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9.28 KB
- 文档页数:4
《新型聚合离子液体基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一、引言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工具,其设计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基于新型聚合离子液体的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及其应用。
二、新型聚合离子液体基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1. 材料选择本研究所用的主要材料包括聚合离子液体、乙酰胆碱酯酶以及导电基底等。
其中,聚合离子液体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热稳定性、宽液态范围以及良好的导电性等,成为传感器设计的关键材料。
2. 设计原理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设计基于聚合离子液体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物亲和性,以及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作用。
在导电基底上,通过将聚合离子液体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一种生物兼容性良好的复合材料。
当底物存在时,酶催化底物产生电流信号,通过测量电流变化,实现对底物的检测。
3. 制备过程传感器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导电基底的处理、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与涂覆、以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固定等步骤。
首先,对导电基底进行清洗和预处理,以提高其生物兼容性。
然后,制备聚合离子液体并涂覆在基底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最后,将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在薄膜上,形成生物识别元件。
三、新型聚合离子液体基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含量,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此外,还可以用于监测药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为药物研发和药效评估提供有力工具。
2. 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由于聚合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例如,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3. 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生物反应和电化学原理的新型传感器,它能够通过感受生物分子的电信号变化,实现对生物系统的检测和监测,具有高灵敏度、高专一性和高精度等特点。
目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中,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研究方向。
1. 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基于电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的耦合,通过在电极表面修饰上生物分子,如酶、抗体、核酸等,当分子与目标分子结合时,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由此就可以检测出目标物质的存在及其浓度等参数。
根据传感电流的来源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以分为阻抗型传感器和容抗型传感器两种类型。
2.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目前已经有多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被用于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方面的快速检测。
此外,在生物制药领域和生物安全领域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目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灵敏度、专一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借助于新型的纳米材料、分子印迹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来改进和提升其性能。
同时,随着生物信息学、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会走向可穿戴、远程监测等领域,成为生态智能监测和预警的一种新技术手段。
4. 结语随着生物技术的飞跃发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和监测手段,它具有着高灵敏度、高专一性和高精度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应该加强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性能,为人类的健康及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等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行业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应用。
下面就介绍一下分子印迹技术的有关知识。
一、分子印迹技术理论1.1分子印迹技术概念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P)是指为获得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1.2实现分子印迹技术的步骤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 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2) 选择适当的交联剂,与功能单体在致孔剂的存在下互相交联起来形成聚合物, 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特定的空间取向上固定下来。
(3)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
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 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
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 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1.3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 分子印迹技术可分为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织两种基本方法。
分子自组装法(self-assembling)又称非共价法,是由瑞典的Mosbach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的。
在此方法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自发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经交联聚合后这种作用保存下来。
常用的非共价键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电荷转移、金属配位键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以氢键应用最多。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制备及分析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材料,通过特定分子与功能单体聚合而成。
该材料具有高度的分子识别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可以高效、准确地鉴别和分离目标分子。
由于其独特的分子识别特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新兴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特别是,传统的制备方法需要大量的试验和优化,而且制备过程的控制难度大,导致制备出的材料的性能短板较多。
因此,探索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和分析应用技术,对于提高其制备效率和性能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在分析应用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通过阴离子聚合技术,采用新型的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形成模板复合物。
2. 在模板复合物的基础上,采用电化学聚合方法进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利用分子内部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共价键交联,制备出高度分子识别的聚合物材料。
3. 利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其性能和分子识别特性。
4. 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离子分离和提取等领域,研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化。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试剂的制备、进口仪器的操作、样品制备和分析处理等步骤。
