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太佩荣(曲靖市林业勘察设计队,云南曲靖655000)摘要: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石漠化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很大阻碍,更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石漠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如何改善和治理石漠化现象成为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石漠化问题,应当努力探寻治理石漠化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并采用必要的造林技术,进而有效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S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2-0237-020引言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但在一些石山区域出现了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阻碍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本质层面上讲,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地区发生土地退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在热带以及亚热带湿润地区比较多发,石漠化和人为活动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继而导致石漠化现象出现。
因此,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以及砾石大量裸露便成为石漠化现象的主要特征,如果地区发生石漠化,进一步说明当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所以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形势不断加快,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更要对一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分析引发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加强造林技术应用,增加造林面积,逐步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主要对石墨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希望能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石漠化的概念事实上,石质荒漠化的土地便称之为石漠化,石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卡斯特非常发育的一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受人为因素影响,破坏植被与土壤,导致土壤被侵蚀,引发大面积的基岩裸露,地表发生和荒漠化景观类似的土地退化现象。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岩石暴露、植被丧失、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现象。
为了保护岩溶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该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恢复岩溶区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保持水资源供应。
规程分为四个主要内容:定性分析、治理措施、监测评估和技术推广。
首先,定性分析阶段用于评估岩溶区石漠化的情况和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目标。
这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不同区域的石漠化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治理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等各种手段。
针对不同的石漠化区域和石漠化程度,选择适合的植被恢复方式,如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草本植物种植等。
同时,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构建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采用有机改良剂、矿物质添加剂和微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
监测评估阶段用于不断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定期采样分析土壤质量、水质状况和植被覆盖率,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恢复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治理方案。
最后,技术推广阶段旨在广泛普及并应用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推广治理技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的制定,将为岩溶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岩溶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福祉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将促进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广泛共识和行动。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石漠化是指由于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严重退化,使其防风、固沙、保水能力等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土层贫瘠、水资源极其匮乏,最终形成一种覆盖大量石块的不毛之地。
石漠化是全球进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尤以中国地区最为严重,特别在亚洲,占全球60%的沙漠都存在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1.天然因素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等因素。
中国的山地地区,地势多为陡峭,土层薄,不利于植物生长。
加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干旱、多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地表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养殖、放牧、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
过度的开垦土地超过了土地耐受能力,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土壤。
过度的放牧、养殖活动导致土地过度负荷,进而形成石漠化。
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势变化,进而形成石漠化。
防治对策:1.加强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形成的石漠化,在生态修复方面要注重合理植被布局,逐渐恢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土地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2.控制过度开垦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垦,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规范土地使用的行为方式。
3.合理开展畜牧业合理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计,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杜绝过度放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减缓石漠化现象。
4.推广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新型材料,利用无机胶、羟基磷灰石等材料来修复退化土地,推广本地矿渣等无机资源用于土地改良,进而达到石漠化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等,保障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
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
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
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
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
