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肠毒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肉鸡肠毒综合征防治应注意的问题 山东省沂水县富官庄镇兽医站徐英霞 肠毒综合征是夏秋季节肉鸡 常发的一种多病因综合征,多发 生于30日龄前后,可引起肠黏膜 炎症、肠壁脱落出血甚至坏死, 饲料报酬低,严重影响生长。 一、发病的主要原因与症状 肠毒综合征发病的罪魁祸 首是小肠球虫;其次,饲料原料 特别是玉米被霉菌污染;肉鸡患 有大肠杆菌病、梭菌性肠炎等, 也是本病重要的发病原因。临床 上较常见的肠毒综合征是一种或 多种病因共同导致的,其症状共 同点是病鸡表现兴奋,在鸡舍内 疯跑,蹦跳、尖叫;排出脓样鱼 肠子,或排泄黑芝麻糊样或带血 丝西红柿样料粪(粪便中含有未 消化的饲料渣)。不同的致病原 因,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长期使用被霉菌污染的玉米 配制饲料,一旦感染大肠杆菌, 肉鸡即表现肠毒综合征症状。出 现呼吸困难、消瘦、精神沉郁、 排黄绿色稀便,感染严重的鸡群 死亡率很高,尤以雏鸡表现最明 显。剖检可见肠道水肿,气囊、 肺等处可见不同程度的霉斑。 当肉鸡同时患有大肠杆菌和 球虫时,病鸡表现呼噜、甩头, 羽毛蓬乱,便中带血或呈酱红 色,鸡冠苍白,鸡体消瘦;剖检 见肠道浆膜面上有坏死斑点,黏 膜呈麸皮样,粪便发黄,带有较 多的血丝。 如果肉鸡同时患有大肠杆 菌和病毒(非典型新城疫、轮状 44/2014.3 病毒)感染,肉鸡大群虽精神基 本无异常,但采食量提高较为缓 慢,粪便稀薄,严重病鸡粪便颜 色发绿,拉料粪。割检可见气囊 充血、有黏液,肝肿大,肠壁变 薄,腺胃有零星出血点,肠道淋 巴滤泡肿胀,盲肠扁桃体肿胀、 出血,直肠有点状及条状出血、 胸腺充血等。 如果肉鸡患有梭菌性肠炎, 并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和小肠球 虫,则病鸡表现头部震颤、兴 奋、尖叫、疯跑,粪便为烂鱼肠 子样及西红柿样稀粪。剖检可 见肠道水肿,黏膜表面麸皮样变 化,内有西红柿汁样宿便,有的 含有淡黄色泡沫样物质,个别鸡 出现心包炎、肝周炎,表现为轻 微的呼吸道症状。如果再有病毒 (非典型新城疫、轮状病毒)感 染,大多情况下会表现出病鸡大 群精神沉郁,乍毛,冠色苍白, 采食量急剧下降,死亡率高;有 呼吸道症状;病鸡体温升高,有 神经症状,头震颤、尖叫、四处 乱窜、疯跑,之后瘫软死亡;肠 内容物不仅有红色西红柿样物 还有黄绿色消化不良的内容物, 肠壁水肿增厚(剪开后自然外 翻),个别有黄白色气泡,盲肠 扁桃体肿胀、出血,十二指肠淋 巴滤泡肿胀、突起,直肠有点状 出血。 生产实践中发现,日粮中营 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 越严重。 = 防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 1.不可立即止泻肠毒综合 征发病后会导致病鸡腹泻,有时 可能还会出现严重腹泻。这是因 为肉鸡感染了有害菌所产生的毒 素等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身中毒 的结果。这种腹泻对于鸡本身, 其实是一种保护性引导排毒的反 应,通过腹泻可以排出大量死亡 的肠上皮细胞,以及虫体死亡、 崩解等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 减轻自体中毒反应。如果立即止 泻,反而会加剧病鸡自体中毒, 死亡率会不降反升。 2.治疗时不要用多种维生 素 肠毒综合征可造成肉鸡肠道 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同时 也吸收有害物质。治疗过程中, 如果使用维生素,不但维生素本 身吸收不了,还因增加了肠道营 养扩大了有害菌群繁殖,增加治 疗难度,拉长病害时间。 3.拌料给药的方式不可 行肠毒综合征会导致肉鸡不断 挑食而出现勾料现象(即把料槽 内的饲料用鸡的喙勾到槽外地面 上),再加上鸡只发病后采食量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此 时采用拌料给药,发病的肉鸡因 为食欲低而吃不到药物,而症状 轻微或健康的肉鸡则因为食量 大,却吃进了大量药物,因而达 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不能产生 应有的疗效。 4.重视小肠球虫防治 既 肉鸡免疫接种的误区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坊兽医站 李正美 当前,肉鸡疫病多发,控制 难度加大。除加大生物安全措施 外,免疫接种是十分有效的防控 措施。但是,由于在免疫接种中 存在着很多误区,常常导致免疫 失败。 一、免疫程序——坚定不 移,终生不变 有些养殖场户自始至终使用 一个固定的免疫程序,特别是在 应用了几个饲养周期、自我感觉 还不错的免疫程序,就一味地坚 持使用。没有根据当地的流行病 学情况和自己鸡场的实际情况, 灵活调整并制定适合自己鸡场的 免疫程序。 纠正:没有一个免疫程序 是一劳永逸的。制定自己鸡场合 理的免疫程序,需要随时根据相 应的情况加以调整。了解当地肉 鸡疫病流行情况,是制定一个既 完整又符合自己鸡场实际的免疫 程序的第一依据。对当地流行过 或正在流行的重大疫病,特别是 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传支 等,应该是免疫的重中之重;而 在当地和周围没有发生过的疫 病,完全可以不防。定期对平常 不进行免疫的疫病进行监测,以 了解环境中是否有此病毒存在, 确定下一批雏鸡入舍是否应该接 种疫苗。 重视疫苗 的毒株选择, 首免时最好使 用弱毒株,加 强免疫时再使 用较强毒株。 各种疫病 的母源抗体水 平是确定首免 时间的主要依 据。了解雏鸡 的母源抗体水 平、抗体整齐度和抗体的半衰期 及母源抗体对疫苗不同接种途径 的干扰,有助于确定首免时间。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的半 衰期是6天,新城疫为4~5天。 母源抗体水平的获得可以通过种 鸡场以及实际检测的方式获取。 一般肉鸡新城疫的首免日龄在l
