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9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玛湖凹陷位于新疆南部,是特提斯地壳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发生时形成的一个大型陆内盆地。
在该凹陷中,三叠系地层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叠系是地球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年代,它被广泛认为是一些重大生态、地质事件发生的时期,比如中生代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中生代陆地重建过程。
而对三叠系地层的研究,也是理解这些事件发生及其地质学意义的重要途径。
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可划分为下至上的五个层序,分别为第一层序的向奎洛组、第二层序的喀什古洛组、第三层序的吉木阿勒组、第四层序的贡克林组和第五层序的罗布斯达克组。
这些层序反映了地层沉积作用及其对大环境的响应过程。
在这些层序中,以第三层序的吉木阿勒组的研究最为深入。
该组层序发育程度高,层序典型,沉积岩类型丰富,是三叠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地层单元。
吉木阿勒组的沉积岩类型主要为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表现出明显的顺序式变化。
相对于其他层序,吉木阿勒组反映了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构造活动,它们既受到地球物理控制,也受到生物火山控制。
因此,吉木阿勒组的研究对理解玛湖凹陷的沉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在其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三叠系的灭绝生物群及新生物群交错带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地球物理学研究中,三叠系构造变形作用及其对沉积演化的控制成为了重要探讨对象;化学地球学研究中,三叠系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变化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总之,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的研究为理解地球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究三叠系层序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其与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柳河盆地中生代充填特征与盆地演化
柳河盆地隶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位于敦-密断裂带的
东侧,受两条沿着北东向展布的断层控制,是一个延北东向延伸的狭
长盆地。
中生代发育的地层分别是中侏罗统侯家屯组,下白垩统果松组、下白垩统鹰嘴砬子组、下白垩统林子头组、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和下白垩统亨通山组。
本文通过岩心详细描述,地震解释等,结合室内综合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鉴别,划分研究区的充填序列,探讨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取得了以下认识。
1.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类型钻井揭示的柳河盆地的岩石类型分为4类11亚类,碎屑岩类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类包括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熔岩和侵入岩岩类。
识别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与混积相。
2.充填序列和充填类型根据岩性变化和岩相组合,将下白垩统划分为14个三级层序,共8种充填类型,其中碎屑岩充填5种,分别为正-反旋回叠置、反-正旋回叠置、反旋回、正反旋回交互、正旋回;混积充填3种,分别是低位域火山岩、水进-高位域火山岩、高位域火山岩。
3.盆地演化通过分析构造和地层,建立了柳河盆地中生界构造格架。
柳河盆地是走滑双断地堑式盆地,是由早白垩世敦-密断裂左行走滑活动控制,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欧亚板块。
柳河中生代盆地经历了6个盆地发育阶段,分别是中侏罗世初始凹陷阶段、晚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和早白垩世的四个火山喷发-沉降阶段。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前陆盆地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广泛分布于陆缘地区。
它们是由于板块碰撞和俯冲带造成的厚实沉积物沉积而形成的。
与海洋盆地不同,前陆盆地是位于陆地上的盆地。
本文旨在探讨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前陆盆地,我们将首先介绍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
随后,我们将探讨前陆盆地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前陆盆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此外,了解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还能够对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前陆盆地形成的机制。
这包括板块碰撞和俯冲带对前陆盆地的影响,以及沉积物的沉积过程。
我们还将探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如沉积物的类型、构造特征和地层的分布。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前陆盆地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前陆盆地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侧重于对前陆盆地的沉积环境、构造演化和成藏规律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前陆盆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过程和资源形成的机制,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前陆盆地基本特征的综述,并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前陆盆地的研究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本篇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前陆盆地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以便读者对文章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框架和组织方式。
通过列出文章目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中各个部分的标题和顺序,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跟随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
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
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褶皱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
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
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
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
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
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
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孙自明【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指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等演化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各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勘探领域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8页(P1303-1310)【关键词】勘探领域;沉积-构造演化;下刚果-刚果扇盆地;西非【作者】孙自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0;TE121.2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图1),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和热点地区之一。
由于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地质、盆地演化、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特征、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和研究成果[1-7],较好地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就勘探发现来看,虽然下刚果-刚果扇盆地目前已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田,但其含油气层位主要集中分布于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的盐上白垩系和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的新生界;盐下白垩系的油气发现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的陆上-浅水地区,但数量少,储量规模也较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2020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Vol.44No.6Dec.2020DOI103969/jissn2095—410720200600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白晓亮,鄱诚,和源,王晶,明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幵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
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l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l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l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
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一斜坡一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台地边缘;沉积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07(2020)06-0033-100引言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
近期川西北、川中地区多口探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勘探前景广阔。
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位于栖霞组中上部,其成因与分布受控于台缘滩、台内滩相的展布,因此,明确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对滩相展布的预测至关重要。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