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石漠化工作整改措施石漠化是指在山地地貌发育区,由于过度的人为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山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最终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为了防止和治理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来防止和治理石漠化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采取直接播种、移植和营林绿化等方式,将适宜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引入石漠化地区,并进行定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植被的生长和繁衍。
2.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在石漠化地区建设有效的水土保持设施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修建沟渠、梯田、坎耕等措施,以减缓降雨径流的速度,有效保持和利用土壤水分。
3. 適當的耕作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合理的耕作技术来防止和治理石漠化。
可以使用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合理施肥等方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并保持土壤的持水性和肥力。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石漠化知识讲座、宣传展览和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公众了解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
5. 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石漠化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石漠化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其演变和治理效果。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整改措施,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 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石漠化的整治工作。
可以提供财政资金用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改进等方面,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如土地流转、退耕还林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整合和有效实施,才能改变石漠化地区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不良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石质地表覆盖物稀疏及其生物生产力丧失的过程。
为了防止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造林。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是治理石漠化最有效的方法。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保护土壤,维护周边环境的平衡。
2.防风治沙措施。
治沙措施包括绿化荒漠、固沙造地、防风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风沙侵蚀和石漠化的加剧。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防火林带、修建沟渠、建立小型水库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从而减缓石漠化的过程。
4.生态灌溉。
通过科学的灌溉方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当前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建议□王录生国家林业局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刊《人民日报》2006年6月23日)中对石漠化作了如下界定:“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按照这一定义,石漠化的成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人口增多,人们为了生存,进行垦植、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所形成不同程度的石漠化。
二是由于工业、交通、水利等建设中因开挖山体使岩石裸露所形成的石漠化。
三是在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中所形成的砾石堆积和土地退化现象。
如:煤矿开采后所形成的矸石山等等。
石漠化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进行治理。
由于形成的原因各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
现按先简后繁的顺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先看第二类:由于大规模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山体(所谓“拉槽”),形成岩石裸露,因需要防止滚石、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必须及时进行治理,在项目设计中就有“护坡”工程。
所以资金,是有保证的。
但是,由于所裸露的岩石,没有泥土,恢复植被难度较大。
经多年研究,我省科农公司已经研究成功“灌木护坡”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贵州省建设厅已为之制定了技术标准。
由于恢复了植被,效果是长期的,无需重复进行维护,造价也不高,景观和生态效益非常好。
所以在技术上也已解决问题。
我省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利以及城市工业建设,很需要广泛使用这项技术。
但是“灌木护坡”是一项新技术,知名度不高。
而“护坡”工程在目前的招投标中,并未能单独招标,多数施工单位又不掌握这项技术,所以也就难以推开。
可是,一旦工程完工,投资用完,想重做,就不可能了。
所以,这类石漠化的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项目资金管理和新技术的推广问题。
再看第三类:在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中形成的砾石堆积和土地退化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由于岩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环境条件,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给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治理喀斯特石漠化,保护水土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一、植被恢复和重建植被是土壤水分的最大保持者,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植被破坏。
要治理喀斯特石漠化,就要从植被恢复和重建入手。
要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渐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要对植被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引种和培育,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保护带。
要进行合理的植栽密度和配置,提高植被的整体覆盖率和连续性。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效地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
二、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需要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以实现水土保持的目的。
坝堰是为了拦截和蓄存降水,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利用山间河谷、沟壑、低洼地等地形条件,设置坝堰,形成小型的水库,以蓄存雨水和引导水流,为植被生长和土壤水分提供充足的水源。
要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引导和排除地表和地下的多余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的发生。
通过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减少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程度。
三、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在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来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