鸡肠毒综合症的防治措施作者:王世兴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9期肠毒综合症是如今养鸡业普遍流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传染性非常快,容易复发。
在群中表现出以尖叫乱窜或者腹泻、食量突然下降、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体重减轻以及成长缓慢、脱水等特征的疾病,是根据多种病因共同引起的一种综合症。
一般在养殖密度非常大的地方广泛存在,严重导致鸡的成长速度以及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流行特点本病一般多发在30至40日龄的商品肉鸡,最早发病的在7至10日龄的肉鸡,其他日龄也有发生,但症状相对要轻些。
饲养密度较大、通风不顺畅、湿度非常大、本病多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鸡群,并且症状也非常严重,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也比较差。
肠毒还会增进肉鸡猝死症的发病率,并且鸡群中还会出现先兴奋后瘫痪、衰竭死亡的鸡数也会明显增加。
2发病原因2.1球虫感染与肠道茵群失调。
小肠球虫一般大量繁殖在肠粘膜上,会引起肠粘膜增厚和脱落以及出血,导致饲料不能吸收。
致使肠道内有益菌减少并且肠道内环境改变,而且有害菌趁机也大量繁殖,肠道消化功能也逐渐下降,饲料不易消化,有害菌和球虫肠道的平滑肌收缩,促使肠蠕动加强加快,引起鸡的消化不良。
2.2营养因素与细菌感染。
饲料中有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个别的维生素能增加细菌和病毒与球虫的繁殖,症状加重,因此营养越丰富,发病率也就越提升,症状也因此加重。
鸡肠毒综合症的原因之一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如梭菌感染、沙门氏菌等刺激损坏肠道粘膜,可引起消化不良。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发病初期表现鸡冠、颜色变淡、食量下降、腹泻。
通常鸡群没有明显症状,精神食欲正常。
只有个别鸡反应排稀薄、不成形,含有没消化饲料的粪便,同时鸡群采食量也开始下降。
在发病中后期,个别鸡表现兴奋不安、尖叫、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然后瘫痪、衰竭死亡。
发病率不高,但是死亡率很高。
病理变化:初期发病,十二指肠、空肠部分肠黏膜增厚,肝脏色泽变深,极易剥离,肠腔空虚,肠壁也增厚,少量可见未消化的饲料。
鸡肠毒综合征科学防治方法肠毒综合征是第三种由多病因引起胰腺癌的肠黏膜发炎、增厚、脱落、出血、坏死等变化的综合型病症。
本病阳光充足均能发生,但以夏、秋、冬季及气候和温差变化大的时候较多,任何默氏都能发生,特别是15~90日龄的鸡多发,30日龄高发,产蛋鸡也能发生,肉鸡发生频率较高。
肠毒综合症可栽种引起生长速度下降、料肉比增高,但引起的死亡率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容易被现代人所忽视,科学防治有利于鸡群的健康成长。
一、不要拌料给药肠毒综合症会导致肉鸡不断可能引发勾料,雷同鸡发病后采食量会出现相异程度的下降,如果这期间拌料给药,饲料会被大多数健康鸡和症状轻微的鸡吃了,病鸡没食欲,或者吃的很少,达不到治疗效果,没法产生预期的效果。
二、停止使用多种维生素维生素可以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但是鸡患肠毒综合症时要禁止使用多种维生素。
因为肠毒综合症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造成营养吸收障碍,有害物质会乘虚而入。
同时饲料在脱落消化系统内和脱落的肠黏膜混合在一起,导致病原大量繁殖,此时若增加多种维生素,不仅吸收不了,而且增加了肠内容物的营养反而利于有害菌繁殖,对治疗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发病早期慎用药在肠毒综合症发现的早期,人们往往像对待其它疫病一样,抓紧时间下猛药治疗,显露出但结果往往是用药后死亡率立刻显现,并且治疗八个疗程以上才有所减轻,摄食革兰氏阴性菌在肠道大量繁殖,可导致肠道消化功能紊乱,使球虫繁殖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再加上使用大些剂量抗生素治疗后,革兰氏阴性菌解体释放的超剂量内毒素,可引起载具调节嗜睡系统紊乱甚至休克死亡。
四、引导排毒很多鸡病即使能引起腹泻,肠毒综合症更是如此,发生肠毒综合症后病鸡通常排黄色、暗红色、红褐色糖稀样的粪便,大多数第一反应通常是立即用药第八止泻,但是肠毒综合症死亡率高的原因不在于腹泻,而是自体中毒,因此如果强制止泻中毒事件反而加剧了自体中毒,死亡率会再创新高,或者是投药数天后效果不佳。
所以,发生肠毒综合症应该是引导排毒,而不是一味止泻。
鸡肠毒综合症的防治
