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为更好促进海洋休闲渔业良性健康发展,加快海洋休闲渔船的现代化进程,论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从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明确责任主体,科学构建海洋休闲渔业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发展,科学编制海洋休闲渔船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安全保障;优化产业布局,明确海洋休闲渔业市场定位,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对策建议,为中国海洋休闲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海洋休闲渔业,主要指渔民或渔业合作社等充分利用海洋自然资源、渔业渔具产品、渔业文化传统及渔村人文特色,充分发挥海洋渔文化中包含的旅游以及休闲功能,以海洋休闲渔船为载体,以海洋旅游休闲和海洋文化体验为核心而经营的新兴业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渔业产业现代化能力提升重大工程》以及海南省出台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等都对新时期休闲渔业的发展提出了最新最明确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内专业人士也纷纷对海洋休闲渔业展开了深入研究,2021年张宛玉研究了产业融合背景下浙江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提出发展海洋牧场、海洋海钓和美丽海岛等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
2020年薛岩和王建春等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出了借助大数据网络平台宣传海洋休闲渔业,分析行业业态,从而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和推动渔业资源整合。
2019年张广海在渔业资源视角下,对自然供给、传统养殖以及海洋牧场三种供给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2017年孙吉亭借鉴澳大利亚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经验,提出鼓励民众参与、开展海洋休闲渔业执照制度和及时制定休闲渔业法律法规。
推动中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是现代渔业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建设渔区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农业·农民2024.01B 23日本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及启示摘 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产业兴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兴旺的关键,其发展至关重要。
在对比分析日本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成效,以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推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日本六次产业化;农村产业融合;经验借鉴自201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都提出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农村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新趋势。
国外学者在16世纪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但直至20世纪出现农村发展滞后问题时才掀起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热潮;1997年我国学者于刃刚最早指出一、二、三产业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直至2015年,学术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才迎来了高潮。
日本六次产业化自2010年全面实践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中日两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理念、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整理了日本农林水产业省官网中六次产业化综合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一、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成效(一)销售额显著增长根据数据梳理可知,2010—2021年农业相关产业的销售额从16 544亿日元增长到20 666亿日元,增加4 122亿日元,增幅达24.92%;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增加1 750亿日元,增幅达22.48%;农产品直销销售额增加2 288亿日元,增幅达27.98%;休闲农业销售额增加85亿日元,增幅达14.53%。
尽管其间个别年份销售额有所减少,但总体上可看出,日本通过推进六次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销售额,成效显著。
(二)经营主体数量增加根据表1可知,2010—2021年日本六次产业化中农业相关经营主体数量整体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6万个以内。
日本和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曹俊杰1,徐俊霞2(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2.淄博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淄博255020)[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实践;日本;韩国[摘 要]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满足人和牲畜所需要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满足其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需要的多种功能。
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较早重视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建设的国家,其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是出于应付国际游戏规则调整的形势需要,但它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迎合了各国制定农业保护政策的潮流。
日韩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内容和评价方法等理解具有一致性,但在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实践的社会环境和重视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其有关经验对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具有很好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06)06-0018-03 农业的多功能性就是指农业除了满足人和牲畜所需要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满足其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需要的多种功能。
农业功能的多元化逐渐成为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要问题,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较早重视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与建设的国家,已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1 日本、韩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的背景日本和韩国都强调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这反映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
过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常常忽视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因素,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1.1 日韩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和实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协调多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和谐与持续发展。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40期日本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演变日本是根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较早对农业实行特殊保护的国家。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产业自身特点和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具体要求,因势利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保护制度和规则。
二战后到上世纪中叶的农业恢复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基本劳动力锐减,加上农业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日本农业完全处于衰退境地。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调整、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