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农田,选用适宜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措施,避免耕地的过度使用和土壤侵蚀。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采用梯田、梯台、梯栽等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木经济,通过种植树木和果树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可以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治理喀斯特石漠化。
石漠化治理措施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岩石覆盖的地表,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石漠化地区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具有严重影响。
为了治理石漠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分类石漠化治理措施可以分为机械治理、物理治理、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几个方面。
1. 机械治理机械治理主要包括控制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例如,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沟壑区域进行沟道整治,修筑护岸、石条沟和段石沟等,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在裸露岩石表面覆盖生物肥料、塑料防雨布等,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2. 物理治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改变石漠化地区的地表条件。
比如,在裸露的岩石上进行水化作用,增加土壤颗粒间的附着力,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喷洒石灰水或石膏浆液等,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通过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一种措施。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肥料、磷肥、增效菌等。
在石漠化地区,施用这些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为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4.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内容,通过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能力高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草本植物、乔木等。
同时,采用措施保护已有的植被,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在实施石漠化治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了解石漠化的程度和原因。
通过采集样本、测量土壤、植被和水源等数据,确定治理的重点区域和适用的治理措施。
2. 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查评估的结果,制定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和技术,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 实施治理措施按照制定的方案和计划,逐步进行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实施。
根据不同措施的特点,确定合适的实施方法和施工技术。
第48卷第3期2023年5月㊀林㊀业㊀调㊀查㊀规㊀划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Vol.48㊀No.3May2023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3.003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阮方佑,吴宁,安科,任晓东,彭正武,余正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昆明650200)摘要:将云南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监测成果与第一次监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㊂结果表明, 2006 2021年16年间,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6.86万hm2,减少40.56%,年均减少7.30万hm2,年均减少率为2.53%;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石漠化程度减轻趋势明显㊂国家和地方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㊁森林抚育工程㊁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㊁生态公益林建设㊁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修复类工程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程度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㊂关键词: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生态修复;云南省中图分类号:[S719];P93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3168(2023)03-0013-06引文格式:阮方佑,吴宁,安科,等.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3):13-18.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3.003RUAN Fangyou,WU Ning,AN Ke,et al.Dynamic Chang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in Karst Area of Yunnan Prov-ince[J].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2023,48(3):13-18.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3.003Dynamic Chang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inKarst Area of Yunnan ProvinceRUAN Fangyou,WU Ning,AN Ke,REN Xiaodong,PENG Zhengwu,YU Zhengcai(Kunming Branch of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Kunming650200,China) Abstract:The results of the fourth rocky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karst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 with the first monito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2006to2021,the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decreased by1.1686million hm2,a decrease of40.56%,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of73000hm2and an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rate of2.53%;the land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and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decreased obviously.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forest and gras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projects,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such as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project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the forest tending project,the shelterbelt projec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ublic forest,and 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grassland)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area and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Key words:karst area;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dynamic change;ecological restoration;Yunnan Province㊀㊀石漠化(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㊁亚热带湿润半湿润㊁半干旱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收稿日期:2022-01-03;修回日期:2022-02-20.