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罗尔斯与《政治自由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自由主义的推荐阅读书目来源:徐拓倩的日志入门读物亨利·赫茲利特:《一课经济学》Henry Hazlitt: Economics in One Lesson一部具有非常高可读性的介绍经济思考的读物,全书的焦点聚集在对“已察觉的与未察觉的”(经济现象)的关键洞察上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Free to Choose by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由两位强烈捍卫个人自由的学者写成的一部关于个人自由以及经济自由的强有力的说明查尔斯·穆雷:《追求幸福和好政府》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Good Government by Charles Murray《脱离实际:美国1950-1980年的社会政策》(《Losing Ground: American Social Policy, 1950-1980》)的作者,以前一直在批评国家机构(statist institutions),现在则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展示一个自由社会的形态上(the form of a free society)。
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Libertarianism: A Primer by David Boaz以权利为基础的放任自由主义思想(rights-based libertarian thinking)的入门读物。
大卫·鲍兹编辑:《古典自由主义读本》The Libertarian Reader by David Boaz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读本》一书中,David Boaz把大量构筑了放任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作家以及他们的著作收集在了一起。
这些思想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使精神、道德、和经济生活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自由。
对于所有独立思想者来说, 这部独一无二的汇集了各种资源的书籍(sourcebook)将会在未来若干年中作为是一部经典参考书的象征,并且提醒了我们古典自由主义是最古老的、最令人尊敬的美国传统的当中的一种。
罗尔斯的法律思想罗尔斯的法律思想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1921年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七年后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他承继了洛克、卢梭、康德创设的社会契约传统,捍卫政治权利和基本自由的神圣性,复兴了系统的政治理论。
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引起世界范围内学者的讨论与关注。
1951年罗尔斯发表了《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序的纲要》,此后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潜心构建一种理想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毕20年之精力,完成了旷世之作——《正义论》,此书一出,很快被誉为“二战以后,政治哲学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大学的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将其列入必读书目中最重要一项,作为“标准的精神食粮”,哈贝马斯将其誉为“最近的实践哲学史”上具有“轴心式转折点”意义的划时代著作,而今《正义论》已然如当初的预言成为经典。
正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正义论》给罗尔斯带来的除了荣誉还有责难。
面对责难,罗尔斯继续对社会正义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对先前的理论进行修正。
《正义论》是罗尔斯在“秩序良好的社会”这种理想状态下探讨正义问题,不涉及任何现实的政治制度。
然而,罗尔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正义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现有的政治制度下,正义又当如何?于是罗尔斯将正义问题从道德领域转入政治领域,这一转换是通过三次演讲完成的,这三次演讲经过作者的修订成就了《政治自由主义》(1993年,1996年修订)。
1999年罗尔斯又发表了《万民法》,这部作品篇幅不长,却构成了罗尔斯思想的第三个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反映了罗尔斯由道德领域而政治领域,由国内政治而国际政治的内在理路。
2001年,罗尔斯发表了具有学术总结性质的作品《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罗尔斯的理论之所以由强大的影响力,实在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社会的“首要主题”或“根本问题”,其理论探究本身具有一种普遍的时代意义。
2006年第5期总第129期山东社会科学SIiANDONGSO口AI.SC正Na£sNo.5GeneralNo.129正义的原则与证明——罗尔斯正义论评析林道海(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42)[摘要]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二十世纪政治哲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理论建树。
通过原初状态及相关程序,它在更高的抽象水平上为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提供了功利主义之外的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论证。
其两大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平平等与差别原则——既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基本精神,又表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眷顾。
然而,罗尔斯的主要论证手段并不充分,却又多少有些多余。
而且,两个正义原则有可能导致权利目的论,Ak.而违背了其平等自由协调共存的权利法则优先的理论初衷。
[关键词]正义;自由;平等;原初状态[中图分类号】DF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6]04—0087—03一、两个正义原则及两个优先规则《正义论》是罗尔斯二十余年努力思考的结晶,集其思想发展乃至英美近年来道德和政治哲学发展之大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崇为二战以来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乃至法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罗尔斯在《正义论》以及后续著作尤其是《政治自由主义》中所建立的里程碑式的理论体系“呵被概括为契约论和自由论”,…(嘶)当代西方一种比较成功的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
这一理论进一步概括和抽象了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论,为现代政治哲学以及法哲学提供了功利主义之外的“高度康德式的”【2](嘲理论基础,为民主社会的道德基础提供了新的论证。
从其内容来看,它是一种社会正义论,包括了政治正义论(与第一原则的应用范围大体相合)和经济正义论(与第二原则的应用范围大体吻合),旨在确立制宪和立法之前的基本法权原则。
