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质层真菌性角膜炎的综合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6.82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rch ,2008Vol ,3No .62008年3月第3卷第6期作者简介黄德安(3),男,主治医师,广东省始兴县人民医院眼科。
眼外伤特别是植物性眼外伤,极易造成真菌性角膜溃疡。
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真菌药物,故致盲率很高[1],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发生于农村收获季节,大部分为农作物损伤角膜后发生真菌性感染所致。
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眼外伤致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收治眼外伤致真菌性角膜溃疡38例(38眼),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9~71岁,平均41岁。
就诊时间在发病后5~40天,有植物性外伤史30例,昆虫擦伤3例,土沙擦伤5例。
治疗前视力:光感~指数者16眼,0.01~0.04者9眼,0.05~0.25者7眼,0.3~0.4者5眼,0.5以上者1眼。
38例结膜囊分泌物及角膜坏死组织刮片均找到真菌菌丝。
1.2临床分型(1)轻型:17例,角膜溃疡直径<3mm,深度<1/3角膜厚度,角膜部分水肿,无前房积脓,虹膜可见;(2)中型:13例,角膜溃疡直径3~6mm ,深度1/3~2/3角膜厚度,角膜大部分水肿,浑浊,前房有或无积脓,部分虹膜可见;(3)重型:8例,角膜溃疡直径>6mm,深度>2/3角膜厚度,角膜大部分水肿,浑浊,前房积脓多,眼内结构不清。
1.3治疗方法1.3.1角膜溃疡病灶刮除:用刀片垂直于角膜病灶,由中央向周边方向轻轻刮除菌苔,用力程度以菌苔厚薄为准,苔被肥厚者可用力刮除,角膜溃疡区菲薄或近穿孔者则轻轻刮除。
1.3.210%碘酊烧灼溃疡面[2]:用含10%碘酊棉签,由病灶中央向边缘烧灼,烧灼持续时间不少于10分钟,1次/日,连续5~6天。
1.3.3药物治疗:氟康唑注射液0.2静脉滴注,1次/日,连续7天;消炎痛25mg,3次/日;局部给氟康唑(即静脉注射液原液)滴眼,1小时1次。
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李贵刚;王娟;徐玲娟;胡维琨;胡军;张虹;李新宇【摘要】目的观察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对真菌性角膜炎治愈率的影响,评价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1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2例(22只眼),根据是否采用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分为2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眼前节彩色照片、眼前节OCT、共焦激光显微镜、真菌刮片镜检结果等进行分析,以临床治愈率作为指标评价两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前房冲洗组患者病情比对照组重,表现为溃疡面积大,浸润深,前房积脓多.随访时间2~6个月内前房冲洗组感染控制率为100%(6/6),对照组为75%(12/16).5只眼行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患者术中发生虹膜表面出血,均在停止操作后自动止血,术后3 d内完全吸收,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有助于控制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感染,可以作为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有效手段.【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3(021)004【总页数】3页(P341-343)【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作者】李贵刚;王娟;徐玲娟;胡维琨;胡军;张虹;李新宇【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真菌性角膜炎是目前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角膜病,由于各级医院诊治水平的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角膜供体来源不足等原因,是临床比较棘手的一类眼病,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必要[1-4]。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田甜;田鹏鹏【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真菌性角膜炎最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
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
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
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最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
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
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IinicaI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patients with fungaI keratiti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The cIinicaI data of 98 cases (98 eyes) with fungaI keratitis from January 2012to JuIy 2015 in the First AffiIiated HospitaI of Yangtze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Iy reviewed. RESULTS:The main cause for fungaI keratitis was corneaI injury by pIants. The inappropriate use of contact Ienses and gIucocorticoids therapy were the next cause. AImost aII of the patients had hyphae moss, pseudopodia, immune ring, and sateIIite signs. A few of patients had endotheIiaI pIaque and anterior chamber empyema. Themajority pathogens of fungaI keratitis was Fusarium spp(73. 5%),foIIowed by Aspergillus spp (13. 2%),Candida spp(9. 2%) and others(4. 1%). Sixty-five patients (65 eyes) treated with 5% natamycin were cured. The condition of 15 patients was improved. Eighteen patients were invaIid, in which 13 patients became better and 5 patients became worse after voriconazoIe was added into the therapy, Ieading to amniotic membrance cover in 3 patients and eyebaII removaI in 2 patients at Iast. CONCLUSION: Fusarium genus is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for fungaI keratitis in Jingzhou. Natamycin can be used as the preferred dru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ungaI keratitis. The cIinicians shouI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gaI keratitis, in order to earIy diagnosis and timeIy treatment.