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角度解析《狂人日记》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狂人日记》叙事学新解
邬春立
【期刊名称】《学术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叙事学解析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序的忽视或误解。
只有在细读序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文本的叙事结构,洞悉叙事者、叙事接受者、人物角色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言,是独白性的、只有两个时间系统。
而实际上是具有多重对话关系和三个时间系统。
并且"癫狂"、"眼光"等行动元对文本的叙事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邬春立
【作者单位】仰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
【相关文献】
1.父权缺失与个性意识的觉醒——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新解 [J], 李宗刚
2.叙事学视野中的《狂人日记》 [J], 许昭;曾宏伟
3.从叙事学看《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 [J], 王远秋;刘婷婷
4.熟悉而又陌生的“吃人”话语——鲁迅《狂人日记》新解 [J], 邓齐平
5.心理动力定型与文学作品中的“狂人”新解──《狂人日记》《七巧板》的比较研究 [J], 张有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鲁迅《狂人日记》的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主旨《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记。
日记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狂人日记》的分析《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狂人日记》的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分析狂人日记篇一:狂人日记形式分析《狂人日记》形势一:鲁迅把主人公设计为狂人。
狂人属于“迫害狂”症患者,言行超越常规且具有攻击性,如同疯子的怪异,孤僻和疯狂。
《狂人日记》形式二:鲁迅为我们设计出来一个狂人的幻觉世界。
在常人世界里,狂人是没有言说权利的。
只有在幻觉世界里,狂人才能有言说的权利。
在夜里,在从正常人看来是一片疯人疯语的狂人的幻觉里,狂人才能言说历史上的吃人问题和现实中的吃人欲望的存在。
《狂人日记》形式三:鲁迅设计了文白对照的二元叙事模式。
从小说整体内容来看,即是一个写文言文的人去拜访“迫害狂”朋友,而朋友已经痊愈赴某地候补去了。
病人的兄弟出示病人的日记。
再由他删改后提供给读者。
所提供的内容才是狂人日记。
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理解。
分析狂人日记篇二: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
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痛斥,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而且也表现了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狂人日记赏析》这是优秀的日记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讲述的是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内容解析一、狂人日记简介1. 狂人日记是鲁迅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呢。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
2. 小说以“狂人”的视角来展开故事。
这个“狂人”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吃他,他每天都处在极度的恐惧之中。
这种恐惧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礼教就像一张大网,把人都给束缚住了,而那些遵循封建礼教的人,在“狂人”眼里就像是要吃人的人。
二、内容深度解析1. 主题方面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封建礼教压抑人性,比如旧礼教下的等级制度,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平等。
像“狂人”在家庭里,他感受到来自亲人的“迫害”,他的哥哥在他眼里就是要吃他的人,这反映出封建家庭关系的扭曲。
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狂人”的恐惧其实也反映出人性在压迫下的变形。
他虽然被视为“狂人”,但他却有着清醒的一面,他能看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人们看到那个时代人性被压抑的真相。
2. 人物塑造“狂人”这个人物很特别。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有着狂人的症状,总是疑神疑鬼,觉得别人要吃他;另一方面,他又有着非常清醒的思想。
他能从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出“吃人”二字,这种清醒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虽然没有太多的描写,但通过“狂人”的视角,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比如他的哥哥,在“狂人”的感觉里,哥哥是那种遵循封建礼教,对他进行“迫害”的人。
3.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很巧妙。
“吃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
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吃人的意思,更是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吞噬。
心理描写也很出彩。
通过对“狂人”内心的恐惧、怀疑等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狂人”的世界中。
例如“狂人”看到周围人看他的眼神时,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和恐惧,作者描写得特别细致,“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决定写下这篇日记,来赏析一下《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首先,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叙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看到了人们的愚昧和奴性。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其次,这本书的语言犀利而直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者以狂人的口吻,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对比,让读者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无奈。
最后,这本书的主题深刻而丰富,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更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追求。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和绝望,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要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自由,要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它让人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
成长。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魅力。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成熟,同时也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犀利的历史洞察著称。
本文将对其深层次解读,以三层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一层解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屡屡出现,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狂人象征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却敢于反抗的人。
他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这个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才能走出现状。
第二层解读: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狂人日记》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革命。
同时,他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种忧愤源自于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刻认识。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层解读:希望与未来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鲁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时代的力量。
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热切的期待。
《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文化反思的镜子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度剖析,通过“狂人”这一共同的形象,表达了两位伟大作家对各自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思。