它不仅具有普遍的学理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特别是对于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以及社会最不利阶层利益的维护尤其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法学名著读书笔记法学名著读书笔记1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义,就要明白为什么需要正义。
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就应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
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
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务必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
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
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
职责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
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
没有必须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那么他只有透过二条途径来反击。
1,就是透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好处。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资料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好处的!法学名著读书笔记2在第一堂课里,李老师说了一句话,成了我日后思考的主题。
他说“法律是一门很肤浅的学科,更深刻的东西不在那里。
”越深入地思考这句话,就越震撼。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初次阅读法学著作,都会觉得枯燥,尽是咬文嚼字、罗列堆砌,感觉智慧的东西很少;而在我初次阅读文史哲的经典著作,感觉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
罗尔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初探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是罗尔斯的正义诸原则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词典式优先序列中处于“逊色于”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则而优先于差异原则的中间位置。
罗尔斯受到康德的道德哲学和自然权利平等观的影响,将平等作为他的正义诸原则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衡量社会正义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人平等早已作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被纳入各国的法律和政治宣言之中,从人人平等的前提假设出发,沿着平等——形式的机会平等——实质的机会平等的逻辑脉络可以对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展开论证。
标签:罗尔斯;形式平等;实质平等一、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内容约翰·罗尔斯是当代美国杰出的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长期以来对以正义为代表政治道德问题持续关注。
1971年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正义二原则,并賦予其词典式优先顺序:最大化的平等的自由原则优先于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异原则。
这种优先性意味着,在使用一个原则(或者针对试验样本来检验它)的时候,我们假定在先的原则应该被充分地满足[1]70。
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构成内容,在展开其具体内涵和逻辑论证之前必须要以最大的平等的自由原则作为社会正义和经济正义的背景制度,并与差异原则结合起来使用以保证财富和收入的分配的正义。
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总是和差异原则结合在一起作为第二正义原则联合表述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将第二正义原则表述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2]56但是由于“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难以体现出有利于最不利者的价值倾向,“向所有人开放”也没有说明公职开放的前提条件(机会的公平平等),而且其表述与正义诸原则的词典式优先顺序也不符等一系列原因,致使第二正义原则受到了大量的批评。
为了对这些批评进行有效的回应,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对第二正义原则进行了重新表述:“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符合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
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通用8篇)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1一部著作因其宏伟的篇章而不朽,一位伟人因其不朽的著作而广为世人所知。
可以说,一部篇幅宏大,内容精奥的著作就是一位学者名家思想的积淀,也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为深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透过其著作的内容精神发掘一个人物背后的历史,更可以透过一部著作窥探一个时代的主流精神脉络。
而罗尔斯所写的《正义论》,正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时代的精神在其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作者的思想也让我们在这部著作中得以发掘,而人类社会远古留存的“正义观”,更因这部著作得到了质的升华。
论及“正义”,我们不得不首先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
坚持个人主义原则,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的主流思潮之一。
与现代自由主义相比,传统自由主义已经在许多地方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不同,如传统自由主义将个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现代自由主义则将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进行融合的试验。
而在自由主义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即是“正义观”。
什么是自由,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需要用什么原则来规范自由,使之成为有序的自由,而在这里,“正义观”就充当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而存在,正义原则成为实现自由价值所应遵循的指导方针。
所以,在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正义与自由主义是两个正相关的思潮,正义观盛则自由主义强,正义观弱则自由主义衰。
所以,集罗尔斯“正义思想”之大成的《正义论》,也标志着自由主义在20世纪步入了其发展的巅峰。
