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需情况和形势分析报告(doc 8页)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原因分析及建议措施近年来,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这一方面带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另一方面,需求量大于供电量也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断电、拉闸限电的现象普遍出现,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本文主要对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电力正常、稳定供电作出努力。
标签:电力供应;紧张原因;建议措施引言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持续增长,而全国电力供应形势越来越紧张,部分地区出现“电荒”现象,在用电高峰期、枯水期电力供应紧张,拉闸限电、错峰用电频繁出现,电力供需不平衡,不能满足用户正常、稳定的用电,严重的影响了用户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加强对电力供应紧张原因分析,及时的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措施,是电力供电系统在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影响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电力供应严重不平衡、电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下面主要就影响电力供电紧张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这对于满足电力供需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电力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电力供电应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导致对电力的需求迅速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对经济发展前瞻性预测失误,导致我国电力基础想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我国电力供电的发展,造成供需不平衡。
而造成我国电力供电紧张除了上述的客观因素以外,还有其它的原因,造成电力供电紧张。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电力建设滞后,供电能力有限,满足不了用电增长的速度。
首先,政府对电力供求平衡规划效率低,对电力需求预测性错误。
其次,我国电力体制市场化程度低,我国电力体制仍然是以国家垄断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电力市场需求不足,使供需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存在了矛盾。
再次,电力供需报告信息不透明,缺乏真实性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判定和决策的制定。
能源平衡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能源平衡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源的供需状况的统计分析。
通过能源平衡分析,可以了解能源资源的供应情况,消费需求的状况,从而为能源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依据。
本文将从能源平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入手,介绍能源平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
一、能源平衡数据的搜集1. 官方统计数据:政府部门会定期发布能源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能源供需数据,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供应量、消费量、库存量等信息。
2. 调查数据:有关调查机构、能源企业等会开展各类能源消费现状调查、能源供应现状调查、能源资源储量调查等活动,获取相关数据。
3. 企业报告:各个能源企业会根据自身产量、销售量等数据编制年度报告,这些数据也是能源平衡数据的重要来源。
4. 国际组织数据:国际能源署(IEA)、国际能源基金会(IEF)等国际组织也会发布有关各国和地区能源平衡的数据统计。
以上数据来源是能源平衡数据搜集的主要渠道,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数据,包括能源的产量、进口量、消费量、库存量等信息。
在搜集了各种能源数据之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能源平衡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能源类型分类:将各种能源按照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分类,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便后续的能源供需分析。
2. 能源供需关系:将各种能源的供应量和消费量按照时间、地区等因素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能源供需的时间序列数据。
3. 能源消费结构:将各种能源的消费结构进行整理,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家庭等各个领域的能源消费情况。
4. 能源产业链:对能源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等环节进行整理和归类,形成完整的能源产业链。
通过以上整理工作,能够形成清晰完整的能源平衡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1. 能源消费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找出长期和短期的波动规律,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电网建设与改造成为保障电力供应、提升供电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报告对XX年度电网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全面梳理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电网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电网建设情况1. 新建与改造(1)新增输电线路:本年度,共新建输电线路XX条,新增输电能力XX万千伏安。
(2)变电站建设:新建变电站XX座,改造变电站XX座,提升变电能力XX万千伏安。
(3)配电网改造:完成配电网改造项目XX个,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2. 投资情况本年度,电网建设投资总额XX亿元,其中输电线路投资XX亿元,变电站投资XX亿元,配电网改造投资XX亿元。
二、电网运行情况1. 供电可靠性本年度,供电可靠率达到XX%,较去年同期提高XX个百分点。
停电次数较去年同期减少XX%,停电时长较去年同期缩短XX%。
2. 电力负荷本年度,最高负荷达到XX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XX%。
其中,居民用电负荷增长XX%,工业用电负荷增长XX%,农业用电负荷增长XX%。
3. 电力损耗本年度,线损率较去年同期降低XX个百分点,降低电力损耗XX万千瓦时。
三、电网管理情况1. 电力市场建设本年度,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到XX%,较去年同期提高XX个百分点。
2. 电力安全管理(1)安全生产:本年度,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力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2)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电力信息化建设(1)智能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试点示范项目,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2)电力信息化平台:完善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电力调度、运维等业务效率。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地区电网建设滞后,供电能力不足。
(2)电力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环境有待优化。
(3)电力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 改进措施(1)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优化电网布局,提高供电能力。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愈发受到重视。