春季,天气变化快、昼夜温差大,鸡群常会出现以腹泻、脱水、消化不良、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和饲料报酬降低为特征的肠毒综合症。
其防治措施如下:1.保持鸡舍内清洁卫生,避免环境潮湿。
2.为防止大肠杆菌病与球虫病并发感染,应定期给鸡群驱虫。
3.当发现鸡群有拉稀症状时不能武断地认为是肠炎,并单纯使用治疗肠炎的药物,以免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失调,使病鸡的肠黏膜受损。
4.定期用消毒药进行带鸡消毒或定期在鸡群经常采食的沙子里拌入消毒剂。
5.对发病鸡群,可用球净饮水,每50克对水100千克,同时用病毒唑50克混合饮水,每天两次,中午用电解质饮水,连用3~5天,鸡群的病情好转后用速补―14饮水两天,以帮助其恢复精神状况。
1。
鸡肠毒综合症治疗方案概述:肠毒综合症是指由球虫病、坏死性肠炎、溃疡性肠炎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发炎,黏膜出血、坏死、身体中毒和消化功能紊乱、下痢为特征的此类疾病总称。
近年来,该病在鸡场发生较多,特别是肉鸡场,一旦发生要及时治疗。
肠毒综合症在多雨潮湿、炎热的夏季发病率较高,各日龄的鸡都有发病的可能,患病鸡主要以腹泻、大便异常为主要病症,一旦发病,鸡只便会开始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虽然死亡率不高,但若有发生,将会严重危害鸡场的经济效益。
鸡场一旦爆发肠毒综合症怎么办?针对不同发病原因,结合其多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对症对因治疗的原则,可选用抗球虫抗细菌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应对办法如下:按照多病因的治疗原则:抗球虫、抗菌、调节肠道内环境、补充部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复配药物治疗,效果非常好。
治疗措施:肠炎、小肠球虫病的混合感染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导致其他病变。
因此该病单用一种药物治疗几乎无效,必须采取多种药物综合治疗。
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二重感染。
治疗上采用抗球虫、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同时,调节肠道内环境、补充部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等综合措施,效果较好。
鸡肠毒综合症用什么药用以治疗鸡肠毒综合症的禽药有很多,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即肠康宁、肠毒速宁、高效肠毒清、肠毒速灭、止痢散、肠安康、腺肌胃炎、肠舒、三字球虫粉、禽专用合生肽Ⅱ代、球特威、肠炎清、正大肠杆宁、肠治久安、肠毒统治、四黄止痢颗、肠毒痢康等等,注意科学使用。
鸡肠毒综合症治疗方法方法一、大肠杆菌克星饮水,全天用药量,集中两次饮水,一日两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汇丰加酶维补饮水。
方法二、肠毒消饮水,全天用药量,集中两次饮水,一日两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汇丰加酶维补饮水。
注:如有小肠球虫混合感染以上方案任选一种配合米球拌料或福美饮、净球、拉莎利饮水。
鸡肠毒综合症治疗方案1.控制球虫是前提,肠道抗菌消炎是必需因为在发生肠毒综合症时,首先我们要控制的是球虫,因为球虫就像钻机一样在肠壁上到处打洞搞破坏,严重的损坏了肠道的正常结构,导致肠道的自我保护功能降低,肠壁的通透性增强,病原微生物极容易的侵入机体,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感染。
S i y a n g t i a n d e随着我省养禽业生产由原来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由于综合防制技术跟不上,监测手段滞后,免疫程序不当,老病未消灭,新病又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禽业的健康发展,现笔者根据我地情况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肠毒综合征识别与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1、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d,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d内可波及全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有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
发病后1~2d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
