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树品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262.02 KB
- 文档页数:6
茶叶调研报告茶叶调研报告范⽂ 在学习、⼯作⽣活中,报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定的格式。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茶叶调研报告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茶叶调研报告1⼀、摘要 ⼀、摘要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年⼈居多,但年轻⼈占据的⽐例也逐渐加⼤,说明茶在年轻⼈的消费中有了很⼤的提升空间。
中国茶叶出⼝主要有六⼤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
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
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产⽔平的迅速提⾼,产品安全体系⽇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调研的背景和⽬的⼆、调研的背景和⽬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了解中国的市场⾏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法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法 ⼀)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对国内市场进⾏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
主要通过以下⼏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访⼀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现状及出⼝⽬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国对象及其出⼝特征。
2、根据其出⼝特点制定营销⽅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中国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种是基本茶类,⼀种是加⼯茶类。
茶树的原产地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是:(1)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类》,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入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
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
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产茶省(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
2021年34卷5期Vol.34No.5西"农业学&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001文章编号:1001-4829(2021)5-1001-07DOI:10.16213/ki.scjas.2021.5.014四川工夫红茶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刘飞1,王嘉2,黄藩1,叶先林2,唐晓波1,张厅1,王小萍1,李春华蔦李艳红3,王云1*,李鑫4(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66;3-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巴中636600;4-四川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44000"摘要:【目的】调查四川工夫红茶品质现状,为四川工夫红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省内主要茶区64个工夫红茶样品为调查对象,对其感官品质(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理化成分(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类、茶黄素类)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滋味、香气风味轮$【结果】川红工夫风味特征以“甜”“醇”为主,感官审评总分介于83.35〜91.27之间,且审评得分与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风味轮表明#川红工夫香气类型包括清香、花香、果香、甜香等;滋味类型包括“浓”“醇”“鲜”“甜”“厚”等,但一定比例的产品存在“高火.“烟”“焦”“苦”“涩”等品质缺陷$其品质成分反式儿茶素含量为24.9-92.25mg/g、顺式儿茶素含量为18.37-86-79mg/g、茶黄素含量为9-03-26-33mg/g、咖啡碱含量为27.92-44-91mg/g、没食子酸含量为0.36-7.7mg/g$其中#相比川西和川南茶区,川北茶区儿茶素、茶黄素及没食子酸含量(均值)均为最高,而咖啡碱含量(均值)为最低$【结论】所收集茶样中川北茶区工夫红茶品质综合评价最优#但总体缺乏特殊香型等感官品质优异的红茶产品$因此建议加强自主选育和适度引进具有花、果香型的茶树品种,并结合四川主栽品种系统开展基于不同原料成熟度的不同发酵程度及干燥提香等工艺技术研究$关键词:工夫红茶;感官审评;品质成分;风味轮中图分类号:TS272-5+2;Q946文献标识码:AQuality Analysis and Flavor Wheel EstablisPmert of Sichuan Congou Black TeaLIU Fei1%WANG Jia2%HUANG Fan1%YE Xian-Ln2%TANG Xiao-bo1%ZHANG Ting1%WANG Xiao-ping1%LI Chun-hua1%LI Yan-hong3%WANG Yun1*,LI Xin4(1.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cultural Sciences,Sichuan Chengdu610066,China;2.Sichuan Academy of Ag/cul-tural Sciences,Sichuan Chengdu610066,China; 3.Bureau of Ag/culture and Rural Affaio of Bazhong City,Sichuan Bazhong636600, China;4.Sichuan Fengdingsi Tea Industc Co.Ltd,Sichuan Yibin644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he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statue of Sichuan Congou black tea was peCormed and it would provine data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ichuan Congou black tea.