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犹太性
- 格式:pdf
- 大小:165.99 KB
- 文档页数:2
028《名家名作》·评论呢?因为看病的钱从何处来呢?也许父母、妹妹只能、只愿想这两件事吧!一位把心“奉献”给家、“奉献”给父母、“奉献”给妹妹的变形后的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外人的同情和理解啊!可谁能理解他,谁又愿意理解他呢?在一个基本上以物质性能量为准则的世界,理解别人常常意味着放弃自己。
他追秘书主任,父亲不理解;母亲和妹妹搬走了他房间的心爱之物(安放钢锯和各种工具的柜子、贮藏着小学到大学作业的写字台、那幅穿皮大衣的女士的像);他静静地欣赏妹妹的琴声,家人义愤填膺!为了不给父母、妹妹增加精神、经济负担,他渴望早点死去,于是十几天不吃饭,喂养他的妹妹也无动于衷。
他终于死了,家里所有人如释重负,太阳有了温度,天空有了白云,那般惬意,那般兴奋。
因为他的死,家中人才有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他妹妹——葛蕾特的身上!二、“恐惧—恶心—渴望”的妹妹葛蕾特作品中写道:“只有妹妹和他最亲近,他心里有个秘密的计划,想让她明年进音乐学院……格里高尔已经痛下决心,准备在圣诞节之夜隆重地宣布这件事。
”“最亲近”的妹妹在哥哥变形后又怎样呢?首先是恐惧。
“妹妹衣服还没有完全穿好就打开了通往客厅的门,表情紧张地向里面张望。
”可见,其对一个变形后的怪物的惊恐惧怕之神态多么逼真!是啊,妹妹怎么能不恐惧呢?哥哥变了形,失去了工作,谁养活我们呢?为将来的生活而恐惧;我还有希望进音乐学院吗?为自己的前途地位而恐惧;以后父母只得靠我了,我怎么承受得了那样繁重的劳务呢?为自己的弱小生命恐惧。
而后是恶心。
妹妹已纯粹把变形的哥哥当作一只动物在“喂养”着。
她这样对待变形后的哥哥:她给他带来了许多种食物,全都放在一张旧报纸上,这里有不新鲜的一半腐烂的蔬菜,有昨天晚饭剩下的肉骨头;一块两天前格里高尔准会说吃不得的乳酪……葛蕾特小姐,这可是你哥哥呀,是和你最亲近的哥哥呀!是想送你上音乐学院而拼命挣钱的哥哥呀!是以前供养着你们全家人的哥哥呀!你怎么能把他当猪一样看待呢?他是生病了呀,你怎么能给他吃猪一样的食物呢?妹妹见到变形后的哥哥是多么的恶心啊!她怕弄脏手:“用手里的布把盆子拿走。
天才闪耀的犹太民族——电磁学之⽗赫兹排不进前三犹太民族⼈⼝虽仅有1400万⼈,占⽐全球⼈⼝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于其他民族,是全球平均⽔平的108倍。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赫兹、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于这⼈数不多的民族。
让我们⾛近这些闪耀历史星空的犹太民族天才⼈物,了解他们为⼈类所做出的贡献。
1、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伟⼤导师——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希·马克思(1818年5⽉5⽇-1883年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之⼀,第⼀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命导师,⽆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等。
马克思创⽴的⼴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的愿望是对于个⼈的全⾯⽽⾃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进⾏⽃争的理论武器和⾏动指南。
2、伟⼤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之⽗——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14⽇—1955年4⽉18⽇),出⽣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学院,现代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出⽣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个犹太⼈家庭(⽗母均为犹太⼈)。
1900年毕业于瑞⼠苏黎世联邦理⼯学院,⼊瑞⼠国籍。
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学物理学博⼠学位,并提出光⼦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义相对论,1933年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等研究院任职,1940年加⼊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国籍。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摘要20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逐渐影响着文坛,现代派在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弗兰茨·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变形记》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变形记》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人被“异化”成“非人”的事实。
本文拟从寓言的角度分析《变形记》的多重主题寓意,并试图说明这篇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关键词:卡夫卡;寓言主题;变形记引言《变形记》这部小说从名称来讲不外乎“变形”二字,正如伊恩.麦克尤恩所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自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由人变成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取材方面仍然承袭了以往“人变动物”的母题,而“人变动物”这个母题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同时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给“人变动物”这个母题赋予了新的主题寓意,他广泛运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变形巧妙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变形”来揭露现实社会的冷漠荒诞。
因此可以说《变形记》就是一部寓言,所以寓言的多重寓意性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陈蒲清在《寓言传》里说道:“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1](P363)可见故事性和寄托性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常简约客观的“圣经笔法”冷静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卡夫卡式的开头”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使这个故事充满寓言性。
有人认为:“卡夫卡最早发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作者借人变虫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现代家庭的困境,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使这个故事充满寄托性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寓言主题。
一.自我异化的寓言(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小说的是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设置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主人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而且动也动不了,身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腿,除了不能正常沟通之外,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起牛奶面包他更喜欢吃一些残羹剩饭,但这些都是他的外在生理特征,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变。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1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这篇小说,觉得读不懂。
