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05.15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本文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 I 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分
)I:I 析了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提出
,,。 了加强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基
本问题及解决措施。
l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 ——JL』 I. 态环境:建设
直 1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l‘ 黄土高原就地理特征来讲,是一个完 尿 整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是它地域广阔,情
、I 况复杂,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优化生态环
境建设时,强调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黄土高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二 三个气候带,生态环境迥异。粗略计算,
早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比例分别为
地 娄 盏 霎
土高原与黄河的关系来看,黄土高原每年
'_ 向下游输出泥沙l6万t,来自上游的占
午80%左右[1】。同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西
北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难点。 J匕、 1.1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环 ①这个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的土
.:. 壤侵蚀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包括水蚀、 蜕: 风蚀。这一点不同于湿润地区,也不同于
乏 干旱地区。②这个地区天然植被、人工草
场和旱作农业并存,具有半干旱地区土壤
-i 利用的一般特征,林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地
’ 域限制。国内外同类型地区往往采取农牧
业结合的方式,农、牧业产值各占一半,但是我国
的情况却较为特殊。⑨这个地区农业经营复杂,而
且不稳定。由于自然条件严酷、降水多变、土地利
用多方向性等因素,生产抗旱粮食还可以,但人们
的盲目开垦,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引发恶性循
环。
1.2国外同类型地区的开发现状。由于这种类型
地区土地广阔,开发潜力大,被认为是解决世界农
业的关键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
等一些国家的这类地区都已经建成了主要的粮食供
应基地,如南澳成为羊毛、小麦基地;美国中西部
大平原粮、棉、肉已达到出口的一半。地理开发的
国际经验集中到一点是寻求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
地生产力的结合点,采取两者同时受益的关键技
术。但结合点是原则,内涵是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
和高效的利用相结合,同时还必须落实到关键技术
体系上。这一点在美国可以概括为小格覆盖,主要 解决风蚀、土壤退化以及提高产量等问题,能够做
到可持续发展。在澳大利亚,特别是南澳和西澳,
这个关键技术和结合点就在于轮作,苜蓿和小麦轮
作起到了保持水土、增加产量、培肥地力的作用。
而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农
田,既能控制水土流失,又能提高产量,在一定的
阶段也起到了关键技术作用。
1.3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优劣势。我国的半干旱地
区与国外情况大 相同,有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优
势是深厚的黄土是宝贵的土地土壤资源,在其它地
方少有。劣势是坡耕地面积大,70%一80%是坡耕
地:人口密度大,国外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
几人到二三十人,而我国却有七八十人到几百人,
我国人均耕地几亩到十几亩,而国外则几十亩【2】。
人口密度大容易引起过度开垦,加大我国生态环境
保护难度,加之许多地方仍处于贫困状态,不少人
对这个地区的开发信心不足。近年来国家强调了这
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综合治理工
作。建立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其目的就是为了解
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问题。我国未来农业
发展如何,在相当程度上要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
区农业发展的情况怎么样,国家领导人对干旱、半
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重视。这一地区在加强生
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建成不同层次的国家、省、
市县级粮食、水果、畜产品基地。由于这一地区生
态环境缺陷严重,须付出更多代价,对任务的艰巨
性要足够重视。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建议
2.1 林业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地位。处理农
业发展方向与林牧的关系,要建设牧业基地,粮食
基本自给,发展林业有效保持水土,开展多种经
营。包括发展绿色工业,尽快治穷致富。可归结为
粮食自给性、林业保护性、牧业商品性,要综合考
虑保护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