叙事学视野中的《狂人日记》
许昭;曾宏伟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2)6
【摘要】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进行了诸多的解读剖析.现借助叙事学视角,从四个方面逐一阐述文本于传统小说所表现出的不同面貌:在叙事时间上突破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突破了全知叙事、在叙事结构上注重非情节因素的运用,在叙事语貌上形成了以古意入白话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文本叙事模式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应当归结为作家在时代背景下对世界与自我认识的突破和革新.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许昭;曾宏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叙事学视野中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翻译研究--以《策普的最后一站》为例 [J], 李家春
2.叙事学视野中的现代诗性小说——评席建彬《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 [J], 赵
江荣
3.试论叙事学视野中的《歧路灯》“戏曲因素介入”描写 [J], 李延年;张春贺
4.“寂寞”“听将令”与“曲笔”--《新青年》视野中的《狂人日记》 [J], 鲍国华
5.叙事学视野中的卡梅隆电影 [J], 强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1918年刚从日本归国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痛切批判。
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由一个精神病患者自述日记。
通过狂人的口吻和观点,鲁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批评表达出来。
狂人以非常极端的方式解读现实,他宣称一切现实皆是虚幻,人们只是固定在可怜的封建世俗中。
他认为,封建社会所谓的伟大理想其实不过是一种奴隶的责任。
他讽刺地指出,由于服从封建礼教,人们只能陷入无尽的苦海中。
另外,正是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狂人谴责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守旧,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批判了儒家的礼教思想,称其为“鳏风遗俗业”,认为其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此外,狂人还对科学与文化进行了对比。
他嘲讽了当时中国社会对科学的无知和误解,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远不如对“九九归一”之类的迷信渴求。
他指出,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
《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可以被视为鲁迅自身困扰和困惑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中国社会的讽刺和批评。
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封建文化的愤慨表达了出来。
总的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对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改变的渴望。
同时,他也对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以上为本文的写作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鲁迅的狂人日记解析
《狂人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重要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对《狂人日记》的解析:
1. 社会批判:小说通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主人公狂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病态的社会,人们互相猜忌、欺压,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被压迫的对象。
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抨击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2. 人性的探索: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狂人代表了一个觉醒的灵魂,对社会的虚伪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
他的精神错乱表现了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社会压力时的崩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3. 文学技巧:鲁迅运用了精湛的文学技巧,如象征、隐喻和对比等,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例如,狂人的形象既代表了社会的病态,又象征着一个觉醒的灵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吃人”意象,既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又反映了人性的丑恶。
4. 思想启蒙:《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尖锐批判,也是对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次重要贡献。
小说呼吁人们正视社会的问题,勇敢地探索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杰出作家的才华,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狂人日记赏析1. 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思想震撼了整个中国的文坛。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文学价值2.1 文风独特《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呈现,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示出一种别样的文学风格。
作者运用大量的流畅句子和长句,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语言美感。
2.2 探索人性《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的狂人对于他所处的社会和现实充满了怀疑和反叛,表现出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质疑。
这种以狂人为代表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问题的视角。
2.3 精妙的结构安排《狂人日记》的结构设计独特而巧妙。
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狂人日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母亲”,以及“药”。
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情节,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结构安排给读者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3. 思想内涵3.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狂人日记》着重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狂人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察力,对传统习俗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彻底否定,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3.2 对现代文明的嘲讽《狂人日记》对现代文明进行了犀利的嘲讽。
狂人通过对文明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物质至上等。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嘲讽,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深思。
3.3 个体解放的呼唤《狂人日记》透过狂人的角色,呼唤着个体解放的重要性。
狂人通过自己的反叛和行动,试图摆脱文化与社会的束缚,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个体解放的呼唤,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结论《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结构安排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个体解放的呼唤,引发了对社会问题和个体自由的思考。
鲁迅《狂人日记》鉴赏《狂人》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主旨《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
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狂人日记》深度解读《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
“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扩展资料《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作者通过对狂人形象的描写,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表达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疑心与否认。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决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作者: 黄振林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89-92页