【Method]A total of64Congou black tea samples Oom the main tea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of which sensoc quality(including shape,aroma,liquid color,taste,and Ster-brewing leaves"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including gallic acid,caffeine,catechins and theSavins)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FinSly,the Oavor wheels of aroma and taste were plotted-【Result]Flavor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Congou black tea were mainly sweet and alcohol,and the appraisal score ranged Oom83.35to91.27a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ce trend-The resuSs of Oavor wheel indicated that faint scent, eaoeaa,eeuotyand sweeteoemed theaeomatypes,and thock,aacohoa,eeesh and sweetweeethetastetypes,howeeee,aceetaon peopoetoon oe the these samples had some quality defects such as high fire,smoke,scorched,bitter and astringent.The content of Wans-catechins was24.9-92.25mg/g,cis-oatechin was18.37-86.79mg/g,theSavin was9.03-26.33mg/g,theobromine was27.92-44.91mg/g,and gallic acO was0.36-7.7mg/g,cspecively.Herein,compared with west and south of Sichuan tea revion,the content of catechins, theSavin and galio acid of black teas were the highest in noCh of Sichuan tea revion,but cSeine was the lowest-【Conclusion]The Congou black tea in noCh of Sichuan tea revion was the best by qua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mong all collected tea samples,but some black tea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四川省农村领域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NZ 003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优秀论文基金(2017LWJJ-016"$国家现代农业(茶)产业体系绿茶加工岗位(CARS-2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茶叶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专项作者简介:刘飞(1988-),男,贵州湄潭人,硕士,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工作,E-mail:Secwu@;*为通讯作者:王云,E-mail:scteasl@。
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范围,格式要求等等。
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产品之一,而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了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案例。
针对当前机械化采摘技术存在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对现状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展示了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
该研究将为提高茶叶生产效率、推动茶叶工业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我国、研究现状、进展、发展趋势、技术应用、案例、挑战、建议、总结、展望、未来、关键词1. 引言1.1 背景介绍范围,空行等。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饮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
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且传统的人工采摘方式存在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引入机械化采摘技术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
机械化采摘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操作,提高茶叶采摘的效率和质量,并减少茶农的劳动强度。
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
深入了解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目前机械化采摘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分析机械化采摘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提供基础。
3. 探讨机械化采摘技术在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改善茶叶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为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针对机械化采摘技术在不同茶叶品种和生长环境下的适用性和适应性进行探讨,为个性化生产和定制化采摘技术的研究提供依据。
茶树新品种春雨1号、春雨2号区域适应性研究郑旭霞【摘要】在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福建福安布点区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春雨1号、春雨2号2个新品种进行了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春雨1号在物候期早于对照2 - 14天、发芽密度、产量均高于对照,制绿茶品质与对照持平,适于该三省及条件相似区域推广;春雨2号物候期总体迟于对照,武汉、成都发芽密度、产量高于对照,制绿茶花香浓郁,品质优于对照,适合在湖北、四川及条件相似区域推广.【期刊名称】《茶叶》【年(卷),期】2011(037)002【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茶树品种;区域试验;适应性【作者】郑旭霞【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春雨1号(武阳早)和春雨2号(武阳香)是浙江省武义县农业局1996年从引进的福鼎大白茶实生后代中采用系统育种法育成的无性系新品种。
前者发芽特早,优质高产,后者品质特优,具特殊花香。
均于2010年8月通过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为了解该两品种的地区适应性、茶类适制性及适宜引种的地区,今将在武汉、成都、福安、安溪四个区域点的表现总结如下,以供引种时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区点基本情况武汉点在武汉市江夏区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内,位于30°18'N,114°07'E,海拔 24.7 m。
常年平均温度16.9℃,绝对低温-18.1℃,无霜期250~280天,相对湿度80%,年降雨量1100~1400 mm。
土壤为红黄壤,pH 值4.8。
是绿茶主产区。
成都点在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郫县实验场,位于30°52'N,104°02'E。
试验期间年平均温度16.5℃,年降雨量801 mm。
土壤为黄壤,pH值5.4。
是绿茶主产区。
福安点在福安市社口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内,位于27°5'N,118°0'E。
茶树新品种“鸠坑早”选育报告鸠坑种是浙江众多地方茶树品种中唯一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的有性系品种,原产浙江省淳安县鸠坑乡。
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载区域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是浙江茶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一度占茶园总面积45.7%,达7.2万公顷。
我国江北茶区、江南茶区也有较广泛栽培。