第一作者:阮方佑(1970-),男,云南陆良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工作.Email:893211885@林业调查规划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㊂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是土地退化㊁生态恶化的一种极端形式,被称为 生态癌症 ㊂严重的石漠化土地,不仅加剧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引发自然灾害,压缩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㊂通过对云南省岩溶地区4次的石漠化监测成果的对比分析,对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原因进行研究,旨在为科学合理制定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㊁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㊂1石漠化土地动态监测情况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士地动态监测范围是纳入国家同步动态监测的65个县,经2006年㊁2011年㊁2016年㊁2021年4次监测,第一次监测主要以基础调查为主,第二次至第四次在第一次监测数据基础上进行动态监测㊂监测间隔期内,岩溶监测区范围保持不变,监测县级行政单位与上期保持一致,乡级行政单位与上期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存在部分乡镇拆分与合并的情况㊂2006年进行岩溶地区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监测面积为791.25万hm 2,而2011年进行的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监测面积为794.56万hm 2,比第一次岩溶区监测面积增加3.31万hm 2㊂其主要原因是石林㊁陆良㊁会泽㊁宣威㊁华宁㊁镇雄等县前期部分监测乡内的岩溶石漠化土地存在漏划,按国家规定作为新增图斑纳入监测范围,但不纳入前期动态变化分析㊂2016年进行的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监测面积为794.13万hm 2,较第二次监测范围减少0.43hm 万hm 2,占第二次监测范围的0.05%㊂其原因是云南省界有调整,该次监测使用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石漠化监测中心提供的最新省界,在此基础上数据由北京54坐标转为西安80坐标,对岩溶地区土地进行了面积求算,各县的面积有一些误差,但均在允许值之内㊂经二次微调后,第三次监测的岩溶土地面积为794.13万hm 2,较第一次岩溶区监测面积增加2.88万hm 2,岩溶区监测面积变动率为0.40%㊂第四次调查范围包括云南省第三次石漠化调查的65个县,新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 2035年)“中长江上中游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云南境内的11个县(含完成省级调查县10个)及云南省自行组织开展省级调查的石漠化严重㊁面积较大㊁集中连片的12个县,最终确定本次云南省调查县为88个,为了数据的可比性,第四次调查数据采用纳入国家监测的65个县的数据,岩溶土地面积797.31万hm 2,较前期调查范围增加了3.18万hm 2,岩溶区监测面积变动率为0.40%,其原因是由于第四次调查技术标准的变化,第四次调查使用了最新国土三调界线,新增部分调查范围,对比分析具有可比性㊂2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2.1石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分析间隔期2006 2021年内,岩溶地区针对纳入国家监测的65个县共开展了4次石漠化监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由2006年石漠化土地面积288.14万hm 2,潜在石漠化土地172.57万hm 2,非石漠化土地330.54万hm 2,转变为202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171.28万hm 2,潜在石漠化土地251.74万hm 2,非石漠化土地374.29万hm 2㊂石漠化㊁潜在石漠化㊁非石漠化土地面积16年变动率分别为-40.56%㊁45.88%和13.24%,年均变化分别为-2.53%㊁2.86%和0.83%㊂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监测结果动态变化及变化趋势见表1和图1㊂表1㊀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监测结果动态变化Tab.1㊀Dynamic changes in monitoring results of rocky㊀㊀㊀desertification land in Yunnan Province万22011年794.56283.98177.10333.482016年794.13235.19204.17354.772021年797.31171.28251.74374.292021年与2006年相比 6.06-116.8679.1743.75变动率/%0.77-40.5645.8813.242.2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分析间隔期2006 2021年内,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6.86万hm 2,变动率为-40.56%㊂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减少5.95万hm 2,变动率为-6.69%;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66.88万hm 2,变动率为-49.03%;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34.14万hm 2,变动率为-70.61%;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9.89万hm 2,变动率为-68.59%㊂㊃41㊃第48卷阮方佑,等: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图1㊀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趋势Fig.1㊀Dynamic change trend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land in Yunnan Province轻度石漠化㊁中度石漠化㊁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6年间变化分别为-0.42%㊁-3.06%㊁-4.41%和-4.29%㊂云南省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见表2㊂表2㊀云南省石漠化程度动态变化Tab.2㊀Dynamic chang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㊀㊀degree in Yunnan Province万22011年137.40111.9825.009.60283.982016年113.1197.2619.07 5.75235.192021年83.0169.5314.21 4.53171.282021年与2006年相比-5.95-66.88-34.14-9.89-116.86变动率/%-6.69-49.03-70.61-68.59-40.562.3植被覆盖类型㊁植被综合盖度动态变化1)植被覆盖类型动态变化2006 2021年监测期内,岩溶地区植被覆盖类型形成由无植被或简单植被群落结构向复植被群落结构演变的趋势㊂其中乔木型面积增加183.23万hm2,增加104.16%;灌木型面积减少2.58hm2万hm2,减少1.76%;草丛型面积减少15.10万hm2,减少23.17%;作物型面积增加124.58万hm2,增加170.40%;无植被型面积减少303.23万hm2,减少98.75%㊂植被覆盖类型为乔木型和作物型面积增加,草丛型和无植被型面积减少,期内大量的植被覆盖类型为草丛型和无植被型的土地转化为乔木型和灌木型,说明岩溶地区植被质量在监测期内呈上升趋势,植被群落结构正逐步向更高级演变,石漠化发生率在逐步降低㊂云南省岩溶土地植被覆盖类型动态变化见表3㊂表3㊀云南省岩溶土地植被覆盖类型动态变化Tab.3㊀Dynamic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 types in㊀㊀㊀㊀㊀karst area of Yunnan Province万22016年292.57174.7437.27259.217.172021年359.14144.2150.08197.69 3.852021年与2006年相比183.23-2.58-15.10124.58-303.23变动率/%104.16-1.76-23.17170.40-98.75㊀㊀2)植被综合盖度动态变化监测间隔期内岩溶地区植被综合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㊂岩溶地区平均植被综合盖度由2006年的49.2%上升到2021年第四次监测时的59.9%,提高了10.7%,年均提高0.7%㊂3石漠化土地的演变根据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省65个原调查县顺向演变类型面积总计为73.94万hm2,占可比面积的9.27%;稳定型面积713.13万hm2,占可比面积的89.44%;逆向演变类型面积10.23万hm2,占可比面积的1.28%,顺向演变类型比逆向演变类型面积多63.71万hm2㊂在顺向演变类型中,明显改善型面积为58.00万hm2,占顺向演变类型面积的78.45%;轻微改善型面积为15.94万hm2,占顺向演变类型面积的21.55%㊂监测间隔期内石漠化面积在减少㊁石漠化程度在降低,石漠化正朝顺向方向演变㊂4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分析4.1动态变化直接原因4.1.1在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实施林草管护类工程项目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23.02万hm2,实施林草管护类工程土地面积221.36万hm2,占52.33%,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面积105.73万hm2;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面积54.88万hm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面积27.89万㊃51㊃第3期林业调查规划hm2;其他管护工程面积32.86万hm2㊂实施这些管护类工程使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得到修生养息和有效保护㊂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管护类工程见表4㊂表4㊀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管护类工程统计Tab.4㊀Statistics