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
- 格式:ppt
- 大小:765.00 KB
- 文档页数:21
简评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太平天国起义后,随曾国藩参赞军务。
任职期间受曾国藩、李鸿章的全力支持。
他秉性耿直,由于思想先进,一直受到保守派的仇视,最后被官场倾轧和诬陷。
在他病逝时,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但被清廷否决。
纵观郭嵩焘一生的经历,他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随着曾国藩参赞军务; 在任福建按察使时,向清政府上《条陈海防事宜》折,阐述自己开办洋务的主张;郭嵩焘于1876年12月赴欧洲,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通过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政治主张是主张洋务,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与先进科技学习。
同时对西学采取开放、兼容的方针,来源于“积诚”、“研几”以掌握天下大势的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之效”的社会功利态度;又主张学习西方以通商为本的经济制度。
还进一步深入到政教的政治体制方面要向西方学习。
是命运的安排使他走向政治的舞台并有了这些先进的主张。
他在家居丧几年,正遇太平天国起义,他力促左宗棠、曾国藩出来建功立业,之后随着曾国藩参加军务。
使他开始能够与西方接触,再结合国情使他更有这些主张。
分析郭嵩焘建立这些主张的历史因素。
历史背景为清朝末年,政府统治腐朽,贪官污吏层出不穷,饱受西方列强的欺侮,民不聊生;再加上他编完《使西纪程》,回来后希望清政府将其编印,却被误会勾结洋人,使其更加看透清政府腐朽的统治。
由于这些才会是他提出主张洋务,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与技术。
对其的主张进行简评。
一切事情必有两面性,所以就其两面性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其好的方面,郭嵩焘能看到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提出向西方学习,这就是积极的一面,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客观上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他还主张留学生出国学习要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根本,这些主张,表达出他对西学中科技方面的兼容。
新视点·风云杂谈郭嵩焘的“为官之道”文/刘吉同郭嵩焘是晚清名臣和思想家,我国首位驻外使节,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不过,这些人们大都知道,不说了,想说的是他的“为官之道”。
他的“官念”是:“君子之仕也,行其道也。
”(岳麓书社、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若道不行,在任上做不成事,则“不如回家卖红薯”。
他一生就是这样做的。
郭嵩焘进入朝廷后首先做的是翰林院编修。
此职虽无多大实权,但很耀眼而且“实惠”,因为常与皇帝及皇亲国戚接触,升迁概率极高。
但是,在郭嵩焘眼中,翰林院却是一个“一无所事”的衙门,每天倒也很忙,但忙的都是些“可笑可叹”的种种应酬,令他极度厌恶。
不过,他很快便离开了这个让他厌恶的地方,诏令任他为南书房行走。
直接当皇帝的秘书和顾问,可谓前程似锦。
但是,这里同样干不成事,最后他毅然选择离开中枢南归“下基层”,到江苏巡抚李鸿章麾下任两淮盐运使。
上任后他如鱼得水,大刀阔斧整顿盐政,很快“月销经数倍增,上下游厘饷顿旺”,令李鸿章十分头痛的筹饷问题迎刃而解。
郭嵩焘任广东巡抚后期,出使英国公使返国后,两次都因职上无法做事而辞官。
他不做“敛手画诺,于补毫末”的无为之官。
但是,辞了官的郭嵩焘并非从此闲云野鹤,优哉游哉,而是仍然忧国忧民,尽力为国家和民众做些实事。
1879年他从广东巡抚任上辞官返乡,定居省城长沙,以一己之力创建了思贤讲舍,亲自制定章程和学规,不顾眼疾为诸生检校功课。
最为可贵的是,学堂还引进了英、法学馆的课程。
他的开放思想受到了湘省遗老遗少的攻击,但却没有影响学堂的声誉,开馆招生后还有8名缺额,而要求补取者竟达五六十人。
郭嵩焘晚年,国势日趋衰败,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然而,朝中众多官僚却拒绝改革。
他写诗曰:“拿舟出海浪翻天,满载痴顽共一船。
无计收帆风更急,那容一枕独安眠?”前三句是对形势的判断,后一句写他无法“出世”的内心。
郭嵩焘具有世界眼光,深知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逝世的前两年即光绪十五年(1889),致信李鸿章建议修建数百里的津通路,并痛斥朝野关于铁路有害风水的谬论,抱病写下《铁路议》和《铁路后议》两文。
郭嵩焘及其外交思想s陈翠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当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时,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夷务0进行了艰苦探索,郭嵩焘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独特的/循理0外交思想形成于郭嵩焘之/耳闻目睹0,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一思想虽由于时代局限未在当世产生深刻影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关键词>郭嵩焘外交循理郭嵩焘,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生于湖南湘阴县城西,卒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字伯琛,号筠仙。