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其宏大的篇幅论述了一个在人们没有探究前一直认为是很简单的“正义观”,即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
或许如果没有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现,现在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可能仍会停留在肤浅的字面含义以及简单的道德潜意识规范下。
而《正义论》的出现,让我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正义”的更深层次内涵及与外部(即正义外延不涵括的对象)的关系。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罗尔斯这位学者探究事物时的严密思维逻辑形式,以及其思考问题和论述问题时那种用假设进行精密逻辑推理进而产生实证结论式的论证方法,在这两个方面,罗尔斯的论证方式都有着似乎完美的形式(当然,这只是在其论证方式的外延这个层次来说的)。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31罗尔斯小传人物小传法学三班张丽莎60182061182019年5月第一章人物简介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年(辛酉年)2月21日-2002年(壬午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写过《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1971))、《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他培养的许多学生现今都成了道德和政治哲学的重要人物,如:纳格尔(Thomas Nagel)和科恩(Gerald Allan Cohen)等。
第二章生平事迹(一)、出生的不平凡1921年2月21日,罗尔斯出生于巴尔的摩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老二。
罗尔斯的父亲威廉·李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律师和宪法专家,也是当时马里兰州州长艾伯特·里奇的好朋友和担任非正式顾问。
母亲安娜·埃布尔曾经任职妇女选民联盟巴尔的摩分部的主席。
罗尔斯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巨大,母亲争取妇女权利的工作引起了罗尔斯后来对于妇女平等权利的关注。
(二)、童年的悲惨遭遇虽然衣食无忧,但罗尔斯的童年却还是遭遇了两次悲剧。
在连续的两年中他的两个弟弟因为从他那里传染了疾病,分别染上了白喉和肺炎而相继离世。
悲伤的记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
罗尔斯后来提起,两位亲人的离世使他不能释怀,正是这些不幸使得他的口吃进一步加重伴随着他的一生,因此也困扰其一生。
两个弟弟的相继离世使年少的罗尔斯感受到命运的冷酷无情和生命的脆弱,也使他对弱势群体有了一种特别的关切和引起了他的关注。
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周围的黑人群体,并和一个黑人孩子成为好友,但这受到了母亲的反对。
父亲也像他那个阶层的人一样怀有种族偏见。
关于自由主义的书籍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理论,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限制政府权力有着重要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自由主义的理念在各个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由主义的概念和原则,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自由主义的经典书籍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1.《自由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由论》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穆勒提出了一种关于个人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平衡关系的论点。
他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是无可限制的,除非这种自由威胁到他人的权利和福祉。
穆勒的思想对自由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思考个人自由和责任之间关系的重要视角。
2.《自由民主的理由》- 阿迪尔·阿默尔在《自由民主的理由》一书中,阿默尔探讨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他强调了自由民主的根本原则,包括人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阿默尔还讨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主义如何应对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这本书对于理解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应用自由主义的理念至关重要。
3.《自由秩序的精神》-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一系列著作对自由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由秩序的精神》这本书中,哈耶克强调了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组织的秩序,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个人的自由选择。
这本书为了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市场经济的原理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4.《国家与市民》- 约翰·罗尔斯《国家与市民》是一本涉及政治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其中涵盖了自由主义的理念和原则。
罗尔斯提出了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的理论,并强调了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当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分配原则。
这本书对于了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以及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罗尔斯的生平与思想lancelot整理一、生活与著述美国东部时间2002年11月24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约翰·罗尔斯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81岁,西方英语世界永失了一位领导性的政治哲学家。
约翰·罗尔斯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自由主义的有力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正义论》被译成27种文字,在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诸领域发生着持续的影响。
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
他的父亲没有法学院经历,但却从职员变成成功的税务律师和宪法专家,母亲来自德国家庭,是活跃的女性主义者,在妇女投票权以及一些别的事情上,对她的第二个儿子影响很大。
他的两个弟弟受他传染白喉病而死,他自己虽幸免于难,但也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罗尔斯中学就读于康乃迪克州肯特的一所严格的圣公会的私立学校,他并非教徒,但对宗教信仰也有相当的同情和理解。
