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及演变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6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历程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必修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观)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史观)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文明史观)。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及表现、经济发展原因、影响四大块。

中国古代经济全貌

课标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实用歌诀

自然经济桃花源五大特点在显现

耕作技术三方面朝代发明记心间

官私两种手工业格局调整三阶段

瓷器冶铁技精湛水陆两路往西传

古代商业四部曲宋元明清连续变

重农锁国两政策迥异时代两重天

结构线索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ou)

田法、耕耙耱、复熟法。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

2、代手工业

3、古代商业发展简况

4、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2) 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

基础知识

一、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军事);春秋出现铁犁—开始

使用;战国时期种类很多--推广;西汉—耦

犁、耧车(播种工具);两汉普及后,铁犁牛

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

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唐前期江东出现曲辕

犁--完善阶段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

方法);西汉—代田法,西汉后期,区田法(ou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宋代以后,水稻复熟。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郑国渠(关中)、都江堰(川中)(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西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

模式,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

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

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

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

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

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

换与扩大再生产)。○3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

家的经济基础,各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

策。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

础,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

护了统治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

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商品流

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家庭个体劳动(分散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脆弱性),自给自足(封闭性),男耕女织(单

一性),铁犁牛耕(落后性)。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

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

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利弊:

利:①封建经济中主导地位②生产积极性高③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①规模较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③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负担沉重易破产。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早期变革:商周,出现井田制;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农业税开始)、晋国”作爰田“、齐国“相地而衰征”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唐中期,均田制;清朝“更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