本报告旨在总结分析2023年度我国电力行业运行情况,全面评估年度用电总量、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特点,为电力行业政策制定和电力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二、年度用电总量及增长率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0.8%,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7.2%,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8.9%,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5.5%。
从全国范围来看,年度用电总量再创新高,展现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年度用电结构1. 产业结构:2023年,我国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最高,达到54.7%;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为26.3%,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为18.5%。
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持续增长。
2. 能源结构:在电力来源方面,2023年我国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分别为66.5%、20.3%、3.6%、6.5%、3.1%。
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逐年上升,体现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成果。
四、区域分布1. 东部地区:2023年,东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
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用电量较高,成为全国用电量最高的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
中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较快,部分省份用电量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新能源发电潜力巨大。
五、总结与展望2023年,我国电力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年度用电总量再创新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上升。
然而,电力供需仍存在一定压力,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
展望未来,我国电力行业将继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清洁能源发电力度,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分析作者:赵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6期摘要: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近十年以来,我国的电力供需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矛盾,并且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果想要给出解决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矛盾的有效方案,就必须要准确地把握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电力产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随着中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电业(电力投资公司、发电公司、电网公司等)在进行电力规划时,更加重视电力需求分析和预测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对如何提高电力需求分析与预测水平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从电力规划与投资的角度讲,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关系到规划方案的正确性以及投资及建设的效益。
1中国经济周期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分析所谓经济周期,亦叫做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意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经济周期是经济系统中固有的,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经济调控手段的介入,其周期持续的长短、产生的波幅以及出现周期谷点或峰点的时间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呈波浪性起伏变化的特点,不会因此而改变。
图1为我国1977—2005年间GDP的增长率变化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30年的时间里,共经历了5次经济周期。
由GDP的历史数据,还可以计算出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系数,在统计学里叫做离散系数,它为一个考核时段的标准差(反映数据变异性)与平均值的比值,该值越大,表明数据分散性大,即波动大。
在1979—2002年间,我国经济的波动系数为0.45,与1979年之前的1953—1988年的1.33相比,说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明显缓和,它同时也说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提高。
由表1可以看出:(1)在这5次经济周期中,每次周期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但出现4~5年的几率比较高。
浅谈海南电网2014年供需形势及对策摘要:文章对2014年海南电网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缓解供需紧张的有效对策。
通过联网线送电,保障一次能源供应,调整机组改造计划,挖掘非统调电源潜力等措施,可有效减少电力缺口,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但同时也给电网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从根本上缓解这种严重缺电局面,提前谋划建设主力电源才是缓解供需紧张的长远之计关键词:电源供需对策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海南省用电需求快速增长,但受到西南电厂等规划电源建设滞后,气源供应不足等原因的影响,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影响到海南省经济发展及电网的投资建设。
为此,本文对2014年海南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
1 电力需求预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极大的带动了海南省用电需求的增长,2012年全省用电增速位居全国第二,2013年统调最高负荷316万千瓦,增速13.2%。
2014年随着一批大项目的投产,全省电力需求仍将维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统调最大负荷将达到370万kw,同比增长16.9%。
2 供需形势分析相比用电需求增速,海南省电源建设明显滞后,2013年无主力机组计划,2014年下半年计划投产西南部电厂2×35万kW煤电机组,该投产时间已较规划投产时间滞后一年多。
至2014年7月(装机控制月),海南省统调装机435万kW。
由于太阳能等间歇性新能源比重较大、不可调节水电约占水电装机的50%、气源不足及受阻容量大、机组检修及脱硝改造等因素,全省可调出力仅270万kW,考虑到省内机组需提供18万kW的负荷备用,联网线提供35万kW事故备用,则2014年最大电力缺口将达到120万kW,特别是3~7月将出现长时间严重甚至特别严重缺电的严峻局面。
2014年海南省逐月电力供需平衡情况详见表1。
备注:电力缺口在用电需求的5%以下、5%~10%、10%~20%和20%以上,分别属于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缺电。