合。但有些地方可以两者结合,有些地方不能两者
结合,在半干旱地区林业应以保护功效为主。
2.2半干旱地区的造林问题。“小老树”是半干
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半干旱地区造林应
重视环境限制,加大人工措施,付出更多代价,只
有这样才能取得成果。要注意造林立地条件与地貌 的关系,在技术措施上采用加大径流的农业措施,
进行科学的蓄水积水,如采取挖鱼鳞坑等措施,尽
可能使林木得到更多的水。在树种的选择上,应选
育抗旱性强的品种,并重视乔、灌、草相结合,将
灌木的种植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同时,林业部门加
强统一主管力度 提高绿化面积及造林质量。
2_3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水文效应问题。加强黄土
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利于缓解黄河断流,其原
理为,通过造林提高土地植被覆盖度,有利于涵养
水源、消减洪峰、增加枯水期地面潜流量和地下径
流量。据统计,2005年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已营
造水土保持林706万ban 、经济林80万hm 、种草
230万hm2。这些林草的建设对河川径流、水土保
持起到了很大作用。据在安塞、固原试验区长期观
测,这些林草可以减少径流5O%~60%,减少流水
对泥沙的冲刷;在半干旱地区的黄龙山、乔山种植
植被有明显的水源涵养作用:但在降水300~
400 mm的零星造林地区,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不
明显[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整个治
黄的关系,应对黄河综合治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 识,搞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既是黄土高原自身发展
的关键,又是治黄的基础。就治黄而言,水土保持
的主要作用是拦沙。造成黄河断流的一个很大原因
就是水流小了,沙在河道淤积速度加快了。淤积加
快,就增加了下游危险。通过拦沙,减小下游淤积
速度,可以消除黄河决口隐患。就黄土高原本身而
言,拦沙、水土保持作用也很重要。因为保水保土
是这一地区农业增产的条件,也是未来农业赖以生
存的物质基础。拦沙效益和蓄水效益是同步的,在 取得大量拦沙效益的同时,减少部分径流量是不可
避免的。因此从全流域看,应加强黄土高原综合治
理,尽量做到多拦沙多蓄水。另外黄河每年分配
200亿m 水用于治沙,如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有效
拦截泥沙,就能相应减少治沙用水,这不但对上游
有利,而且对发展下游也有利【4]。通过水土保持使
雨水就地淤渗,减少部分入黄径流,不应看为消极
因素,而应视为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因为水的
保持和高效利用是水士保持的全面含义。因此,在
拦沙蓄水的基础上,在黄土高原特别是干旱、半干
旱地区将水利用好,使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关
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不难预计,黄土高原西
线实现山川秀美之时,就是黄河得以根治之际。
参考文献
f11何永涛.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U】.环境科学,2004(3):43~4 4. f21赵怀礼.生态修复是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改善生态
环境的有效措施[7】.甘肃农业,2005(8)8:42.
【31山仑.总结历史经验,依靠科技搞好黄土高原生
态环境建设『N1.科技日报,2000-3-13(2).
f41杨勤业.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与建设【y1.科学
新闻,2002(1):18.
719000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郊林场 吉喜玲
◇◇◇◇ ◇◇◇ ◇◇
樟予松耐寒性强,能忍受一4O℃—一50℃低温,
适应性强,比较能适应干旱的气候,是优良的造林
树种,材质好,是家具、建筑的优质原材料。樟子 松育苗管理十分困难,播种后为了给种子发芽和幼
苗出土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苗圃发芽率,现将幼苗
出土播种地的管理概述如下:
1播种地的覆盖
围场县风沙较大,同时为了防止土壤板结,保
持土壤水分,防止喷灌冲刷种子,播种后要覆盖松
枝、树叶等,不可以用苇帘、稻草覆盖,覆盖物不
宜太厚过重,并要防止招来病虫害。幼苗大量出土
后,应及时撤除覆盖物。中午时温度较高,一次撤
除覆盖物会让苗木失水、烤死,要分次撤除,并以
下午温度降低时撤除为佳。
2播种地的灌溉
种子发芽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有
了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才能使种子迅速发芽、顺利
出土。樟子松种子粒小,种子的发芽力低,一般播
种量少的,用喷壶就可以灌溉;播种量多的,最好
用水车进行灌溉;随着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 了水龙带浇灌技术,水龙带采用高强度聚乙烯分子
材料组成,轻便耐用,移动方便,浇灌时对苗木的
伤害较小,不易造成苗木播种籽被水冲出,是浇灌
苗木的理想选择。
3播种地的松土除草 现在一般育苗都使用水龙带或喷头进行浇灌,
为防止土壤出现板结,在幼苗出土前,要及时进行
松土,松土的工具…般使用细铁丝做的小挠子,进
行松土时,动作要轻,手劲用的要不大不小,不要
损伤苗木。同时进行除草,樟子松由于籽粒较小,
不要使苗木从土中被带出;同时,樟子松籽拱出地
面时,容易形成一层土壤硬盖压在籽粒上面,这时
要轻轻地将这层土壤硬盖轻轻打碎,注意保护籽
粒。
4防止鸟以及家禽的破坏
播种后,正是鸟和家禽最爱破坏的时候,应及
时组织人力进行哄赶,防止造成损失;或者在地里
放置几个假人,配合人力哄赶,效果不错。
068450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
黄 睿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