其一生经历颇丰,涉及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
郭嵩焘著述丰富,现已刊行于世的有十五部:5使西纪程6二卷;5罪言存略6一卷;5礼记郑注质疑6四十九卷; 5大学章句质疑6一卷;5中庸章句质疑6二卷;5郭侍郎奏疏6十二卷; 5养知书屋文集6十二卷;5玉池老人自叙6一卷;5史记札记6(作于英国)五卷;5郭嵩焘日记6四卷;5禁烟公社条规6一卷;5湘阴县图志6三十四卷;5校订朱子家礼6五卷;5湘阴郭氏家谱6十卷;5罗忠杰公年谱6二卷。
已刊与人合著三种,未刊而有名序无底稿的五种,又未刊而有底稿的四种。
本文就其外交思想作一些肤浅的分析。
总体而言,郭嵩焘之外交思想以/循理0为核心原则,这在当时可谓是/负独醒之累0,而后人却誉之为洋务初期/最能了解西学0的人物。
下面我就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三方面对郭嵩焘的/循理0外交思想进行阐述,欲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循理0外交的形成/循理0外交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段时期郭嵩焘的经历足以体现这个过程。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致使国内各种矛盾加剧,而此时西方国家如英、法等国,不仅建立了较封建制度先进资本主义制度,还陆续完成了产业革命。
各国国力大增,并将目光投向中国,企图全面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
而此时由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还暂时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法等便采用鸦片这种罪恶贸易来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严重危害。
祭郭嵩焘诞辰200周年南湘阴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
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出国外交大臣。
郭嵩焘三题其谓一题名字,二题封谥,三题自铭。
适逢晚清重臣郭公诞辰200周年之际,重阅了其一生业绩,令人感佩不已。
世之评论甚多,容予从小处发之笔端。
一题名字见诸史册的,郭公有九个名字:龄儿、先杞、嵩焘、伯琛、筠仙、云仙、筠轩、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龄儿、先杞,应该是父母居三井头孩子出生地所取。
郭公生于1818年湖南省的湘阴县城西。
郭氏祖籍系吴越一支发脉。
曾祖郭熊是湘阴的富商,且是贡生。
祖父郭铨世继续祖业,经营田地、盐业和钱庄。
其父郭家彪精通医术,矜贫恤独,经常施药乡里,深受乡邻尊重。
郭家世代既经商又读书,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为孩子取名颇有讲究。
为何取齡儿?内涵玄机。
郭家祖人寿命都不过60左右。
望儿长寿,仕进长远。
郭公的老家虽在湘阴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头,但已在长沙开有商铺,寻找了一个吉祥的街道,名寿星街嵩焘其名,亦有寿字内涵。
家人常以崧(焘)龄呼唤,可见父子心中的勾画。
郭公晚年赋诗中有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寓意精神长寿,千秋不朽。
先杞之名是入学名,即家族排行名。
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排行诗中。
杞,本名枸杞,养生延寿药物(注意:父亲从医出身)。
又有杞人忧天一说。
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一、《郭嵩焘文集》系湖湘文库决定出版的《郭嵩焘全集》之一部分,是郭氏一生所写如论、序、跋、传(含行状)、墓志铭、记、告文、议等各类体裁文章的汇编,一共25卷。
二、郭嵩焘善文,王先谦称“先生之文,畅敷义理,冥合矩度。
其雄直之气,追配司马迁、韩愈,殆无愧色。
”并“娄从臾付梓”,而郭嵩焘执不可,盖因其“不欲以文人自命”。
郭嵩焘虽在《湘阴县图志•艺文志》部分说自己已有《养知书屋诗文集》12卷,但只是进行了整理,并未出版。
郭氏殁后次年(1892),受托为其整理文稿的王先谦即编印了《养知书屋遗集》,这其中就有《养知书屋文集》28卷,与郭氏本人所述卷数出入较大,似应为编排方法不同所致。
1984年,岳麓书社将《养知书屋遗集》中的文集和诗集合编为一册,名曰《郭嵩焘诗文集》,重新排印出版。
三、王先谦所编《养知书屋遗集》中的郭氏文集,其中有五卷是书信,于体例似有不妥;杨坚先生点校并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诗文集》,与《郭嵩焘全集》所定体例不合。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将郭嵩焘的文集单独编辑成册,诗、书信亦分别独立成册。
四、此次整理出版的《郭嵩焘文集》,以《养知书屋文集》为底本,并广为辑佚。
