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肉用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胍基乙酸肉牛超量添加后果,胍基乙酸对肉牛的作用回答一般来说,少次超量添加胍基乙酸对肉牛影响不大,而长期超量添加可能导致肉牛患上肿瘤,这一说法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科学论证,具体在使用胍基乙酸时还是要适量。
在肉牛养殖中,一般一吨全价料可添加600克胍基乙酸,配合200克蛋氨酸(过瘤胃最好)或450克甜菜碱。
额外添加胍基乙酸,可改善肉牛的体型、促进肉牛的生长以及清除自由基、改善肉色。
一、胍基乙酸肉牛超量添加后果1、胍基乙酸少次超量添加影响不大,但若长期超量添加,可能导致肉牛患上肿瘤,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相关的科学论证。
使用胍基乙酸时,最好严格按照标准添加。
在肉牛养殖中,一般一吨全价料可添加600克胍基乙酸,配合200克蛋氨酸(过瘤胃最好)或450克甜菜碱。
2、胍基乙酸是白色或微黄粉状物,为功能性促进剂,不含任何违禁药物,无毒害物质,使用安全无需停药期。
作用机理:胍基乙酸是肌酸的前体物。
额外添加胍肌乙酸,可使肌体产生大量的磷酸基团转移物质(磷酸肌酸),从而为肌肉、大脑、性腺等组织的高效工作提供源动力,为能量源源不断地向肌肉组织中分配起促进作用。
二、胍基乙酸对肉牛的作用1、改善体型磷酸肌酸仅在肌肉、神经组织中大量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甚微,额外添加胍肌乙酸,可以促使能量向肌肉组织中转移,这对于肉牛的体型改善优为明显,可降低肉牛多余的脂肪,并转换成瘦肉,使背宽、臀部丰满结实。
2、促进生长胍基乙酸是肌酸的前体物,性能稳定,吸收率高,能促使能量更多的分配到肌肉组织的合成。
额外添加胍肌乙酸,可使肉牛日增重提高7%以上,加速生长。
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如挥发性脂肪酸总量、乙酸、丙酸、丁酸也有上升趋势。
3、清除自由基、改善肉色额外添加胍肌乙酸,能减少线粒体的自由基产生,并获得更好的肉色和肌肉品质,加速肌肉中的ATP的合成,减少动物在运输、转群等热应激反应。
过瘤胃氯化胆碱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徐晓明;徐国忠;范占炼;梅银财【摘要】选取40头健康荷斯坦泌乳盛期奶牛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对照组牛群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牛群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 g/(日·头)的瘤胃保护胆碱,分三次饲喂,瘤胃保护胆碱直接投喂于TMR粮上.试验期60d.测定了产奶量,牛奶中的乳脂率、乳蛋白、体细胞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条件下,试验组牛群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 g/(日·头)的瘤胃保护胆碱后,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显著提高了1.6%(P<0.05),乳脂率提高了0.06%(P<0.05);乳蛋白率、乳蛋白量、乳脂量、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期刊名称】《乳业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0(033)006【总页数】3页(P284-286)【关键词】过瘤胃氯化胆碱;奶牛;奶产量【作者】徐晓明;徐国忠;范占炼;梅银财【作者单位】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200072;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200072;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200072;浙江康德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胆碱是一种在新陈代谢上与蛋氨酸和维生素B12非常接近的类似于维生素的复合物[1]。
奶牛的饲料含有游离的胆碱和磷脂酰胆碱[2];尽管如此,由于植物里的胆碱和磷脂酰胆碱的含量是相当少,而胆碱和磷脂酰胆碱在瘤胃中降解率是非常高的[2],小肠吸收的量不能提供给运动组织足够的需要。
在啮齿目动物中,15 %到40 %的日常胆碱需要是通过蛋氨酸的生物合成得到的[3]。
据推测胆碱的再次生物合成对泌乳奶牛是相当重要的。
尽管胆碱一般是不会缺乏的,但是像妊娠和泌乳这样的正常生理状态增加了胆碱的需要量[4, 5]。
蛋氨酸和赖氨酸对于奶牛泌乳来说是两种限制性氨基酸[6]。
因此,补足的胆碱可以节省用于合成胆碱所消耗蛋氨酸的那部分,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蛋氨酸用于产奶需要。
过瘤胃蛋白的概述过瘤胃蛋白的模糊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直到1989年NRC首次明确提出过瘤胃蛋白质的概念,将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分为可降解摄入蛋白(DIP,degradedintake protein)和非降解摄入蛋白(UIP,undegraded intake protein)。
