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病理学(英文):Forest Pathology课程编号:14351035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林木生态系中乔、灌木树种发病的原因、症状,生态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林木病害防治的理论。
除林木外,林木苗圃、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木及一些主要经济林的病害, 以及林木主要产品——木材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和防治措施也属于林木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总论和各论。
总论部分——绪论、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林木病害的病原、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林木病害防治等。
各论部分——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林木枝干病害、林木根部病害、立木和木材腐朽、果树病害等。
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特点,病原、林木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林木病害的发生、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具体任务有:1、了解林木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理解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侵染性及非侵染性病原。
3、理解菌物、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以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征。
4、理解病害的病程、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和预测方法。
5、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机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6、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从不同种生物感病的例子引出林木病害,通过图片展示国际上典型的林木病害,使学生对林木病害有直观概念并了解林木病害的危害性。
了解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我国林木病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一、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
病害的侵扰。
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园林植物病害,对于维护园林景观的美观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1. 观察病征
•叶片病害: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凋落情况以及叶片表面是否有斑点、霉菌等。
•茎干病害:观察茎干表面有无腐烂病斑、裂缝等。
•根部病害:检查根部是否腐烂、虫蛀等。
2. 病原菌检测
•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具体病原菌。
3.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环境,包括阳光、湿度、通风等因素,了解可能导致植物病害的原因。
三、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
1. 生物防治
•合理布局植物,减少病原菌传播。
•使用天敌或益生菌控制害虫,减轻病害发生。
2.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喷雾,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农药使用量和频次,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机械防治
•定期修剪植物,去除病叶、病枝,减少病原菌的生长环境。
•使用隔离网隔离病害植物,防止病害传播。
4. 文化防治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植物密度,避免过度密植导致植物病害的蔓延。
四、结语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是园林景观维护的重要内容,只有及时准确地诊断
病害,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护园林植物的健康,维护园林景观的美丽。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方法,可以帮助园林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园林植物病害问题。
林木病害症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林木病害症状,进行病害种类的初步判断。
选择了常见的木材病害,通过实地考察和病害样品观察的方式,对病害症状进行了记录和描述。
通过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林木所患病害类型,为林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介绍林木病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树木疾病,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展。
树木病害种类繁多,症状各异,有的直接导致树木死亡,严重威胁林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因此研究林木病害症状及其种类,可以为林木保护和病毒检测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地选择林木:选择不同地区的常见林木,包括松树、柳树、橡树等。
2. 实地观察:仔细观察林木的整体健康状况、叶片的颜色、形态、叶片表面是否有斑点或凹陷等异常。
3. 病害样品采集:根据病害症状,选择有代表性的树木部位进行病害样品采集。
4. 样品观察:将采集的样品放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录样品的特征和病变情况。
结果松树疫病观察到松树叶片逐渐枯萎,呈现黄色或褐色的病斑,病斑上有黑色的小点,叶片干燥变脆。
观察病害样品时,可以看到病斑下方有许多细菌繁殖,样品表面凹凸不平。
柳树霉病观察到柳树叶片出现黄点,逐渐扩散成大片,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触摸时有细微粘滞感。
观察病害样品时,可以看到叶片上有大量霉菌生长,样品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的霉斑。
橡树炭疽病观察到橡树叶片出现黑色的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橡树树干表面也有黑色的凹陷和裂缝。
观察病害样品时,可以看到炭疽病菌在样品表面形成黑色的孢子囊。
讨论通过观察不同林木的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林木所患病害的类型。
根据实验结果,松树叶片出现褐斑且伴有黑色小点,可初步判断为松树疫病;柳树叶片出现黄点且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可初步判断为柳树霉病;橡树叶片出现黑色斑点且叶片逐渐枯死,可初步判断为橡树炭疽病。
这些初步判断为后续的病原学检测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实验仅对林木病害的症状进行初步观察和判断,后续还需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诊断。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ot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O。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 (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H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树木病虫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种植的树木日益增多,但树木病虫害也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树木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城市绿化形象,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及早了解树木病虫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树木病虫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树木病虫害的诊断方法1. 目测观察法目测观察法是最常见的树木病虫害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受害树木的树冠、树皮、叶片、枝干等部位,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病虫害特征,如病斑、蚜虫、棉蚜结块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树木生长状况,如叶片变色、落叶过早等。
2. 专业仪器检测法为了更加准确地诊断树木病虫害,专业仪器的应用不可或缺。
例如,红外线热像仪可以用于观测树木梢部温度差异,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土壤检测仪可以测量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等指标,判断植物是否受到了病虫害的侵害。
3. 样本分析法有时候,通过目测观察或专业仪器检测无法准确判断树木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这时,可以将受害部位的样本送至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机构进行分析。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显微镜或组织培养的方式,确定病原体或害虫的种类,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树木病虫害的治疗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天然、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或培育一些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例如,引入食草性昆虫来控制树木叶片上的害虫;使用寄生虫或杀菌菌剂来控制一些病原微生物。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树木病虫害治疗方法。
选择有效的杀虫剂或杀菌剂,并按照一定的浓度和施药时间进行喷洒或浇灌。
化学防治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杀死病虫害,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对环境产生污染或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
3. 树体调养树体调养可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是一种长期的防治方法。
通过调节树木生长环境,如土壤肥力、湿度、通风等,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合理修剪树冠,增加阳光照射和风力通风,也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名词解释1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2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3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4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5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6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7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8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支或五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菌丝体: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9吸器:真菌菌丝在植物细胞内形成的膨大或分枝状的结构,其功能是增加真菌对营养的吸收面积附着胞:真菌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的附着在及寄住体表,其下方产生侵入针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假根: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菌核:很多真菌在生活是的某个阶段菌丝体能形成一定的组织,其中菌丝相互交织的程度不同,有的较紧,有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10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的一个垫状营养结构。
作用:1在子座上常可形成子实体2渡过不良环境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称“假子座”11菌索:由菌丝集结而成的绳索状结构,是强大的侵入机构、营养运输不良条件下休眠结构也称根状菌索。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二章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1、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
(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3、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并非病害。
二、病因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
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二)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等等。
第一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第一节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收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从生物学观点考虑,如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虽然由于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收到干扰,形成了异常后果,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由于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属于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由于病原物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简称病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原生动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
如日灼病、缺素症、冻害、水涝等。
2、按照发病植物类别划分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
蔬菜病害有可细分为葫芦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豆科蔬菜病害等等。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三、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我国1950年由于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造成粮食损失60亿千克。
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因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人口达200多万。
1970年美国由于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0亿千克,价值为10亿美元。
有些病害还能造成人畜中毒,如小麦患赤霉病后,带菌麦粒所加工的面粉含有止呕毒素。
类雌性毒素等,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造成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