2、鉴别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但缺硒和缺VE时无法氏囊病变,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鸡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鸡,病鸡骨髓黄染,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3、防控对策(1)严格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完善生物安全体系鸡法氏囊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如何清除饲养环境中的法氏囊病毒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夏季养殖肉鸡慎防肠毒综合症概述:一、概述本病多称肠毒症,烂肠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鸡只肠道,引起肠道出血、溃疡、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主要侵害2周龄以内的肉食鸡。
但一些育成鸡和平养的青年鸡也可感染发病。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多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生该病,并且常呈地方性流行。
二、发病原因魏氏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鸡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引起发病,当受到一些应激性因素,或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诱导本病的发生。
如饲养管理不当,鸡舍潮湿,舍内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等。
其中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鸡群患有球虫病时,由于肠黏膜受到损伤,致使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的繁殖,从而导致了本病的发生。
三、发病情况我去养殖户王某那,购进817肉食鸡3000余只,现以30日龄,前天鸡群突然发病,并有部分鸡只急性死亡,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缩颈扎毛,常排大量还未经消化的饲料或红褐色和黑褐色的“糖稀样”粪便。
部分鸡只生长停滞,消瘦。
四、剖检变化经剖检病死鸡10余只,其病理变化大致相似,个别鸡表现贫血,其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小肠,整个小肠表现为卡他性炎症,中后段肠壁菲薄、出血、淤血、肠黏膜脱落。
肠道内有大量的黄褐色坏死伪膜附着,剥离后可见到肠壁的鲜红色溃疡面。
另外肠内还有大量的红褐色、黑色的含有血液的内容物,呈“西红柿样”。
五、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精神沉郁,饮食欲减退,拉料粪,排红褐色粘稠的稀便等)及剖检变化(小肠卡他,肠黏膜脱落,内有“西红柿样”的内容物,肠壁变的菲薄等)将本病初步诊断为肠毒综合症。
六、防治一预防:要对鸡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环境,避免舍内湿度过大,注意加强通风换气,可在饲粮中添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还应尽量的减少应激因素。
在患有球虫病时应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本病的继发感染二治疗:泻痢快克400斤水每代+肠毒速治400斤水每代混合饮水连用3-5天。
肉鸡肠毒综合症诊治宋志满【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1页(P184-184)【作者】宋志满【作者单位】辽宁省台安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台安 114100【正文语种】中文2011年以来,东北地区养殖的肉鸡出现了长势不佳、消化不良、腹泻和痢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本病发生呈现地面平养鸡的发病率高于网上养鸡,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早发病鸡只在7~10日龄,晚发病鸡只可达40日龄。
地面平养的本地鸡也有发病情况,投服常规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无效。
患病鸡体弱多病,料肉比增高,后期死亡率较大,提高了饲养成本。
业内一直在寻找病因,本人经过多方探索,诊断本病为肠毒综合症。
1 症状与病理变化1.1 最急性型病鸡死亡快,死前不表现任何不良症状,死后常两腿直伸,腹部朝天状,并且多为鸡群中体质较好的,嗉囊内积满食物,常常被误诊为“猝死症”,随着猝死量的增多引起了人们注意。
剖检病死鸡,心肌圆硬,有时有少量的心包积液,肠管增粗,外观像水煮样,肠腔内积有大量未消化完的饲料。
1.2 急性型病鸡以尖叫、奔跑、瘫痪和采食量迅速下降。
鸡群中突然出现部分鸡只尖叫、奔跑、乱窜,继之死亡。
也有的鸡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好多鸡只卧地不起,有的一只脚直伸在外面,轻者强行驱赶,以关节着地蹒跚行走,靠两翅支撑平衡。
重者头颈震颤、贴地,干脆卧地不起。
剖检急性病例,心肌圆硬、腺胃水肿、肠道水肿、发硬、像腊肠样、长短粗细不均。
