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癌CT及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26
多层螺旋CT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进展泌尿系统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超声检查虽然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率高、价格低廉等优势,但是结果判断容易受个人经验影响,同时检查过程中还存在容易受气体干扰、无法反映肾脏生理功能变化等不足[1]。
多层螺旋CT技术的出现,使得临床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效果获得了显著提升,相关研究证实B超和CT平扫虽然都能够显示不同部位的尿路结石,但CT平扫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明显升高[2]。
也有研究提出积极利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还可以用来对肾细胞癌进行不同亚型的诊断,从而为以及针对性选用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进而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预后水平[3]。
除此以外,CT还能够通过尿路造影技术实现膀胱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4]。
为进一步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以及为临床相关诊断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本研究特开展此次综述。
1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炎症疾病的诊断应用泌尿系统炎症的病因较多较复杂,因此单纯通过患者主诉或临床症状难以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诊断,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对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肾结核疾病,虽然超声检查能够反映肾结核散射回声情况从而对病灶组织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判断,但对于中、晚期肾结核患者的超声图像,其临床表现如肾盂扩张、积水、积脓等,容易与其他疾病所混淆。
当早期结核病灶仅累及肾皮质肾小球时,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病变继续发展侵袭髓质肾小管并破坏肾实质后,会在肾内形成微小病灶,此时肾结核CT 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可有钙化;当结核病灶侵入肾盏、肾盂时,CT图像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内围绕肾盂的体积较小的低密度影;当肾脏因病灶破坏以及钙化挛缩后会发展成为“肾自截”,CT图像可见肾脏斑点状、片状、弧状和肾形钙化。
丁云清等[5]在研究中提出临床对肾结核疾病进行诊断应当在B型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后者在平扫图像上可表现为肾内围绕肾盂分布的大小、形态不一,边缘不光整的低密度空洞,增强后囊状低密度影更为清晰,同时周边呈现环状增强,因此作者认为两者结合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输尿管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输尿管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输尿管结核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输尿管结核如何诊断鉴别,输尿管结核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输尿管结核常见检查:常见检查:静脉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脱落细胞检查、膀胱镜*一、检查血沉增快,尿液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有时可找到结核杆菌。
1、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或结核性结节,输尿管口周围明显。
2、IVU检查早期输尿管结核主要表现为输尿管扩张,粗细不一,边缘不规则,失去自然形态,有时呈串珠状。
晚期表现为挛缩而僵直,可有条索状钙化。
重度输尿管狭窄可造成患侧肾脏及输尿管不显影,逆行造影可显示输尿管病变情况。
3、CT检查只有大范围的连续扫描,才能显示输尿管中段和远端的狭窄,否则只能显示肾盂及输尿管的扩张。
对近端输尿管狭窄,CT在显示肾结核的同时,常能显示输尿管管壁增厚和管腔缩小。
CT还可以显示输尿管管壁的钙化,并与输尿管结石鉴别。
4、MRI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及输尿管狭窄处,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传统的IVU。
在肾结核的显示上,MRI较CT无明显的优势。
*以上是对于输尿管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输尿管结核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输尿管结核易混淆疾病。
*输尿管结核如何鉴别?:*一、鉴别1、输尿管肿瘤输尿管肿瘤中常见良性病变为输尿管息肉,恶性病变为输尿管癌。
与输尿管结核均引起病变以上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和肾功能减退。
输尿管肿瘤的特点是病人多以无痛性血尿就诊;排泄性及逆行性尿路造影,显示输尿管病变处有充盈缺损,病变以上输尿管扩张,其黏膜光滑,不像输尿管结核那样病变范围广泛,呈虫蚀状、串珠状改变。