【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那他霉素;回顾性分析【作者】田甜;田鹏鹏【作者单位】434000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434000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临床报告·Citation:Tian T, Tian PP.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pathogens in fungal keratitis.GuojiYankeZazhi(IntEyeSci) 2016;16(1):124-126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角膜炎是什么_角膜炎的概念简介角膜炎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
下面店铺给大家详细说说角膜炎是什么,供大家阅读!角膜炎的概念简介角膜炎(keratitis)根据病因不同分为感染性、免疫性、外伤性及全身病性角膜炎;根据发展过程分为非溃疡性及溃疡性角膜炎。
多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及睫状充血、角膜混浊浸润或溃疡的形态特征的一类角膜炎症。
角膜炎的病因1.感染性角膜炎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棘阿米巴等。
2.免疫性角膜炎自身免疫因素致边缘性角膜溃疡、泡性角膜炎、蚕食性角膜溃疡等,有时巩膜炎也会累及到角膜,如硬化性角膜炎。
3.外伤性角膜炎严重的眼球钝挫伤、内眼手术等致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丧失,表现为无菌性炎症和角膜上皮持续性大泡。
4.全身病性角膜炎某些全身病可以累及角膜,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软化,糖尿病可导致角膜上皮脱落等。
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及睫状充血、角膜混浊浸润或溃疡等临床表现。
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如眼外伤史、感冒发热史、眼部或全身长期用药史及有无相关的全身疾病。
2.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3.相关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共聚焦显微镜及印迹细胞学检查。
综合判断进行诊断。
角膜炎的鉴别诊断1.细菌性角膜炎多起病急、发病快,刺激症状重,伴大量分泌物,可短期内出现角膜溃疡、角膜变薄融解甚至穿孔,角膜刮片检菌,分泌物培养可明确诊断。
2.真菌性角膜炎多有植物外伤、泥土外伤史,应用激素史,临床表现为菌丝苔被、卫星灶、伪足、免疫环、内皮斑等,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刮片检菌可检到真菌菌丝。
3.病毒性角膜炎多有感冒病史,可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异物感、流泪等刺激症状相对轻,角膜知觉减退为其特征,上皮型可表现为树枝状或地图状上皮缺损,基质型多表现为视力下降及角膜基质浸润,内皮型多为角膜水肿等表现。
角膜炎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
1.感染性角膜炎去除诱因,如慢性泪囊炎、处理睑内翻、剔除角膜异物等。
s角膜6. 1感染性角膜炎/溃疡总论【症状】眼红、轻至重度眼痛、畏光、视力减退、分泌物,【主要体征】角膜基质局限性白色混浊(浸润),表面上皮缺损同时存在基质缺损形成角膜溃疡,荧光素着染。
注:与角膜基质水肿和炎症不同,角膜溃疡用裂隙光线不能穿透基质到达虹膜.【次要体征】结膜充血、角膜变薄、浸润灶周围基质水肿和炎症反应、后界层(后弹力层)皱褶、前房炎症反应、前房积脓、私液脓性分泌物、上睑水肿,严重患者发生虹膜后钻连、前房出血和青光眼。
【病因】(1)细菌:为最常见的感染病因,一般角膜感染首先考虑为细菌性,实验室证明为其他因素感染或治疗试验失败后,才考虑为非细菌感染。
(2)真菌:角膜外伤,特别是被植物如树枝划伤后,必须注意真菌感染;角膜浸润常具有羽状边界,周围可有卫星灶、菌斑,Giernsa染色可见范丝;绝大多数真菌在墙养基上生长。
(3}棘阿米巴;眼部极度疼痛、角膜基质浸润,常见于接触镜佩戴者镜片护理不良或有戴镜游泳史者,晚期浸润呈环形;PAS染色、Giernsa染色或calcoflour white(CFW)染色可见棘阿米巴包囊;需要在有大肠杆菌的非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
(4)单纯疱疹病毒:可以有眼睑疱疹或角膜上皮树枝状病变,常有复发病史或眼部疙疹病史。
患者有慢性单纯疤疹病毒角膜炎可并发细菌重复感染。
【鉴别诊断】(1)无菌性溃疡;非感染性、眼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春季结膜炎、营养性角膜病变、维生素A缺乏症等。
微生物培养阴性,前房炎症反应轻微或无,眼部不充血,患者可无不适感。
(2)葡萄球菌周边性角膜溃疡;角膜周边浸润、有时伴有表浅上皮缺损,常为多灶性,双眼发病,漫润与角膜缘间有透明区,很轻或无前房反应,常同时患有睑缘炎。
(3)对接触镜或溶液的免疫反应所致无菌性角膜浸润:一般为多灶、小的上皮下浸润,浅层上皮完整、轻度或无前房反应。
常需排除感染因家后诊断。
(4)残留的角膜异物锈环:伴发角膜基质炎症、水肿、有时无菌性浸润。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内,引发真菌性眼内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症状一般较轻,病变发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内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干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应组织紧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位于角膜内皮面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
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9月第44卷第17期 Shanxi Med J,September 2015,Vo1.44,No.17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赵雨佳 真菌性角膜炎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引起感染 所致,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植物性外伤引起的真 菌感染的发病率很高口 ;再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和糖 皮质激素的滥用,角膜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使 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 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眼科诊为真 菌性角膜炎的患者30例(30眼),男性13例,女性 17例;年龄为13~6O岁,平均(34±10)岁;病程1 周至3个月,平均(3.2±1.3)周。诊断标准:有明 确的角膜外伤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浸 润、溃疡病灶,病灶面积≥1 mm ,房水混浊或伴前 房积脓,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激光角膜共焦显 微镜检查发现菌丝[3]。