肠壁浆膜面有大量针尖出血点或斑块状出血,肠粘膜像有一层黄白色麸皮样物质脱落,肠内容物多为橘黄色泡沫样内容物。
1.3 慢性型本病慢性占比例较大,初期无明显症状,常见消化不良,粪便颜色也接近料色,内含未消化完全的饲料,时间稍长会发现鸡群长势不佳、减料、料比偏高。
随着时间的延长,鸡的粪便中出现肉样或烂西红柿样、鱼肠子样夹带白色石灰样稀便或灰黄色水样稀便。
投服常规肠道药无效。
长期拉稀造成机体脱水、精神沉郁、脚趾发干,尾部及下腹部羽毛被粪便污染,最终衰竭而死。
一、流行特点6月中旬至9月末是该病的高发季节,且多发于20~40日龄的肉鸡,其他日龄的鸡也可以发生,但发生程度较轻,发病数量较少。
一般来讲,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网上平养的商品肉鸡都普遍存在,地面平养的肉鸡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肉鸡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重,治疗效果较差;饲喂含优质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发生“肠毒综合症”的机会就越大,症状也较严重。
该病易与球虫病同时或先后发生。
二、发病原因1、非致病性因素一是各类毒素的影响。
由于季节、饲料、病原微生物等原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产生大量乳酸,使肠道内pH 值严重降低,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又由于此时肠道处于厌氧环境,魏氏梭菌、肠梭菌等厌氧菌会大量繁殖,有害菌与球虫相互协调而加强了致病性,同时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发生腐败分解,崩解后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兴奋后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二是饲料因素。
饲料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能促进细菌与球虫的大量繁殖,加重症状,所以营养越丰富,发病率就越高,症状就越严重。
另外,霉变饲料也能加重病情。
三是药物中毒。
长期用药,使药物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炎。
四是各类应激的影响。
2、传染性因素一是病毒感染。
呼肠弧病毒、轮状病毒等都可成为肠道肠毒综合症发生的诱因,这些病毒引起肠道炎症,损害肠道的吸收功能,感染后肉仔鸡典型症状发育不良,出现腹泻等。
二是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产气夹膜梭菌等,通过刺激破坏肠道黏膜,同时引起炎症使肠蠕动速度加快,消化液排泄过多,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缩短,导致消化不良。
三是寄生虫(主指小肠、盲肠球虫)的感染。
寄生虫也是引起肠道肠毒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小肠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当其大量生长繁殖时,必然导致肠黏膜增厚、水肿、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使饲料几乎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所以发病鸡群所排的粪便很稀薄且不成形,且内含没有被消化的饲料。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2期摘要本文主要对肉鸡肠毒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症状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饲养管理要细致,注意鸡舍内的环境卫生,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不要盲目添加药物等措施,对于不同发病原因,采用对症治疗的原则。
关键词肉鸡;肠毒综合症;发病原因;综合防治肉鸡肠毒综合症的防治王博辽宁省北票市草原工作站,辽宁北票122100收稿日期:2017-11-01王博,女,1986年生,兽医师。
1流行特点肠毒综合症一般在夏季发生较多,也是发病的主要季节,20~40日龄的肉鸡发病比较多,其他日龄的肉鸡一般很少发病。
一般来讲,地面平养、网上平养的肉鸡都发生本病,地面平养比网上平养的肉鸡发病率高;鸡舍内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密度大、温度低、湿度大的鸡群容易发生本病,饲喂越多含优质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发生“肠毒综合症”的机会就越大,症状也较严重。
该病易与球虫病同时或先后发生。
2发病原因一是病毒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从而诱发本病;二是细菌感染后使肠道黏膜遭到破坏,引起消化不良;三是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肠道肠毒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四是季节变化、更换饲料等原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pH 值降低,有害菌数量增多,有益菌减少,从而引发本病;五是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超标。