输尿管可因积水而呈S样改变,但无僵直的表现;尿液中脱落细胞检查可阳性。
2、输尿管炎性狭窄由非特异性感染引起,多继发于肾盂肾炎、膀胱炎。
排泄性和逆行性尿路造影显示输尿管炎症部位局限性狭窄,狭窄部位以上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应加以鉴别。
泌尿系统CT检查检查过程泌尿系统CT检查检查过程:一、肾肾CT扫描无需特殊准备。
扫描范围上界应略高于肾上极,下迄肾下极,层厚1cm.,扫描12~14层面。
一般无需口服造影剂。
除怀疑肾结石及有造影剂过敏和肾功能不全时,一般均应常规行增强扫描。
采用团注法显示肾动、静脉及肾实质,效果较好。
肾盂一般于注造影剂后约2分钟显影。
MRI一般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或加矢状面,自旋回波T1W I,以显示解剖结构同时再作横断面T2WI,以判断病变性质。
肾在横断面CT图像上,呈边缘清楚、轮廓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
肾门部内陷,有肾动、静脉和输尿管进出。
平扫时,肾实质密度均一,不能分辨皮质与髓质,CT值为30~50Hu。
利尿作用强时,密度降低,仅约15Hu。
增强扫描,肾实质密度增高,CT值达80~120Hu。
肾盂与肾盏平扫时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密度明显增高。
肾盂大小不定。
输尿管平扫呈点状影,增强扫描密度高,易于辨认,肾筋膜在50%例可显影,呈横行细线状致密影,居肾之前后。
(一)肾肿瘤 CT对显示肾癌、肾盂癌相当准确。
还可确定肿瘤的大小、浸润的范围、邻近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因之有助于分期。
1.肾癌 CT平扫可见密度略低于或等于肾实质的肿块,有时为略高密度。
肿瘤边缘光滑或不整,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可突出于肾外。
肿瘤内部坏死或囊变为低密度区,钙化与出血则为高密度区。
增强扫描,在多血管性肿可见异常血管和肿瘤强化,注射后半分钟,肿瘤血管与强化消失,而肾实质强化,则肿瘤呈低密度。
少血管性癌则不强化。
2.肾盂癌 CT增强扫描显示肾盂内充盈缺损。
通过其CT值及形态可帮助除外新鲜血块、囊肿和结石等。
肿块浸润肾实质,则需与肾癌鉴别。
肿瘤常使肾窦变形并闭塞正常肾窦脂肪。
由于肿瘤可向输尿管或膀胱种植转移,CT扫描应包括输尿管及膀胱。
肿瘤内偶可见细小钙斑。
(二)肾囊肿 CT诊断肾囊肿相当可靠。
单纯肾囊肿在应用CT后,于生体发现率提高。
平扫可见肾包膜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水样密度的病灶,囊壁薄,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楚。
早期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误诊原因及对策作者:王毅敏张钧策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2期【关键词】早期原发性输尿管癌;误诊原因;对策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87-01输尿管癌发病率低,但是早期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因此,对早期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误诊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1 病历资料男,64岁,3年前因全程肉眼血尿2天来院就诊,在行B超、CT、IVU、MRU等影像学检查,均报告未见异常。
待血尿消失后行膀胱镜(窥胱)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血尿原因不明,以后3年间,血尿间歇性出现。
间隔时间为20天-3个月,持续时间3天-5天,因无腰痛等其它任何不适症状未来院复诊,近20天来出现腰部胀痛,于入院前1天来诊,查B超提示为膀胱内占位性改变右肾孟积液。
后经膀胱镜(窥胱)检查发现膀胱右管口区有4cmX4cm大乳头样肿瘤,取病理回报为移性细胞癌Ⅱ级。
术前误诊为膀胱肿瘤,右输尿管口梗阻,似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右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探查并诊断为右输尿管下段癌,与右髂外血管侵润固定,盆腔内转移,与直肠浸润不能手术切除,术后行放疗。
男,58岁,右侧腰部胀痛,伴全程肉眼血尿5天,查体:右肾区压痛,有叩击痛,经B 超检查报告为右肾盂积液,右输尿管下段有4cm-6cm长强回声光团,有声影,提示为右输尿管结石(石街),右肾盂积液。
后查输尿管下段CT平扫报告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
术前误诊为输尿管下段结石,似行右输尿管下段切开取石术。
术中探查见右输尿管内壁增厚,表面粗糙不光滑,管腔狭窄,管腔内有泥砂样结石充填,使管腔梗阻。
取术中冰冻切片回报为,右输尿管下段移行细胞癌Ⅲ级,术中确诊为右输尿管癌并发输尿管结石。
改变术式行右肾。
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
术后追问病史,在13个月前,7个月前曾出现过两次血尿,分别持续3天、5天,未重视,没有就诊。
2 误诊原因2.1 原发性输尿管癌在临床上较少见,据统计发病率仅占上尿路肿瘤的1%[1]。
原发性输尿管腺癌2例报告王桎仙陈瑞宝刘畅刘诗良冯春祥涂小磊曾晓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汉430030)原发性输尿管腺癌(primary ureteral adenocar-cinoma,PUAC)临床较为罕见,占泌尿系恶性肿瘤的比例小于1%,较其他非尿路上皮肿瘤少见,如原发性输尿管鳞癌(占输尿管肿瘤的比例<10%),多见于60 70岁的患者,45%的肿瘤位于输尿管下1/3处,40%合并泌尿系结石[1]。
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首诊困难,确诊需病理学检查。
2000年1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2例原发性输尿管腺癌患者,现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并复习文献资料。