辑佚的具体情况如下:从《陈宝箴集》(下)中辑佚了郭氏评语16则,从《棠坡朱氏家谱》中辑录了1件,从《毛尚书奏稿》中辑录了1件,从《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三辑录了1件,从《郭嵩焘先生年谱》中辑录了5件,从《随使英俄记》中辑录了5件,从《台湾杂记》中辑录了1件,从《汀龙黄氏四修族谱》中辑录了1件,从《清左文襄公宗棠年谱》中辑录了2则,从《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辑录了1件,从《近代名人墨迹》中辑录了1件,从湖南省图书馆获得郭氏未刊手稿3件,从长沙市博物馆获得郭氏书法作品2件。
除以上散见之件之外,还从《郭氏佚书六种》中辑录了4件,另将单行的《玉池老人自叙》1卷也一并收入本集。
五、《养知书屋文集》系按体裁分卷编次,兹一仍其旧。
因其中的书信5卷(其卷次为9-13)已抽出,后面的卷次依次递补。
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作者:王仕琪来源:《闽南风》2010年第05期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道光年间进士。
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地天国革命。
1859年曾去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
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中国首次对外派遣常驻公使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今人看来这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不值一提。
但在当年,这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
但中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
而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蛮横要求。
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更不愿派遣驻外大使。
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争论最大、咸丰皇帝和王公大臣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条即外国公使驻京。
1858年中英天津谈判时,中方代表曾表示皇帝宁可一战也绝不让步。
但在英国代表与其将来北京挤满了外国军队、不如现在就痛快答应的武力威胁下,咸丰皇帝最终勉强同意,批准了《天津条约》。
同意外国公使驻京的消息传来,清廷大员一片怒斥,认为撼动国体,“从来外夷臣服中国”,来华朝贡均不许久留,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
咸丰皇帝则又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如果英、法两国以条约为依据一定坚持其公使常驻北京,则他们“必须更易中国衣冠”;同时又要中方谈判代表改订部分条款。
评《郭嵩焘全集》:先行者的历史脚印光绪元年(1875)2月,英国驻华公使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境内搜集情报,行凶伤人,被愤怒的群众打死,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马嘉理事件”。
此事发生后,英国公使提出了很多无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速派大员赴英通好谢罪。
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迫于无奈,选派熟悉洋务的郭嵩焘出使英国,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驻英法公使等职。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曾协助曾国藩筹集军饷、购置军械、办理捐输、创设厘金,并亲率湘军援救江西,对湘军获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事功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
郭嵩焘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时代,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希望国家能够强大。
在任公使期间,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考察议院、学校、工厂,拜会各国驻英使节和访英各国政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作出了很大贡献。
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洋立国“政教修明”,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以应对西方的挑衅。
此书在国内出版后,又受到守旧士大夫的猛烈抨击,视他“有二心于英国”,以致该书被毁版,不许发行。
由此观之,足可见郭嵩焘作为洋务先知的勇气与见识,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
郭嵩焘一生勤于著述,尽管其“生平撰著大半散佚”,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它们是研究郭氏思想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在郭氏的著作中,表现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的艰辛足迹,以及筚路蓝缕的开创与探索。