在英国的新蛋白质中将蛋白质分为降解蛋白质(RDP)和非降解蛋白质(RUP或UDP)。
瘤胃降解蛋白质(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是饲料粗蛋白中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组分。
饲料粗蛋白质在瘤胃中可降解部分即瘤胃降解蛋白质(RDP),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所需的肽、游离氨基酸和氨。
饲料粗蛋白中瘤胃非降解部分可直接进入小肠被吸收。
1.1 过瘤胃蛋白的定义所谓过瘤胃蛋白(Rumen escape protein)也称为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Ruminally undegraded protein),是指蛋白质饲料在瘤胃中未被微生物降解而直接进入肠道后段的部分。
过瘤胃蛋白质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蛋白质在瘤胃的降解,提高进入小肠的氨基酸数量和质量。
1.2 过瘤胃蛋白的作用饲料粗蛋白(CP)在瘤胃中的降解是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氨基酸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刍动物的氨基酸需要来源于饲料蛋白质中过瘤胃部分和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合成的微生物菌体蛋白以及少量的内源蛋白质,其中瘤胃非降解的蛋白质是动物吸收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此外,瘤胃中饲料蛋白质降解的动力学知识,是科学配置饲粮使瘤胃微生物获得充足RDP 和宿主动物本身获得充足RUP的基础。
对于维持饲养和生产水平不高的反刍动物而言,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在瘤胃中降解所合成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和非降解蛋白部分所提供的氨基酸就可以满足畜体生长和生产需要。
但是,快速生长犊牛和高产奶牛(尤其是泌乳初期)对氨基酸需要量很大,当能量一定,氮源充足的情况时,微生物菌体蛋白的产量相对稳定,要满足畜体的氨基酸需要,达到理想生产性能,只能通过增加过瘤胃蛋白水平来解决小肠氨基酸供应量不足的矛盾。
反刍动物过瘤胃保护技术作者:马晨来源:《新农业》2016年第06期由于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特殊性,饲料中添加的一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非蛋白氮、脂肪、淀粉、维生素类等)进入瘤胃后会被瘤胃微生物所降解,不能完全被小肠等后消化道所吸收和利用,降低其生物学效价,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等工艺手段来处理这些营养物质,保护其有效组分活性,降低其在瘤胃内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1 过瘤胃保护技术1.1 物理加压加热方法研究报道,通过加压或加热等物理手段对淀粉、蛋白质等常规饲料养分进行加工,以增加营养物质的稳定性,减少瘤胃微生物的降解程度。
一般淀粉饲料主要通过加压方式处理,降低淀粉在瘤胃中的降解率,提高小肠对淀粉的可消化利用率。
蛋白质饲料主要通过加热烘干方式处理,通过热处理后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的自由氨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羰基相结合,以此抵抗酶的水解,使饲料蛋白质受到保护,更多的通过瘤胃进入后消化道被有效利用。
1.2 化学保护方法化学保护方法所采用的化学试剂主要有甲醛、单宁、乙醇、戊二醛、锌盐、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蛋白质类营养物质,通过这些化学试剂与蛋白质分子间的交叉反应,以及酸性环境中可逆的特性,来达到保护瘤胃中蛋白质的目的。
例如甲醛能使蛋白质分子的氨基、羧基和硫氢基发生烷基化反应,并且在酸性条件下甲醛与蛋白质反应可逆,以此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改变蛋白质的消化部位。
1.3 物理包被方法物理包被方法是用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原料(全血或脂肪酸)对营养物质进行包被,这些包被材料通常是C12~C22的脂肪酸,其特点是在瘤胃这样的中性环境中不易被降解,而在真胃等酸性环境中分解,并在真胃中消化利用。
而全血、血粉、干血浆、骨粉、鱼粉等血液制品及其他动物性饲料由于其易传播疾病等原因已禁止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
1.4 微包被技术微包被技术是反刍动物营养中使用较为广泛、生产方式较为先进且过瘤胃保护效果较好的一类过瘤胃技术,这种方法常用于营养物质单体,如胆碱、维生素、氨基酸和尿素等。