该品种还先后被引种到前苏联及非洲的马里、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鸠坑种经过长期有性繁殖,品种混杂、种性退化问题已比较突出。
提纯、复壮并通过无性繁殖获得具有鸠坑群体种优良种性且性状表现稳定一致的鸠坑种新品系已成为淳安茶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选育经过1983年,在浙江省农业厅、财政厅、杭州市科委支持下,淳安县成立了《鸠坑种提纯复壮》课题组。
1984年淳安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组织技术人员到鸠坑种原产地——鸠坑乡,普查、筛选优秀鸠坑单株,共标记优良单株35株。
每年对标记单株物候期、抗逆性进行观察比较,制作小样比较其制茶品质。
1990年在对前期数据整理分析基础上,对优选的15个单株进行扦插繁殖。
1992年,在淳安县茶叶良种场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布置了品系比较试验。
1995年开始对品系试验中各单株的生物学性状和早期产量进行调查。
1999年春,根据早期鉴定结果对表现较好的鸠12、鸠16、鸠20、鸠23、鸠28几个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系进行生产试种,并建成小规模母本园。
2002年,品系比较试验结束,2003年根据品比试验结果优选鸠20品系参加了第三轮茶树品种区试。
从这年开始,鸠20品系正式定名为“鸠坑早”,并在淳安县内外逐步推广试种。
二、试验方法1、品比试验 1992年秋,在淳安县茶叶良种场品种园内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布置品系比较试验,有15个鸠坑品系参加试验。
试验采用间比法,2次重复,对少数特异品系加副区,多一次重复。
试验区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方式,行距100㎝,丛距33㎝,小区面积5㎡,四周设保护行,按常规栽培茶园管理。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对目前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夏秋茶的发展对策,如研究新工艺、开发夏秋茶新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推行机械化采摘,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等,旨在为今后夏秋茶发展提供思路,推动茶产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夏秋茶;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俗话说:“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
众所周知,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优的季节茶,其滋味浓醇鲜爽,香气高雅而持久。
而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秋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含量偏低,制成的绿茶苦涩味重,口感稍差,清香缺乏,品质远远不及春茶。
夏秋季节芽叶分化期短,易老化,病害多,加之茶青采摘、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技术简单、产量低、成本高,制成的茶香味淡薄而苦涩味重,销价不高,加之销售渠道也不畅通,多数夏秋茶生产基本无利可图。
因此,夏秋茶鲜叶少采甚至不采,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
按照茶树一年萌发4轮新梢的生长规律,夏秋茶产量要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3],若能很好地利用夏秋茶资源,对于提高茶叶生产整体效益、有效增加茶农收入、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1 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 夏秋茶品质现状绿茶滋味的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黄酮类)、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咖啡碱、可溶性糖、有机酸等。
许多研究发现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苦涩味级别之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曲线关系,即随着茶多酚含量的升高,茶汤的苦涩味级别提高;而随着氨基酸含量的升高,茶汤苦涩味级别降低,而且茶多酚和氨基酸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程度越大,苦涩味就越重,故常用氨基酸与茶多酚含量的比值(即酚氨比)来分析绿茶的滋味品质[5]。
一般绿茶类与青茶类春茶品质最优.秋茶次之,夏茶最差;红茶类春茶的鲜爽度比夏秋茶好,但其汤色的红艳度、滋味、香气的浓强度不及夏秋茶[6]。
文史杂谈1112014年第6期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4000多年前,古人已开始利用茶叶,这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可以获得印证。
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
需要强调的是四川是茶的原产地,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了二十余种药材,其中有一种是“荈诧”,这就是四川地区产茶最先的文字证据。
在古代,茶有着若干别称,如荈、蔎、苦荼、槚、选、游、爪芦、、茗、阜芦、过罗、物罗、酪奴、皋芦等。
这是不同地的方言所致。
一般认为,在中唐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
《尔雅·释木》:“槚,苦荼。
”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陆德明释文:“荼,音徒。
《埤苍》作“”。
案,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
“《集韵·麻韵》:“荼,茗也。
一日葭荼。
或从木,亦省。
”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
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
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
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茶为茅秀,为苦菜,终无有命茶为荼者矣。
”清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荼,宅加切,古音涂。
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
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
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荼,苦荼也”,这个荼字,宋朝徐铉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就明确认为:“此即今之茶字。
”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地区,一般是介于北纬30°至36°的温带、亚热带的印度洋季风影响的区域内。
先秦史籍没有黄河流域产茶的记载。
我国茶树最早是生长于南方,这是毫无疑问的。
茶的饮用发明是很久远的,陈祖椝、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认为:“神农这个氏族或部落最早可能生息在川东和鄂西山区。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1崇阳县是农业部规划长江流域以南茶叶种植适宜区,为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和边销茶主产区,是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和茶业发展重点县。
