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推荐3篇)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3.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2.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浙、杜鹃、笋”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路上和洞口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4-7小节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4-7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孔隙非常狭小。在外洞找泉水······这就到了内洞。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这孔隙有什么特点?(预设: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黑,险······)
3)作者说“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子,请改成肯定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在这样的小船里,我是什么样的感受?(预设:害怕,紧张)
5)播放视频,感受进入内洞时的情景,并说说你的感受。
6)读一读,试着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7)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预设二:内洞景象七一。内洞一团漆黑······也很值得观赏。
1)这是一个怎样的内洞?
2)你知道什么是“钟乳石、石笋”吗?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钟乳石和石笋的变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 祖国的热爱。
3)出示,说说这些钟乳石和石笋像什么,说一说。
4)理解词语“颜色各异”,并说它的近义词。
5)这里有一个关联词“即使······也······”,试着说一句话。
6)齐读这段话,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预设三:内洞宽广。在洞里走了一转······石洞里。
1)“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理解大小。
2)播放视频,感受内洞的奇妙。
5.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拓展。
生活中,你去游览过哪些地方,选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一写游览路线。请仿照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与大家分享。学生练习小作,指名分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路上和洞口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留下了不同的感受。内洞的景色也很值得观赏,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游览金华洞,感受金华洞的奇异景色。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观察附近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写一写。
六.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秀丽 森郁 小黑险 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2篇】
教学思考: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游记,精彩之处不多赘言,只说编者意图。从课后习题的编排来看本课有两个目标,首先第一题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把路线图补充完整。这一题是让孩子们明确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在写作,交流平台中安排了“初试身手”,是这个目标的训练题。第二题关注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这是在告诉学生,写游记要有重点,并学习如何把最吸引自己的景物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激发兴趣
1、这个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写景有顺序。我们之前学习的《海上日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景物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天叶圣陶先生写的——(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2、通过课题可以知道什么?(作者游览的是金华的双龙洞,记是“记录、记载”,这是一篇游记。)
3、同学们游览过什么洞?(京山的王莽洞,黄龙洞……)感觉如何?(神奇、好玩)
(反思: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说完整,再说感受。比如:我去湖北利川的腾龙洞玩过,里面很有意思……)
4、了解作者:如何把我们的游览写出来呢?我们可以向叶圣陶爷爷学习。还记得叶圣陶爷爷吗?(叶圣陶爷爷写过《稻草人》,上学期学过《爬山虎的脚》。)补充: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大师”
(反思:这个板块节奏有问题,时间用的有点多。)
二、初读课文,明确顺序
1、自由读课文,要求如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金华的双龙洞的?
2、交流,明确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根据这个路线图,知道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3、根据每段内容,划分课文层次。
(反思:从学情看,很多学生不清楚游览顺序。而这个知识点必须过关,说不出来,那我们就一段一段的去读课文,看看作者每一段写了什么?知道了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连起来绘成线路图,再提示学生关注“过渡句”,学生就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作者是怎么引出下一个游览点的。也可以直接画出了过渡句让学生发现游览顺序。)
三、理解生词 识写生字
1、指名读课文,随机理解生词。重点理解: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石笋。
2、写字:重点识写“臀”。交流识记方法,写字要注意的笔画。
(反思:因为板块二请学生分段读文,所以板块三就没有读了,词语理解完成和积累的不太好,当然也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到第二课时,估计两节课上不完。)
ps:识记“臀”字时,王睿博说:下面是“肉月底”,上面是“殿”,女人的子宫是小宝宝的“宫殿”,所以“臀部”指的就是屁股这个地方。
同学们没有笑,这点要表扬,我只能说:嗯,你这样理解也可以,会思考。
课后,我在网上没有查到“臀”的甲骨文,有时间多看看字理识字类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第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聚集、臀部、变化多端”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教学难点】
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过渡: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指名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4)教师小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代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出示句子:“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思考: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3)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看见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作业布置】
熟读、背诵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入主题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吧!
二、继续探究,领略美景
(一)自学第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什么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以及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1)出示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
(2)出示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6.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
(1)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儿像”,到底像不像?
(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儿像”,可见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