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无机粒子_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研究_娄渊华
- 格式:pdf
- 大小:170.03 KB
- 文档页数:5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塑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 广泛应用于可控释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合成纤维等领域。
将填充剂以纳米尺度分散在聚乳酸基体中形成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 能显著提高聚乳酸的机械性、气体阻隔性能、热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 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聚乳酸; 可生物降解; 纳米复合材料; 蒙脱石; 聚多糖1 引言近年来, 由于大量聚烯烃等来源于石油产品的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领域, 它们被使用后很难回收而直接被弃入环境中, 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现行处理此类固体污染物的方法通常是填埋或焚烧处理, 但是焚烧处理过程中易产生有害气体二次污染环境, 埋处理又会占用大量有限的土地资源, 传统聚烯烃塑料制品化学、生物稳定性强, 填埋后上百年也几乎不会分解, 造成土壤板结、作物减产、填埋地寿命变短等新的环境压力。
以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替代传统石油基聚合物是解决上述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聚乳酸被认为是最具开发应用价值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它是由乳酸直接缩合或乳酸二聚体丙交酯开环聚合而形成的高分子, 而乳酸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十分丰富的可再生植物资源如玉米淀粉、甜菜糖等的发酵, 聚乳酸在自然环境中可被水解或微生物降解为无公害的最终产物CO2 和H2O,对其进行堆肥或焚烧处理也不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 1]。
根据纳米填充剂的种类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聚乳酸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和聚乳酸2有机纳米复合材料两类,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在两类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2 聚乳酸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 将无机增强剂(包括蒙脱石、合成云母、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等)以纳米尺度分散在聚乳酸基体中形成聚乳酸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能显著提高聚乳酸的机械性、气体阻隔性能、热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 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绿色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风能、太阳能等非可持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这就催生了大量的储能装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太阳能电池、锂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化学储能装置,具有高功率密度、快速充放电、较长循环寿命、较宽工作温度等优秀的性质,目前在储能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交通运输等领域。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日益增强,可持续性能源和新型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低排放和零排放的交通工具的应用成为一种大势,电动汽车己成为各国研究的一个焦点。
超级电容器可以取代电动汽车中所使用的电池,超级电容器在混合能源技术汽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由纳米花和纳米草组成的纳米级牧场可以将越来越多的能量贮存在超级电容器中。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欧洲汽车制造商承诺在1995年到2008年之间将汽车CO2的排放量减少25%,这些都促进了混合能源技术的发展,宝马、奔驰和通用汽车公司已经结成了一个全球联盟,共同研发混合能源技术。
2002年1月,我国首台电动汽车样车试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而今各种能源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对绿色电动车辆的推广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项被称为Loading-leveling(负载平衡)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即采用超大容量电容器与传统电源构成的混合系统“Battery-capacitor hybrid”(Capacitor-battery bank) [1]。
目前对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多集中于开发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通过掺杂与改性,二氧化锰复合导电聚合物以提高二氧化锰的容量[1、2、3]。
生瑜(是这个人吗?)等[4]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对产物特性进行细致分析。
因导电高分子具有可逆氧化还原性能,通过导电高分子改性,这对于提高二氧化锰的性能和利用率是很有意义的。
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曹 丹,吴林波3,李伯耿,黄 源(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工程研究所,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 摘要:聚乳酸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Π吸收高分子材料,广泛地用作可降解塑料、纤维和生物材料,市场前景广阔。
它具有与聚烯烃相当的力学强度和加工性能,但耐热性和抗冲性较差。