主要措施包括:1946 年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寄生地主制度;1952 年制定了《农地法》,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了《粮食管理法》,对粮食实施直接统治;先后出台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
通过上述措施,日本农业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新经营体制得到确立。
1960 年到1970 年的农业发展期。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8 年的高速增长期,日本农业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迅速转变。
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也从解决粮食不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向解决粮食过剩、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转变。
1961 年,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这标志着日本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农业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农业基本法》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缩小工农收入差别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通过有选择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发展差异。
同年11 月,又出台了《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用以辅助《农业基本法》目标实现。
实践表明,在《农业基本法》及相关法律带动下,日本农产品价格迅速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农业优先、综合体模式”,其内涵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非重点发展工业,同时将工作、生活、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农业获得优先发展
的优先权。
日本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采取两个重要政策:“资源整合计划”和“新型自主自
愿政策”。
资源整合计划主要侧重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以提高生产力;新型自主自愿政
策则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本土化,使农民及其家庭得到实惠。
另外,日本政府针对新一代的农民,提出的一个重大政策是规模改革,即“大型农场”和“大型农村”模式。
该模式重点包括技术改革、人口改变、资源整合、设施改善和运营
的规范。
大型农场重点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大型村落则以农业生产者聚居和社区维护为主
要重点。
日本政府还重视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成为一种先进的、可持续
的产业。
在此过程中,推出的措施包括实施资金支持、改进技术服务、加强创新设施,以
及列入国家层面上的规章制度,使农业更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涵盖了政府采取的多种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农业
产出以及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而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日本乡村振兴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制定合适的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并分阶段逐步实施,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玩法来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将介绍日本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四大措施、五个阶段以及十个玩法。
一、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1. 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2. 旅游发展路径: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人口前往乡村旅游,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产业多元化路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有机农产品加工、山地水库渔业等,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促进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四大措施:1. 政策支持措施:制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减税优惠、土地政策优化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 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提高乡村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性,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3. 教育培训措施:加强农民和乡村居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合作社组织措施:鼓励农民和乡村居民组织成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三、乡村振兴的五个阶段:1. 规划阶段: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2. 建设阶段: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 培育阶段: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4. 提升阶段:加强乡村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5. 持续发展阶段: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日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并解决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此,本文将就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目前,日本的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了27%,其中,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占比更大。
与此同时,日本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占比也在逐年下降,而农村的劳动力年龄也在逐年增长。
这使得日本的农业产业面临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1、农村的人口结构失衡,缺乏年轻劳动力的补充,使得一些农民生产力的下降。
2、农业生产的低效,农村地区缺少创新创业的人才,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3、逐年增加的耕地撂荒、面积缩小及不稳定的供应,农村就业问题已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二、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1、解决人口问题。
鼓励年轻人进入农业领域,鼓励农村人口的多元化和复兴,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开发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农村人才。
3、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适合的政策和措施,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培训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帮助,以促进其生产销售和再发展。
三、对中国的启示1、加强农村建设。
对于中国而言,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乡村面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2、鼓励创新发展。
农业产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的支持体系,促进科技服务,培育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化农业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经济效益一体化。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看,70%集中在关东、甲信越地区, 80%为个人经营,其次是“农协”共管。
从果园经营类别来看,既有专营某一种类的,也有实行两种或多种兼营的,大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开发。
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是利用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林资源,向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度假服务。
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游,已成为日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