他1939年18岁时即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先后试修过化学、数学甚至艺术史等科,但不是没足够兴趣,便是自认没天分,到最后选择了哲学,才算得其所哉。
其哲学启蒙老师是维特根斯坦的著名弟子诺曼·马尔康姆(Norman Malcolm),到1943年,罗尔斯终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
罗尔斯大学毕业后随即加入军队,1946年罗尔斯重回普林斯顿大学攻读道德哲学的博士学位,师从功利主义哲学家斯代思(Walter Stace),195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提交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一种伦理学知识基础的研究:参照对品格的道德价值的判断来考虑”(A Study in the Grounds of Ethical Knowledge: 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Judgments on the Moral Worth of Character),他在论文中尝试提出一种反基础论(anti-foundationalist)的伦理学论证程序,他后来在正义理论中使用的“反思的平衡”的基本证明方法即与此有关。
罗尔斯式的稳定性及稳定性问题作者:闫笑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11期摘要:正义社会的稳定性问题是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中的根本问题,也是罗尔斯转向《政治自由主义》的关键问题。
罗尔斯式的稳定性不应简单地被理解成一个与道德证成无关的实践性问题,而应被理解为一种关乎个体欲求系统动态平衡的内在稳定性,其关键因素在于规范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观念是否能够产生出一种自我支持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罗尔斯式的稳定性在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中的丰富内涵及独特意义。
关键词:稳定性;稳定性问题;罗尔斯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35-04稳定性问题是罗尔斯政治哲学中最根本同时又是最为含混的问题之一。
说其根本,是因为在罗尔斯看来,稳定性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证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说其含混,是因为不仅罗尔斯对稳定性论题的文本解释常常出现语意不清,而且他对稳定性问题的理解前后也存在着不一致,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该问题非常容易被人误解。
因此,弄清楚罗尔斯的稳定性论题及其稳定性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罗尔斯式的稳定性的内涵:系统内在的一种动态平衡稳定性概念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通常指的是一个系统内部变量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我们说一个系统是稳定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一直保持当下的平衡状态而不发生任何改变,这种稳定性被称为静态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即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在系统遭遇冲击时,其内部结构的各种变量能够产生一种自我支持力量,这种自我支持的力量在一段时间内能消除不平衡的倾向,使系统恢复到先前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系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取决于其结构中各要素产生的支持系统的力量的大小。
罗尔斯是在第二种意义上讨论稳定性的。
他说:“我使用的稳定性概念实际上是亚稳定性概念:如果一种平衡是稳定的,即是说,在系统受到干扰而偏离平衡时,系统的所有可变因素又恢复到它们的平衡值上去;一个亚稳定的平衡指的是部分可变因素回到它们的平衡结构中。
罗尔斯的政治思想1.新契约论与正义原则:《正义论》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基本结构的设计确立一个合理的标准和原则,即正义原则,这个正义原则主要处理的是分配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所谓的社会基本机构主要就是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因此,罗尔斯那里,正义问题实际上就是分配的工正问题。
他坚持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认为公正(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但是什么样的分配原则是公正或正义的,这个原则又是怎样得来的呢?为了获得这个原则,罗尔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契约论理论,他首先设计了一个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即一种自由社会的代表模式,这种状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在这种状态里,每个人都不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阶级出身,天生资质和自然能力的限度,也不知道他的善的观念,心里特征和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等。
一句话,人们选择正义原则是在“无知之幕”之后进行的,第二,在这种状态里,为选择正义原则而参加订约的各方都是平等的。
第三,参加订约的各方也都是有理性的。
罗尔斯认为,在上述条件下,人们最有可能或最有理性的选择方法是按照游戏理论中的最大的最小值规划来选择,按照这种规划来选择,其结果必然是下述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正义原则: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他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第一个正义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它是确定和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也可以说是支配社会中基本权利和义务分配的原则。
这一原则适用于对公民政治权利方面问题的处理。
作者: 郝涛[1]
作者机构: [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44-44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公共理性;全整学说;重叠共识
摘要:罗尔斯对“公共理性”的阐述首先出现在他的巨著《政治自由主义》当中。
这本书展现了罗尔斯对政治分歧和自由民主制度所面临风险的深度关切,特别是宗教和全整学说的社会影响。
在部分西方国家里,比如美国,宗教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和政治作用。
罗尔斯提出“公共理性”概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仰的持有者(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世俗的全整学说)当其信仰在民主政治制度之下不能繁荣,甚至是走向衰落的时候,他们赞成民主政治制度如何可能?罗尔斯试图以自由主义价值为主导建立一个合理的多元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美国的社会现实看,罗尔斯的构想是成功的,值得借鉴的。
就如何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各种学说,文化和谐并存的社会理想而言,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 页脚 读书报告—— 罗尔斯与《政治自由主义》 .
