处、12处、2处和58处。 (一)我市古村落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我市古村落主要有以下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村落历史源远流长。绍兴建城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所辖各县(市、区)也均历史悠久,如诸暨、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财富,是实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实施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维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调研组就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民俗文化影响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

来看,许多不利的因素不断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传统建筑破坏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的整体景观不协调,建设性破坏严重。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许多古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农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把古栈道的路面毁坏铺成水泥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2、民俗实物严重流失 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依附在传统的民俗实物之中的,但是,在美丽乡村改建、新建中,许多传统木制房屋的构件买卖、交易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出钱收购这些古民居后迁建别处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桐乡的乌镇,许多古民居的构件被出售、被偷盗。还有一些外国人不惜出巨资收购古建筑,拆卸其材料后动用飞机运回国内按原型复建。还有些地方商贩在利益驱使下,受雇于外国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购民俗文化古器具,有的甚至将古民居木制房屋构件一件件拆下来,化整为零的出售。 3、原生态环境遭破坏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李榕儿苏琳李嘉瑞苏慕洁蔡佳媚 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 摘;要: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被称为“传统文化明珠”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成为关注重点,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以潮州市龙湖古寨为例,通过对龙湖古寨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当前发展情况的分析,提出龙湖古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保护等措施,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更好地传承当地文化,试图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传承;旅游;保护与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曾指出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原著民居、传统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同年10月,在第十九次人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就要特别保护好古村落。这对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对古村进行保护和发展,扎实有序地推进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能够留住“美丽乡愁”,更是可以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现如今,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成为热门话题。对于这一热门话题,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将作进一步地分析,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一、龙湖古寨的概况 2019年2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布了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具体名单,名单中共43个,其中潮汕地区共有8个村落入选。作为广东三大民系古村落之一的龙湖古寨,地理位置优越,使得侨乡文化得到积淀和发展,龙湖古寨作为潮汕古村落的代笔也逐渐在古村落文化中独树一帜。习近平总书记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中,勾起了离人对故土的眷恋。正因如此,人们对保护好古村落的关切度比以前要高涨了许多,同时可见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建筑形态与历史特点 1.建筑形态 龙湖古寨位于潮汕地区,韩江中下游地段,自古寨建寨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00多座。古寨整体呈现带状,由南向北走向,面积大约为1.5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朱隽 摘要随着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的公布和《贵阳建议》的出台,古村落的保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因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特点,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内涵。本文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保护、文化景观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三个概念,并就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细致比较。另外以宏村和南屏村为典型案例作对比分析,指出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应将其扩展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一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文化保护 文化景观 村落文化景观 1 引言 2008年10月31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公布,安徽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等村镇名列其中,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至此,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51个。 在此之前一周,在“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2] 2008 年10月17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 密集而频繁的会议及评选活动让古村落保护的话题顿时成为热点,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由此变得轰轰烈烈。 2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概念 2.1 古村落文化保护 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并无直接的定义,但必须体现自然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游憩价值。对其内容各方都有较为相似的共识,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产业、民风民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一旦被破坏便再

古村落保护思考建议

古村落保护思考建议 (一)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X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X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二)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X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X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X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