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0.4 盐酸奥布卡因液(倍诺喜, 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表面麻醉,裂隙灯显微镜 下用刀片刮除病灶表面,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1 次/h,每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7 d后,那他霉素滴 眼液改为每日5次,共计用药21 d。有虹膜睫状体 炎者予阿托品散瞳;疼痛者则予消炎痛治疗。 1.2.2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采用激光角膜 共焦显微镜(Confoscan 2.0,Model p3,Fortune— Technologic Srl,Italy;日本NIDEK公司)进行菌 丝检查。通过镜头调节器调整使前后左右缓缓移 动,角膜各层的扫描图像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器同步 显示,选定角膜病灶处清晰图像后即按下记录钮, 则角膜各层的扫描图像被记录下来,选择有价值的 清晰图像存入计算机,微机的NAVIS图像分析软 件可对每张图像进行测量及分析。共焦显微镜的 Z—scan曲线可以通过光亮值的变化来区别不同组 科 作者单位: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 织,从而清晰地显示角膜内皮层、基质层、上皮层和 真菌菌丝浸润的层次,再确定其与角膜上皮层或内 皮层的距离,最后得出菌丝浸润的深度。主要参数 激光光源:670 nm,放大倍率800倍,分辨率1 m, 观察视野:380 m×380 m,z一轴向后4O幅图像动 态连续扫描,每幅图像间隔1.5 m,总扫描深度6O HM,同一断层平面动态连续记录图像10幅/s,扫 描深度1 500 HM。 1.3疗效标准 ①治愈:角膜炎完全消失,前房反应及积脓消 失,视力恢复或提高(即视力提高3行及以上),激 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无菌丝;②好转:角膜炎大 部分消失,角膜水肿显著缓解,前房积脓消失,视力 提高1~2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部分发现 菌丝;③无效:溃疡无明显变化,甚至扩大,症状加 重,甚至角膜穿孑L,视力没有提高或下降,激光角 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 有数据用 ± 表示,各样本均数采用 。检验,以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治疗前真菌性角 膜炎在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角膜病灶区上皮层及基 质层结构紊乱,散在分布大量炎性细胞。在角膜病 灶较暗的背景中,菌丝呈折光较强相互交错弯曲的 线形结构,走形类似神经组织,但较神经组织的弯 曲度明显增大,菌丝浸润深度平均为(325±58) m。治疗后,病灶处菌丝密度明显减少,甚至消 失,周边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菌丝浸润深度平均为 (23±12) m,治疗前后菌丝浸润深度进行比较,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疗效判定:本组30例中:治愈22例(73 ); 好转6例(2o%);总体有效率为93 ;无效2例 (7 9/6),出现前房积脓,溃疡病灶扩大,为确保患者 权益,立即更改治疗方案。 3讨 论 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9月第44卷第l7期 Shanxi Med J,September 2015,Vo1.44,No.17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感染性 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失明。据报道,我国常 见致病真菌为镰刀菌、曲霉菌、念珠菌及酵母菌 等 ]。那他霉素滴眼液是目前唯一经美国食品药 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眼用抗真菌制剂,已成为治 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 药物分子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部分分子结合,形 成多烯固醇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形成微孔,改变细 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细胞成分衰 竭,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 目前,眼科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有刮 片染色、活检和培养,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在诊断中 都存在着不足。长期以来,临床上希望能有一种及 时、无创、高检出率的新检查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方 法,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近年 来,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投入临床使用,使用激光 作为光源,扫描穿透能力强,干扰小,定位精确,可 提供高清晰度和高放大倍率的角膜细胞层面的图 像,直观显示活体角膜各层结构和和各种细胞成分 的形态l7],使真菌性角膜炎的确诊率得到大幅度提 高。 本研究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 治疗前后角膜菌丝情况进行观察,我们发现,抗真 菌治疗后,菌丝的密度及检出率大大降低,与临床 症状的改善相符合。在临床表现为好转的患者中, 仍有部分可检出菌丝,提示这部分患眼持续抗真菌 治疗的必要性。而对最终无效的2例,患眼均检出 菌丝,提示有抗菌谱的偏移或耐药可能。总之,激 光共焦显微镜在显示抗真菌治疗效果及指导用药 方面,有确切的、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发现局部滴用那他霉素有着较强的抗 真菌作用,并且用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因此,那 他霉素可以作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用药,对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立信.真菌性角膜炎[J].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O):638 640. [2]刘昭升,谢素贞,闫蕾.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 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9,9(5):976 977. [33石尧,吴艳,薛春燕,等.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 炎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4):380—382. [4]鲜依鲆.感染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实验眼 科杂志,2012,30(1):86—90. [5]杜兆东,梁涛,赵桂秋,等.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 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2):174—175. [6]尹丽华,杨亚军.国产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J].I临床眼科杂志,2012,20(2):167. [7]郑洋,乔一平,张熙伯,等.真菌性角膜炎7O例早期临床诊断分 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4):662—664. (收稿日期:2O15一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