2014年供电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6月目录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 (5)1、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5)(1)国家能源局及其下属机构 (5)(2)国家发改委及其下属机构 (6)(3)中电联 (6)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7)二、主要产业政策 (9)1、电力体制改革 (9)(1)厂网分开 (10)(2)主辅分离 (10)(3)输配分开 (11)(4)竞价上网 (11)(5)大用户直供电 (12)(6)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12)2、电价政策 (13)(1)电价管理体制 (13)(2)电价法律法规体系 (13)(3)电价机制 (14)①上网电价 (14)②输配电价 (15)③销售电价 (15)(4)具体电价政策 (17)①大用户直供电价 (17)②标杆上网电价 (17)③电煤市场化改革 (18)④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 (18)⑤脱硫电价政策 (18)⑥差别电价政策 (19)⑦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20)3、环境保护政策及标准 (20)4、电力安全政策 (21)三、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21)四、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及其市场份额 (22)1、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22)2、地方供电企业 (23)(1)地方供电企业基本情况 (23)(2)地方供电企业体制改革 (23)五、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24)1、政策壁垒 (24)2、资金壁垒 (24)3、技术壁垒 (25)六、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25)1、全国电力市场规模 (25)2、全国电力需求情况 (26)3、全国电力供给情况 (27)4、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分析 (27)七、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8)1、行业利润水平现状 (28)(1)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利润水平 (28)(2)电力供应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利润水平 (29)2、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 (29)(1)电力供应行业规模不断增加,有利于提高行业利润规模 (29)(2)电力供应行业利润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 (30)(3)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电力供应行业利润水平 (30)(4)电力体制改革有利于供电企业利润水平的提升 (30)八、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31)1、有利因素 (31)(1)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电力供应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2)电力体制改革促进电力供应行业健康发展 (32)(3)国家政策支持 (32)2、不利因素 (33)(1)非市场化的电价制约供电行业的盈利能力 (33)(2)节能减排政策可能使电力需求增速放缓 (33)九、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34)1、行业技术水平 (34)(1)电网输电能力技术 (34)(2)全国联网技术 (34)(3)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 (34)(4)变电站集成技术 (35)(5)电网稳定、经济运行技术 (35)(6)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35)(7)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35)(8)电力市场技术 (36)2、行业技术特点 (36)十、行业经营模式 (37)十一、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 (38)1、周期性 (38)2、区域性 (38)3、季节性 (38)十二、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系 (39)1、本行业的上、下游行业 (39)2、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39)(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39)(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40)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主要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三个环节。
吉林省电力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肖辉旭;苗倩;刘曦;张营【摘要】为准确把握吉林省用电需求变化趋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深入分析2016年经济发展现状及电力供需状况,对201 7年电力供需状况进行预测,并对吉林省用电需求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提出扩大公司营销市场规模,推进电力市场发展;加快特高压建设,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期刊名称】《吉林电力》【年(卷),期】2017(045)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电力市场;负荷预测;电力供需;经济分析【作者】肖辉旭;苗倩;刘曦;张营【作者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 130021;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春 130061;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春130061;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春 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15.1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经过一段时期的调结构、去产能,稳增长、促发展,吉林省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上半年工业经济增速企稳回升,调整结构步伐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改善,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十三五”期间整体发展奠定了基调。
适时的对全社会用电量、电力负荷与电源发展做出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吉林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态势稳中趋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上半年,吉林省实现生产总值5 604.85×108元(文中经济数据均系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69×108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 111×108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 196.16×108元,增长8.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5.31%、55.51%、39.1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升,外贸进出口额降幅收窄,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
2014-2015年电力行业
分析报告
2014年12月
目录
一、电力供需分析:供需整体宽松 (3)
1、需求:经济下行和低温因素叠加影响,用电量持续低迷 (3)
2、供给:电力装机增速趋缓,装机清洁化大势所趋,电源投资向清洁能源倾
斜 (4)
3、供需:电力供需呈现宽松格局 (6)
二、电力体制改革:利好优质火电、中小水电、小电网和新能源 (7)
1、国际电改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成效不一 (7)
2、国内电改回顾:进一步推动电改的时机已成熟 (8)
3、新一轮电改基本思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 (9)
(1)管住中间:核定输配电价,改变电网盈利模式 (10)
(2)放开两头:发售电 (11)
4、优质火电、中小水电、小电网、新能源受益电改 (11)
三、火电行业分析 (13)
1、煤价单边下行,火电盈利屡创历史新高 (13)
2、燃煤火电电价调整到位,未来继续大幅调整概率不大 (16)
四、水电行业分析 (17)
1、来水偏丰、大中型水电持续投产,水电利润大增 (17)
2、大中型项目新投产规模有所降低,“十三五”仍有不小空间 (18)
3、水电享成本优势,价值有待重估 (19)