of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projects for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and potential rockydesertification land in Yunnan Province万2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9.75 5.09 1.350.2316.4238.4654.88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5.1812.89 4.22 1.1023.39 4.5027.89其他管护工程 5.50 3.540.260.059.3523.5132.86合计42.6126.817.10 1.3877.90143.46221.364.1.2实施各类生态修复类工程2006 2021年监测期内,云南省在岩溶地区实施各类生态修复类工程的总土地面积为67.14万hm2,其中,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面积34.31万hm2,占51.10%;森林抚育工程面积9.17万hm2,占13.66%;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6.21万hm2,占9.24%;生态公益林建设5.49万hm2,占8.18%;退耕还林(草)工程4.11万hm2,占6.12%;农业综合开发工程2.81万hm2,占4.18%;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1.39万hm2,占2.07%;速生丰产林工程0.92万hm2,占1.37%;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面积0.16万hm2,占0.24%;其他重点工程2.57万hm2,占3.83%㊂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各类工程面积见表5㊂表5㊀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类工程土地面积统计Tab.5㊀Land area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㊀㊀projects in karst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万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1.2317.89 5.1934.31森林抚育工程 1.40 6.820.959.17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 2.42 2.77 1.02 6.21生态公益林建设0.44 1.88 3.17 5.49退耕还林(草)工程 1.37 1.35 1.39 4.11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1.100.750.96 2.81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0.03 1.36 1.39速生丰产林工程0.670.080.170.92中央财政造林补贴0.100.050.010.16其他重点工程 1.230.800.54 2.57合计19.9932.3914.7667.14㊀㊀通过生态修复各类工程项目的实施,云南省石漠化土地治理程度为:基本治理238.20万hm2,中等治理33.33万hm2,初步治理59.96万hm2,治理失败5.97万hm2,已治理面积共计331.49万hm2,云南省石漠化土地治理程度见表6㊂表6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治理程度统计Tab.6㊀Control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in㊀㊀㊀㊀㊀karst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万2治理失败 5.900.07 5.97初步治理59.200.7659.96中等治理32.780.540.0133.33基本治理0.02174.5063.68238.20合计97.90175.8763.69337.46㊀㊀国家和地方实施林草管护类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㊁森林抚育工程㊁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㊁生态公益林建设㊁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修复类工程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程度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㊂岩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建设成一个功能稳定㊁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着力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增加了群众收入;社会效益逐步显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㊁投资环境㊁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振兴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㊂4.1.3自然修复以实施林草生态重点工程为依托,通过封山管护㊁封山育林育草等林草措施,实施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减少人对山林的依赖,减轻对岩溶土地植被的破㊃61㊃第48卷阮方佑,等: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坏,降低土地的承载压力,促进了石漠化地区植被的自然修复,前期石漠化状况㊁程度逐年降低,自然修复石漠化土地共计52.65万hm2㊂4.1.4工程建设间隔期内,在石漠化区域实施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㊁道路建设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导致石漠化土地减少,根据本期调查数据统计,属于工程建设发生变化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共计11.29万hm2㊂4.1.5灾害和人为破坏因素间隔期依然存在部分岩溶地区土地发生退化演变,总面积为10.23万hm2,其中,退化加剧型面积为2.08万hm2,退化严重加剧型面积为8.16万hm2㊂通过分析部分岩溶土地发生退化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灾害因素,主要是地质灾害(滑坡㊁泥石流等)㊁灾害气候,如小范围局部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㊁干旱等导致石漠化逆向演替㊂2)人为破坏因素,其中主要是火烧㊁工业污染㊁不适当经营方式等因素,但人为破坏因素和规模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㊂4.2动态变化间接原因4.2.1建立健全森林和草原督查长效机制云南省建立了 天地空 一体化森林和草原督查体系,打击毁林草专项行动㊁森林和草原督查案件查处㊁林草资源综合监测㊁林草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等常态化工作,有效遏制了破坏石漠化土地林草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减少石漠化土地的逆向演替㊂4.2.2农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农村能源结构逐渐趋向多元化,薪材比重逐年下降,间接地保护了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㊂1)云南加大改造农村电网力度,于2012年10月提前实现全省户户通电,城乡实现同网同价,有力促进了农民减负和农村发展㊂农村居民用电价格由约0.9元/度下降到目前的约0.36元/度,电价的下调,使大量的村民生产生活逐渐以用电为主,各种节能型家电进入农村家庭,加上家电下乡等各种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使电能在农村中占主导地位㊂2)提高商品型与高新型能源比重㊂农村大力推广以沼气㊁太能能热水器和小型光伏发电为主题的新型能源和液化气等商品型能源,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沼气池29.5万户,按一口8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450m3以上,节约薪材相当于0.35 