过瘤胃保护氨基酸提高奶牛乳蛋白转化效率的研究吴锋;杨正德;曾一敬;裴成江【期刊名称】《贵州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6)002【摘要】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promote the protein percentage in milk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feed protein to be used for lactation was performed.Twenty seven hatching lactating Chinese Holstein cattle at close calving parity,same milk stage and good body condition were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stinal digestible crude protein(IDCP) and ruminal protected amino acids(RPAA) in a L9(34)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vision of available IDCP accounting for 92% of the requirement recommended by China Feeding Standard Of Dairy Cattle(2004 edi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upplement of ruminal protected lysine(RPlys) 32 g/d + ruminal protected methionine(RPmet)8 g/d,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of 37% to 41% in diet dry matter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protein percentage in milk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protein used for milk production in lactation dairy cows.%为提高奶牛乳蛋白含量和饲料蛋白质用于产奶的转化效率,选择体况、胎次、泌乳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27头,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奶牛不同小肠可消化蛋白(IDCP)供应水平日粮添加过瘤胃保护氨基酸(RPAA)对乳蛋白率含量和IDCP转化为乳蛋白效率的影响。
刁其玉,男,40岁,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研究员,100081,北京白石桥路30号,(010)68975843。
霍启光、齐光海,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1999-07-11摘要给产奶牛补加过瘤胃蛋白质对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乳产量是一种基本的方法。
奶牛在乳蛋白合成上也需要多肽或短肽,它们在乳腺中可能作为前体直接参与乳蛋白合成。
给奶牛通过注射补充混合氨基酸(必需AA +非必需AA )或只注射必需AA 都可提高奶产量并明显提高乳产量和蛋白含量,但乳糖含量有所下降。
进而,向奶牛日粮中添加经保护处理的氨基酸,如L y s 、Met 、Phe 、His ,能明显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
关键词奶牛产奶量乳蛋白氨基酸中图分类号S823191寡肽和氨基酸对奶牛的作用刁其玉霍启光齐光海专家论坛《饲料工业》・1999年第20卷第11期1蛋白质新体系的不完善之处近20年来,人们对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瘤胃和小肠的蛋白质消化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上,对传统的粗蛋白或可消化粗蛋白体系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新的蛋白质体系,如英国的降解和非降解蛋白质体系(A RC 1992),法国的小肠可消化蛋白质体系(A FRC 1989),美国的吸收蛋白质体系(N RC 1985),德国的十二指肠粗蛋白体系(Rohr 1986)等,这些体系从不同的方面对提高奶牛乳产量和乳蛋白含量有明显的作用。
随着对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MacRae 等(1997)对各种蛋白质新体系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新蛋白体系的依据大多来源于采食高能量的动物,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很难适合于放牧家畜和采食以粗饲料为主的动物,因为动物处于放牧状态,所采食的饲料在随后的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上有别于圈养动物,其合成量和进入小肠的非微生物氨基酸量在很多情况下低于动物所需。