三、研究进展和预期成果目前,本研究已经初步制备出了一些新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并进行了性能表征和分析。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阴离子聚合技术和电化学聚合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度分子识别特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制备方法的一些问题。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 确定一种新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并进行优化。
2. 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和分子识别特性,对其在离子分离和提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和优化。
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的开题报告1. 引言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检测工具,可以通过检测反应物与特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准确地分析其浓度或存在的状态。
其中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分子识别方法,可以选择性地识别目标分子,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再生性等优点,是制备化学传感器的重要手段。
大黄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针对大黄素分子的检测,研制一种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大黄素的高度特异性识别和快速检测。
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工艺,并考察该传感器的检测性能、选择性和灵敏度,为大黄素的检测提供一种有效、便捷、快速的方法。
3. 研究内容(1) 挑选大黄素作为模板分子,并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
(2) 通过电化学沉积技术,在经过适当修饰的电极表面上,制备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
(3) 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和传感器的表征和表面性质进行分析。
(4) 考察该传感器的检测性能、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与其他已有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传感器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4. 研究意义传统的大黄素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样品预处理繁琐、检测时间长、准确性差等。
相比之下,大黄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时间短、检测结果准确、大黄素检测的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为大黄素的检测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本文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5. 参考文献[1] Zhao Y, Pan L, Xie 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lkaloids in Sophora flavescens Ait.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3, 778: 49-56.[2] Deng C, Liu A, He X, et al.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film Modified Graphene Oxide/Gold Nanoparticle Modified Electrode for Voltammetric Sensing of Chrysoidin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9): 5709-5716.[3] Qi R, An X, Lv X, et al. Synthesi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on Magnetic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urfac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2): 960-966.[4] Xu L, Xu D, Du Y, et 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Electropolymer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Serum Haptoglob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5): 2949-2956.。
基于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探讨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稳定性等优点,在分析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基于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及展望。
第一部分: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液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表面修饰法等。
溶液聚合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通过溶液聚合反应将其聚合成聚合物颗粒;然后,在聚合物表面引入量子点,使得量子点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紧密结合。
原位聚合法是指直接在量子点表面进行聚合反应,将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直接聚合在量子点表面,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表面修饰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制备方法,通过表面修饰技术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与量子点进行结合,获得功能性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
1. 生物传感器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生物识别元素引入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制备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利用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量子点,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等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2. 药物检测3. 环境监测4. 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安全领域,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引入食品中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分子模板,制备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量子点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利用具有有毒化学物质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量子点,在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有害物质等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纳米材料检测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电
化学传感器研究的开题报告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是开发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结合纳米材料检测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电化学传感器。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是一类能够干扰生物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物质,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生殖系统异常、甲状腺功能受损、免疫系统异常等等。
因此,开发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检测方法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识别元件,通过特异性的结合作用与目标物质产生亲和性,并选择纳米材料制备传感器电极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探究不同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及溶剂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以提高MIP的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
