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一“七个比值”控制定义、目标与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774.50 KB
- 文档页数:46
一、轴压比1、定义: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2、作用:反映了柱(墙)的受压情况;限制柱(墙)的轴压比主要是为了控制柱(墙)的延性,因为轴压比越大,柱(墙)的延性就越差,在地震作用下柱(墙)的破坏呈脆性。
3、规范限值:1)柱轴压比限值《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10)11.4.16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6.3.6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6.4.2条2)剪力墙轴压比限值《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10)11.7.16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6.4.2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7.2.13条4、不满足规范限值时调整方案:增大柱(墙)的截面尺寸或提高该楼层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
二、剪重比1、定义: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剪力标准值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
2、作用:为了控制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结构的安全。
3、规范限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5.2.5条《高层建筑混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4.3.12条注:1、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2、7、8度时括号内的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3、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不满足《高规》第3.5.2、3.5.3、3.5.4条),剪重比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4、“扭转效应明显”是指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楼层平均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1.2倍。
4、不满足规范限值时的调整方案: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条调整各层地震内力”后,程序按抗震规范5.2.5条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的要求。
作为一个高级的结构师,应该掌握复杂结构的PKPM计算分析,这里面有很多的规范条文和参数需要理解,需要较长的实际积累,但是计算分析中有7个比值,几乎控制了结构的方方面面,深入的理解并完整掌握这7个比值的应用,是一个结构师从初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下7个比值的知识。
【此图建议收藏】轴压比定义柱(墙)轴压比N/(fcA) 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作用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墙柱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规范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 和7.2.13 。
轴压比不满足情况下的简便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具体要点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
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
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
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
高层结构电算结果判断的五个主要指标电算有比较详细的结果,规范也有明确的判断依据。
具体是第一周期的大小,第一扭转周期和平动周期的比值小于0.9(0.85),判断什么是扭转周期平动周期在周期后的比例中可以看到。
以上有问题就说明结构的刚度有值得查看的地方。
这个要达到90%以上,至于为什么,几乎所有将震型的文字都有说明层间位移(小于1.2,考虑偶然偏心时小于1.4),楼层最大位移,位移角。
规范设计该文字的地方就有说明规范没有说剪重比,用的是剪力系数。
作用是判断结构刚度及地震力判断薄弱层,指标应该很好查吧如何判断电算结果是否合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 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1、轴压比轴压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延性,具体要求见抗规6.3.6和6.4.5,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过大则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此时应加大截面面积或提高混凝土强度;轴压比过小,则结构的经济性不好,此时应减小截面面积。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02周期比周期比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
一句话,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置合理,具体要求见高规4.3.5。
刚度越大,周期越小。
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意思是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沿两个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个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包括平动方向和扭转方向)的刚度,或削弱需要增大周期方向的刚度。
03、位移比/位移角位移比是指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下,端部最大位移(层间位移)与两端位移(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
高层结构设计中七个 比值的控制与调整龙广成摘 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七个极其重要的参数,!抗震规范∀、!混凝土规范∀、!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七个比值"进行了严格控制。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七个"比值";规范条文;SATW E程序;电算结果;名词释义;控制与调整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七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以下简称为抗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0-2002∀(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 J3-2002∀(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七个比值"进行了严格控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人员和审图人员对"七个比值"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都有相应的详细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
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PKPM软件中的SAT W E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 位移比1.1 名词释义位移比包含两项内容:(1)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高层建筑中的7个控制参数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要求见高规。
1 刚度比的控制A 控制意义: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
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B 规范条文: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加-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浅析高层结构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摘要:随着苏州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几年苏州市区、园区及高新区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不断的拔地而起,特别是随着由苏州乾宁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具有号称“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和“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的东方之门建筑将高层建筑推向了顶峰。
可是随着建筑结构的高度不断增高,建筑外形越复杂,平面凹凸越严重,那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整体性能的控制条件也就越严格,因此这就给我们设计者带来很多矛盾,正确合理的把握好高层结构的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快速准确的控制好目标参数的合理取值及掌握各个目标参数相应的调整方法,使其即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这将是日常设计工作的中学习的关键点。
关键词: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周期比刚重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1.轴压比柱(墙)轴压比N/(fc*A) 是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周欣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它反映了柱(墙)的受压情况,是影响柱(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的限制要求,详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2010第6.4.2条和第7.2.13条,其中,柱轴压比计算中轴力设计值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当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而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柱子不一样;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 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2). 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具体调整方法:a.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