新蛋白质体系日粮氮量很难说明十二指肠接受瘤胃氨基酸的情况,比如新鲜牧草,其所含的蛋白质溶度较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随着游离氨基酸的可利用性而升高。
奶牛常用精饲料过瘤胃淀粉及其小肠消化率的测定近年来国内外对反刍动物过瘤胃淀粉营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早期,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瘤胃后段消化道对淀粉消化没有明显效果。
与此相反,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淀粉在反刍动物小肠中消化比在瘤胃中消化更具有能量优势,能量利用效率比瘤胃降解率高42%,且增加小肠瘤胃淀粉消化对产乳量和乳蛋白量有提高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增加了瘤胃的MCP而引起的。
淀粉在小肠内大约有45%~80%被吸收,可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葡萄糖,说明适量的过瘤胃淀粉能给反刍动物提供大量的外源葡萄糖,可减少内源合成葡萄糖的能量损失,节约体内的生糖氨基酸,使更多的葡萄糖用于乳的合成,改善乳的组成。
本文采用尼龙袋法和小肠液冻干粉法测定奶牛常用精饲料的过瘤胃淀粉及过瘤胃淀粉在小肠内的消化率以计算这部分过瘤胃淀粉提供的可代谢的葡萄糖量,用以调控小肠可消化淀粉以提高奶牛能量利用率。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动物和日粮选用2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日粮设计采用中国奶牛(2001)饲养标准,饲养水平为1.2倍的维持需要,精粗比为55:45,日喂两次,自由饮水。
基础日粮配方见表1。
1.2 试验原料及其处理将6种原料置于60~65 ℃的恒温干燥箱中烘8~12 h,经粉碎机粉碎过1 mm筛。
其营养成分见表2。
1.3 试验方法1.3.1 瘤胃尼龙袋法(参照Tamminga等(1990)推荐的方法)采用分期试验法,共进行6期,依次以尼龙袋法测定6种饲料原料在瘤胃内淀粉的动态降解率并利用Φrskov 和McDonald(1979)提出的饲料营养物质瘤胃降解模型得出了6种原料淀粉降解模型参数和降解率。
依此据Tamminga(1994)提出的公式计算过瘤胃淀粉量。
淀粉的测定采用酶解法参照任莹(2001)的硕士论文。
1.3.2 过瘤胃淀粉小肠内消化率的测定采用奶牛小肠液冻干粉法(FDI)对6种饲料原料的过瘤胃淀粉在小肠内的消化率进行测定。
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能量密度、饲养效率和产生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畜产品。
但高水平脂肪的添加可能对瘤胃发酵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纤维消化和干物质采食量(杨致玲和杨文强,2019)。
瘤胃脂质代谢是高度可变的,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日粮脂肪浓度、理化特点和日粮中粗饲料与精料的比值(Fiorentini等,2013)。
目前反刍动物饲料中常用的几种脂肪酸组成不同的油脂主要包括植物油、油籽和脂肪酸钙盐(包被脂肪)。
因此,评估其对营养物质摄入和消化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的动物生产很重要。
我们假设饱和油脂如棕榈油对瘤胃发酵和不饱和脂肪酸向瘤胃流动的影响较小,亚麻油会引起瘤胃发酵紊乱,因为游离不饱和脂肪酸会对细菌膜产生不良影响(张春梅等,2008),另一方面,亚麻油会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的吸收流量。
因此,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296±32.33)kg、带有瘤胃瘘管的肉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
对照组肉牛饲喂不含油脂的日粮,处理组肉牛分别饲喂含有5%棕榈油、亚麻油和包被脂肪的日粮。
各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2 样品采集 在试验结束前5 d开始收集粪便和饲料并称重,样品-20℃保存。
将每个重复具有代表性的500 g粪便及200 g饲料在65℃烘箱中烘72 h,粉碎过1 mm分析筛。
为评价瘤胃发酵参数,分别于饲喂后4 h收集瘤胃液,4℃保存。
1.3 样品分析与计算 采用饲料养分国标法分析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根据饲料和粪便中养分的含量计算表观消化率。
采用气象色谱法分析瘤胃液中脂肪酸含量(Fiorentini等,2013)。
用pH计分析瘤胃pH,并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刘秋云1,曲平安2*(1.河南省唐河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河南唐河 473400;2.河南省唐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唐河 473400)[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提高肉牛饲料转化率的几点关键技术提高肉牛饲料转化率的基本措施摘要:本文根据肉牛对养分的消化代谢的特点,结合我国目前的饲料资源现状及利用状况,在保证合适的精饲料加工体系、合理日粮配合前提下以及合理利用高品质动植物蛋白和高效利用非蛋白氮资源基础上,阐述了通过低质饲料调制加工、过瘤胃技术、NPN的添加并结合促生长添加剂等提高肉牛的饲料转化率的营养措施。