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业态之一,它以生产蔬菜、瓜果、茶蚕或其他农作物为主,在具有多种优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开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日本最多的还是各类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一般在农场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分别开展综合经营活动,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
1.2 韩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韩国乡村旅游是随着经济腾飞和(转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由农业国逐渐转变为中等发达国家。
韩国约9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农牧渔业人口不足10%。
这为韩国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韩国乡村游内容丰富。
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
韩国约有800个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民俗节,如“泡菜节”、“鱼子酱节”等,具有乡土特色为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韩国乡村游在项目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颇具特色的韩式套餐。
“茶园旅行”让游客到茶园采茶。
“周末农场”适应双休日的特点,供城市游客携一家老小去耕作和收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韩国农林部正在推广的“绿色农村体验村庄”则是将自然生态、旅游、信息化和农业培训结合起来的高端乡村旅游项目。
1.3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概况20 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农业在台湾所占比重下降,到198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9.2%, 同时面临农场规模小、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日本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一是制定农村发展规划。
根据《新农业基本法》的规定,中央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农业发展规划,包括农村振兴规划。
日本农业省牵头,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联合,建立乡村振兴会议机制,商议领导地方农村的振兴计划,确保地方和中央计划的衔接。
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尊重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村居民及相关农业企业、农民协会、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意见,通过实施自下而上的计划,确保规划制定的合理有效实施。
二是设置乡村振兴机构。
日本农林水产部进行了机构调整,设立了农村振兴局,并将原结构调整,日本国土局属于地方振兴局的职能纳入了该局。
农村振兴局下设农村规划、区域振兴、城乡交通、农村环境、农业用地改善等部门。
制定整体政策和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振兴工程,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团体和农民组织参与制定农村振兴规划。
三是促进农村整体发展和振兴。
日本政府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时,根据农业发展实况,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综合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
给农村所有道路开通投掷资金,确保农村的交通通畅,加强网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娱乐活动、医疗等。
四是确保对农村振兴的财政支持。
日本农村振兴的战略资金广泛, 主要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乡交流和休闲农业等方面农业用地的改良和发展。
具体项目包括: 丘陵地区收入支持政策增长、特殊土地区支持政策、提供专项赠款退耕还林、恢复丘陵地区的农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合理利用牧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有机农业直接补贴、农业转移支付补贴。
促进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发展。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挖掘。
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培训、城乡交流、市民农园体验等项目,在培养造就一批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弘扬日本传统农耕文化,进而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报告概述休闲农业是指将农业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将农田、农庄等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景点,给游客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农业体验活动。
在国外,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形式。
本文将介绍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欧洲国家在欧洲国家,休闲农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其中,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等国家的休闲农业最为著名。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文化遗产,通过将农田开发成农庄或农家乐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欧洲还有一些休闲农业协会和组织,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休闲农业。
美国在美国,休闲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美国的休闲农业形式多样,包括农田观光、采摘水果、参与农作物种植等活动。
农庄也成为人们进行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而且,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
其他国家除了欧洲和美国,许多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例如,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等国家也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项目。
这些国家的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国外休闲农业的特点农田观光休闲农业中最常见的活动就是农田观光。
游客可以在乡村中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了解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农业技术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
这种观光不仅满足了游客对自然风光的欣赏需求,还增加了他们对农业和乡村发展的认识。
采摘和体验农作物种植许多休闲农业项目也提供采摘水果、蔬菜或参与农作物种植的机会。
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体验农民的工作,并将所采摘的水果带回家。
这种体验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还增加了他们对食物的尊重和对农业的理解。
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在休闲农业项目中,农家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客可以在农庄内享受传统的农家菜肴,体验农民的生活。
此外,一些休闲农业项目还设有农产品销售点,游客可以购买到当地产的农产品,支持农民的收入。
国外休闲农业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经济影响休闲农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也呈现老化趋势,农业普遍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日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随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启示。
一、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一直以来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目前,65岁及以上的农民占比已经达到了35%,而45岁以下的人口则只有15%左右。
这一趋势表明,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人口呈现老化趋势,劳动力不足问题日益严重。
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也不断缩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手不足。
这使得许多农民放弃种植农作物,导致农业生产下降。
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加速日本农业的衰落,对农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原因要解决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原因。
