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壁画墓1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柿园汉墓《四神云气图》“四神”形象及作用探析柿园汉墓墓葬壁画《四神云气图》画面中所塑造的“四神”形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比例协调。
“四神“形象与画面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汉代人对生命的认识,表现出汉代人对升天成仙的渴望。
《四神云气图》中龙是墓主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是引导升天的神鸟,怪兽是对死者复生的祝愿,白虎欲吞灵芝象征长生不老,如此这些构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写照。
“四神”形象的作用,在此并不代表方位,而是祥瑞避邪、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象征。
标签:四神云气图;“四神”形象;祥瑞河南省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发现的壁画《四神云气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
①其精湛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构成,向人们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状况,其造型神秘玄幻,色彩运用强烈,构图深沉、宏大。
关于《四神云气图》中“四神”形象的研究②,主要是对“四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描述,对于其作用,尚未有专文作深入研究。
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一、汉代以前“四神”形象的发展《礼记·礼运》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而《礼记·曲礼上》说“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
④显然,在《礼记》中有两个版本的“四神”,一个是指麟、凤、龟、龙,一个是军队排兵布阵所用的朱雀、青龙、玄武、白虎。
到了《三辅黄图》中,“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⑤。
由此可见,从《礼记》向《三辅黄图》的过渡中,“四神”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形成发展过程。
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四神”有两层含义:一为四种异兽,即龙、凤、龟、麟。
二为四星名,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⑥第一层含义是将这四种动物作为吉祥瑞兽的代表,可能充当过图腾动物。
因为有认为“四神”早在殷商就出现了,它源于图腾动物崇拜。
⑦因此是具有吉祥祥瑞的意义;第二层含义不仅有祥瑞意义,同时也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星宿名称,具有方位的意义。
汉唐墓葬的基本特征汉代墓葬特点:汉代墓葬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
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
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
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
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
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
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中国四大汉墓群是指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群、四川三台郪江汉墓群、河北献县汉墓群、广西合浦汉墓群。
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
唐代墓葬特点:特征:1、墓穴多采用砖室。
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
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
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
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後两室。
2、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
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
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
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
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
3、安史之乱以後,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见了。
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
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
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摘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通过对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比较、分析、考察,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葬;壁画艺术;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187-03甘兴义(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收稿日期]2012-10-2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流行于两汉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作为沿袭久远的墓葬建筑装饰方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属于汉代墓葬,它是汉墓的一个形式、一个部分,其研究不能脱离于汉墓的研究。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始期)。
这个时期汉代壁画墓的出土及研究情况与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辽阳地区,日本学者是主要的参与者。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还没有正式开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专题研究。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开展和巩固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专家陆续发掘清理了许多两汉墓葬,其中一部分是壁画墓,由此可供研究的个案逐渐增多。
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汉墓发掘和研究工作皆由中国的考古专家及研究者主持;此外,墓葬标本和考古报告的数量不但显著增加,同时素质也有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门图册的出版,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迄今(发展期)。
史记丹青——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温雅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分别属于东汉和北魏时期的两座壁画墓,为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两座墓葬壁画所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折射出从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的传承和变迁。
关键词:和林格尔;壁画墓;东汉;北魏;文化;生活;宗教;民族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 (2011 )04-0022-05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农牧业条件便利,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便是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文化冲突与杂糅的地区。