hm2薪炭林地一年的生长量,相当于每年减少薪炭林消耗10.3万hm2㊂同时,实施太阳能热水器19.59万台的农村能源建设,间接地减少薪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㊂3)积极推进节柴灶㊁节煤炉等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㊂截至2021年底,云南省岩溶地区共完成节柴灶48.56万户,目前农村配置节柴灶具的农户数超过70%,多功能节柴灶与传统柴灶相比可节约用柴5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石漠化地区的薪材消耗,节约了大量的生物质能源,为石漠化区域植被生态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㊂4.2.3岩溶地区城镇化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劳务输出土地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达159人/km2,远超岩溶土地的生态合理承载量㊂加之岩溶地区城乡经济相对较差,村民对森林资源,特别是对用材林㊁薪材的采伐,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物质和能源的需要特别强烈,造成岩溶地区巨大生态压力㊂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岩溶地区通过推进当地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2021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51.05%,比2006年提高了20.55%,农村居民到附近的县城㊁昆明及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人口数量日益增加,各地政府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带来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农村家庭增加了电器㊁太阳能热水器的支出,使农村能源结构得到优化,减少了对岩溶地区生态的破坏㊂4.2.4其他政策的实施1)教育科技扶贫治理石漠化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解决了农村家庭子女上学的教育费用,既减少家庭负担和土地压力,又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农村子女教育水平,提升劳动人口教育水平与外出就业升学比例,减少石漠化土地承载力;科技治理石漠化依靠农村农业生产良种普及率,主要是玉米㊁马铃薯的良种化,提高单产,减少广种薄收面积,减少盲目开荒垦殖面积,森林植被得到保护㊂2)旅游收入反哺农村治理石漠化利用特色岩溶景观,如石林县石林喀斯特㊁丘北县普者黑峰林湖盆㊁湿地㊁建水泸西溶洞群㊁玉龙雪山等发展旅游业,既增加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增加特色农林果牧生态产品与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开展农村家庭旅游接待服务,改变农村农民单一收入来源和就业,又通过保护岩溶地质地貌景观恢复植被,㊃71㊃第3期林业调查规划实现石漠化区经济㊁社会㊁政治㊁生态㊁文化全面协调的石漠化治理㊂通过喀斯特旅游收入反哺石漠化地区农村㊁农业㊁农民,有效治理石漠化,实现了森林植被恢复㊁生物多样性保护㊁岩溶水源地保护的协同㊂3)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委㊁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出台了加速林业发展㊁木本油料林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㊁低效林改造㊁森林云南建设等一批政策创新㊁措施有力㊁含金量高㊁操作性强的文件,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措施,加快森林云南㊁争当全国生态建设排头兵的主要抓手,形成了有关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强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㊂5结论与讨论5.1结论在2006 2021年石漠化土地监测间隔期内,国家与地方政府实施的林草管护类项目,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㊁森林抚育工程㊁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㊁生态公益林建设㊁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生态修复类工程,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程度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㊂岩溶地区的植被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净减少,石漠化程度逐年减轻,石漠化状况总体上呈现好转态势,石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㊂5.2讨论云南省第四次石漠化调查范围新增了23个县,共调查了88个县,据调查结果统计:石漠化土地212.85万hm2,石漠化土地绝对面积仍很大,此外还有潜在石漠化土地342.97万hm2,石漠化仍是岩溶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㊂岩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缺土少水,土层瘠薄,治理难度大,奋进新时代,提高岩溶地区森林和草原质量,分区施策进行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这是林草人的使命㊂此外,云南省脱贫攻坚的88个县中有56个县有石漠化土地分布,虽已脱贫,但这些仍属老㊁少㊁边㊁穷地区,边治理㊁边破坏现象在石漠化地区仍存在㊂因此,今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㊂参考文献:[1]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报告[R].2022.[2]吴宁,李世成,任晓东,等.云南石漠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3]吴照柏,但新球,吴协保,等.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32(2): 62-66.[4]赵玲华,太佩荣.曲靖市岩溶地区第二㊁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对比分析[J].绿色科技,2018(16):146-147,149.[5]陈贵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研究[J].绿色科技,2018(16):148-149.[6]张云,周跃华,常恩福.云南省石漠化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2010(5):72-74.[7]刘拓,周光辉,但新球.中国岩溶石漠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8]天海川.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见成效[N].经济日报,2011-04-22(4).[9]屠玉麟.贵州土地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C]//李箐.石灰岩地区开发治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0]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11]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区的 石漠化 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7-182.[12]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87-90.[1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LY/T1840-2019[S].2020.[14]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15]赖兴会.云南石漠化的生态特征及其危机表现[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2):80-82.[16]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23.[17]王宇,张贵.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933-938. [18]任海.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5,25(3):195-200. [19]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慨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4(6):689-695. [20]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报告[R].2016.[21]孔德昌,瞿林,任晓东,等.基于生态空间保护的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现状及生态修复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22,47(4):160-165.责任编辑:许易琦㊃81㊃第48卷。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刘剑波(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
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JIAN BO LIU(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土地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1-3]。
