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解剖(局解)
- 格式:docx
- 大小:30.62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部分 颈部
【颈部境界】上界---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
下界---前面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全长。
后面为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体表标志】
1、舌骨:口腔底皮肤与颈前部皮肤相移行处。舌骨体两侧可扪及舌骨大角(寻找舌动脉标志)。
2、甲状软骨:前上部向前突出形成喉结,喉结上缘可触及甲状软骨上切迹。甲状软骨上缘约
平对第四颈椎,颈总动脉在该平面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3、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平对第六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可作为计数气
管软骨环和甲状腺触诊的标志。环状软骨弓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为弹性圆锥
(环甲膜),喉阻塞病人可再此做环甲膜切开。
4、颈动脉结节: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在环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前
缘之间可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向后压迫可止血。
5、胸骨上窝:位于颈静脉切迹的上方,触诊气管的标志。
【颈部层次】
一、皮肤:颈部皮肤较薄,移动性大,皮纹横行。手术宜做横切口,以利于愈合。
二、浅筋膜:含有颈阔肌、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结等。
1、颈阔肌:颈正中线附近无肌束。受面神经颈支支配。
颈部手术时常作为切口深度标志,切断的颈阔肌应缝合,以免形成较宽的瘢痕。
2、浅静脉:
(1)颈前静脉:较细,无伴行动脉,沿正中线两侧下行,汇入颈外静脉。左右颈前静脉之间
有静脉弓相连,此弓位于胸骨上间隙内,低位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不要损伤。
(2)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约2/3的人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 静脉,1/3的人汇入颈内静脉。
颈外静脉虽有一对静脉瓣,但不能有效阻止血液逆流,故上腔静脉回流受阻
时(如右心衰),颈外静脉可明显扩张。颈外静脉管壁与颈深筋膜紧密结合,
颈外静脉破裂时,管腔不易闭合,可致空气栓塞。
3、皮神经:
(1)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浅出,共四条--枕小、耳大、颈横、锁骨上神经。
颈横神经--横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布于颈前区皮肤。
耳大神经--伴随颈外静脉垂直上行至耳廓附近,分布于耳廓及腮腺区皮肤。
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至枕部,分布于枕部和耳廓背面皮肤。
锁骨上神经--向外下方分为内中外三支,分布于颈外侧及胸、肩部皮肤。
前三支由C2、C3前支组成,锁骨上神经由C3、C4前支组成。
(2)面神经颈支:自腮腺下缘浅出后走向前下,行于颈阔肌深面,进入并支配该肌。
4、浅淋巴结:
(1)颈前浅淋巴结:沿颈前静脉排列,收纳舌骨下区浅淋巴,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或直接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2)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其后缘处,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枕、耳后及
腮腺淋巴结引流的淋巴,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三、深筋膜:包绕颈部肌肉和脏器,分为浅、中、深三层。
1、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形成完整的封套包绕在颈部。在后正中线附着于项韧带,前正
中线左右彼此延续,参与组成颈白线。
构成两个肌鞘、两个间隙、两个腺囊。
(1)肌鞘:分两层包裹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2)腺囊:包裹下颌下腺和腮腺。 (3)间隙:胸骨上间隙(颈静脉弓)、锁骨上间隙。
(4)顶:构成颈前三角(颈前区)和颈后三角(颈外侧区)的顶。
2、颈深筋膜中层:内脏筋膜。分为肌部、脏部和血管部。
(1)肌部:包绕舌骨下肌群。
气管前筋膜--贴于肌肉后方、位于气管前方的中层颈深筋膜。
(2)脏部:包绕颈部各个脏器(咽、喉、气管、食管、甲状腺等)。
(3)血管部:构成颈动脉鞘,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
3、颈深筋膜深层:椎前筋膜。覆盖于椎前肌和斜角肌前面,上达颅底,下续胸内筋膜。随锁
骨下血管及臂丛进入腋腔形成腋鞘。
PS.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包绕气管表面的颈深筋膜中层间,
向下通前纵隔,感染可沿气管扩散至前纵隔。此间隙为气管切开必经之处。
气管切开:安全三角-上为环状软骨,两侧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尖向颈静脉切迹的三角。
切开时头保持正中位,头尽量后仰,使气管接近体表,避免其他结构的损伤。
咽后间隙:咽后颈深筋膜中层与椎前筋膜之间,向下达食管后间隙,通后纵膈,外侧以颈鞘
为界。此间隙内的脓肿常易引起吞咽困难。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与椎前筋膜间,颈椎结核脓肿常积于此,形成慢性咽后脓肿,或经腋
鞘扩散到腋腔,形成腋腔冷脓肿。破溃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达后纵隔。
四、肌肉、深部血管、神经、淋巴结。
根据颈部肌肉位置,分为了颈浅肌与颈外侧肌、颈前肌、颈深肌三群。
1、颈浅肌:颈阔肌,起于三角肌、胸大肌筋膜,止于口角处。由面神经支配。
颈外侧肌: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副神经支配。
后缘中点为颈丛皮质的浅出点。