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
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b.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 最大轴力处) 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 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
浅析高层结构设计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刘佳广西桂林市综合设计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始阶段,合理确定结构布置成了此阶段的重点,如何判断结构布置的合理及结构体系的经济性能也就成了关键所在,本文就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所需控制的七个参数作了简明的阐述,并针对七个比值调整方法进行了探讨,对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及高层建筑综合效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比值;调整Abstract:in designing high-rise initial stage,reasonable structure layout became the focus of this stage,how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in economic performance also became the key,this paper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for control of the seven parameters are briefly described,and in the light of the seven ratio adjustment method is discussed,to promote designing high-rise level and high build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high building;Structure design;Ratio;adjustment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高层结构设计过程中,在建筑初步布置确定后,首先进行的是结构抗侧构件的初步布置,所以首先控制抗侧构件的平面布置合理性,位移比、周期比及刚重比是控制构件平面布置的三个主要参数,在平面布置满足要求后,竖向刚度比的控制成了第二步的重点,其后进行轴压比、剪重比及层间受剪承载力比的控制是保证结构的延性及抗震安全性,这三步是相互关联的,要得到更合理的结构布置,就要求设计人员深刻理解七个比值含义并能熟练掌握运用。
【精品资料首发】高层建筑结构有哪些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结构有哪些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高层建筑设计七个比值的控制目标标签: 1.轴压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2.剪重比:主要为了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3.刚度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4.位移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5.周期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6.刚重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主要为了控制结构的竖向规则性。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结构设计控制的七个重要比值及主要调整方法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 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建筑结构设计七个重要参数轴压比轴压比主要是控制结构的延性,具体要求见抗规6.3.6和6.4.5,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过大则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此时应加大截面面积或提高混凝土强度;轴压比过小,则结构的经济性不好,此时应减小截面面积。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周期比周期比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
一句话,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置合理,具体要求见高规4.3.5。
刚度越大,周期越小。
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意思是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1.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沿两个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个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2.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应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3.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包括平动方向和扭转方向)的刚度,或削弱需要增大周期方向的刚度。
位移比/位移角1.位移比是指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下,端部最大位移(层间位移)与两端位移(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
七个比值问题1.有那七个比值2.控制的是什么东西3.所对应的要求有那些4.当不满足时如何调整5.计算时要满足那些东西6.PKPM的结果在那查询7.专业名词的理解一.刚重比《GG》 5.41.控制原因:重力荷载的水平用位移效应上引起的二阶效应比较严重,对砼结构随刚度的降低效应不利影响成非线性关系2.控制方法:框架>20不满足稳定性要求>10考虑P—Δ效应剪力墙>2.7不满足稳定性要求>1.4考虑P—Δ效应3.调整方法: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加刚或减重大于10或1.4要考虑P—Δ效应4.PKPM结构查看:总信息最下面5.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要考虑P—Δ效应。
大20%时认为稳定性不满足要求二.剪重比《KG》5.2.5《GG》 4.3.121.控制原因:长周期结构地震加速度小,但此时地面运动的速度,位移对结构的破坏更大,通过放大地震地的方式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增大安全储备2.控制方法:扭转效应明显周期小于3.5秒6度7度8度9度0.8% 1.6% 3.2% 6.4%基本周期大于5.0秒的结构0.6% 1.2% 2.4% 4.8%1.8% 3.6%3.调整方法:在6度区经常会发生A: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54页当不满足以下结果时不可以用系数调整在方式1)有15%以上的楼层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椒2)底部楼层剪力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要求85%以上时3)调整系数大于1.15时即不满足87%时B:不能用系数调整时的方法1)T折减多折一些2)提高振型个数3)通过加墙和梁来提高结构风度减小T增加地震作用4)跨高比小于5的梁按洞口输入来提高结构刚度5)也可通过减少质量的方法梁改折板板不要过厚墙去掉对结构贡献较少的为的是结构变得刚一些注;周期不纯也会造成减重比不足的问题4.系数有效满足的要求;有效质量系数要在90%以上5.PKPM结果查看:文本结果振型周期地震力最下面三。
抗剪承载力的比1.控制原因:对楼层的竖向规则性加以控制,楼层抗侧能力突变将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2.控制方法:A极高度不宜<相邻上一层的80%不应<相邻上一层的65%B级高度不应<相邻上一层的75%3.调整方法:调整信息中指定薄弱层个数,薄弱层层号,地震力放大系数,也可增大该楼层的抗侧力构件的截面4.PKPM结构查看:文本文件总信息中5.层间受剪乘载力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楼层全部住剪力墙斜撑的受剪乘载力之和四.层刚度比内容较多,被分为侧移刚度和剪切刚度,应用的范围也不同一.侧移刚度1.控制原因:出于竖向规则性的考虑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的侧向刚度宜大于下部楼层的侧向刚度,否则变形会集中在刚度小的下部楼层形成结构软弱层,所以应对下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值进行限制2.控制方法:框架结构本层与相邻上一层的比值不小于0.7与相邻上三层平均值的比值不小于0.8剪力墙等复杂结构(考虑层高的修正)本层与相邻上一层比值不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于结构底部的嵌固层该比值部小于1.53.调整方法:高贵3.5.8乘以1.25的放大系数是人工指定还是PK自动乘?4.PKPM结果查看:文本文件总信息中二.剪切刚度(按照高贵附录E所计算的刚度)情况1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小于2调整方法:只与G和A有关只能调整面积来提高地下一层的刚度结果查看:同上情况2结构为转换结构转换层数小于两层非抗震时下层与上层的比不应小于0.4抗震设计下层与上层的比不应小于0.5转换层在两层以上是等效剪切刚度不小于0.6并且侧移刚度非抗震不小于0.5抗震不小于0.8调整方法,结构查看同上五.周期比控制原因:结构要具备一定的抗扭刚度控制方法:以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的比不大于0。
高层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
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要求见高规。
指标调控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一、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1.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二、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2.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插叙1.剪重比看《抗规》5.2.5,剪重比不看地下室,即正负零零以下不理。
2.当剪重比不够的时候,《抗规》条文说明5.2.5那里详解。
剪重比可以小于规范值,但是不能小于规范值得85%,若小于则说明这个方向的刚度不够,需要加长剪力墙长度或者厚度,且小于规范值得层数不能超过总层数的15%,超过说明刚度不够。
3.剪重比的底层的数据可以小于规范的数据,但是不能小于其85%。
4.剪重比不满足则调整剪力墙。
5.当剪重比不够的时候可以增加刚度(上策,重新布置结构),也可以放大地震力(下策)。
6.X和Y方向调整系数要小于等于1.15,若超过则要调整结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