页脚 目录 ﹙一﹚前言 ﹙二﹚正文
一、罗尔斯与《正义论》 二、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三、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政治的正义观念的理念 2、作为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3、政治的个人观念 4、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 四、政治自由主义的三个主要理念 1、重叠共识的理念 2、权利的优先性与善的观念 3、公共理性的理念 五、制度框架 ﹙三﹚结论及启示 . 页脚 ﹙一﹚前言 哲学,自古至今都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她不仅对人生做过一次又一次透彻的分析,也对整个社会,尤其是政治生活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西方,出现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孟德斯鸠等知名学者;而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学术思想也与哲学息息相关,特别是圣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位,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哲学贯穿着历史的发展,它是一盏明亮的指明灯,指引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政治生活历来都是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社会政治哲学不仅有其深厚悠久的古典思想资源,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现代理论类型。几经沉浮,社会政治哲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领域中日益突显的一脉,新自由主义,社会行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代表着这一哲学传统之当代发展的前沿景象。 自由主义,大家对这一名词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和平的二十一世纪,没有过多的战争,没有残酷的压迫,大多数人民都想有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主义涉及着多个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时不知如何去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由。谈到自由,我们也会想到平等、人权、正义……等社会政治哲学的一系列话题。而我今天所要谈到的这位作者罗尔斯和他的著作《政治自由主义》就涉及以上列举的这些话题。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主要理念及所要构建的制度框架。虽然他的观点在学术界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也有来自不同学者的声音,但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由、平等、人权、正义这些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也是我选择之一课题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对此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也许对罗尔斯的另一部著作《正义论》比较了解,而《政治自由主义》与《正义论》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地方,对我们更透彻的了解罗尔斯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写作时首先要对罗尔斯的观点做一介绍,让大家对此有略微的了解,其次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剖析政治自由主义与我们的生活,用我上不成熟的观点来解释当今社会在政治自由主义这一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建议。 初次尝试这种写作形式,必定会有不足之处及浅薄的看法,但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及你们的宝贵意见,对我今后有所帮助和借鉴。 谢谢! .
页脚 ﹙二﹚正文 一、罗尔斯与《正义论》 约翰·博德利·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 2002),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罗尔斯1921年生于马里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尽管著作不多,但其在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大。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并潜心构筑一种理性性质的正义理论,代表作为《正义论》,《正义论》一书,前后三易其稿,终成20世纪下半叶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于1971年正式出版发行,旋即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据后来的统计数字显示,自1971年,全球共有约5000余部论著专门对其研究讨论。除此以外,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001)等。 罗尔斯最引以为傲的正义学说,是以J.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论证西方民主社会的道德价值,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美德,就像真理对思想体系一样;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不论如何有效,也应加以改造和清除。他还认为正义与社会合作密切联系,并指出应当区别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和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70年代初,他的这种学说在美国和其他西方法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在美国处于政治动荡的时刻,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提供了复兴的希望。
二、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整合式观念反思方式,历来有着深厚而完备的反思社会政治生活之整体大义的传统。这种社会-政治哲学传统不仅有其深厚悠久的古典思想资源,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现代理论类型。几经沉浮,社会-政治哲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领域中日益突显的一脉,新自由主义、社会行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代表着这一哲学传统之当代发展的前沿景象,而罗尔斯无疑是前者的领袖式人物。 从一种宽泛的社会思想史角度看,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至少有过三次繁荣时期或历史高峰:最早是在古希腊社会进至城邦部繁荣与外部极盛时期所出现的以柏拉图、亚里士 . 页脚 多德为杰出代表的社会政治哲学高峰。 尔后古罗马帝国时代出现的律法主义政治观念也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另一个不同渊源,文艺复兴前期所产生的马基亚维里及其《君主论》堪为典型。其后是十八、十九世纪“启蒙运动”依托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而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 最近的一个高峰时期,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当代社会-政治哲学的复苏和逐渐繁荣。罗尔斯既是这一哲学时代的先觉者,也是开创这一繁荣的哲学领袖。