为满足各种应用的需要,其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等尚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与无机纳米材料复合的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聚乳酸的性能。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聚乳酸有机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蒙脱土;二氧化硅;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 LA)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它以玉米或薯类淀粉经发酵制得的乳酸为基本原料、经缩聚反应或其二聚体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反应而制得,在自然界中可生物降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因而是一种来自自然界、使用后又回归自然界的环境友好材料,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最活跃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之一[2],广泛地应用于包装材料、纤维、农膜、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
但是,聚乳酸耐热性较差,制约了它的应用,同时,其力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应用的要求。
这促使人们对聚乳酸进行改性研究,各种聚乳酸改性方法和材料相继出现,如共混、共聚、纳米复合等。
自1984年R oy[3]首次提出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以来,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大比表面积、强界面结合效应等特性,使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
1997年Ogata[4]首次报道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发现加入蒙脱土可使聚乳酸的结晶性和杨氏模量提高;之后,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聚乳酸Π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聚乳酸Π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聚乳酸Π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聚乳酸Π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纳米复合的方法也从溶液共混法、熔融共混法发展到原位聚合法,其耐热、结晶、力学以及气体阻隔等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0608F;作者简介:刘春华(1969-),男,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为活性自由基聚合及固相表面接枝,Email:lchh88@;*通讯联系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中的应用刘春华*,范保林,刘 榛(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合肥 230009)摘要:ATRP 方法是在二氧化硅(SiO 2)表面接枝聚合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硅烷偶联剂把ATRP 引发剂键接到SiO 2表面,然后进行表面ATRP 聚合,可以在Si O 2表面接枝各种均聚物、嵌段共聚物、超支化聚合物。
聚合可以在有机溶剂或水中进行。
把ATRP 方法同其它聚合方法如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或开环聚合相结合,可以在SiO 2表面接枝复杂结构的聚合物如V 型嵌段共聚物、梳型共聚物等。
SiO 2表面ATRP 聚合可以通过外加引发剂或外加二价铜来实现聚合可控。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二氧化硅;表面接枝 引言纳米粒子P 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结合了无机纳米粒子的性能如光学、电学、力学性能等和聚合物的性能如溶解性、易成膜、化学活性、环境响应性等,使得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与日俱增。
但是,要开发利用无机粒子的这些性能,需要解决纳米无机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团聚问题。
解决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
接枝不仅提高了无机粒子的分散性,而且改善了粒子与聚合物的相容性。
通常,在无机粒子表面接枝聚合物有收敛法(Graft onto)和发散法(Graft from)。
收敛法是通过聚合物上反应性官能团与无机粒子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实现的,这种方法简单但先接枝在粒子表面的聚合物会产生位阻,导致接枝密度很低。
发散法通过键接在无机粒子表面的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在表面接枝聚合物。
由于已接枝聚合物对小分子单体扩散影响小,因此发散法的接枝密度取决于纳米粒子表面的引发剂量,是一种实现高密度接枝的理想方法。
科教论坛ScienceandEducationForum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及性质研究综述文/江健林 刘松 吴昱均 王铭樟 田雪梅 王晓芳摘要:基于核壳纳米粒子优越的性能,其可控的制备以及相应的性质是现代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主要综述了机械混合反应法、新型溶胶-凝胶法、微乳液聚方式、氧化还原-重金属化法、沉淀法等核壳纳米粒子合成方法,并以核壳TiO2纳米颗粒为例,综述了对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核壳纳米粒子;氧化还原;TiO2。
1 前言在20世纪初,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预测纳米技术的发展将处于两个基本阶段。
首先,通过合并简单的纳米结构并发现其新的纳米级性能来改善现有产品。
其次,开发兼具安全性和多功能性的新型复杂纳米系统。
如今,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的发展已在各个层面上广泛开展,其影响已广泛传播到几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例如材料科学,光学,电子,传感器,能源,太阳能电池,医学,药物输送和生物应用。
开发纳米颗粒多功能性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将各种形式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例如有机-有机、有机-无机、无机-无机、有机-生物等形式作为双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或核壳纳米颗粒。
核壳纳米粒子是成功的多组分纳米材料,其中包括众多功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人们关注[6–8]。