五、主要风险 (20)。
2025年电力安全个人工作总结样本一、工作背景和任务分析____年是电力安全工作的关键一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我作为电力安全工作的从业者,深感责任重大,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又要推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年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1.开展电力设施的巡视检查工作。
通过对电力设施的巡视检查,全面了解设施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
2.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加强对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电力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促进电力安全生产达标达优。
3.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安全监督检查。
针对重点行业和地区,密切关注安全风险,加强对电力设施和电力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防范和化解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工作。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预案制定和演练,及时响应和处理电力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二、工作成果与亮点1.在电力设施的巡视检查工作中,全面发现并及时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
2.在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加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
3.加强了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针对石油、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风险,有效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了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工作。
制定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在事故处理方面,及时响应和处理了多起电力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事故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开展电力安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人力不足和资源短缺问题。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有时无法及时跟进整改工作,造成了安全隐患的积压;对于一些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安全检查力度还不够,导致安全风险的发生。
2.安全培训和宣传工作效果不佳。
尽管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座谈会,但部分电力从业人员对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2006年电力供需情况和2007年形势分析报告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明显缓解。电监会和电力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电力监管、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与供应的指示精神,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圆满完成全年电力生产和供应任务,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和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用电需求。
一、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电力供需基本情况 1.电力生产情况。全国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其中,水电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4.70%,同比增长5.1%;火电发电量2357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3.17%,同比增长15.3%;核电发电量54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同比增长2.4%。分地区看,发电量同比超过20%的省份依次为:内蒙(33%)、青海(25.6%)、贵州(23.6%)、云南(23.4%)、浙江(20.8%)、江苏(20.2%)。
2.电力消费情况。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增幅比2005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1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千瓦时和170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和15.4%,轻、重工业增幅比2005年分别上升1.87和下降0.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 3.电力安全生产情况。全国发生电力人身死亡事故48起,死亡106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死亡人数减少7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死亡事故13起,死亡17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死亡人数减少4人;电力基建人身死亡事故35起,死亡89人,失踪3人,同比事故起数相同,死亡人数减少3人,失踪人数增加3人。2006年重大人身死亡事故15起,死亡68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1起,死亡人数增加2人。
2006年,全国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的起数大幅度下降,其中,电网事故48起,和去年同比减少26起;设备事故238起,和去年同比减少189起。
(二)主要特点 1.电力供需形势明显缓解。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电力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供需形势明显缓解,电力缺口显著减少,缺电范围明显减小,缺电程度明显减轻,拉限电条数不足上年的4%,区域性、时段性特征明显。全国最大电力缺口约1100万千瓦(出现在8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最大电力缺口为772万千瓦,当日转移负荷702万千瓦。公司系统累计拉电1.54万条次,拉电累计少供电量1.55亿千瓦时,分别仅为去年同期的3.55%和3.56%。
由于装机容量的大幅扩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较2005年大幅回落。2006年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221小时,同比降低203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3434小时,同比降低230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5633小时,同比降低233小时;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7774小时,同比增加19小时。
2.工业用电仍然是拉动电力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06年,全国工业用电量为21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1%,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量增速分别比2005年提高1.81%和下降0.14%。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仍然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也明显高于轻工业用电量增速。