崇阳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的战略号召,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崇阳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受县人大常委会茶产业发展调研组的委托,现将对全县茶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并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调研组开展普安县茶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其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国内外及普安茶产业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建设情况以及各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先进经验,正确分析我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助推全县茶产业发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内外调研情况本次调研活动由县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领导,3月6日至25日,分别到江西坡、地瓜、罗汉、青山等乡镇茶区走访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了解茶叶种植、品种选择、茶园面积、日常管护、绿色防控、茶青产量、茶青价格、茶地收益、茶叶加工、生产条件、商标注册、品牌创建、市场销售、发展意愿及诉求等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与乡镇领导干部座谈,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茶产业决策部署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等。
3月26日至4月1日,分别到杭州龙井茶核心产区调研茶园管护、茶青采摘、茶农收益、茶叶加工、茶旅一体化发展等情况;到杭州茶叶交易市场调研龙井茶精加工、包装、销售和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情况;到上海大地园艺种苗基地调研组培育苗技术情况,目前国内组培育苗技术成熟,组培育苗可大批量出苗,但要建组培育苗植物工厂、室内练苗和室外练苗基地,投入很大,成本高;到武夷山调研岩茶、红茶茶园、大红袍古茶树保护、茶旅一体化发展情况;到正山堂、素心兰公司座谈了解红茶发展历史、加工工艺、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情况;到武夷山市星村镇调研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管护、茶青收购、茶山效益、茶叶品种种植等情况;到贵阳与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座谈,听取专家对“普安红”品牌打造、保护、运用、发展、宣传和推广的工作思路、目标、计划、措施、政策等情况及四球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油茶是一种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传统油料作物,是我国南方地区特色农产品之一。
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对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03年的271.8万亩到2019年的1500万亩,平均年增长率为18.4%。
油茶加工企业也由2003年的不到100家增加到2019年的1700多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技术逐步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油茶种植技术不断提升,高产优质的油茶品种研发和推广成果显著,目前全国有50多个油茶育种基地。
3.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由于油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益,因此油茶油制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油茶油已成为工业、食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出口量也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油茶茶叶等附加产品也逐渐成为了消费市场的热门。
二、油茶产业的市场前景1.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关注更加强烈,油茶油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油茶的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2.高附加值对市场前景的推动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茶的种植周期长,对土壤等环境的要求高,但因为油茶油质量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价格也相对较高,且油茶还有附加产品茶叶等,市场价值更高,其带动的经济效益也更为明显。
三、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1.品牌缺乏知名度油茶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但品牌影响力不够,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2.产业链分散油茶产业链比较分散,生产和加工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流通环节也比较薄弱,导致了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影响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
3.科技应用不足油茶产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和加工技术不够成熟,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加工模式,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市场销售决策。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导语:市场调研报告是经过在实践中对某一产品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这就是调研报告。
以下是小编整理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摘要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
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
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1、调研背景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一)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1、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1、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四、调研情况介绍一)中国茶叶概述1、茶叶分类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
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
茶叶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特产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茶叶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的种质资源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茶叶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及如何在茶叶产业中更好地利用种质资源。
一、茶叶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种质资源是指包括良种、中间型种和野生种在内的所有生物资源。