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土层薄、植被稀少、综合利用能力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造成区内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西南8省区市(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广东)的裸露型及浅盖型喀斯特面积已达292262km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出露区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与黄土高原并称为中国环境退化与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4]。
其中,湖南省的石漠化严重程度在西南8省区市中排在第四位,石漠化已成为湖南省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加快推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整治对构筑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分布、危害及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希望能为其他岩溶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1分布现状及危害1.1土地石漠化分布现状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约165709.80km2,岩溶区面积约54324.5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8%。
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14788.62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359.68km2,两者占到岩溶区面积的53.7%,集中分布在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其中轻度石漠化4633.60k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1.3%;中度石漠化6358.59km2,占43.0%;重度石漠化3072.36km2,占20.8%;极重度石漠化724.07km2,占4.9%。
表1为湖南省岩溶面积及石漠化分布状况。
由表1知,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α值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尤其是湘西北达到17%,说明上述地区潜在石漠化比例较大,如不加以重视,将会演变成石漠化地区;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β值都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石漠化比例较大,是全省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湘西北、湘西地区的δ值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岩溶地区易演变成石漠化。
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出现了土地石漠化问题。
土地荒漠化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而在这一过程中,林业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本文从石漠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石漠化治理的对策,重点探究了造林技术应用于石漠化治理中的要点,以期提高我国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水平。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措施引言:石漠化作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态退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石漠化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干旱缺水等,还会森林覆盖率,从而引发自然灾害。
而造林技术作为保护和恢复林地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但由于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得其造林难度较大,并且成本较高。
因此,对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的运用措施进行探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石漠化概述1.1概念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使地表岩石裸露面积扩大,并造成地面坡度变缓、土壤理化性质变差、植物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质地貌景观变化过程。
石漠化不是一种地理现象,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问题,它可以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目前,我国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山区及西北部干旱区,包括贵州西部、甘肃中部、青海南部等省区。
1.2石漠化的成因分析一是自然因素。
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形起伏较大,而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岩石覆盖层;另外还有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特点。
– 10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6期4 石漠化的成因造成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的过度消耗。
石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4.1 自然因素岩溶地貌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2 人为因素岩溶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能源的大量消耗和频繁而无节制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一是乱砍滥伐。
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砍伐:大炼钢铁时期的全民砍树炼钢铁、文革时期“以粮为纲”政策下的大量毁林种植、八十年代初划分责任山后对集体山的掠夺性砍伐,导致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二是过度砍柴。
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耗的能源也在成倍增长,大量的消耗使得山区的森林逐渐减少、消失。
三是过度开垦。
岩溶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为解决温饱,当地群众只能通过毁林开垦来扩大耕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加上八十年代“谁种谁有”政策的引导,群众争着开荒占地,以致不论林地或陡坡,只要可以开发利用的地方全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
四是过度放牧。
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群众都有放养牲畜的习惯,放养数量不受控制地增长后,使森林生态系1 引言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其生态系统功能迅速退化,资源调蓄能力迅速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大面积岩石裸露,江河、湖库被大量泥沙堵塞,道路交通被毁坏,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石漠化土地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中上游地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
石漠化现象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石漠化防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2015年5月《现代园艺》放在“生态环境”专栏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闵永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 云南 昆明650200
摘要: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大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8%左右,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对云南省岩
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土地石漠化的现状作了详细分析,
阐述了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及现状,提
出了一些防治土地石漠化的防范对策。将生态建设和开发相互结合,实施能源建
设、植被恢复、生态移民等多种方式,分不同区域进行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
关键词: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现状成因