3.电力建设速度惊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电装机达到一亿千瓦用了38年,而2006年一年时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就超过一亿千瓦,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2006年全国新增投运的发电装机10117万千瓦,其中水电971万千瓦,火电9048万千瓦,风电92万千瓦;新增投运的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51万公里,新增投运的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5531万千伏安。
4.电力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2006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117万千瓦,其中水电1092万千瓦,占10.81%;火电8913万千瓦,占88.20%,比重不降反升;核电100万千瓦,占0.99%。在电源结构中小火电机组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全国平均单机容量不足7万千瓦,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接近30%。
二、2007年供需形势的预测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们对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作以下基本判断:预计全国发电量增长1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六大区域电网供需基本平衡,个别地区和部分省(区、市)电网电量出现富余,但时段性、季节性矛盾仍然存在。
在电力供应方面,预计2007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9000万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超过7亿千瓦,煤炭供应相对充足,如果来水状况比较稳定,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在电力需求方面,如果宏观调控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和经济调度政策能得到较好的落实,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遏止,电源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全国电力的需求将不会有太大的波动,预计全国用电量将接近31200亿千瓦时,用电增速将达到11%左右。
分地区来看,全国各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略有富余。其中,华中、西北地区总体电力富余,东北、华北、华东、南方区域基本实现平衡。局部地区受来水、电煤供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仍可能出现短时供需紧张。安徽、河南、江苏、内蒙等部分地区富余容量较多。
分季节来看,今年春天,六大区域电网除南方电网供应偏紧外,其他电网供需总体平衡;夏季,预计华东、华北电网最大用电负荷都将超过1亿千瓦,上海、浙江用电高峰紧张,需加强网省间调剂和需求侧管理;秋季用电负荷不高,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冬季,华北、西北和东北用电负荷高于夏季,而且华东、南方等电网近年冬季用电负荷增速较快,来水情况对这些地区电力供需带来不确定影响。
三、当前电力工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电力安全生产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影响电力安全生产的诸多不利因素和一些问题将逐步显现出来,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大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厂网分开后,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厂网矛盾增多,厂网协调难度加大,特别是对涉网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二是电力安全技术标准滞后问题。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政府对电力标准化管理的职能弱化,电力技术标准修订滞后,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力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三是电力建设施工安全问题。近年来,电力发展速度较快,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电力基建施工力量不能完全满足建设需求,农民工大量进入电力基建行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电力基建发展的需要。四是煤矿等重要用户供用电安全问题。部分供电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供用电服务行为还有待规范。
(二)电力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但电力工业运行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问题没有明显改善,电力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比重过高,成为制约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燃煤机组中,单机10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达1.15亿千瓦,每年消耗原煤4亿多吨,排放二氧化硫540万吨。去年上半年,电力行业累计耗煤53547万吨,同比增长8.27%;发电厂用电和供电线路损失电量已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3%,供电煤耗及各环节的节能降耗潜力很大。仅去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70万吨,同比增长4.2%。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0%~90%,电力又是用煤大户,电力行业减少污染排放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跨地区电能交易机制尚需完善 一是电能交易透明度不高。目前跨地区电能交易主体基本上是各相互关联的电网企业,交易电量由电网企业之间协调确定,发电企业对交易情况不够了解。二是电价机制问题比较突出。跨地区送电价格大部分由电网公司主导测算,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有的地方为了让送电价格对外具有竞争力,降低本地区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发电企业意见较大。三是省间交易壁垒重新显现。在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供需形势缓和的情况下,各省从自身利益考虑,省间交易壁垒重新显现。电价高的省宁愿用高价从外省购煤发电,也不愿买入外省低价电,电价低的省有的找不到外送途径,有的保护本省低价资源不愿外送,宁愿将本省低价电用来扶持本省一些“高能耗”企业,也不愿对外送电。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电力安全监管,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建立和完善电力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督促电力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联合防事故演习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并完善新形势下的电力安全监管组织和专家体系。强化电力建设施工、大坝运行安全、电力可靠性工作。通过各方面努力,杜绝重大以上人身伤亡、电网大面积停电和电厂垮坝事故的发生,防止重大以上环境污染、主设备严重损坏和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事故的发生,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快市场化改革,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 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施经济调度、节能调度。力求电网在供电成本最低或者发电能源消耗率及网损率最小的条件下运行,充分合理利用一次能源,确保电力安全、优质、经济运行。认真做好电力行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加大对调度机构执行调度规则和调度政策的监管,定期公布发电机组能耗情况和污染排放情况,修订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电网调度规则,制订发电权交易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发电企业开展发电权交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研究制定电力工业定额标准,加强对规则、标准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宏观调控,加快电力结构调整步伐,坚决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