2、颈前肌: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1)舌骨上肌群又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
二腹肌---前腹起于下颌骨体,后腹起于乳突,以中间腱附于舌骨体。
下颌舌骨肌---起于下颌骨内面,止于舌骨体。
茎突舌骨肌---起于茎突,止于舌骨。
颏舌骨肌---起于颏棘,止于舌骨。
(2)舌骨下肌群又包括肩胛舌骨肌(分上下腹)、胸骨舌骨肌(颈部正中线两侧)、
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舌骨肌(甲状腺手术层次标志)。
舌骨下肌群各肌起点与名称相符,均止于下降舌骨。
舌骨下肌群的神经支配:甲状舌骨肌--舌下神经;其他--颈袢。
3、颈深肌:分为外侧群和内侧群。
(1)外侧群包括前、中、后斜角肌。均起于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上
面,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上面。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经
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导致压迫,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
(2)内侧群包括头长肌和颈长肌,位于脊柱颈段前方,合称椎前肌。
【颈部分区】
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固有颈部和项部。
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1、颈前区:又名颈前三角。
(1)境界:内侧界为颈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
(2)分区:以舌骨为标志,分为舌骨上下两区。
舌骨上区被二腹肌前腹划分为颏下三角和两侧的下颌下三角。
舌骨下区被肩胛肌上腹分为肌三角(甲状腺区)和两侧颈动脉三角。
2、胸锁乳突肌区:为胸锁乳突肌覆盖的区域。
3、颈外侧区: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被肩胛舌骨肌下腹
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锁骨上大窝)。
Ps.锁骨上大窝:为三角形凹陷,位于锁骨中1/3上方、胸锁乳突肌下份后缘、肩胛舌骨肌
下腹间。
窝底可触及条索状臂丛,其前下方可触及经第一肋上面的锁骨下动脉搏动,
上肢出血可在此压迫止血。
【颈前区】包括舌骨上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肌三角+颈动脉三角)。
颈动脉三角
1、境界:内侧界-肩胛舌骨肌上腹、外侧界-胸锁乳突肌上份、上界-二腹肌后腹。
2、特点:局部位置表浅,结构较多,大血管集中。
3、内容物: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颈外侧深淋巴结、迷走神经、舌下神经。
(1)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
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2)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在甲状软骨上缘或舌骨大角水平处,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分为甲状腺上、舌、面、颞浅、上颌动脉。
颈内动脉在颈部不分支。上行至颅腔。
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继而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
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颈外动脉。
特殊结构:颈动脉窦-位于颈总动脉末端、颈内动脉起始处,是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3)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部的静脉干,上起于乙状窦,向下与锁骨下静脉汇合为头臂静脉。
PS.颈内静脉末端膨大,称颈静脉下球,其内有静脉瓣,临床上可以通过颈内静脉穿
刺和插管至上腔静脉,测定中心静脉压或输入高价营养。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较粗,
且与头臂静脉几乎成一条直线通上腔静脉,故穿刺或插管术宜选在右侧。
(4)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周围排列。
(5)舌下神经及其降支: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颈A三角, 呈弓形跨过颈内、外A的表面,
于舌骨大角上方,再次经二腹肌后腹的深面进如下颌下三角。 舌下N分出第1颈N前支构成颈袢上根,在颈鞘浅面下行,与第
2~3颈N前支构成颈袢下根组成颈袢(平环状软骨弓处),发出分支
分布于舌骨下肌群(除甲状舌骨肌)。
PS.甲状腺手术时,多平甲状软骨切断舌骨下肌群,以避免伤及神经。若损伤颈袢及其分支,
可造成舌骨下肌群萎缩,出现气管前突畸形。
(6)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在结状神经节(下神经节)处发出喉上神经,向前下分为
内侧支与外侧支,斜行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深面。
外支布于环甲肌和咽下缩肌。
内支布于舌根中部等处及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
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
主要结构为甲状腺、气管及相应的血管神经。
一、甲状腺:
1、形态:两个侧叶+一个峡部,U或H型。峡部上缘偶有一锥状叶,尖朝上借纤维束连于舌
骨中部,为甲状舌管遗迹。
2、位置:侧叶紧贴甲状软骨板、环状软骨和1-6气管软骨环侧面。
峡部位于2-4气管软骨环前方。
锥状叶常偏于左侧。
3、毗邻:前面--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
内面--两管(气管和食管)、两神经(喉上神经外侧支和喉返神经)、两肌(咽下缩
肌和环甲肌)。
后面--甲状旁腺、颈总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的末段。
PS.由甲状腺的毗邻关系可知,当甲状腺肿大时,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以引起气管软骨环软化,如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压迫交感干,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