多年之后重读,觉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从人物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角度观察,我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他没有价值感,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只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算是一种交换得来的价值吧。
格里高尔工作特别努力,要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职场获得成绩,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我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是从交换价值来获取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有一个是归属感的问题。
卡夫卡是犹太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犹太人普遍受歧视。
他自己所属的民族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有一种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反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
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反映出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很糟糕,这也反映到小说中主人公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始终不被父亲所接纳和认可。
还有一种感觉很触动我,就是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出了人类的异化过程。
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他的所有体验,放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们都有一个壳,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
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变形的虫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纳。
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异化,我们都戴着面具,都心怀恐惧。
面对这个异化我们的世界时,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都害怕用真实的面貌去面对彼此时,会不会仍然被认可和接纳。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有一本书专门讲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关系,虽然他没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学说,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对卡夫卡的影响很大。
卡夫卡认为,寻求真理是没有用的,人在社会的挤压之下,只能被异化,只能沉沦。
他作为犹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纳,作为个体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认可,所以,他始终是孤独的、懦弱的。
他写小说时,就把这种孤独和无奈表现出来。
我发现,他的好多小说讲述的都是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卡夫卡《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祖辈是典型的犹太商人,文笔具有独特的个性,不求一味地迎合大众,因此,他生前并未闻名显赫。
卡夫卡是最纯粹的写作者,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其创作中的异化主题、荒诞手法和幽默风格对以后不少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变形记》又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那些可悲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写的是人变成虫的离奇的故事。
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在世俗中,人变成甲虫这件事本就透着荒诞古怪,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现实世界中真实原型进行了艺术再造,使整部作品呈现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基调。
然而只要认真地去品读文本,就会对那个活在虚构世界中背着甲壳的可怜人的痛苦、辛酸、无助、绝望都感同身受,这样的写法如梦似幻,却又处处透着真实,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现实的脉络:有琐碎的起居细节、有复杂难测的人性情感、有冰冷时代滋生的社会心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人一旦不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甚至不能自食其力,就犹如甲虫,遭人厌弃。
卡夫卡与《城堡》第一节表现主义文学概述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坛上和乐坛上,1914年被引入文学界,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取得很大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二十年代,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奥地利、捷克、瑞典,最后传入美国。
在戏剧领域里,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到大马士革去》和《鬼魂奏鸣曲》被认为是欧洲表现主义的最早戏剧。
此后,捷克的恰佩尔的《万能机器人》、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毛猿》等都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在小说方面,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流派,表现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或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事物的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当时的批评家乌提茨对于表现主义作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它“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表现主义作家所关注的要么是事物、事件的本质,要么是人的内部的灵魂。
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而不注重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外貌特征的真实描绘。
2.特别强调使用抽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段。
表现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大都不重视具体性而追求抽象性,往往避开具体的、有特点的、可捉摸的事物,而去写抽象的、共性的、带普遍意义的事物。
作品中的时间、地点都带着不确定性,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姓名,即使有,也不过是作为一种符号使用。
作品人物也往往是观念的象征。
具体抽象化和抽象具体化。
3.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具有荒诞感和梦幻感。
(为其注重表现本质、灵魂)第二节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奥地利小说家,他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被并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三大祖师。
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
他有一段名言,很能说明他的柔弱性格“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
’在我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有人称他为“弱的天才”。
