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67.09 KB
- 文档页数:2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本病又称传染性喘泻病,俗称“三周病”,是一种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仅发生于雏番鸭的以腹泻、喘气、软脚为主要症状,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l)病原。
本病病原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番鸭细小病毒。
可在番鸭胚中增殖,并能致死10-12日龄鸭胚,也能在鸭胚原代细胞中增殖,且病毒滴度很高。
本病毒对紫外线照射敏感,但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酸、热均不敏感。
不能凝集哺乳动物、禽类和人类的红细胞。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8-18日龄的雏番鸭。
一般4-5日龄初见发病,10日龄左右达到高峰,以后逐日减少,20日龄以后表现为零星发病。
偶尔在30日龄的番鸭也见发病,但死亡率较低,病鸭往往生长发育不良。
其自然感染死亡率为300/-80%,最高达100%。
该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我国南方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易发生本病。
康复鸭长期带毒,是主要传染源。
病毒也可污染种蛋,引起传播。
本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污染物经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3)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6天,最短2天。
病程随日龄的不同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6日龄的病雏多为最急性型,多数病例不表现早期症状,仅数小时即衰竭,倒地死亡,有的临死前两脚乱划,头颈向一侧扭曲。
7-21日龄的病例一般为急性型,病雏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羽毛蓬松、直立,两翅下垂,两脚无力。
有不同
1。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防治措施文章摘要: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或喘泻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专一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本病多流行于饲养番鸭较多的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或喘泻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专一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本病多流行于饲养番鸭较多的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雏番鸭发病,7~35日龄为该病的易感日龄,尤以7~20日龄最易感。
一般发病的死亡高峰在10~18日龄,自然感染该病的3周龄内雏番鸭群的发病率为27%~62%,而病死率为22%~43%,且随着日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也随之下降。
病愈鸭大多成为僵鸭。
人工感染试验表明经肌肉、皮下、腹腔、滴鼻和口服等各种途径都可引起雏番鸭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本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怕冷;腹泻,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常黏附于肛周羽毛;软脚,行走不便,喜蹲伏;多数病鸭呼吸困难,甩头流鼻涕,严重时张口呼吸或喘气。
病后期喙发绀,喘气频繁,最后衰竭而死。
病程一般2~5天,有的达1周以上。
少数耐过的雏番鸭成为生长不良的僵鸭,个体小、明显消瘦。
3.剖检病变病死雏番鸭的病变主要为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灰白色的坏死点;肝稍肿大,胆囊胀大;少数病例脾脏肿大,充血;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呈淡白色或灰黄色;肾脏呈暗红色或灰白色,似煮熟样;其他脏器未见明显变化。
4.诊断该病可根据其流行病学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应用实验室手段。
在临诊上该病易与雏番鸭小鹅瘟、雏番鸭流感、雏番鸭出血症、雏番鸭肝炎等相混淆,需根据各病的临诊特征加以鉴别。
5.防治方法除保持孵坊的清洁卫生和加强雏番鸭饲养管理外,预防该病最重要的措施为免疫接种。
番鸭细小病毒特效药番鸭细小病由细小病毒引起,是雏番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肠炎、胰脏呈点状坏死,以3周龄内的雏番鸭多发,最早是3日龄发病。
病鸭张口呼吸、喘气,消瘦、拒食、蹲伏,十二指肠内容物呈松散栓子状,表层有脱落的黏膜附着。
1日龄用番鸭二联苗每羽皮下注射1头份。
发病鸭每羽肌肉注射番鸭二联高免血清1~2毫升,可适当加入氨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抗菌类药以防继发感染。
特点:治疗小鹅瘟、鹅副黏、鸭瘟、鸭流感、鸭副粘、番鸭细小病毒等混合感染,一针治愈。
【商品名】鸭毒抗(北京国浩高科)--番鸭细小病毒特效药【主要成份】维生素C(载体为鸭同源精制血清抗体)【药理作用】本品是用引起鸭瘟、鸭流感、鸭副粘、番鸭细小病毒等病毒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鸭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收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