关键词:肉牛粗饲料过瘤胃技术 NPN 饲料转化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在不断改变,牛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我国已进入牛肉生产大国的行列,但还不是牛肉生产强国。
由于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我国肉牛的现代化饲养条件比较薄弱,饲养和管理水平比较低,而且由于肉牛消化代谢特点以及研究水平有限,目前饲料转化率还比较低,大大影响了牛肉的产量和牛肉的质量。
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肉牛饲料转化率作一简单阐述。
1. 低质饲料利用率的提高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及可耕地都非常有限,除了口粮以外,用于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粮就更加有限,但有着丰富的包括秸秆在内的多种饲料资源,但各类秸秆中有机物消化率均在40%以下,其中粗蛋白水平在8%以下,可溶性糖和淀粉低于10%,属于典型的低质饲料[1]。
提高低质饲料利用率通常有以下几种加工调制方法:饲料青贮、氨化秸秆、微贮技术等。
1.1 饲料青贮技术(以玉米秸秆为例)专用青贮玉米即带穗全株青贮玉米,现在多采用在初霜期来临前能够达到蜡熟末期并适宜收获的品种。
粮饲兼用型玉米,多在蜡熟末期及时采摘果穗,抢收茎秆青贮。
最适宜收获的植株含水量为65%~70%。
这种理想的含水量在玉米的半乳线阶段至1/4乳线阶段。
秸秆收获的基本要求是收获玉米秸秆绿色和黄绿色部分,粮饲兼用型玉米一般留茬40厘米左右。
首先将玉米秸秆切碎。
玉米秸秆收获过程中或收获后,应及时加工处理。
要求切割长度超过2厘米。
可以用秸秆搓揉机将秸秆加工成丝状或用多功能粉碎机处理成片状,还可用普通切割机铡成1~2厘米。
为什么适当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以降低
牛粪尿中
影响日粮蛋白质利用的主要限制凶素是氨基酸的平衡。
但是植物性饲料很难满足动物对各种氨基酸的需要。
利用氨基酸平衡营养技术,可在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以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减少奶牛排泄物中氮的排出量。
研究表明,与16%粗蛋白的日粮相比,12%粗蛋白的奶牛日粮中,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氮的利用率可提高13%,氮排出量降低3%。
添加氨基酸,在减少奶牛排泄物中氮排出量的同时,还可节省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
按理想蛋白质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采用合成的赖基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进行氨基酸营养的平衡,代替一定量的天然蛋白质,可使牛粪尿中氮的排出减少50%左右,牛对饲料的利用率提高0.l%,养分的排泄量可下降3.3%;选择消化率高的日粮,可减少营养物质排泄5%;牛日粮中的粗蛋白每降低1%,氮和氨气的排泄量分别降低9%和8.6%。
欧洲饲料添加剂基金会指出,降低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而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20%-25%。
1。
饲料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肉用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作者:向白菊张健黄德均高立芳陈静蒋安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4年第09期
摘要研究过瘤胃赖氨酸(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选择20头年龄相近且健康状态良好的肉用水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5头,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组添加不同量的RPLys和RPMet。
结果表明,添加过瘤胃氨基酸的3个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82 kg、0.87 kg和0.68 kg,均比对照组的0.42 kg高(P
关键词过瘤胃赖氨酸(RPLys);过瘤胃蛋氨酸(RPMet);饲料添加剂;肉用牛;生长性能
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5-058-03
收稿日期:2014-08-05