摘要:一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它和传统小说源流有割不断的联系.但作为最具先锋性、开拓性、独创性的现代小说,它却和传统小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说,选择一个狂人的生活日记片断作为这篇小说的主干内容,鲁迅是经历过长期酝酿和痛苦思考的.狂人,从社会学和医学角度说,它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失去理智的人.以一个失去理智的人的见闻和思维来反映本世初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秩序的反抗,它到底有多大的份量和说服力?鲁迅的构思冒了很大的风险.。
叙事学角度解析《狂人日记》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
部白话小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小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
从叙事学的角度就叙事内容,叙事话语,解析《狂人日记》。
关键词:吃人 狂人 思想启蒙 象征 主人公 叙述者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那时的鲁迅受新思想启蒙,清楚的认识到
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决心用文学的形式唤醒中华民族,于是,他创作了《狂人
日记》,该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矛头直指中国封建礼教和封建家
族制度。《狂人日记》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通过叙述一个狂人身处“吃人”
的社会随处可见“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
以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就叙述内容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是通过一定的情节再现某几个事件。
而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节和人物。《狂人日记》作者通过叙述一个迫害妄想症
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的“吃人” 现象抨击了抨击
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现代人最初的觉醒意识。从作品表面
来看,狂人确实是个疯子,他具有疯子的症状,如,混乱的思维逻辑,变态的心
理,以及虚幻的幻觉。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
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
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的笑,这是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再比如,第二则中“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
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哪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赵家的狗是没有情感的,况且跟狂人是没有联系的,而狂人却硬要把狗的眼神看
成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狂人不仅仅是心理变态,逻辑混乱,他
还经常出现幻觉,而这些幻觉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
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长着嘴,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
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当陈老五送饭来时,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饭菜,
而是幻想成吃人的人的样子,这是荒诞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
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
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
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虽然小说的字里行间都透漏出狂人的疯子特征,但小说通过精细的叙述,使
狂人还具备完全相反的特点,即先进性,启蒙性。狂人是一个思维敏感,行为举
止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知道了太多的吃人事件,狼子村的吃人事件,古
代的易子而食,甚至自己的妹妹也可能被吃了。他每时每刻都不安,总想自己生
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我也是人,他们也想吃我。”他“晚上总是睡不着。凡
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清楚的认识到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
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
人’”。可见,狂人是一个有文化,具有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先进的人。狂人不
仅思想上具有先进性,而且他的行为具有反封建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
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
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
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
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
悔的精神。可见狂人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既具有迫害症症状又有先进
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的既疯癫又清醒的人。
《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仅因为他塑造了生动的,有
特定时代意义的狂人形象,还在于他的文学形式。
就叙述视角而言,小说在叙事学上属于内聚焦叙述,即叙述者只叙述某
个人知道的事,也就是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来讲述故事。就小说而言,“狂
人”在小说中,既担任了叙述者的身份又成为了角色之一,他既参加了讲
述“吃人”的社会这一事件过程,又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
价。“狂人”作为整篇小说的主人公实则是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
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
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
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小说还写道:“我诅
咒吃人的人,先从狂人的大哥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
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
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
救孩子„”狂人在文中是一个象征意义,他象征着身处封建社会,坐看封
建的吃人礼教却又着一颗反抗封建的心的进步青年。当然,这也有一定的
局限性。叙述者只是角色之一,这就限制了叙述的主观性,小说中的狂人
便是这样,《狂人日记》相当于狂人的自传,叙述内容就只可以以狂人的角
度来叙述。所以狂人看到赵贵翁的颜色才会觉得怪,看到一伙小孩也觉得
他们在议论自己。
小说是日记体形式,序言为文言文,正文为白话文。序言中的叙述主体为
“余”,是讲述“余”听说其友昆仲的弟弟生病的故事。叙述者为“余”,故事主
人翁则为昆仲之弟。而正文中,故事主人公为作者虚构的“我”,由“我”来为
读者讲述一个“吃人”的社会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为“狂人”,叙述者为作者。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是“余”的故事,不是鲁迅的故事,也不是狂人的故事,
而是三者的交错。这种选取三个角度来叙述的方式,可以使作者自由灵活出现在
文本中。“余”作为叙述主体时,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也将故事框定在某个特定的
背景里。在序言中,有具体的名字,身份,(“某君昆仲”)而正文中只以“我”
狂人这个形象为代号,有了名字,身份,就说明了这个故事的一定的社会真实性。
这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主体,
“我”既是狂人,主人公“狂人”以叙事者“我”的身份在文本中出现,用狂人
的内心独白表现叙事内容,面对读者,向内了解自己,向外了解周围人,在狂人
眼中自己是正常的,受迫害的,而周围人都“想要吃我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
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就是真实发生在狂人身上的事,便于生动的,形象的,有条理的叙述故事,但是
狂人这一形象是具有迫害狂病症的人,是虚构的,因此他的一些言语又不利于读
者理解。如:“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
弟。”就文本而言,是讲狂人发现他哥哥也是会吃人的,而且还是想吃自己的人。
但是,狂人的迫害狂病症决定了他的言语是混乱的,不可信的。然而,“余”“我”
这些对象又都是作者鲁迅创造出来的,这就弥补了作为叙述主体的“余“我”的
缺陷。使得故事既有一定的真实感又不受文本环境限制。
就叙事内容而言,《狂人日记》通过叙述狂人的所见所感,淋漓的刻画了一
个既清醒又疯癫的狂人形象。就叙述话语来讲,作者运用内聚焦的视角生动再现
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又灵活运用多个叙述者,使整篇小说形式上新颖特别,内容
思想上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