因此,本文对核壳纳米粒子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其合成方法做了简要综述,并重点总结了核壳TiO2纳米例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成果。
2 核壳纳米结构粒子的相关合成方法2.1 机械混合反应法与大多数传统合成方法相反,机械混合反应能在不高温、不复杂的条件下合成核壳纳米粒子,具有简单,高效、快速的特点。
2016年Mojgan Ghanbar采用新型的机械混合反应物法合成制备并表征了TiCdI3纳米结构。
选择了硝酸铊、硝酸镉和碘化锂作为起始试剂,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了用于合成TiCdI3的CdI2和TiI。
TiCdI3的形貌、相结构和相纯度可以由TiI:CdI2的比例控制,也可以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来控制。
05200功滋讨科2021年第5期(2)卷文章编号1001-9731(2021)05-05200-06RAFT聚合结合“巯基-炔”点击反应制备凹凸棒土杂化粒子”蔡子楠1,李润飞1,杨海存1,曹峥1,龚方红12(1.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摘要:以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2-甲基-丙酸炔丙酯(alkyne-DMP)为链转移剂,通过RAFT聚合合成炔基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Xalkyne-PNIPAM),以Y-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TS)修饰凹凸棒土(ATP)制备表面巯基化的ATP-MTS,经“巯基-炔”点击反应制备杂化粒子ATP@PNIPAM O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X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杂化粒子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RAFT聚合具有较好的可控性,通过点击反应成功制备了杂化粒子,点击反应进行3h时,杂化粒子表面PNIPAM的接枝率可达12.6%,且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
关键词:凹凸棒土:RAFT聚合;巯基-炔点击反应;杂化粒子;温度响应性中图分类号:TQ316.34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sn.1001-97312021.05.0300引言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或杂化材料一直是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热点,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可以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性能,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阻燃性能、气体阻隔性能、生物降解性和吸附性能等[4]。
相对于聚合物基体本身,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以及特殊性能往往与无机纳米粒子的特性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其中,表面修饰在优化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的同时,可进一步实现无机粒子表面性质的多样化和可设计化[—8]。
“接枝于(grafting from)”和“接枝到(grafting to)”是表面修饰中常用的两种机理。
广 东 化 工 2021年第16期· 140· www.gdchem.com 第48卷总第450期
纳米复合材料的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
唐娟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纳米材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重要延伸,在高新材料生产、医疗设备革新和建筑材料研发等领域均被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中纳米材料从基体释放导致其流入环境产生安全性问题。目前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二是纳米复合材料环境迁移转化产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环境转化;纳米材料;环境安全性;毒性[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16-0140-01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NanocompositesTang Juanjuan(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Nanocomposites, 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nanomaterials inpractical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high-tech materials production, medical equipmen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research, etc. The release of nanomaterials from the matrix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leads to their inflow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creates safety problem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safety of nanocomposites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study of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nanocomposites in the environment; second, the study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of nanocomposites on organisms.Keywords: nanocomposites;migration transformation;nanomaterials;environmental safety;toxicity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Y405472),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0654)资助;作者简介:王新平,主要从事高分子表界面和功能性分离膜研究。E-mail:wxinping@yahoo.com.