对此,另一位当代著名社会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谈到:“在最近的实践哲学史上,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一个轴心式的转折点,因为他将长期受到压制的道德问题重新恢复到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的地位。”《正义论》(1971)产生的巨大影响举世公认。她不仅带来了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哲学和规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以至在欧美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造成布赖恩·巴瑞所说的“罗尔斯产业”之学术景观,而且,由于她以一种更新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的理论方式,力图为现代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因而使她在重新开启西方规伦理学传统的同时,也洞开了对现代社会之基本结构、合理性基础、宪制构成、社会组织与运作等一系列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课题,引发了当代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自由)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或稳定、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论课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 但是《正义论》发表之后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回答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正是罗尔斯回应各种挑战的基本任务,也是他最近二十余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理论课题,其探索的基本理论成果便是他在一九九三年春天出版的《政治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代表了一种以自由公共理性为基础的鲜明的自由主义,它为解决西方多元社会如今面临的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深刻见解。这是面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而在政治哲学上作出的新调整,它丰富并发展了西方数世纪以来不断更新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政治的正义观念的理念 正义观念有三个特征,在此向大家简单表述一二。 第一个特征关涉政治观念的主题。如果说,这一观念是(当然也是)一个道德观念,那它也是为一特殊主题所创造出来的道德观念,亦即为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创造出来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它适用于我将称之为社会“基本结构”的领域,出于眼前的目的,我把这种社会基本结构看成一种现代立宪民主。这样,政治的正义观念之首要焦点,便是基本制度的框架和应用于该框架的各种原则,标准和戒律,以及这些规是如何表现在实现其理想的社会成员之品格和态度中的。 第二个特征有关表现样式: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观点表现出来的。 政治的正义观念之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容是借某些基本理念得到表达的,这些基本理念被看作是隐含在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之中的。此种公共文化由一立宪政体的各种政治制度及其解释的公共传统(包括那些司法解释传统)、以及作为共同知识的历史文本和文献所组成。
2、作为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公平正义之基本组织化理念——其他基本理念在该理念部系统联系着——是一种世代相传的、长期的公平合作系统的社会理念。 . 页脚 我们可以通过解释社会合作理念的三个要素使之更具体些。这三个要素是: 甲、合作与纯粹的社会性协调活动不同,合作是由公共认可的规则与程序来引导的,合作者把这些规则和程序看作是恰当规导他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 乙、合作包含公平合作项目的理念:这些项目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理性地予以接受的——假如所有其他人也同样接受它们的话。 丙、社会合作的理念要求有一种各参与者合理得利的理念或善的理念。这种善的理念具体规定了介入合作的那些人(无论是个体、家庭,还是联合体,甚或是民族政府)想要获得什么——当他们从他们自己的立场来看这种[合作」图式时。
3、政治的个人观念 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公民的自由。 首先,公民在他们设想自己并相互设想对方具有掌握一种善观念的道德能力这一方面是自由的。这不是说,作为他们政治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与追求他们在任何既定时刻所认肯的特殊善观念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相反,作为公民,他们被看作是能够按照理性的和合理的根据来修正和改变这种观念的。 公民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自由的第二个方面是,他们将他们自己视为各种有效要求的自证之源。这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有资格向他们的制度提出各种要求、以发展他们的善观念。公民们把这些要求看作是具有其自身价值的,其价值既与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所具体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无关,也不是从这些义务和职责中推导出来的。公民们认为,这些要建立在那些基于他们的善观念和他们在生活中认肯的道德学说的义务与职责之上的。 把公民看作是自由的第三个方面是,他们能够对他们的各种目的负责,而这一点又影响到对他们各种要求的评价。很粗略地说,假定有了公正的背景制度,假定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公平的首要善(这是正义原则所要求的),则我们认为,公民们就能按照他们合乎理性的期待来调整他们的目的和志向。而且,他们能够在正义问题上把他们的目的限制在正义原则所允许的围。
4、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 说一社会秩序良好,传达了三点意思:第一,在该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接受、且知道所有其他的人也接受相同的正义原则;第二,它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它的主要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共同适合于组成一种合作系统——被人们公共地了解为、或者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能满足这些原则。第三,它的公民具有正常有效的正义感,所以他们一般都能按照社会的基本制度行事,并把这些社会基本制度看作是公正的。 民主社会的政治文化具有(我假定的)这样三个普遍事实的特征,我们可作如下理解: 第一个事实是,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发现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样性,不是一种可以很快消失的纯历史状态,它是民主社会公共文化的一个永久特征。 第二个与之相关的事实是,只有靠压迫性地使用权利,人们对某一种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持续共享性理解才得以维持下去。 第三个普遍事实是,一持久而安全的民主政体,也就说,一个未被分化成持有相互竞争之学说观点的和敌对的社会阶层的政体,必须至少得到该社会在政治上持积极态度的公民的实质性多数支持。 按照这种理解,我简要地解释一下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是如何来满足一种现实的和稳定性的必要(但肯定不是充足的)条件的。只要具备下述两个条件,该社会便可通过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达到良好秩序,这就是:第一,认肯合乎理性却又相互对立的完备性学说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