他不追求名利,现存全部著作9卷,而生前仅发表过6篇小说。
他说“发表两字与我毫不相干,正如天空对于鱼类那样。
”他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气比某些获奖者还大。
他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
小说的故事《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
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
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
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
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
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
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
又过了两天,父亲开始为生活发愁,小职员虽然被关在房间,父亲在外面说话却听得清清楚楚,他心中十分难过。
心想怎样才能使家庭免除这场大灾难呢?全家的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呀,但他现在变成甲虫了,他又想到妹妹,才17岁,他准备明年让他进音乐学院的。
他越想越痛苦,离开门缝,扑倒在沙发上。
现在,格里高尔·萨姆沙养成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习惯了。
他觉得这比在地上爬要舒服。
妹妹马上发现了他的想法,就要把房间的家俱搬出去,母亲也进来了,妹妹想把墙上一幅画像也拿走,这是萨姆沙心爱之物,他急忙从沙发底下爬出来,爬上墙去,用身体贴紧那幅画。
母亲看见墙上有团棕色的东西,吓昏过去。
小职员又恨自己,又担心母亲,在绝望中从墙上掉下来。
这时,父亲下班了,妹妹告诉父亲,大甲虫逃出来了,母亲被他吓昏了。
卡夫卡讲稿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卡夫卡和法国的马采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埃斯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祖师。
一、生平介绍1.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于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24年6月3日去世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疗养院。
2. 家庭环境:出生商人家庭,父亲是白手起家的商人,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在家里非常专断,动辄暴怒、斥骂。
母亲是善良、贤惠的女人。
她关心儿子,但更懂得服从丈夫。
在父子发生矛盾时,她多半劝导儿子,让父亲胜利。
3. 民族:卡夫卡的犹太民族的身份象一个阴影伴随着他的一生,受歧视的民族血统成为他一生中的沉重的精神负担。
4. 婚姻爱情:卡夫卡始终渴望着爱情,也试图缔造一个自己的家庭。
为了婚姻,他曾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在七年(1912—1919)的时间里先后与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都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失败。
“我喜欢正在爱恋的人。
但我自己不能爱,我离得太远,我被驱逐了。
究竟为什么这样?主要原因在自己,还是在别人呢?似乎很难说清楚。
”二、思想情感1. 反对压迫和剥削,反对社会的不公,而同情下层的劳动人民,认为“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
同情工人运动,同情社会主义,他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对奥匈帝国参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持消极态度。
苦闷、压抑、孤独、绝望的思想性格,悲观厌世的世界观。
2.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为代表的诸多先驱的思想学说汇聚成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将人的心理情绪、欲望本能冲动和主观感受当作人的核心,由此认识“真正的人性”。
卡夫卡在少年时期就对尼采、达尔文、斯宾诺的著作发生过浓厚兴趣,中国老庄哲学对其影响不小。
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人和现实的审视。
一、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萨姆沙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
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
“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独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
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萨姆沙想“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
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君不见,小说中那位“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的老妈子居然失去对弱者的怜悯,“她兴致一来就这样无聊地滋扰”萨姆沙,将个人对痛苦暂时忘却的瞬间愉悦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二、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变形记的社会批判意义高中一、《变形记》折射出了作者的现实生活轨迹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现在著名小说家,他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受歧视的民族血统成为他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担。
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他抑郁成疾,1924年病逝时年仅41岁。
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卡夫卡怪异、自卑多疑的性格和不成熟的特点。
《变形记》虽讲述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它灰暗的基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压抑的生存状态和冷漠的亲情关系无一不影射着作者的生存境况,折射出了作者的生活轨迹。
二、《变形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在《变形记》中作者以荒诞的情节,寓言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的主宰下人性的异化。
格里高尔为了应付各种关系,他每天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上司的怀疑,失去生存的依靠。
现代社会同样由于竞争加剧,人际关系金钱化、世俗化,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今我国已进入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为钱而奔波,一切向“钱”看成为金钱的奴隶,现代的房奴,车奴比比皆是,在物欲的冲击下,道德、人性变得越来越淡薄了,更有人竟提出真情值几个钱,现代的年轻人甚至喊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口号,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的观念,正是现代人被异化的表现……我为格里高尔悲哀,也为现代物化了的人们悲哀。
三、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成为陌生人,以及人和一个敌视他的环境处于对立地位的可悲事实。
之所以亲热,是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变形记》中,作者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格里高尔从关心到厌恶再到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家人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仍有少数被金钱左右着,失去了亲人、朋友间那种应有的单纯真挚的情感,包括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