纳米无机粒子 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研究娄渊华1,刘梅红2,王新平1*(教育部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1.浙江理工大学化学系,2.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杭州 310018)
摘要:纳米粒子具有许多特性,聚合物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其中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对决定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表征纳米无机颗粒 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界面结构的研究手段,如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电子显微镜、小角中子散射(SANS)及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及界面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的渗透、光催化、阻燃、介电及导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粒子;界面结构;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在力学、光学、磁学性质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已成为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1~4]。纳米无机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结构把不同材料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对整体的
性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微观粒子相比,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粒径减少使粒子 聚合物界面区域(中间相)体积分数急剧增加[5]。所以,界面结构在纳米复合材料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就纳米
粒子 聚合物的界面结构研究状况及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1 纳米无机颗粒 聚合物界面结构的研究手段纳米粒子和聚合物间的界面结构比较复杂,通常包括界面层的厚度、化学结构、界面相容性及粗糙程度等。近代分析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界面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电子显微镜、小角中子散射(SANS)及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都成为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有效手段。高分子链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构型通常有三种:尾式(Tails)、环式(Loops)、链轨式(Trains)[6]。纳米粒子和基体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影响其界面结构特征[7]。弱的作用使分子链向基体伸展,与粒子表面的接触点少,导致分子链以环式存在,形成弥散的界面区;强的作用可以通过聚合物的功能基团和粒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成键,形成大量的接触点,导致分子链以链轨式在粒子表面形成致密的结构。此外,相互作用强度还可以控制界面区域的聚集态结构,并对纳米颗粒周围较大的区域内产生影响。Tannenbaum[7]利用FTIR表征了纳米氧化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界面结构。根据红外吸收峰的变化定量测定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分子接触点的数目。当PMMA在纳米氧化物表面形成锚点时(anchoringpoint)就会产生羧酸根负离子,同时PMMA和氧化钴表面强相互吸附作用,导致聚合物链在纳米粒子表面运动受限制引起构象的变化。而PMMA分子构象的变化可以根据其在1241cm-1和1271cm-1
处吸收峰(对应C—C—O基团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的变化来研究。二者相结合就可以计算出每条链在粒子表面锚点的数目。结果发现锚点的数目会随PMMA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分子量为30000时的9.2,增加到分子量为330,000时的466.1。同样方法研究了Fe3O4 PMMA和Al2O3 PMMA体系[8],发现
它们的锚点数目分别为135和137。FTIR更是研究纳米颗粒 聚合物界面化学结构变化的有效手段[9,10]。纳米SiO2依次经氨丙基三乙氧
基硅烷(APTMS)、4,4′-氧化二邻苯二甲酸酐(ODPA)处理后发现红外谱图上出现C—N的伸缩振动峰。然
·38·高 分 子 通 报2009年4月DOI:10.14028/j.cnki.1003-3726.2009.04.009后进行原位聚合,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纳米SiO2与聚酰亚胺间以共价键相连[9]。在纳米SiO2表面引入碳碳双键并加入交联剂,再引发聚合丙烯酸丁酯(PBA)。将它与聚丙烯(PP)复合,红外光谱结果证明PP与改性的纳米SiO2之间形成交联结构[10]。
热重分析(TGA)与TEM结合可以表征纳米颗粒表面吸附聚合物链的厚度(Leff),并计算出聚合物和纳米粒子间接触的分子数目。由于聚苯乙烯(PS)与金属氧化物表面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吸引力,无法用红外表征界面,Ciprari等[8]通过TGA测定的直接吸附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聚合物总含量和TEM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来计算锚点数目、中间相的结构和密度。研究结果发现Al2O3表面上每条PMMA、PS链的锚点数目分别是35和50。而Fe3O4表面PMMA、PS的每条链锚点的数目分别是6和10。这表明Al2O3比Fe3O4有更高的活性,但两者与基体间的作用都不强,由此导致形成低密度的界面相。同样方法研究了纳米氧化钴 PS的界面结构,发现随PS分子量的增加每条链锚点的数目增加[11],当PS分子量为
25000和120,000时,每条链的锚点数目分别为4.2和20.4。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也是研究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常用方法。它们可以观察无机纳米颗粒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从SiO2 聚(3-三甲氧基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纳米复合材料[12]的断面SEM图可以看出聚合物链有一定的取向,二者之间存在很好的界面键合。表面处理有利于提高SiO2