其实,这一问题的形成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密不可分。
1.生育率下降近些年来,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极低的水平之上,许多家庭选择放弃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导致新生儿数量减少。
因此,逐渐减少的新人口中,一部分人没有选择从事农业,也就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减少。
2.年轻人流失由于日本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很难吸引年轻人,因此他们纷纷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等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
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也随之离开了农村,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流失。
3.劳动力歧视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如城市发达,因此日本的农业领域一直面临着劳动力歧视问题。
如果国家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劳动力人口的老化趋势就很难得以改变。
三、解决办法及对中国的启示为了解决日本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加青年人口、提升工作条件等。
以下是几个解决办法,也可以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启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日本做法及其启示作者:邱灵来源:《全球化》 2016年第10期邱灵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三农”发展新突破的积极探索。
借鉴日本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战略的经验做法,当前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坚持产业延伸与功能拓展相结合,培育农村内生发展新动力;坚持农民自主与多元主体相结合,保障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坚持统筹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推进分类指导和试点示范。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六次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作者简介:邱灵,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本文是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构建新机制、培育新动能。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今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被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但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马晓河,2015),概念内涵不清、融合主体不清、发展路径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
近年来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化”战略,并在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活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对于我国深化理解和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六次产业化”的背景与内涵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困境,提出了“六次产业”(或称为“第六产业”)的概念,即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指通过培育农业生产、农资制造、食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旅游等本土化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更好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增值收益(姜长云,2015)。
日式农场经营方案简介日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农业文化和农业技术在全球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以日式农业最为著名。
本文介绍了日式农业的特点、经营模式和运营策略,旨在为有意经营农业的人提供参考。
特点日式农业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较小规模:日式农业经营的农场一般规模不大,一般在2-3公顷左右。
2.多种植物种植:日式农业重视多种植物种植,以增加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3.原生态种植:日式农业重视原生态种植,即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例如使用天然肥料和虫类捕食以维持生态平衡。
4.面向小众市场:日式农业更倾向于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面向小众市场。
经营模式在日式农业中,一般有以下两种经营模式:1.休闲农业:在农场环境中提供亲子活动、采摘、体验传统农业、美食等服务。
这种经营模式对农场环境有较高要求,并需要提供良好的服务。
2.农业生产:将农场作为生产性基地,通过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获取利润。
这种经营模式需要考虑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并且需要提供较好的农业技术支持。
运营策略要经营好日式农业,需要有以下几个运营策略:1.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日式农业的经营者需要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以获得小众市场的认可。
2.保持生态平衡:日式农业强调生态平衡和原生态种植,经营者需要不断优化种植方式和保持生态平衡,以提高产品品质。
3.不断推出新产品:日式农业经营者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农场经营的持续性。
4.做好品牌宣传:日式农业的经营者需要做好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结日式农场经营虽然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但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行业。
经营者要注重顾客体验、产品质量和品牌宣传,以获取市场份额和实现可持续经营。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伴随着日本农业现代化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日本休闲农业呈现多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
日本的市民农园、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体验农业园等都迅速发展起来,对日本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休闲农业成功之处在于政府大力支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规政策;在休闲农业产品上特色鲜明,体验性较强;多方主体积极参与,注重环境保护。
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本休闲农业市民农园民宿农庄启示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历程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较早,早在1924年一些园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了“京都园艺俱乐部”,该俱乐部在京都城郊设置和经营市民农园。
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的休闲农业也基本消失。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这时休闲农业也开始发展,长野县饭山农民在冬季充分利用被称为“雪国”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农民家庭旅馆,吸引都市居民前来滑雪、观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962年小岩井农场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
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等多种游览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966年开始在高知市、神户市等成立了渔业观光体验中心,进行渔业养殖、垂钓等体验。
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公布的《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报告中,首次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指出重视农事体验、农家乐、乡村文化的开发。
1993年小岩井农场Makiba农业观光园建成。
1999年出台新农业法,即“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藤田武弘等,2009)。
日本休闲农业主要发展业态(一)市民农园日本的市民农园,也称休闲农园或接触农园,是指都市居民以休闲的生产方式种菜、养花、种植果树,自己使用农产品的小面积农地的农园。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业体验经营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除了综合性的市民农园外,很多地区还建立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农园,如老年人农园、学童农园、残疾人农园等。