1972~1973年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发现的东汉晚期壁画墓和1993年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发现的北魏初期砖室壁画墓,均以壁画的形式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点,为研究和林格尔地区东汉末年到北魏初年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和林格尔新店子乡东汉砖室壁画墓是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3个耳室组成的东西向多室墓,全长19.85米。
现存壁画共有46 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辨识的榜题布在前室四壁和甬道两壁上。
现存壁画以写实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可以分为入仕升官、宴居生活、游牧狩猎、死后升天和四神图五部分。
根据画面中人物服装鲜卑色彩与汉服特征并存,其年代应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新服制以后,迁都洛阳之前[2-4] 。
本文主要从壁画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4个方面对两座墓葬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管窥东汉到北魏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的传承和变迁。
(一)两座墓葬的壁画反映的主题不同兴起于西汉的墓葬壁画,到东汉已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和内容。
汉代人将墓葬看作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因而壁画绘制也遵循“天上——人间——地下”的顺序,具体内容方面,“天象、升仙、神话、祥瑞”;“御凶、驱邪、逐疫”;“经史人物与故事”;“生平经历与现世生活” 四方面自上而下排列①。
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如下:
一、形制:
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
贵族官僚大都把死人当作活人看待,将生人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
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铜、陶生活用具。
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
东汉时期: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
二、变化特点:
墓室结构:从土坑墓、土洞墓向空心砖墓、木椁墓,再向石室墓、砖室墓的发展。
这一变化体现了汉代墓葬结构的逐渐复杂化和规模化。
葬俗:从西汉前期的单人葬向西汉后期的夫妻合葬,再到东汉时期的家族几代合葬的发展。
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家庭观念和家族制度的逐渐强化。
随葬品:从西汉前期的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和模型,到东汉末年逐渐被陶明器所替代。
这一变化显示了汉代随葬品逐渐简化,以及陶器在随葬品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崖洞墓的出现和发展:西汉王级崖洞墓模仿诸侯王生前居住的宫殿,主干线上有甬道、前室和后室,两侧分布有若干侧室和耳室。
这一形制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汉代诸侯王墓的高度模仿生前居住环境的特点,以及追求死后永恒的思想。
总之,汉代诸侯墓的形制及变化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市营城子汉墓北壁画“导引升天图”释说
宋艳秋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营城子东汉壁画墓自1931年发现以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尤以主
室北壁所绘“导引升天图”最具价值,它的发现揭开了北方地区东汉墓室壁画的神秘面纱。
汉代壁画墓的盛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壁画内容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营城子汉墓壁画所体现出的灵魂不灭、追求长生不死、幻想羽化成仙思想,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原始社会的中后期就已产生,这一思想直到战国时期开始盛行。
认为营城子汉墓壁画是“谶纬迷信思想”的直接反映,似乎有失偏颇。
通过分析营城子汉代墓室壁画,透视汉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和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
【总页数】4页(P296-299)
【作者】宋艳秋
【作者单位】大连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116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1
【相关文献】
1.汉墓丹青——陕西新出土四组东汉墓室壁画车马出行图比较浅探 [J], 叶磊;高海平
2.论大连营城子汉墓壁画与"羽化升仙"思想观念的传播 [J], 陶莎
3.洛阳汉墓壁画六博图的装饰语言研究 [J], 李雅梅; 董磊
4.汉墓壁画四神云气图的艺术特征探析 [J], 李雅梅;陈天娇
5.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乐舞百戏图》研究 [J], 周麟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试论新密“打虎亭汉墓”二号墓的艺术价值乔国强(郑州华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新密打虎亭汉墓”的二号墓同一号墓一样,在汉朝绘画发展史上,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这个文化宝藏的挖掘和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和体会汉代绘画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丧葬文化、人文习俗、社会生活,特别是贵族阶层的社会现状、生存追求和身后的理想,从而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大体状况。
新密打虎亭二号墓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是一号墓绘画艺术的补充,两墓合在一起呈现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且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一座里程碑,创造了墓葬绘画艺术的高峰,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键字:二号墓;壁画;艺术特质;地位;意义中图分类号:K8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029-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14新密打虎亭汉墓是典型的双穴墓葬,其中二号墓也叫壁画墓,与一号墓一起集中反映了汉代石刻绘画和壁画绘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代表了汉代美术作品的极高水准,在中国美术绘画史上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极高的。
以下就二号墓的艺术特质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成因以及所产生的历史重大意义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打虎亭汉墓二号墓的艺术特质新密打虎亭二号墓的墓主人是候渊①之妻如夫人,即和侯渊有着夫妻之名又无夫妻之实的名义夫妻。
因此,此墓较之一号墓,有其如下特点:其一,场面奢华艳丽,更多的是富贵女性享乐生活的再现。
其二,女性爱粉饰,墓中画面以壁画为主,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有较大艺术价值的壁画墓。
在艺术价值上一号墓势必成为研究东汉光武帝兴盛时期京都附近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像砖艺术的宝藏。
而二号墓则成为提供研究这一时期壁画艺术的标本展览馆。
从卜千秋墓室壁画看西汉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作者:张灵修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卜千秋墓室壁画是西汉墓室壁画的代表,画面精美、题材典型,在历史学与艺术学的范畴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卜千秋墓室壁画具有手法娴熟、造型严谨的特点,同时融入了汉朝的儒、道思想,在内容表现上出现了龙、凤、白虎等形象,体现了汉民族的图腾崇拜观念。