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以及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 作用,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症】本品对鸭瘟、鸭流感、鸭副粘、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鹅副黏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有特效。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1ml/kg,预防量减半。
【注意事项】1、注射:本品打开后应在24小时内用完,勿与活疫苗同时使用。
2、若有细菌混合感染,应配合抗生素同时使用。
【包装】250ml/瓶×30瓶/件【贮藏】避光,阴凉处常温可保存6个月,冷藏时间更长,可保存1-2年。
建议冷藏保存。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番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感染病禽可引起高度的死亡率,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为DHAV,属于皮肤黏膜T细胞淋巴瘤毒科(Picornaviridae)的鸟细小病毒属(Avihepatovirus)。
该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感染番鸭后,病毒首先在消化系统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各个器官。
病毒主要攻击肝脏,导致炎症和坏死,进一步引起肝功能损伤。
二、临床症状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 急性高热:患病番鸭体温急剧上升,可达40-41℃。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病番鸭食欲减退,出现厌食、嗜睡和胁腹膨胀。
3. 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感染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短暂的抽搐、战栗、羽毛不整和行动迟缓。
4. 肝脏病变:患病番鸭肝脏肿大,肝组织出现充血、坏死和出血灶。
5. 粪便改变:患病番鸭的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黄绿色。
三、诊断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辅以实验室检测。
1. 病死鸭的病变分析:对死亡番鸭的病理解剖可以观察到肝脏肿大、出血、坏死和充血等病变。
2. 病理学检查:对患病番鸭的肝脏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发现肝细胞核内包涵体(称为ABB状物)可以进一步确诊。
3.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对病死鸭体内的肝脏或肠道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可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法(IF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毒的存在。
四、治疗番鸭细小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该病的传染性极强,防控更为重要。
对于感染的番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1. 隔离患病鸭:将患病番鸭与健康番鸭进行分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番鸭细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由番鸭细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的家禽疾病。
该病在我国呈现广泛流行的趋势,给养殖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下面将详细介绍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呼吸困难、鼻眼分泌物增多,并且可能严重影响番鸭的生产性能。
患病鸭群中死亡率会明显升高,且母鸭可能发生不育症状,导致孵化率下降。
对于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进行确定。
临床诊断主要基于疫情特点和反应参考,如大批鸭群短期内出现高死亡率、神经症状以及骨骼肌麻痹等。
病理解剖时应注意检查鸭的心肌、脾脏、肾脏、肝脏等器官。
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PCR检测等方法进行。
针对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防疫措施:做好番鸭场的衛生条件,定期消毒场地和设备,加强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疫源的传播。
2. 合理养殖管理:严格控制番鸭场的外来动物、人员进出,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保持场地的通风良好,避免积水,减少蚊虫等传播媒介的滋生。
3. 疫苗接种:选择有效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番鸭的免疫能力,减轻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4. 药物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及时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缓解症状,促进番鸭康复。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番鸭养殖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防疫措施、合理养殖管理、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病毒病的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的扩散,确保养殖业的生产安全。