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也……京师士大夫不下万人,人皆知诟毁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此洋祸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虑所以日趋于浮嚣,而终归于无用也。
”(《郭嵩焘日记》)光绪三年(1877),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一封信中指出,士大夫喜欢吸“洋烟”、用“洋货”,“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致李鸿章》)。
郭嵩焘诗选郭嵩焘诗选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
晚清政治家。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
历任南书房行走、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总理衙门大臣。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次年被清政府召回。
1891年病逝。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铁路,开办矿产,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并注意西方的议会制度,曾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
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郭嵩焘日记》、《云川山庄别集》等。
【挽曾国藩】擢拔无遗士,经纶天下才。
独无书荐达,相对语谐诙。
吾道丘山重,天门阊阖开。
只今余二老,洋溢楚人哀。
【戏书小像】世人欲杀定为才,迂拙频遭反噬来。
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
傲慢疏慵不失真,唯余老态托传神,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咸丰九年献县旅邸题壁】人生都是可怜虫,苦把蹉跎笑乃公;奔走逢迎皆有术,大都如草只随风。
【同治五年端午】衰迟闻道未名家,生世波澜岂有涯?新涨光阴过小麦,故山梦寐见秋瓜。
人才丘壑违尘轨,归计沧江理钓槎。
满眼疮痍心未展,更余情思寄蒹葭。
【悼亡儿刚基】万事凋残物候新,世间谁是百年人?独悲晓暮缨绅寂,再见园林榆柳春。
雪霁山川浑似醉,梦回谈笑总成尘。
飘零遗稿存无几,凭仗文章自写神。
【思念亡友刘蓉】感逝伤离一泫然,江湖来去自年年。
孤舟日暮风吹树,细雨春深水拍天。
近岸人家沽酒饮,傍山僧阁抱云眠。
生平留滞真吾分,弃置樯帆为汝怜。
【光绪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赋诗】成仁取义生平志,老死柴门亦数然。
岂分三医连四表,竟愁一药送余年。
惭无身后完存稿,尽有人间未了缘。
家国友朋多负负,来生犬马志犹坚。
【光绪十七年元旦赋诗】六十年前辛卯日,人民和乐岁丰穰。
几经江海怀襄势,化作乾坤战斗场。
今日朝廷真有道,古来事变渺无方。
升沉饱历成衰病,回首人间忧患长。
【枕上作二首】其一及见曾刘岁丙申,笑谈都与圣贤邻。
两公名业各千古,孤负江湖老病身。
其二命在须臾病已深,医家首难祸侵寻;强持残骨侵晨起,要识坚强笃老心。
郭嵩涛联集》郭嵩涛(1818-1891),清末外交官。
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
湖南湘阴人。
道光进士。
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曾向江忠源建议办水师抗拒太平军。
1863年(同治二年)升署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
1875年(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又任总理衙门大臣。
次年出使首任英国大臣。
1878年兼驻法国大臣,次年以病辞归。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铁路,开办矿产,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并注意西方的巴力门(议会)制度。
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
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郭嵩涛日记》等。
所著《云川山庄别集》收有联作近四百副。
十一月十一日;八千春八千秋。
∙寿人十一月十一日生辰,一说此为刘凤诰所作世须才,才亦须世;公负我,我不负公。
∙挽左宗棠。
郭任广东巡抚时左曾三次弹劾无补清时,终老书丛原宿志;偶谈瀛海,重摊诗卷纪前游。
∙自题尘世任人忙,流水春风,却笑桃花误刘阮;天台从此入,名山福地,长留衣钵继丰寒。
∙题天台国清寺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
∙题汩罗屈子祠骚可为经,卓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风原阙楚,补以沅湘诸什,不劳太史采輏轩。
∙题汩罗屈子祠收吴楚六千里肃清江路之功,水师创立书生手;开国家三百年驰骋名扬之局,亮节能邀圣主知。
∙挽彭玉麟笺疏训诂六经,于易尤专,阐羲文周孔之遗,汉宋诸贤齐退听;节义词章终古,以儒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题长沙船山学社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著,实发其议,艰难未以负公多。