关键词:卜千秋墓室壁画;造型严谨;儒道思想;图腾崇拜一、卜千秋墓室壁画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分支,常见的墓室壁画一般绘制在墓室的墙壁、顶部及甬道壁上,因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尚、民俗信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信息而被称为“历史的图像”。
在众多的墓室壁画遗迹中,汉代墓室壁画以其多样的题材、精美的造型、宏大的规模在美术领域与考古领域内有着较高的鉴赏价值与文物价值。
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室壁画便是汉代墓室壁画的代表之一。
坐落在洛阳面粉厂内的卜千秋西汉墓,发掘于1976年。
墓中出土了一枚印刻篆书“卜千秋印”,因此才确定其为卜千秋墓,据专家考证此墓应在汉代昭帝至宣帝之间(约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49年)。
墓主室墓顶平脊由20块砖拼建而成,砖上绘有衣服精美的升仙壁画,长约4.5米,宽约0.32米。
画面上绘制了墓主人卜千秋夫妇乘龙驾凤,在伏羲、女娲、青龙、白虎、朱雀、蟾蜍、仙女等众神与神兽的簇拥下,神采飞扬、祥云缭绕地升仙场景。
不难看出,此幅《卜千秋升仙图》中那充满幻想浪漫的物向造型,构成了汉代人对永恒精神与生命轮回的幻想,映射了当时人们渴望升仙的诉求愿望。
此幅壁画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升仙图有所不同,它以横幅长卷、连绵不断的形式勾勒出墓主人升仙的景象。
画工采用娴熟的技法,运用带有装饰性的线条,以夸张的形象姿态与简洁的描绘,同时辅以鲜艳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均衡和谐,充满了神秘色彩。
仔细观看此幅壁画,在主室前壁上额,绘制一人首鸟身展翅欲飞的神兽形象。
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简介
湖南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其中,有许多极具价值的镇馆之宝,以下是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简介。
1. 龙山文化青铜器: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文化,其青铜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汉代墓葬壁画:汉代墓葬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湖南博物馆中收藏的汉代墓葬壁画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3. 岳麓山汉墓竹简:岳麓山汉墓竹简是一组珍贵的汉代文献,内容包括音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汉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 宋代铁质佛像: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铁质佛像是中国古代铁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5. 明代百家姓竹刻本:明代百家姓竹刻本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湖南博物馆中的百家姓竹刻本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6. 清代竹雕“青蛙瓢虫”:清代竹雕“青蛙瓢虫”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珍品之一,其制作精湛、形象逼真,被誉为“竹雕之王”。
7. 民国时期象牙雕佛像:民国时期象牙雕佛像是中国象牙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工艺和优美的造型深受藏家欢迎。
8. 汉代彩绘陶俑:汉代彩绘陶俑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湖南博物馆中的汉代彩绘陶俑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9. 唐代青瓷盘:唐代青瓷盘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青瓷色泽瑰丽、造型典雅,被誉为“唐代瓷器之冠”。
10. 元代香炉:元代香炉是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和造型都非常精湛,被誉为“元代铜器之最”。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艺术成就。
下面就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内容广泛多样: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包括人物、景物、宴会、狩猎、祭祀、战斗等各种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简练鲜明的绘画风格:汉代墓室壁画在线条构图、色彩运用、结构组织等方面都体现出简练鲜明的特点。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造型感,线条简洁流畅,给人一种清晰直观的感觉。
3. 富有立体感的造型:汉代墓室壁画注重立体感的表现,人物的体态、神态都有层次感,墓室壁画给人一种真实而生动的感觉。
4. 考据性强:汉代墓室壁画对古代社会、宗教、礼仪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5. 形式多样的风格:汉代墓室壁画的风格形式多样,既有写实主义的风格,也有浪漫主义的风格,还有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格,丰富了墓室壁画的表现力。
1. 艺术创新: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帝王贵族墓葬壁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在技法上做了一系列的创新,不仅给后来的墓室壁画创作提供了借鉴,也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文化价值:汉代墓室壁画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墓室壁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3. 资料价值:汉代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史地、军事、佛教等各个领域的面貌,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对于揭示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装饰价值:汉代墓室壁画作为墓室的装饰,不仅体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也彰显了汉代人对于精神追求和艺术享受的追求。
汉代墓室壁画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篇章。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古代传说“天圆地方”,大地是由鲸鳌驮着巨人托住,浮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水府也另称黄泉。
汉代湖南境地属于楚地,受楚文化影响,在帛画上的故事,多采用楚地的习俗传说。
贵妇人升天图——“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
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
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1972年,在长沙市的东部地区发掘了三个西汉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夫人及其中的一个儿子。
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尤以一号墓的T形帛画最为引人注目,这幅帛画的外形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遣策中称它为“非衣”,因为它的外形“似衣而非衣”而得名。
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
早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流行着为死者招魂的习俗。
《招魂》中记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指的就是用缕绵作成幡物,以招死者之魂。