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年第2期 ・ 45 ・ 番鸭细小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 阮二垒 陈申秒 朱秀高 张西营 王金生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 256606)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rius,MDPV)引起的侵袭雏鸭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临床上以喘气、腹泻及胰脏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特征,发病 率和死亡率可达4O ~5O ,是目前番鸭饲养业中危害最严 重的传染病之一 。本文着重研究番鸭细小病毒在番鸭胚 成纤维细胞内增殖。 番鸭细小病毒(MDPV)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新成 员。MDPV外观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正二十面体对称。 病毒粒子为22~25 nm。MPV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沉 淀时出现3条带,浮密度分别为1.28~1.30 g/cm。、 1.32 g/cm。、1.42 g/cm。。对乙醚、氯仿、胰蛋向酶、酸、热有 }}}*}}}}}}}} }泞}}}}}}*÷*_}*÷*}} 泞}}}} } }泞} *}*}} *}}: 存在,微牛物在这些物种问的交流亦是非常广泛的。细菌的 耐药性是由耐药质粒介导的,耐药质粒可以在不同细菌间传 播和扩散 ,因此开展鸭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具有 重要的公共卫牛意义。 3.3 本次试验对玉林地区规N-化鸭场2007~2009年分离 的5O株鸭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对3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 定的结果表明,鸭源沙门氏菌耐药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5O 株沙门氏菌都是多重耐药菌株(4耐以上),其中耐药17种以 上的菌株占64 ,耐药率达5O 以上的药物有17种,比食 品源或鸡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更严重”’ 。 参考文献 [1]张燕,朱超.我国沙门氏菌病和菌型分布概况[J].现代预防医学, 2002,29(3):400~401. C23Sail Y M,Barnes H J,Glisson J R,et a1.Diseases of Poultry[M].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567~614. (3bA A TyceB著,杨锡林,译.禽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及减少微生物对 禽侗体的污染[J].肉品卫生,1998,11:28~29. (43王茂起,冉陆,王竹天,等.2001年巾围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 主动监测研究CJ].卫生研究,2004,33(1):49~54. [5]Tsen H Y,H H Hu,J S I.in,et a1.Analysis of the Salmonella ty phimurium isolates from food——poisoning cases by molecular sub typing methods(J].Food Microbiol,2000,17:143~l52. [6]吕殿红,张毓金.樱桃谷鸭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CJ]. 中围预防兽医学报,2002,24(4):283~285. r73潘志明,焦新安,刘文博,等.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监测研究 CJ].畜牧兽医学报,2002,33(4):377~383. [8]王红宁,刘书亮,陶勇,等.规模化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凶 药敏区系调查CJ3.西南农业学报,2000,13(Supp1):84~9O 抵抗力,对紫外线照射敏感;对鸡、麻鸭、番鸭、鹅、鸽、兔、豚 鼠、绵羊、猪、牛和人I型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 ~ 。 MDPV进行初代分离只能在鹅胚或番鸭胚上复制,不易 在其他禽胚内复制。接种的易感胚可见绒毛尿囊膜增厚,胚 胎充血,头、背、胸、翅和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m血点,胚胎死 亡时间一般在接种后3~7 d。病毒对番鸭胚、鹅胚致死率分 别为83 ~93 、100 ,对鸡胚无致病性。胚体适应毒能在 鹅胚、番鸭胚或这类胚制成的纤维细胞以及番鸭胚肾细胞上 增殖,病毒适应细胞后,形成淡染的小蓝蚀斑,不能在鸡胚成 纤维细胞(CEF)、地鼠肾传代细胞(BHK21)和非洲绿猴肾传 代细胞(Vero)上增殖。
(93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 ice.Interim progress report on Salmonella testing of raw nleat and poultry products(R].Washington,D C 2000. [101谢正汤,吴挹芳.现代微生物培养基和试剂手册[M].福建: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1~41 5. [11]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3.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0,106~121. [i21杨正时,房海.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1783~1787. [13]U S I)epartrnent of Agriculture.Pathogen reduction:hazard a— 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systems.Fed Reg、 1995,60:6774~6889. [141 Mcad P S,I Slutsker,V Diet I F,et a1.