在中国,茶叶种质资源很丰富,主要分为良种、中间型种和野生种三类。
其中,良种是指经过良种选育和繁殖而得到的优良茶树种,主要用于茶园种植;中间型种是指在野生茶树上通过观察和选育得到的,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茶树种;野生种则是指在大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原生态茶树。
目前,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良种筛选:通过观察和分析茶树的生长特点和叶片、花、果等各个部位的形态特征,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茶树种。
2. 中间型种鉴定:通过对野生茶树进行鉴定,筛选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中间型种。
3. 野生种保护和开发:通过对野生茶树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和保护珍稀野生茶树种,同时也发掘和利用野生茶树的种质资源。
4. 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在茶叶导向的基础上,不断利用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拓展新的市场和领域。
二、茶叶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高品质茶叶的选育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具有防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因此,茶叶的品质对于客户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对良种及野生种与其他茶树品种的交配、筛选、繁殖和推广,才能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茶叶。
以龙井茶为例,龙井茶是中国绿茶中的名品之一,它是根据茶叶的生长环境、品种和加工工艺而得到的。
在龙井茶的选育过程中,需要筛选出适合生长在西湖地区的良种茶树,通过精细加工而得到龙井茶。
四川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四川是茶的故乡,那么你们知道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四川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四川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古代文献中关于“荼”、“香茗”的最早记述,也是在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牧具六畜,桑、蚕、麻、贮、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后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脔,园有芳篛、香茗,给客橙、葵。
”其中谈到涪陵时又说:“无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漆。
” “香茗”即茶叶,这里记载的“荼”就是茶。
上述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周初,巴国境内就已经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并且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由此可知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一定的水平。
在巴国之西,即当时的蜀国,其境内也开始种植茶叶。
西汉扬雄《方言》载:“蜀人谓茶曰葭萌”。
而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先秦时,末代蜀王有个弟弟叫葭萌,封号曰苴侯。
他所在的城邑(今广元境内)也称作葭萌,后来汉代在此置葭萌郡。
明人杨慎《郡国外夷考》曰:“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
萌音芒。
’《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蜀王不仅以茶做人名,还以茶名封邑,足见当时蜀地茶叶生产之盛。
《蜀志》又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可知蜀地茶叶栽培之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巴蜀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巴蜀的茶事活动也有所发展,茶叶已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物品。
西汉蜀人文学家司马相如《凡将篇》载,在当地的二十一味中草药材中,茶为其一,可见蜀地茶有做药之用。
西汉宣帝时,蜀人王褒所写的《僮约》记载了资中人王子渊规立僮仆劳务细项,其中就有“烹茶尽具,铺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
《茶食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关键词茶食品;概念;必要性;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习俗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茶叶具有保健功能已经广为人知。
但是由于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欢饮茶,却又期望能够利用茶叶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应运而生。
1茶食品的概念茶食品如果理解为含茶食品,则自元代以来我国就已有了含茶的食品。
元代有一种“玉蘑茶”,用紫笋茶和炒米混合后磨成粉,调拌食用;还有“枸杞茶”,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细末后,拌以酥油,用温酒调食。
紫笋茶和雀舌茶都是我国古代名优茶,元代人将其加工成含茶的食品。
如果理解为茶叶食品,则非常宽泛。
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以来,茶叶就一直供作药用、食用、饮用。
掺茶作食物作饮料是茶食品,用于佐茶的一切供馔食品是茶食品,不用于佐茶而用茶制作的其他糕点和糖果类也是茶食品。
与其如此宽泛,不如把茶食品专指将固态茶叶进行深加工处理、掺以其他原料、烹制而成的含茶食品,如茶菜、茶主食、茶零食、含茶饮料等。
茶菜是将茶叶作为主料或辅料烹调制成。
茶菜中茶的味道与菜的本味相辅相成,色泽鲜艳能增进食欲,还可降火、利尿、提神、去腻,具有增加营养、促进消化、防治疾病等功效。
我国台湾省有清新可口的茶元宝、色鲜味美的祁门红茶鸡丁、别具风味的东方美人茶酒、茶香四溢的碧螺春茶比萨、清新美观的香茶沙拉、营养爽口的冻顶乌龙茶豆腐。
我国江浙地区采用西湖龙井茶制成“西湖龙井虾仁”,用碧螺春茶制成的“碧螺春虾仁”等,都别具一番风味。
茶主食是在原有主食的基础上加入茶的成分再加工而成。
主要有茶饭、茶粥、茶面条、茶面包、茶饺子等。
茶饭、茶粥的做法是用水冲泡茶叶得到茶汤,再用茶汤来煮饭、煮粥。
茶面包是取茶叶泡成的浓茶水和面,发酵制成面包。
茶饺子是在肉馅内掺入乌龙茶包制而成。
这些茶主食清香爽口,倍受欢迎。
茶零食是把茶与其他食材融合在一起,制成茶瓜子、茶糖果、茶果冻、茶冰淇淋、茶果脯、茶巧克力等。
零食向来深受欢迎,尤其是女孩子,但是有些人担心吃零食有引发糖尿病、肥胖、龋齿的潜在危险,因此希望有一种健康的零食。
第26卷第2期 2008年6月
贵 州 科 学
GUIZHoU SCIENCE V01.26.No.2
Jun.20o8
四川茶树品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 凡,王 云,李春华,唐晓波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本文对四川茶树种质资源、茶树良种选育、茶树育种方法以及茶树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 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四川茶树育种发展趋势及提出了四川茶树育种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学;茶树;育种 中图分类号¥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63(2OO8)O3—0052—06