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出葬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另一种意思是祝愿死者的灵魂,穿了非衣,就将会像鸟一样飞升上天。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信黄老之术,求神仙,求长生不老。
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成仙,象鸟一样飞升上天。
整幅帛画是绘制在一张褐色的丝绢上,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
传说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睁开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便是黑夜,他还可以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就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烛龙神的左边有九个太阳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树上。
在其中的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里边有一只黑色的鸟,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也就是太阳黑子。
汉代壁画墓群
课时结构:1课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汉代壁画墓群的学习了解它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二 教学重点:
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三 教学难点 :
汉代壁画墓群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如何调动
学生对汉墓壁画欣赏的动力。
四 教学内容
墓
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
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
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
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 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
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
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汉代墓室壁画的兴起
2.汉代墓室壁画的类型与发展
3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
五 教学过程
(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给出中国古代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有几种?
学生:讨论思考
回答:提问A、B、C三个同学。
结论: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
分别是:(一)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二)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三)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教师:出示图片(汉代壁画墓群)
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占重要地位。
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结论:汉代墓室壁画分布于中原和北方地区。内容: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
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
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
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 宴饮、乐舞百戏等;
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
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
等;
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
界的仙禽神兽;
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
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
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二)导入 主题:
■汉代墓室壁画欣赏:
教师:汉代墓室壁画多描写什么?总结它的内容,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
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
结论: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
时期实行察举孝廉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厚葬之风越演越烈。
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
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
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而其观念系统的
形成,主要受到了先秦两汉灵念、道家思想、神仙信仰、阴阳五行与天人相应等
思想的影响,一些思想和信仰最终构成了汉墓壁画观念体系的骨干与核心。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请一个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汉代墓室壁画在整体构思和图像的选择和配置上通常按照墓室本身的空间
架构,把壁画分上、下两大部分来安排。上部(主要是墓室顶部、隔梁上部,间
或也有四壁上端)一般绘日月天象,下部(主要是墓室四壁)一般绘地下阴宅,两
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宇宙自然景观。
(三)课堂小结:
教师:欣赏汉代墓室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学生:思考和总结。
教师:请几个同学谈谈感受和体会。
同学A:汉代墓室壁画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同学B: 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同学C:绘画技法多样,艺术水平较高。
教师总结:汉代墓室壁画是不断发展的,总体来说,它给人的感受有: ①墓室规
模宏大,结构复杂 ②内容丰富,有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
车骑出行外,还有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③绘
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④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六 总结: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
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
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而汉代墓室壁画十分兴盛,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
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
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汉墓壁画之
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
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
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
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
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
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七 作业:
汉代墓室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美术教学方法论教案
系别:
专业: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