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 (又称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及过程,是
目前云南省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因素下,由于
岩溶作用以及人类一些陡坡垦荒等破坏活动,间接导致某些岩溶地段的地表基岩
裸露、土层严重流失,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以及土地出现类似荒漠化的现象,
生产力严重下降。它是一个具有能量、特殊物质、结构及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主
要特征是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稳定性差及抗干扰能力差,一旦森林植被
受到破坏,极易造成基岩裸露、水土流失、频繁旱涝灾害等。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近几年以来,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并从非石
漠化逐渐向石漠化,从轻度石漠化逐渐向中度甚至重度石漠化的方向转变,石漠
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
云南省存在岩溶土地的地区共有115个县(市、区),近二十几年来,云南省岩溶
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增加了3798.3km2,石漠化面积发展速度很快,其中,石漠
化土地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以及石
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石漠化地区表土薄,土壤流失很严重,甚至
有些地方已出现全部裸露的现象,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从而造成云南省石漠化地
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下,并严重威胁到石漠化地区的经
济建设以及生态平衡。
(二)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分别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有四点:①云南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非常坚硬,孔隙度小、持
水性较低;②岩溶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复杂,有高原地带,还有向平原过渡的高
原斜坡地带、峡谷等,间接导致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及水土资源流失
比较严重;③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岩溶区水热资源分配不均温差变化较大;
④岩溶区植被具石生性、旱生、喜钙、绝对生长量低、生长缓慢,以及群落结构
简单、适生树种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的特点。而人类活动因素有两点:①土地开
垦过度利用,林地和坡地耕地化,且耕地数量不断加大;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最终导致岩溶区基岩裸露,形成土地石漠化。②森林乱砍
乱伐,造成植被破坏。云南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受交通条件
和经济贫困限制,广大岩溶区的农村燃料主要是林木,因此,造成适于生长缓慢
的薪炭林灌丛植被被砍伐严重而急剧减少,使森林覆盖率超低而出现荒山秃岭等
现象,并逐渐形成土地石漠化。
二、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一)岩溶地区的树种选择原则
依据云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类型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的树种。以选择抗逆性
强、速生、生长稳定、防护性能好的本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一些生态的经济效
益好的树种。对于云南石漠化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的树种有香椿、滇楸、金银花、
光皮桦、南酸枣等,依据不同地带的石漠化类型特点和石漠化程度,进行分类治
理。所选树种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①旱生性:由于石漠化地区属于干旱环境,
适应干旱环境的只能是耐旱植物;②喜钙性: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特征是偏碱性
和富钙,比较适宜喜钙植物生长;③岩生性:石漠化地区的岩生性植物根系发达,
能够深深扎进岩石,并从岩石缝隙汲取营养和水分,适宜在岩石上生长,因此,
岩生性植物比较适应那种环境。
(二)严格依法行政,保护森林资源
在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规划之中纳入石漠化防治,同时,其也是政府的主要
政务内容。强化法制建设,增加执法的力度,做到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治理。具
体管理措施如下:①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严格监管抓好保
护工作,既要依法保护已有林草植被,又要扩大林草植被,防止出现新的石漠化
现象;②针对毁林开垦、滥收滥购、滥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现象十
分猖獗, 势必加剧土地石漠化,必须定期进行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各种危
害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③提高防治石漠化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
视综合治理,谨遵“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原则,对超量超标排放污水的企业
单位需要统一整顿治理,防治岩溶地区石漠化想象进一步扩大,防范于未然;④
加大生活用水的管理力度,建立大坝,以补给缺水区域,让枯水期河道的水量尽
可能充足,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净化污水的能力,很好的防治石漠化现象。
(三)实施退耕还林,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林地,主要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在条件较理想的地段
可以建成经济林或者生态经济林。具体如下:①可采用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
相关技术,也可重点采用复合经营和块状混交技术。营建经济林的模式采用乔灌
一草一生物篱防护技术,对岩石坡面可应用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岩面植被覆盖技
术;②基岩裸露70%以上的地段,积极采用少量人工促进技术结合封育,利用
草本、藤木、灌木等进行一定范围覆盖,而局部主要以微地形补栽快速生长、萌
生力较强的树种;同时,基岩裸露70%以下的宜林荒地荒山,以建生态林为主,
经济与生态兼用林为辅,充分利用已有的植被进行恢复,局部造林与封育相结合。
选用适应石山且生长快的经济型生态树种,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应用提高保存率
和成活率的造林技术以及生长快速的营林技术,主要以片林作为主要的方式,局
部使用复合型模式进行构建;③确定科学、合理的林草种植结构以及植被恢复方
式,注意在降水量较多且利于森林植被生长前提下,实施以林为主,草本植物为
辅或者林下种草的相关植被恢复方式;同时,注意降水量较少干旱的石山地带积
极采用以草本植物作为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进行修复。
结束语
云南岩溶区的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如草地畜牧业、封山育林、生态移民模
式和生态农业等,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植被恢复以及石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一
些成效和经验,充分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但这些模式也有一
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和地区还不够明确,各种模式所需的配套技术还不够成
熟。所以,对不同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不能采用单一措施,要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
的特点来采用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罗文生,宋维峰,尹义发等.云南石漠化防治现状[J].亚热带水土保
持,2010,22(1):27-30.
[2]贾佰霖.石漠化治理初探[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10(12):269-269.
[3]李海燕,罗云丽.浅析云南省岩溶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模式[J].低碳世
界,2014,09(9):96-97.
[4]尹芳,李美华,陈蛟等.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芷村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
林植被保护和建设初步设计[J].北京农业,2014,04(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