RESEARCH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ICHUAN’S TEA VAIUETmS LUO Fan,WANG Yun,LI Chun—hua,TANG Xiao—bo (Tea Research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Chengdu 610066,Sic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tuality of Sichuan’S tea variety resources,fine—variety selec- tion,breeding and cultivation,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m.The trend of tea plant breading in Sichuan WaS analyzed,and its prospect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 tea science;tea plant;breeding
四川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大省.全省现有产 茶县120多个.至2006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573.33 km ,茶叶总产量为100 kt,其中,名优茶产量36 kt,占 36%,茶叶总产值15亿元.茶树已成为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茶 树良种满足茶农对茶叶生产和人们对茶叶消费的需求是现代茶树育种的目标,也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四川茶树种质资源 茶树种质资源是发展茶叶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品种选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育种工作的成败和育 种成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存在各茶 树种质资源圃的各类资源已达3300多份,四川现有各茶树种质资源达1000多份.四川是茶树的原产地,四 川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曾先后在名山、芦山、宜宾、南江、通江、邛崃等地发现野生大茶树或野生茶树群, 是天然的茶树种质资源,为四川的茶树育种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种质资源育种条件.四川部分茶树种质资源的 主要形态特征特性 见表1.
收稿日期:2008一Ol—l7 基金项目:四川省“十五”茶树育种攻关项目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罗凡(1970一),四川苍溪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育种、茶叶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罗凡,等,等:l ̄lJ,l茶树品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3 表1充分反映出四川盆地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代表了盆地内部的各主要类型.表中17种资源可以 分成2大类,一部分是野生或过渡型的l ̄lJ,l大茶树类型,树型高大,树姿直立,分枝稀疏,叶大花大,芽叶茸毛 稀少,茶果多为梨形或棉铃型,种籽肾形,这类茶树保留的原始性状较多,一般的经济性状较差,直接供生产 利用的价值较低,但供进一步研究的学术价值较高.另一部分栽培型的地方群体或从中分离出的代表类型, 部分优良种质可直接提供生产利用. 四川现建有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实验场、名山县茶树良种场、南江茶树良种场等良种繁育和种质资 源圃基地,先后引进繁殖了100多个茶树良种,其中黔湄419、黔湄502、云南大叶茶等红茶品种,福鼎大白 茶、福选九号等绿茶良种在我省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些年先后又从省外引进的乌牛早、平 阳特早、安吉白茶、黄叶早等100多个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并开展了区域性品比试验,确定了一批适宜在我省 种植推广的具有独特或优异性状的省外良种,其中乌牛早、平阳特早在四川表现良好,发芽特早(比福鼎种 早lOd左右),品质较好,特别是乌牛早生长势旺,成园快,春茶产量比例大,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茶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以种植保存为主,这样需占用很多的耕地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来 人们研究发展,超低温(一196%)保存的茶籽和花药数年后仍能保持相当高的存活率.茶树根、枝条和扦插 苗在低温1~5℃与密封条件下,可保存数10 Y之久….有关单位又开展了试管苗的研究,从初步的研究结果 来看,遗传性基本稳定,试管苗技术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室内备份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如果更好地保存并利 用好这些资源,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课题.
2 四川茶树良种选育 2.1 四川省认定的省级传统茶树良种 在l ̄lJ,l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中,人们长期以来经过实践栽培,逐步训化出了一批在生产上比较突出的茶 树品种,这些已经经过实践检验并有相当面积的茶树品种在l ̄lJ,l长期的茶树栽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5年,l ̄lJ,l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早白尖、牛皮茶、南江大叶茶、崇庆枇杷茶等4个传统的茶树优良 品种为省级传统良种,主要性状见表2. 表1 四川部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形态特征特性 Tab.1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al tea plant germplasm in Sichua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4 贵州科学 26卷 在这4个优良茶树品种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又选育出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早白尖 l号、早白尖5号¨ ,南江l号、南江2号 J,崇枇71一l E12]等. 2.2育成了一批省级红茶品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了适应当时红茶出口需求和省内外发展红茶对茶树品种的需要,以钟 渭基为代表的茶学科技工作者先后用国家级红茶良种云南大叶种与四川中小叶群体器重进行杂交,选育出 了适应四川、重庆的红茶系列茶树品种蜀永系列,提高了四川红茶产量和品质,这些红茶新品种在四川省红 茶生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蜀永系列红茶品种情况 ’ 见表3
表3蜀永系列红茶品种情况 Tab.3 Breeds of black tea in Shuyong series
2.3育成了一批省级绿茶新品种 绿茶品种的选育工作在我省一直方兴未艾,有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等选育成的省级良种蒙山ll号等蒙 山系列品种;四川省名山县李廷松、徐晓辉等选育的名选131、213等名选系列省级或国家级品种;四川省农 科院茶叶研究所王云、罗凡等选育的天府28号、11号等天府系列省级品种;四川花秋茶业公司喻长根等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罗凡,等,等:四川茶树品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5 育的花秋l号等省级品种,这些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现在已经在四川乃至其它地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近年育成的省级绿茶品种情况 ”,巧 见表4.