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抗旱王牛的引进及育种数据收集系统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2011DFA32340);重庆市特色效益项目“良种肉牛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作者简介:向白菊(1970—),女,重庆石柱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家畜育种研究。
※为通信作者,E-mail: ja_9700@。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中有大量微生物,其对饲料的消化代谢与单胃动物有较大区别[1]。
当饼粕类以及一些糟渣类饲料被牛羊等反刍动物采食到瘤胃后,当中大量的蛋白质被瘤胃里面的微生物发酵分解,进入到真胃的蛋白质数量大大减少,即便大幅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但由于瘤胃内蛋白质的降解量很可能也就相应地增加,因此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仍然无法满足其营养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人尝试采用甲醛保护法、醋酸保护法等多种方法对蛋白质饲料进行保护[2],以提高蛋白质通过瘤胃的数量,而且数据表明目前这种过瘤胃蛋白质(RBP)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瘤胃蛋白质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因为RBP在小肠内可能不容易消化或RBP的氨基酸组成并不平衡,且反刍动物还必须代谢过量的氨基酸和排除过剩的氮素,增加其肝脏、肾脏负担,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把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过瘤胃氨基酸(RPAA)上[3]。
据国内外研究报道,在奶牛饲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提高乳蛋白率,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4],进而提高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但在肉牛精料中添加瘤胃氨基酸对肉牛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重庆地区拥有丰富的菜籽粕、白酒糟类饲料资源,但由于以玉米、高粱为主要原料的白酒糟以及一些饼粕饲料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极不平衡,主要是缺乏赖氨酸和蛋氨酸,根据水桶效应,这类饲料的转化率低,造成严重的饲料浪费,使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5]。
本研究拟利用菜籽粕、白酒糟类饲料原料配制肉牛饲粮,并在其中添加适量瘤胃赖氨酸(Rumen Protected Lysine,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umen Protected Methionine,RPMet),以便在不被瘤胃微生物发酵分解的情况下,使饲料蛋白质中氨基酸达到平衡状态。
我们用该肉牛饲粮进行了为期90 d的短期育肥对比试验,研究了 RPLys、RPMet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育肥牛采用肉用性能较好的涪陵水牛,选用年龄相近体重290 kg左右、健康无病的涪陵水牛20头,分4组进行试验,分组时先进行空腹称重,然后将4个组牛的体重和性别调为基本一致。
试验开始前进行为期1周的预试验,预试期结束后,再进行1次空腹称重,并以此作为正式试验的起始重,试验期90 d。
1.2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在为期1周的预试期里,进行牛群的编号、称重、分组、驱虫、健胃等工作,同时,预试期还作为试验牛适应试验饲料的过渡期。
为了消除动物个体间的差异,本试验全群采取拴系舍饲,各组饲养管理一致,水泥饲槽,每头牛固定1个槽位,日喂料2次,先粗后精,定量供给精料和添加40%白酒糟,粗饲料为玉米秸杆和稻草,采取记量但不限量的方法,即喂前先称重,吃饱后称余料的方法。
饮水方式是在牛吃完草料后,将食槽放满清洁的饮水,让牛自由饮用。
1.3 试验设计及分组
本试验设置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共4个组。
对照组:饲料成分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精饲料25%、粗饲料50%、干白酒糟25%,不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和过瘤胃蛋氨酸。
试验1组:饲料成分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精饲料25%、粗饲料49.3%、干白酒糟25%、过瘤胃赖氨酸0.50%、过瘤胃蛋氨酸0.20%。
试验2组:饲料成分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精饲料25%、粗饲料49.595%、干白酒糟25%、过瘤胃赖氨酸0.28%、过瘤胃蛋氨酸0.125%。