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Emerging Infect Dis,l999,5: 6O7~625. [153 Tauxe R V.Salmonella:A postmodern pathogen[J].J Food Prot,l991,54:563~568. [16]Ebel E,W Schlosser.Estimating the annual fraction of eggs con~ taminated with Salmonella enteritidis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 J Food Microbiol,2000,6l:51~62. [171 Hogue A,P White,J Guard Petter W,et a1.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egg——associated Salmonella Enteritidi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Rev Sci Tech Off Int Epiz,1997,16: 542~553. [18]吴承龙.细菌R质粒在菌群中的转移及细菌耐药性扩散(J3.中 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6):49~5O. [19]刘渠,刘衡川,李灶平,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J3.现 代预防医学,2004,31(3):330~332. ・ 46 ・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年第2期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非免疫受精种鸭蛋,F一10 Nutrient Mixture(Ham)GB CO BRI 产品,Medium 199GIBCO BRI 产品。初生犊牛血 清(NBS),1.5 I 一谷氨酰胺,胰蛋白酶(1:250)。营养液: (1)基础营养基+8 ~1O BS;(2)基础营养基+6 ~8 BS;(3)基础营养基+4 ~6 BS;(4)L一谷氨酰胺(终浓度 为1 )营养液。维持液:(1)基础营养基(不含NBS);(2)基 础营养基+1 ~2 NBS;(3)基础营养基+3 ~4 NBS; (4)L一谷氨酰胺(终浓度为l )维持液。 1.2 方法 1.2.1基础营养基的配制 (1)按使用说明书方法,将F 1O和199各一袋混匀于 2 000 ml无钙镁PBS液,0.22 nl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经无菌 检验合格后,用7.5 NaHCO。溶液将基础营养基pH分别 调至6.5~6.8、6.8~7.0、7.0~7.2、7.2~7.4、7.4~7.6、 7.6~7.8和7.8--8.0等,低温保存备用。 1.2.2原代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1)取胚:取10~13日龄发育良好的鸭胚,气室向上置 于蛋盘内,无菌取出胚体,去除头、翅、爪和内脏,用Hank’S 液冲洗2~3次以去除残留血液及胚液。 (2)剪切:用剪刀将胚体充分剪碎为0.5~l mm。的小 块,用5倍体积的Hank’s液反复洗涤2~3次至悬液清亮。 (3)消化:将洗涤过的组织块加1O倍体积的0.25 胰酶 液后,直接放入37℃水浴锅中,或温箱中温育10 min。 (4)洗涤:将消化物用5倍体积的Hank’S液轻轻浸洗2 ~3次,至悬液清亮。 (5)吹打:加入预温的营养液洗涤一次,留适量残余液反 复吹打细胞匀浆,加入营养液进一步悬浮细胞,并用4层纱 布过滤去杂。 (6)细胞计数:用血球计数板做细胞计数后,补加适量营 养液,使每毫升约含1×10 个细胞。 (7)分瓶培养:按每瓶8~1O m1装入细胞瓶中,置37 ̄C 恒温箱中静置培养。每隔4~6 h观察细胞贴壁生长状况。 (8)原代细胞的维持:将单层细胞用Hank’S液洗涤后, 加入维持液L一谷氨酰胺,用于原代细胞维持。在维持过程 中,应视细胞瓶液颜色状况进行pH调整或更换。 每天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视野,观察细胞在活体情况下 形态的变化。当细胞长到24 h,细胞基本长成单层(图1)。 1.2.3番鸭细小病毒(MDPV)在番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上 的适应性培养 参照上述方法制备原代番鸭成纤维细胞,待细胞长成致 密单层后,用无菌PBS(pH7.2)清洗细胞表面2次,接种已用
图1 正常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双抗处理的MDPV第3代48~72 h死亡番鸭胚的尿囊液, 置于37.5℃C0:细胞培养箱中吸附1 h后,弃去病毒液,换 细胞维持液(含2 ml/L新生小牛血清的MEM),置于37.5℃ C0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设接种灭菌 PBS对照组;5 d后将细胞毒反复冻融3次,于4℃ 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接种刚长成致密单层的番鸭 成纤维细胞上,观察细胞病变,当病变细胞达75 时收毒。 如无病变,5 d后收毒。如此传代,至病毒在番鸭成纤维细胞 上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稳定为止。 2 结果 正常番鸭胚成纤维细胞接种MDPV分离株4 d后,细胞 圆缩、脱落(图2)。
图2接毒后4 d。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状态 参考文献 [11辛朝安.禽病学(第二版)[M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9 ~142. [2]孟松树,王永坤.番鸭细小病毒特性的初步研究(J1.江苏农学院 学报,1994,15(4):52~57. [3]程由铨,林天龙,胡奇林,等.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病毒分离和鉴 定[J].病毒学报,l993,9(3);228~235. [4]程由铨,胡奇林,林天龙,等.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株的选育及其生 物学特性[J].中国兽医学报,1996,l6(2):l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