日本市民农园的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法律上市民农园为表1中的a和b形态,及c依据农园利用方式的形态。
不同类型的农园开设主体、开设方式、手续等也都有不同。
(二)观光农园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包括果园、花园、茶园等。
日本的樱花园、梅花园、苹果园让游客在观赏中愉悦心情,开拓眼界,发挥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
有“东方的普罗旺斯”之称的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富田农场,它们以旅游业代替了本来并不盈利的薰衣草种植业,发展熏衣草观光农园。
日本札幌观光农园,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弘前市苹果观光园及生产园,山形县红王将观光果园、樱桃生产园,这些都受到游客的称赞。
(三)农业公园农业公园是一种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和特点把农业生产、加工、农业实习、进修等与公园的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具有多功能性的综合旅游休闲场所。
日本农业公园主要集中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除种植果树、蔬菜、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日本综合性的农业公园居多,一般面积比较大,其农业公园面积大概占日本全国的50%。
日本最有名的农业公园之一便是位于东京足立区的“都市农业公园”,一年四季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应时的郁金香、大波斯菊等鲜花。
公园还开辟了游客农业体验区,插秧、除草、收割、采摘瓜果等农活在这里都可以体验和学习。
公园中的“旧农具展示室”以及名为“旧和井田家住宅母屋”的老房子也别具特色。
(四)民宿农庄日本的民宿农庄类似于我国的农家乐,以农户自家庭院进行经营,提供住宿、农家特色食物和瓜果等。
在日本,民宿农庄更注重农家特色,通常是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
除民宿的建设外,日本更注重与农庄干净的街道、优雅安静的环境相结合,大力加强农庄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体验农业园体验农业主要是指居民直接参与农林牧渔的耕种、生产、加工等活动,体验性较强,能够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的更高要求。
目前日本已经将体验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农业政策来发展,鼓励全民参与农业体验活动,更注重孩童对农业的参与体验,使孩童在体验中,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体验农业园在规划设计上,依据不同游客的年龄、爱好等特点提供丰富的体验方式。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政府大力支持,健全政策法规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除旅游及农业方面基本法外,还针对休闲农业提出了很多专项法律法规(见表2)。
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鼓励农协和农民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农民的意愿,有较好的应用性。
(二)突出特色且内容丰富,体验性较强日本各地发展休闲农业都比较注重挖掘当地特有资源,融合当地文化特色。
日本休闲农业,体验性较强,农业体验的种类包括插秧、割稻子,蔬菜的栽培和收获,以及制作簸箕,编草绳、草鞋等;林业体验主要是到森林公园林区游憩、沐浴;牧业体验主要是到牧场,游客可以与动物亲密接触;渔业体验的种类包括:大拉网,定置网渔,裙带菜和牡蛎等的养殖体验,干货制作等。
北海道的箱根牧场、町村牧场、牧家牧场都全面使用有机方式栽培农作物及驯养畜牛。
不同的季节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农作物收获、可以学习奶牛和牛奶的相关知识、亲自挤牛奶、制作奶油冰激凌等奶制品,有的牧场还为游客提供烧烤服务。
日本熊野市渔业体验中心,包括金枪鱼养殖、鲤鱼的养殖和垂钓、撒网捕获章鱼和河豚鱼等。
不同的鱼体验时间不同,一般需要提前3天预约,并在渔师指导下进行体验,捕获的鱼也可带走,还可以参与体验鱼产品干物制作和鱼产品寿司加工。
(三)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协会、企业和农民多方参与,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日本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支持引导下,农业园开设主体包括地方公共团体、协会、企业、农民等。
地方公共团体有的利用自己的农地,有的从农地所有者中取得使用权;农业协同组织从协会成员中租借土地使用权,或者向其他农地所有者租借。
企业一般通过与市町村缔结贷付协定,持完整的运营计划向市町村申请。
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农地,自己发展民宿农庄等,也可加入所在市町村的农业协会,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
日本休闲农业目前已经走出了农户小规模经营阶段,现在大多采取的是政府引导、协会组织、绝大部分农户参与的形式,既能有效地分散和防范风险,又能发挥规模潜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例如,明日香村为发展休闲农业,成立了振兴公社,由该协会组织采摘节吸引游客。
(四)科学规划开发,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的休闲农业园区设置的场所都是经过科学规划的市县农园区域、市街化区域,开设前要持完整的开发运行规划进行申请。
日本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保持原始风貌,很少有人为的过分修饰。
即使一些遗址基础上的复原和整修,也尽量还原其历史风貌。
日本的市民农园种植中均不得使用农药、化肥,进行生态种植,游客在游玩中也注意捡拾垃圾,在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中提高了游客环保意识。
对中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一)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政府应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财政投入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要建立和健全休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休闲农业涉及农、林、牧、渔、旅游等多方面,除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该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专项法律,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建立发展休闲农业的法律和制度。
(二)突出特色进行深层次开发目前中国休闲农业多数还停留在观光层次,让人们参与的农业活动较少。
普遍存在项目雷同、盲目扩张、缺乏个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比如国内的农业公园,主要是游览观看农业高科技种植技术,观赏种植的各种蔬菜、花卉、瓜果等。
而各种农业工具的使用,锄草、播种等农事体验基本没有。
国内人们到休闲牧场主要是参观牧区生活,品尝牧区的食品。
在日本北海道的箱根牧场、町村牧场、牧家牧场不同的季节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农作物收获、可以学习奶牛和牛奶的相关知识、亲自挤牛奶、制作奶油冰激凌等奶制品,体验活动很丰富。
此外,中国的休闲渔场体验活动主要是垂钓,非常单一。
国外休闲渔业体验,包括在渔师指导下进行体验各种鱼养殖、垂钓、撒网捕获章鱼和河豚鱼等。
还可以参与体验鱼产品干物制作和鱼产品寿司加工。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与地方文化和旅游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品牌。
应主要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需要,增加互动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休闲农业产品。
(三)调动休闲农业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农场、企业进行休闲农业的投入和经营。
在各地扶植休闲农业骨干农户,资助典型休闲农场。
建立各级农业协会和乡村公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开展休闲农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休闲农业,进行休闲农业规模化发展,优胜劣汰,对休闲农业园进行资质认证,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鼓励和支持休闲农业相关科研工作,调动休闲农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四)重视休闲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出现了盲目开发,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影响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该从休闲农业园的开发到整个运营进行全程环境监控,并将环境指标作为休闲农业园区质量和等级评价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1.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2)2.藤田武弘等.休闲农业发展之日本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3.玉县农林部农地活用推进课.市民农园ガイド[EB/OL].http://www.pref.saitama.lg.jp/uploaded/attachmen4.东京[都市农业公园](足立区)[EB/OL].http://cn.explore.ne.jp/travel/tiyan/512.html5.北海道箱根牧场[EB/OL].http:///6.熊野渔业协同组合[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