试验3组:饲料成分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精饲料25%、粗饲料49.76%、干白酒糟25%、过瘤胃赖氨酸0.16%、过瘤胃蛋氨酸0.08%。
上述配方根据国家肉牛饲养标准和饲养营养价值表,参考美国NRC肉牛饲养标准设计,以豆粕、菜籽饼和当地玉米、白酒糟等为主要原料,添加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
试验组日粮中精料配方如表1。
1.4 指标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测定每日饲料采食量,即每次喂料时,准确记录每头牛喂料量、剩料量。
干物质采食量=喂料干物质量-剩料干物质量
每月末测定试验牛的体重,计算增重速度,根据测定的采食量和日增重计算饲料转化率、育肥经济效益等。
试验数据先用 Excel 软件进行处理后,采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瘤胃氨基酸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经过90 d的饲养试验,各组试验牛体重、增重数据见表2。
由于本试验日粮添加RPLys、RPMet 对肉用涪陵水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证明添加RPLys、RPMet 对水牛干物质采食量没有影响。
综合分析4个组的日增重结果,发现添加过瘤胃氨基酸的3个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82 kg、0.87 kg和0.68 kg,均比对照组的0.42 kg要高;而1、2组之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
说明1、2组的饲料营养比较全面,比对照组能够获得更好的短期育肥效果,而第3组则比1、2组增重缓慢。
2.2 过瘤胃氨基酸对肉牛屠宰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涪陵水牛1、2组屠宰率分别为52.42%和51.53%,比对照组的47.32%高,且净肉率44.71%和 41.56%都明显比对照组的37.78%高。
2.3 经济效益及饲料报酬
根据试验期间各试验组育肥牛成本记载,进行试验牛短期育肥经济效益测算,测算结果见表4。
测算依据为:在饲养成本中不计算人工、水电、折旧及租赁等费用,只计算饲料成本,精、粗饲料成本按当时市场价格(精料1.70元/kg、稻草0.30元/kg,氨化秸秆0.40元/kg,湿酒糟0.40元/kg)计算;试验牛的买卖价按照当地屠宰厂牛只膘情确定的活重价计算,购入时
活重价格为16.00元/kg,出售时活重价格为18.00元/kg。
过瘤胃赖氨酸按40元/kg计算,过瘤胃蛋氨酸按60元/kg计算。
由表4可见,1、2、3组每头平均分别盈利487.64元、723.08元和373.88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76元,这表明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涪陵水牛的养殖效益有着明显的影响。
而由于2组比1组过瘤胃氨基酸添加量少,且1、2组试验末总增重差异不大,故试验2组比1组的饲料报酬高。
第3组过瘤胃氨基酸量最少,该组虽然饲喂成本较低,但增重效果差,经济效益不高。
3 结论
本研究在添加白酒糟的较低粗蛋白水平的精料基础上,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赖氨酸与过瘤胃蛋氨酸,试验结果表明,牛只生产性能略优于未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及过瘤胃蛋氨酸的对照组,因此认为,添加白酒糟的肉用牛日粮中添加瘤胃赖氨酸与蛋氨酸可降低日粮粗蛋白水平,减少蛋白质饲料的使用量,并保持原有的生产性能。
其中,试验组2(饲料成分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的精饲料25%、粗饲料49.595%、干白酒糟25%、过瘤胃赖氨酸0.28%、过瘤胃蛋氨酸
0.125%)是添加白酒糟的较低粗蛋白水平日粮的理想配饲方法,此方法对牛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有积极效果,能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可以在肉用牛生产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反刍动物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8):56-57.
[2] 肖云武,朱冠群,鄢巨浪,等.应用醋酸和甲醛保护蛋白质原料对杂交牛育肥效果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2):16-18.
[3] 王三立.过瘤胃氨基酸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7):78-79.
[4] 倪丽丽,闫素梅,赵鹏,等.粗蛋白与过瘤胃蛋白对奶牛氮排泄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1,(7):60-62.
[5] 杨志武,任继武.酒糟饲料添加剂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业,2012,(1):74-75.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