表4 四川省近年育成的省级绿茶品种情况 Tab.4 Provincial breeds of green tea cultivated in recent years in Sichuan Province
3茶树育种方法 3.1 系统选育 又叫单株选种,是根据育种目标,在选种材料中选出优良单株,并与标准种及原始群体种进行比较鉴定, 优良者培育成新品种繁殖推广.其方法是:初选一观察一复选一初步繁殖一品系比较试验一报请审定和繁育 推广.运用此方法选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品种和新品系.其代表性品种有:早白尖5号、名选131、名选213、 天府28号等.系统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种年限长,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20多年. 3.2杂交育种 遗传性不同的品种通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产生杂交后代,经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过程称茶树有性杂 交育种.其方法是:选择亲本一掌握时机,人工授粉一加强授粉后的管理一认真培育和选择一种子播种,然后 再按照育种目标认真进行单株选择和比较试验,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运用此方法我省也选育出一批又一批 的新品种和新品系,主要是红茶品种.其代表性品种有蜀永l号、2号等蜀永系列等.杂交育种同系统选育一 样,同样存在育种年限长,选育一个品种也需要20多年. 3.3生物技术育种 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为茶树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是细胞工程育种,包括原 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和细胞器改造.茶树组织培养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器官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 体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二是基因工程育种,在茶树方面,基因工程育种还处于基因组提纯、标记和鉴定阶 段,目前还未见茶树转基因成功的报道.利用基因工程育种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或提高茶叶中咖啡碱含 量、改善和提高茶叶品质、增强茶树抗逆境(包括抗强光、抗寒、抗病虫等)能力.我省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贵州科学 26卷 开始起步,还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人才引进的培养力度,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四川 茶业发展提供理论上和技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撑. 3.4辐射育种 原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蒋厚基等分别采用印钴 射线辐射茶树群体、单株种子和茶树枝条等,选择 人工突变植株,取得了辐射育种的突变植株和辐射育种的一些经验.此外,还初步探索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处 理获得变异的诱变育种倍数体育种等.
4 四川茶树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问题 4.1 品种结构不合理 从我省现有的茶树品种来看,主要是红茶品种、绿茶品种和红绿兼用品种,其中主要在茶业生产上大面 积推广的品种集中在少数,大部分茶叶品种在生产上推广面积不大,而且许多品种没有特色,制作红茶品质 般,制绿茶品质也不突出,因此导致我省现在加工生产面积最大的名优绿茶的品种只有2~3个,品种显得 十分单一.其它有特色的市场前景看好的比如高茶多酚含量的特异品种及高香绿茶品种缺乏. 4.2突破性良种稀缺 我省育成的茶树良种较多,虽然某些(主要是产量、早发)上超过了福鼎大白茶,但是真正全部经济性状 超过福鼎大白茶的几乎很少,主要是在品质上没有较大的突破.同时在四川的当家茶树良种中,引进品种福 选9号和福鼎大白茶面积和产量超过一半以上.真正属于四川原创性的且综合经济性状较好的大面积推广 的茶树良种更是微乎其微.具有特异型突破性的茶树良种基本上没有. 4.3育种手段单一 四川到目前为止选育的品种,主要是采用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育种技术研究 方面,近年来虽然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等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离实用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与全国 同行相比起步也较晚,成果也较少. 4.4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四川在茶叶常规育种方面成绩较为显著,但是在育种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极少,对茶树的遗传规律缺乏深 入研究,茶树育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3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