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越严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会使病情加重;六是长期使用药物,使药物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炎。
3临床症状开始发病时,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食欲都正常,极少数死亡,病鸡表现为拉稀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
如果不及时治疗整个鸡群陆续开始发生腹泻,有的呈现水样便,有的粪便稀薄、不成形,可看见未消化的饲料,粪便的颜色呈浅黄色。
发病2~3d 后,全鸡群采食量下降明显,一般下降30%左右。
个别鸡会出现神经症状,不久会死亡。
4剖检症状剖检发病早期的病鸡,十二指肠段空肠部分黏膜变厚,肠壁也增厚,容易剥离,黏膜颜色呈现灰白色。
肉鸡肠毒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
肠毒综合症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症、消化吸收障碍综合症、顽固性肠炎。
近几年发生较多,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现将该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特点
(1)容易继发其他疾病,有并发症。
该病可引起肠道的各种炎症,使营养物质吸收率降低。
饲养过程的中,后期容易发生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流感等病毒病。
(2)病鸡群采食量下降,降幅在10%-30%。
(3)该病多发于15-35日龄,以15-25日龄发病率最高,最早可发生于7日龄左右。
(4)鸡群发病率在30%左右,严重的达50%。
本病死亡率为5%-10%,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更高。
2 引起肠毒综合征的原因
2.1 球虫病
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黏膜增厚,严重的肠黏膜脱落、可出现肠道出血等病变。
饲料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且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明显减少。
这是引起肉鸡粪便变稀,粪中带有没消化的饲料的原因之一。
小肠球虫引起的肠炎,造成的内皮损害又为球虫虫卵的附着创造了条件。
2.2 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或加重肠毒综合症,如呼肠弧病毒、细小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沙砾病毒等。
2.3 种鸡的健康状况
种鸡携带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呼肠弧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淋巴白血病等的垂直传播。
造成雏鸡的免疫抑制,也可引起或加重肠毒综合症。
2.4 细菌感染
鸡群感染肠道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魏氏梭菌等,可诱发肠毒综合症。
2.5 肠道内环境的变化
机体通过肠道吸收营养物质,但同时也是微生物繁殖的场所。
养殖户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特别是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害肠道。
使肠道发生改变,pH值下降,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增多。
饲料通过消化道时间短,导致饲料消化不良,从而形成特征性的黄色稀便。
2.6 饲料中的毒素
(1)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有如下危害:侵害肠道,使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损害肝脏,阻断胆管,减少对脂肪的吸收;强腐蚀性,引起口腔、腺胃、肌胃和肠道的损伤;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导致法氏囊的退化,造成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
(2)生物胺。
生物胺广泛存在于饲料中。
饲料中蛋白质以及动物副产品的降解,使饲料中生物胺浓度增高,饲料存放的越久越容易造成生物胺含量的增高,使肠道内皮受到损伤并引起腺胃的肿胀。
(3)饲料中添加品质不良的脂肪。
(4)饲料中添加去毒不良的棉粕,或添加过量的棉粕。
(5)饲料营养。
在球虫病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促进细菌的大量繁殖,加重症状。
