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四知其不可而为之》3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81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兰荫中学

赵姗姗

【教学目标】

1、理解“弑、殆、谏、津、是、食、见”等在文中的意义及重点句式;

2、从隐士和孔子的言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孔子的孤独,寂寞及追求理想的坚定;

2、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代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因为《论语》首先是文言文,必须跨越文字的障碍才能更好的进入文章的阅读,所以学案包括字词音、形、义及句式等等,同时还有论语各类名家(包括钱穆老师、李零老师、杨伯峻老师等等)见解,以便扩展学生的眼界,请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的基础题(音形义),并仔细阅读论语名家见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近几年,《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称孔子为圣人,赋予他至高无上的身份,我们在读《论语》,北大也在开《论语》课,北大的李零教授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孔子的评价:(学生齐读)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问】:看完这段评价,其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话?(最后一句)

如今,“丧家狗”(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四处乱窜的人)一般被用作贬义,而李零对“丧2

家狗”的解释是:任何怀抱理想,而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

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即使不是贬义,这样的评价与我们一贯认为的孔子是“圣人”的说法也截然不同。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丧家狗?圣人?)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解题

阅读论语,我们心存困惑。因为文字很散(7则),很难把握。如何把零散的章节有机联系起来,今天老师想通过标题进入文章的解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条阅读的出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标题:知其不可而为之。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明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这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由此我们自然也就有了这样的疑问:

1.为什么不可为(做)?

2.为什么要为(做)?

这两大问题是我们理解课文的关键。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把握以下信息,就能很好地解答这两大问题了。

三、解读课文

分组讨论(5分钟)

(1)在文章中找到并划出描写当时社会的语句,理解当时

是一个怎样的时代。(1—3则)

(2)划出文中他人对孔子的评价和劝告。他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如何?(2—6则)

(3)划出文中孔子及其学生的相应看法和做法。明确为何要“为”?(2—4则)

注意:

抓住每个对话语段中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指明重点字词意思:论语首先是文言文,只有跨越了文字障碍,才能更好地进入阅读。

(一)为什么不可为

1.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1)陈成子弑简公

提问:什么叫做“弑”?

弑:臣杀君、子杀父、卑杀尊、幼杀长。这是犯上作乱,这是大逆不道。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3

这是个例吗?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

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周礼崩溃、乱臣贼子当道。

(2)今之从政者殆而

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像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这是一个动乱的社会。

2.从文中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是怎样的世道?

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时代不容)3.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很多人选择了“不为”,那些不为的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

(1)楚狂接舆

①请学生读楚狂的话,读出劝慰甚至嘲讽之意。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这两句以凤来比喻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所以说“德衰”,劝慰孔子世不可为,政治危险,不要做无谓的浪费,还是退隐,不必四处奔走。回头是岸。(请学生读,读出劝慰甚至略带嘲讽的意

味)

直到千年后,依然有人劝慰甚至嘲笑他: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孟浩然《山中逢道士云会》(2)长沮、桀溺

①是知津矣。(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的)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对孔子的怀疑,见劝说孔子无望,转而劝说子路,策反孔子的学生)(3)荷蓧丈人

4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4)晨门、荷蒉

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嘲讽,原意是要嘲弄一下孔子,却不经意间说出了孔子的伟大。)

②莫己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以涉水为喻,涉水当视其深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君子处事也要审时度势,道可行则行,不可则止。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权达变,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