1临床资料病例1,女,49岁,因“间断右侧腰腹部疼痛6个月”入院。
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无其他不适,未做特殊处理,症状一直未明显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泌尿系彩超和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提示: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伴肾积水。
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本院,门诊以“肾积水”收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科后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右侧输尿管下段梗阻,肿瘤可疑。
其他检验及检查无明显异常。
入院后3天行右侧输尿管探查术,术中见右侧输尿管下段约3.0cmˑ1.5cm的肿瘤,未见周围淋巴结肿大,后改为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输尿管腺癌,侵犯输尿管肌层,术后拒绝行后续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术后随访4年肿瘤无复发,后失访。
病例2,男,63岁,因“间断右侧腰腹部疼痛8个月余”入院。
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不适,性质为胀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时而伴有全程尿痛,无其他不适,给予抗炎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本科。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原发性乳头内陷多系乳头乳晕平滑肌发育不良,乳头下缺乏支持组织所致。
它将造成哺乳困难,乳头感染、糜烂、癌变;它还可以影响女性乳房整体美,重则导致心理障碍。
所以女性青春发育基本稳定后,施行校正术是必要的。
自从1879年,Kehrea 首次手术治疗乳头内陷以来,各种手术方式层出不穷。
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将局部皮下组织折叠填充乳头下组织缺损,以达到校正乳头内陷的目的;另一类是在内陷乳头的颈部收缩局部组织,以免乳头回缩。
[1]各种术式各有其长处及不足之处,用以选择校正各种不同程度的乳头内陷,既满足病人本身对外形美的要求,还要满足病人哺乳功能的要求。
因此术式的选择不仅仅决定于乳头内陷的程度,而是要根据多方因素综合考虑。
本组29只乳头选用“井”字缝合后即造成了乳头下方网状的丝线结构以支持乳头不下沉,再加之一个或两个“Z ”字成形,松解乳头侧方皮肤,收紧乳头基底部皮肤,从而加强了对乳头再度内陷的阻止作用。
而乳腺真皮瓣的填充则进一步去除了乳头下空虚及回缩的可能,从而达到了切口小、创伤小,畸形矫正满意,病人易于接受。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乳腺导管损伤小,极大限度的保存了乳腺的哺乳功能及乳头的感觉功能。
乳头内陷的原因是乳头基底部纤维牵引即导管短缩所致,本术式未松解破坏乳头基底的挛缩带,因而增加了术后复发的可能,因此术后乳头牵引功能锻炼就显得更重要。
本组重度畸形病例有3只乳头术后轻度回缩,其原因分析如下:①正常女性乳晕直径约30~35毫米,乳头高度约15~20毫米,乳头内陷病人乳头乳晕发育不良,乳晕直径多小于215厘米,乳头高度则不一,重度乳头内陷患者多在2~5毫米左右。
乳头及乳腺导管严重发育不良者,不行乳头导管切断及基底松解难达预期效果。
②病人乳晕太小,如采用多瓣法校正畸形会导致乳晕进一步缩小,且导管切断增加哺乳困难可能性。
在讲明病情后病员坚持施行“井”字局部缝合“Z ”字皮瓣校正术,术后部分乳头回缩,但完全校正了术前乳头如“井底之蛙”的现象,避免了发臭及乳头糜烂。
输尿管扩张ct诊断标准一、背景输尿管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功能是将肾脏制造的尿液输送到膀胱中。
如果输尿管受到损伤或阻塞,尿液就不能流经它,这就会导致输尿管扩张。
输尿管扩张可以是单侧性的,也可以是双侧性的。
它通常是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临床上,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患者的输尿管扩张情况。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通过大量的X射线图像来生成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在输尿管扩张的诊断中,CT扫描可以显示输尿管的大小、形状、位置和扩张程度等信息。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引起输尿管扩张的原因。
三、CT诊断标准输尿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基于CT扫描的结果。
CT图像可以用来评估输尿管的直径、形态和位置。
要准确地诊断输尿管扩张,必须准确测量输尿管的直径。
通常,输尿管的直径超过7mm被认为是扩张。
以下是标准的CT诊断标准:1.轻度扩张:输尿管直径在7-10mm之间。
除以上标准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1.双侧输尿管扩张: 双侧输尿管直径均增大,或者单侧输尿管明显扩张而另一侧输尿管轻度扩张。
2.输尿管不规则扩张: 输尿管部分节段扩张,伴有节段狭窄或扭曲。
3.输尿管双期CT扫描诊断: 双期CT扫描可用于在输尿管扩张的两个时间点评估输尿管扩张的程度和进展。
四、结论CT扫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来诊断输尿管扩张。
对于患有输尿管扩张的患者,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扩张的程度,并确定引起扩张的原因。
这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