在PP中的分散性[10]。小角中子散射可以表征纳米复合材料中粒子的分散性和界面相。Wilson[13]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 正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MS)硅烷基化的纳米SiO2 热固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发现当组分中含有OTMS较多时界面比较粗糙,而含MPTMS多时复合材料的界面比较光滑。原因是MPTMS可以通过共价键和氢键和基体结合,而OTMS只能以较弱的色散力和基体结合。Boisvert等[14]研究了TiO2 PVA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发现在TiO2含量为0.03%时,TiO2为球形并且具有光滑的界面。小角X射线散射(SAXS)是表征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15~17]。Bartholome等[15]用SAXS表征表面接枝SiO2 PS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无机粒子周围界面层的结构,发现接枝链的分子量为14,800和60,000时中间相的厚度分为210nm和250nm。研究表明TiO2 丙烯酸树脂杂化材料[16]中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两相的相容性下降,即发生相分离。但总的来说,即使TiO2含量达到10%(wt)时,散射强度仍然很低,TiO2与丙烯酸树脂通过交联键(Ti—O—C)形成了一个非常均匀的有机-无机杂化体系。Al2O3 PMMA[17]体系用甲基丙烯酸作为分散剂时可以提高纳米颗粒的分散性,Al2O3与聚合物的界面粗糙。
图1 PMMA表面分子结构和PMMA与SiO2表面间的作用的示意图Figure1 SchematicofsurfacemolecularstructureofPMMAandtheinteractionbetweenPMMAandSiO2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和频振动光谱(SFG)也开始被用来研究纳米粒子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SFG是以二阶非线性光学为理论基础,在电偶极近似处理下,体相中因为分子间中心对称的存在而不具有二阶非线性响应,对和频信号没有贡献。而在界面的分子,这种中心对称不存在,就可以产生和频效应。因此,SFG具有准单分子层的界面敏感性。Miyamae等[18]研究了在SiO2表面PMMA的分子构象。发现由于界面区SiO2和PMMA间的亲核作用,PMMA的主链重新取向(如图1所示)。此外,也有报道用动态热力学分析仪(DMA)测试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Rong等[19]通过研究表面接枝不同聚合物的SiO2 P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来研究界面结构,通过拉伸强度和DMA分析来表征它们界面特征。拉伸强度和模量大的则界面间作用力大。厚的中间相不一定提高性能。如果相容性好,厚的中间相有利于界面黏结,则力学性能提高,所以用这种方法表征界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
·39· 第4期高 分 子 通 报2 界面结构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研究2.1 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大比表面积、表面活性原子多、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强等特性,将纳米粒子填充到聚合物中,是提高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模量直接与界面结构有关。理想的界面将会限制纳米粒子周围的聚合物链的剪切形变,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模量大大提高。然而,界面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韧性的影响比模量更复杂。它们不仅与界面作用的强度有关,而且受基体和纳米粒子间界面的软硬度影响。Ciprari等[8]将纳米Al2O3和Fe3O4加入到PMMA和PS中,由于纳米粒子和基体间没有强的作用力,聚合物在纳米颗粒表面的锚点数目较少,导致界面区域的密度很低,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在纳米SiO2表面分别接枝聚合了PS、PMMA、聚丙烯酸乙酯(PEA)和聚丙烯酸丁酯(PBA)之后与PP熔融共混。根据纳米SiO2表面接枝的聚合物的分子运动能力,纳米SiO2和基体PP间形成不同性质的界面。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模量依赖于界面软硬度[20]。纳米颗粒表面接枝PS和PMMA聚合物,有利于提
高材料的模量和强度;纳米SiO2颗粒表面接枝PEA和PBA,能够提高材料的韧性;纳米粒子表面的接枝聚合物和基体分子间形成缠结的界面结构可以作为缓冲层,吸收冲击能量,阻止裂缝的形成、界面上裂缝的扩大,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在纳米SiO2周围形成交联的半互穿网状结构能够增强纳米颗粒与PP界面相互作用[10],有利于应力
在界面的转移效率,阻碍了基体聚合物链的运动,提高PP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纯PP蠕变时间小于30h,未改性SiO2 PP为70h,而SiO2-c-PBA PP则大于130h。利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P SiO2纳米复合材料也能形成这种半互穿网状结构[21]。当SiO2含量为11%(wt)时,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提高到纯PP
的240%,拉伸强度提高到纯PP的160%。在制备PP SiO2纳米复合材料时加入马来酸酐接枝的PP共聚物(PP-g-MA)作为增容剂[22],由于MA与SiO2表面-OH能形成氢键,增加了界面相容性和界面黏结力,使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P提高13%,杨氏模量提高30%。SiO2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与PP熔融混合后由于界面的缠结从而达到增强PP效果[23],当加入PP-g-NH2增容剂时,由于PGMA的环氧基和增容剂的NH2能够反应,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0%和75%。但是PGMA接枝使界面的刚性提高,降低了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在SiO2表面接枝GMA和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物,由于引入了柔顺的PBA,增加了界面变形能力,则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同时提高。将PA66链分别以共价键和物理吸附的形式与硅烷改性的SiO2表面相互作用。氢键或共价键作用的界面结构阻碍了PA66主链的运动,使玻璃化温度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24]。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