∙挽曾国藩附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
∙罗正钧挽郭嵩焘悲悯圣人心,孟子见迂阔,而公见乖崖,若论名实当时笑;才华翰林伯,同年居要津,乃屏居田里,毕竟文章误我多。
郭嵩焘的悲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优美的汉字承载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帝王将相的威严肃穆,才子佳人的浅吟低唱,贩夫走卒的辛酸悲苦。
历史的起起落落是否如潮汐般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呢?风云变幻的19世纪,那是汉字的一笔一划早已熟悉孔孟之道,一横一竖尽是天经地义,一撇一捺悉为忠恕仁爱时代,他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西方思想大师的名字。
他曾远赴重洋,也曾力挽狂澜;也曾少年得志,进士及第;也曾受人赏识,身居高位;他是湘军的“财神”,是洋务运动的功臣,他是晚清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一位来自湘江灵秀之地的饱学之士,一位经世致用的封建士大夫。
然而他却屡遭厄运,晚景凄惨,他一生的宦海沉浮,一人的兴衰荣辱,构成了近代中国一个让人唏嘘、令人沉思的悲剧。
湖南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就在湖南,而郭嵩焘就曾在那里学习,并结识了一批今后对他人生造成巨大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在其后爆发的天平天国运动中,正是郭嵩焘的卓识远见促成了“湘军”,成就了曾国藩的武功,也为自己的仕途开启了大门。
在为曾国藩帮办军务的期间,他得以参观西式军舰和图书馆,接触西方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给咸丰帝的上书中提出了许多“制夷”的策略,很受皇帝的青睐,如果郭嵩焘就这样浅尝辄止,或许能成为像李鸿章、左宗棠一样的炙手可热的权臣,然而他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将他带上了另一条道路。
18年后的“马嘉理案”成为了转变的契机,英国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并开枪打死了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英国由此向清政府发难。
当时由于洋务而名噪一时的郭嵩焘被委以重任,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赴英“通好谢罪”。
英国之行更是开阔了郭嵩焘的眼界,轰鸣的机车,亮如白昼的夜市,开放民主的风气既然他迷恋,更让他坚定挽救中国的决心,他是最早提出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更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中国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恩怨易分,是非难辨文丨王开林、彳年,永州总兵樊燮状告湖南巡抚署兵马勻师爷左宗棠,案情惊动了都察院,“劣幕把持”的罪名不轻,咸丰皇帝的朱批措辞严厉。
就算大势不妙,左宗棠仍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最终将坏事变为好事,打赢了一场逆袭仗。
在案情翻转的过程中,肃顺、潘祖荫、胡林翼起到了关键作用,曾国藩、骆秉章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时,翰林郭嵩舂入值南书房行走,他梳理人脉,功不可没。
对诸公之恩情,左宗棠口头笔头均不曾赖账。
然而世易时移,境遇或顺或逆,命运或浮或沉,恩怨反复拉锯,是非随之滚雪球。
左宗棠不肯袒护郭嵩烹左宗棠与郭嵩悉既是同乡、旧友,又是姻亲,早年惺惺相惜。
左公比郭公大六岁,他们的交往过程较为曲折。
早期,他们是好友,再加上同乡之谊,均认可和欣赏对方。
中期,他们成为了姻亲(左宗棠的侄子娶了郭崑舂的女儿),友情较为稳定。
在咸丰皇帝面前,郭嵩秦夸赞过左宗棠,“才极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对其才能、品德评价相当高。
左公与郭公的大弟郭崑悉相交甚厚,同为抚署师爷,精诚合作,辅佐过两任湖南巡抚。
左公曾经月旦人物,评鹭郭氏三兄弟,郭嵩意的德是三人中最高的,才(此处专言办事能力)是三人中最低的,不知郭公心里滋味如何。
曾国藩在家书中亦称郭嵩秦“根器厚而才短”,只宜著述,不宜政务,可见拙于应付庞杂的行政事务始终是郭嵩秦的短板。
左宗棠与郭嵩秦恰成对照:左宗棠处于阳极,堪称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合体,郭嵩悉处于阴极,可谓学问家和思想家的真身;左宗棠以谋略取胜,郭嵩燕以学识见长;在行动力方面,左宗棠一骑绝尘,郭嵩燕瞠乎其后。
同治元年春,江苏巡抚李鸿章欲举荐同年、好友郭嵩舂再度出山,辅佐自己。
曾国藩赶紧驰书,给他的兴头泼下一瓢冷水。
在曾国藩看来,郭嵩意不能胜任上海道台一职;有趣的是,几年后,在朝廷看来,郭嵩悉足以独当一面,署理广东巡抚。
在量才器使方面,朝廷竟然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打出了一个大漏勺。
曾国藩与郭嵩舂既是多年好友,又是儿女亲家,难道他不乐见郭嵩舂膺任要职?他比别人看得更远更透,担心郭嵩舂难以胜任繁剧的军政要务而债事获咎”左宗棠评郭嵩悉”迂琐”,有点过头,但与曾国藩的看法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