2.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器电极材料,如金、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通过改变其形态和表面化学性质,增加传感器对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响应特性。
3.开发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建立分析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并进行传感器性能评估。
4.利用该电化学传感器对水样、土壤样等不同之处的样品进行测试,并与其他传感器与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传感器来监测环境污染,并为环保及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药物分析中的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和生物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1. 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优势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将目标分子的分子结构信息固定在聚合物中,并通过特定的识别元素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检测。
具体的工作原理包括: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目标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和检测等。
与传统的生物传感器相比,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具有以下优势:(1)高选择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根据目标分子的分子结构选择性地识别,从而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检测。
(2)高灵敏性: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目标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以实现对低浓度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3)良好的稳定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可以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稳定的检测。
2. 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案例2.1 药物质量控制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在药物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备特定药物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应用于药物样品的分析检测中,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检测。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检测中药品牛黄中的雌激素类物质,实现了对雌激素类物质的高效筛查和定量分析。
2.2 药物残留检测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药物残留检测非常重要。
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结合了分子印迹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中药物残留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检测。
例如,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光学传感器用于苯磺酸类药物的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苯磺酸类药物的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电聚合制备三聚氰胺分子印迹QCM传感器薄膜及其表征研究作者:张孝刚,台红杏,田艳丽,朱秋劲,胡萍来源:《肉类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通过研究得出,在聚合电压U为0~1.6V、聚合段数为22、模板三聚氰胺(MEL)浓度为4mmol/L、单体甲基丙烯酸(MAA)浓度为10mmol/L、成膜剂邻苯二胺(o-PD)浓度为18mmol/L条件下,以pH 8.0的BR缓冲液作为溶剂和电解液,用电聚合方法,直接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传感器电极上修饰的分子印迹薄膜,其对目标分子MEL具有良好的频率表征效果,频移值为59Hz。
通过相同3个修饰电极的频率表征变化来看,电极对目标分子的识别表征极不稳定。
这与手动进样方式、环境较大噪声和电极本身差异密切相关,难以建立对目标分子的标准曲线(r=0.966)实现准确定量分析。
关键词: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膜;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电聚合Electropolymerization for Preparation of Melamine Molecularly Imprinted QCM Sensor Membrane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ZHANG Xiao-gang,TAI Hong-xing,TIAN Yan-li,ZHU Qiu-jin*,HU Ping(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Products Store and Processing of Guizhou Provinc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for direct modification of QCM sensor electrode was prepared by electropolymerization using BR buffer (pH 8.0) as the solvent and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0–1.6 V, 22, 4 mmol/L, 10 mmol/L and 18 mmol/L for polymerization voltage, the number of polymeric segments, template (melamine, MEL)concentration, monomer (methacrylic acid, MAA) concentration and o-PD (film-forming agent)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The prepared membrane had good performance for frequency characterization of MEL with frequency shift of 59 Hz. Three replicates of the modified QCM sensor electrode showed variations in frequency characterization, suggesting its very poor stability, which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manual sampling, the high leve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and the electrode itself. As a result, it is hard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curve for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melamine.Key words:melamine (MEL);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MIM);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sensor;electro-polymerization中图分类号:O6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1-0011-06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是以石英晶体为换能元件,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将待测物质的质量信号转换成频率信号输出,从而实现质量、浓度等检测的仪器。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环境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如何高效、快速地检测并识别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认识下,分子印迹技术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物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模板分子表面刻蚀的特异性识别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通过高分子化学方法将目标分子包裹在高分子材料中,待高分子材料凝固形成后,再将目标分子用一定的方法从高分子材料中取出,形成与目标分子相互匹配的微孔结构。
由于高分子材料中形成了与目标分子相互匹配的微孔结构,因此能够通过特定的识别机制选择性地吸附目标分子。