2.7 无机盐离子的丢失
如K+、Na+等,在该综合征发生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消化不良,肠道吸收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
同时,由于肠黏膜细胞迅速被破坏,
使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的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丢失,导致心脏跳动速度过快,增加了肉鸡肠毒综合症的发生。
2.8 VA、VE的缺乏
VA的缺乏影响上皮系统的完整性;VE的缺乏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机能。
2.9 一次性过量饮水
一次性过量饮水造成肠道绒毛的萎缩,使食物与绒毛的接触面积缩小,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致使细菌的繁殖活动加强,加重该疾病的发生。
2.10 应激
应激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疫苗接种、换料、转群、气温突变等。
2.11 自体中毒
在发病的过程中,肠道中大量的上皮细胞破裂。
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等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
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3 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但根据临床症状推断其发病机理如下:
3.1 胰腺的损伤
胰腺是该病病原的主要靶器管之一,可引起其间质性、实质性变性及腺管阻塞。
从而导致消化酶减少,使肠道中养分的消化和吸收的利用率下降,导致生长发育受阻。
3.2 甲状腺的损伤
甲状腺也是该病病原的主要靶器管之一,可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分泌能力降低,甲状腺激素减少。
而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必须有足够的甲状腺素存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甲状腺激素缺乏时,脑垂体合成分泌的生长激素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3.3 消化道炎症
肠道发生炎症,肠道绒毛萎缩与脱落,使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粘附在一起,引起感染细胞的崩解。
崩解产生的细胞产物以及其碎片的积累,促进了细菌的增殖,形成恶性循环。
4 临床症状
症状感染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仔细观察鸡群,大群中个别鸡精神沉郁,嗉囊空虚;粪便稀薄、不成形,排出鱼肠样粪便,有的粪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也有的鸡只出现水泻;随着病程发展,鸡群病鸡增多,粪便中有较多的未消化饲料,颜色浅黄,有酸臭味;有的鸡出现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瘫痪。
鸡群采食量明显下降,幅度达10%-30%。
呈急性经过的鸡常发出“吱吱”尖叫声,最后瘫痪、死亡;呈慢性经过的鸡冠白、爪白、瘦弱、排黄稀便、西红柿色便。
肛门周围羽毛沾污粪便。
5 剖检变化
5.1 基本变化
在发病的早期,十二指肠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内容物呈灰白色脓状;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内容物为尚未消化的饲料;腺胃轻微肿大,乳头凸出,轻刮有白色浆液。
该病发展到中后期,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粘脓样、血色蛋清样、烂柿子样。
该病早期肠道呈卡他性肠炎。
中后期呈坏死性肠炎。
5.2 其他变化
(1)免疫系统的萎缩。
法氏囊与胸腺发生萎缩或退化,鸡群患肠毒综合征会引起免疫抑制。
(2)心肌炎、心包积液。
如呼肠弧病毒及腺病毒会引起肉鸡心肌炎或心包积液。
(3)低血糖症,该病可造成胰脏胰岛的损伤,造成血糖的浓度下降,诱发肉鸡的低血糖。
(4)循环血液中血钙降低,造成骨质疏松,严重的造成股骨头坏死。
6 防治方案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2)保持种鸡的健康与净化;
(3)使用优质饲料,保存好饲料。
在饲养过程中,换料时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
(4)经常应用多种维生素和口服补液盐;
(5)注意疫苗的应用,改饮水为点眼滴鼻、滴口,有条件的可以喷雾;
(6)应用免疫增效剂,如左旋咪唑、黄芪多糖制剂、转移因子等,消除免疫抑制,提高机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
(7)在药物预防过程中要控制球虫病;
(8)定期投服抗病毒药,搞好病毒病的防治。
(9)治疗:发病鸡群大群投服甲硝唑+阿莫西林+黄芪多糖+妥曲珠利,疗程3d,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