由此可见,分子印迹技术的特异性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的微孔结构与目标分子的互补性。
二、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污染物质浓度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高度特异性的吸附材料,可以高效、精确地检测特定污染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例如,在土壤中检测六六六等农药残留物的浓度时,使用六六六作为模板分子,制备出高度特异性的吸附材料,能够使检测的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2、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种类复杂、难以完全检测。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高度特异性的吸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高效地选择性吸附目标污染物质,从而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检测与监测。
3、用于制备传感器分子印迹技术不仅可以制备出高度特异性的吸附材料,还可以制备出高度特异性的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目标污染物质的存在和浓度,并与计算机联通,实现快速和高效的污染物识别和分析。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点与局限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高度特异性、特异性和灵敏性等。
但是,分子印迹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制备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废弃物的处理等。
基于电聚合技术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
作为传感器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在近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在电化学转换器表面的固定化方法有涂膜法、原位引发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其中电化学聚合法因具有制备简单、膜厚可控、膜与电极附着力强、重现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非常有潜力的制备方法。
本研究采用电化学聚合技术,分别基于分子间力和共价键力构建了五种新型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基于分子间力的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是以含有双官能团的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分子量相当但含羟基个数不同的三氯生、己烯雌酚、沙丁胺醇为模板分子,探讨分子中羟基的个数对于印迹效应的影响;此外,为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于电极表面引入纳米材料,采用对比实验证实了碳纳米管的增敏效应。
基于共价键力的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是以含有双官能团的间氨基苯硼酸为单体,以邻二醇类物质多巴胺为模板,构建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新型传感器。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 1. 综述了基于电化学聚合技术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主要研究现状,对电聚合膜制备过程中单体的选择、模板的去除以及电聚合分子印迹膜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对其不足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2. 以具有双官能团的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含一个羟基的三氯生为模板,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电聚合法制备了三氯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用
QCM( QuartzCrystal Microbalance )技术测量了膜的厚度,测定的膜厚为纳米级。
探索了聚合介质、聚合电位、聚合扫描圈数、模板去除方式对印迹电极性能的影响。
三氯生分子含一个羟基官能团,与聚合物骨架的氢键力较弱,模板容易
被洗脱,用0.10mol/L NaOH 溶液洗脱10min 时即可去除模板。
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印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以铁氰化钾溶液为电化学探针,采用间接分析法对三氯生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 2.0
x 10<sup>-7v/supxsup>3</sup>.0 x 10<sup>-6</sup>mol/L,检测限为8.0 x
10<sup>-8</sup>mol/L 。
相对于裸电极,该传感器对结构类似物有良好的选择性。
3. 为进一步验证邻苯二胺作为电聚合分子印迹单体的广泛适应性,以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含两个羟
基的己烯雌酚为模板,基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己烯
雌酚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当聚合介质为PBS缓冲溶液(pH7.2)、聚合电位为0<sup>0</sup>.8V、聚合圈数为20 时,可制得性能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己烯雌酚含有两个羟基,与聚合物骨架的氢键力较强,相对于三氯生印迹的传感器,模板的洗脱较困难,但同时在聚合物膜中产生的印迹点也增多,线性范围相应变宽。
将含模板的聚合物电极于50%勺乙醇水溶液浸泡10min时可去除模板。
以铁氰化钾溶液为电化学探针,采用间接分析法对己烯雌酚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
1.0x 10<sup>-7</sup><sup>5</sup>.1 x10<sup>-6</sup>mol/L ,检测限为3.0 x 10<sup>-8</sup>mol/L 。
该印迹电极对结构类似物质选择性良好。
4. 为提高电聚合分子印迹传感器的
灵敏度,在采用电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之前,先于电极表面修饰碳纳米材料层,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高导电性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为验证纳米材料的增敏效果,首先以三氯生为模板,以邻苯二胺为单体,以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电聚合技术,在碳纳米管修饰玻
碳电极表面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对比试验表明,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显著的增敏效应。
在此基础上,以沙丁胺醇为模板分子,以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沙丁胺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相对于三氯生和己烯雌酚,含有三个羟基的沙丁胺醇与单体间的氢键结合力最大,洗脱困难,需采用电化学法去除模板,但同时嵌入聚合物膜中的印迹点增多,线性范围显著拓宽。
采用线性溶出伏安法对沙丁胺醇进行测试,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与沙丁胺醇的浓度在 2.0 x 10<sup>-7v/supxsup>5</sup>.0 x 10<sup>-5</sup>mol/L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0 x 10<sup>-8</sup>mol/L。
实验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在碳纳米管修饰的印迹电极上的响应显著大于没有修饰碳纳米管层的印迹电极。
印迹电极对沙丁胺醇有特异选择性,对共存物质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5. 为进一步增强印迹传感器的选择性,以间氨基苯硼酸为单体,多巴胺为模板,基于间氨基苯硼酸和邻二羟基类物质多巴胺间的可逆共价键合作用,采用电聚合技术构建了共价键型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采用循环伏安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印迹电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对印迹电极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
当聚合介质为PBS容液(pH7.0)、聚合电位为0<sup>1</sup>.2V、扫描圈数为20 圈时制备的印迹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分子识别性。
将含模板的电极于0.50mol/L H2SO4溶液中在0<sup>1</sup>.5V循环扫描10圈,可去除模板。
多巴胺在印迹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
0<sup>6</sup>.0 x10<sup>-5</sup>mol/L ,检测限为5.0x
10<sup>-8</sup>mol/L 。
制备的印迹电极对多巴胺呈现良好选择性,
当溶液中含有等量的多巴胺和抗坏血酸时,抗坏血酸不干扰多巴胺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