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36.40 KB
- 文档页数:18
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哪些利益在国际经贸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是“互动共荣”。
合作的目的,又都最终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各国在区域和国际上的信誉度。
当然,处理不好,区域意识,区域化发展带给区内各国的是矛盾的激化,争端的扩大,甚至是无休止的摩擦。
众所周知,东亚峰会的召开(2005年12月14日马来西亚〃吉隆坡)来之不易,正是在历经15年的磕磕碰碰,才走到今天。
其中,中国介入东盟,着实地做了不少贡献,也受益匪浅。
主要是政治上“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扩大了影响,赢得了信赖;经贸上,“机遇共享”壮大了东盟,发展了自我;战略上,前景看好,有利于创造一个旨在谋求发展的周边和平环境。
一、政治上“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赢得信赖从1990年12月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成立“东亚经济集团”到2004年11月的万象10+3峰会,再到今年吉隆坡16国峰会,尽管区内外不同观点、不同利益集团的干扰,使东亚一体化进程走了一个“量变性”曲折路,但总体来说,东亚区域化形成与发展还是卓有成效的。
中国——东盟的关系应该承认是:年年有新进展,年年有新局面。
首先,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摆脱贫困、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是历届政府的历史使命。
同时,与东盟各国又都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课题。
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将中国——东盟紧紧连在一起,这也正是双方的利益所在。
其次,协商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之间共事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不论是商务谈判,还是学术、文化沟通,都坚持求同存异,照顾彼此关切,即着眼于未来,又考虑现实可能。
对实现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合作问题,中国历来积极、真诚。
合作是唯一选择,合作为实现“共盈”,不是玩弄权力游戏,合作实际照顾对方利益,也顾及自身利益,首先是“以邻为善”,“以邻为伴”。
中国在与东盟的关系上,一向尊重对方,此合作诚意,可略举三例:其一,起初,中国——东盟都主张成员应维持在东亚10+3的范围内,后来,东盟同意接纳印、澳、新三国,中国立即表示支持;其二,中国在东盟领导权问题上,从不挑战,而是主张由东盟10国主持东亚有关合作会议;其三,中国十分明确地提出10+3的构架应在建立东亚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技术合作实现经济复苏2020年中国成为泰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
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自2005年起生效。
在过去15年里,中国对泰国95%以上的进口商品免除了进口关税,包括农产品、塑料树脂、纺织品、服装、木薯淀粉、电子机械和零部件、天然乳胶和合成乳胶等,泰国同样也对中国免除了89%以上的商品关税,包括水果和蔬菜、化工产品、机械产品和塑料树脂等。
论坛上,泰国工业联合会会长素潘通过视频发言时指出,泰中双边贸易大幅增长,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重要机遇,对于在东盟国家投资而言尤为如此。
RCEP的签署,意味着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催生亚洲最大的经济圈。
素潘指出,2019年泰国出口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特权的数量下降了15.67%,而泰国进口商使用自由贸易协定数量增加了18.61%。
“为了帮助泰国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尽量探索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途径,为两国之间创造贸易和投资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启升级版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全面启动。
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
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10周年。
不久前,双方共同发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周年实施报告》(下称报告),聚焦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10周年来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促进双方贸易投资增长、联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签署多项协议,成立自贸区为纪念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10周年,该报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成就进行概述,重申中国和东盟各国部长在抗击疫情背景下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实施的决心。
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标志着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规则升级版之探析作者:徐忆斌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02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简称CAFTA),是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自贸区协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日后中国参与其他的区域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效应。
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2+7”合作框架,为未来十年中国与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为打造CAFTA升级版明确了合作领域。
从整体上讲,CAFTA的相关法律规则和制度仍不完善,特别是涉及到内部许多制度的协调以及一体化需要的相关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自贸区升级版的打造,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因此,本文从法律规则升级角度入手,对CAFTA主要规则进行破解与提升。
一、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则升级分析《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下简称“货物协议”),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
它主要基于WTO规则,同时兼顾CAFTA自身的需要,并着重体现了对东盟四个新成员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的优惠待遇和特殊照顾,体现了自贸区灵活性。
总体上来看,“货物协议”规则有如下特点:其一,明显的WTO规则倾向。
“货物贸易协议”在条文规则的订立上很多都以GATT1994为参照,有的条款规定甚至是对GATT中的相关条款原封不动的援引。
如“货物协议”第2条规定GATT1994第3条“国内税和国内法的国民待遇”为它的内容一部分。
如其直接规定在非关税措施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适用WTO规定等。
在采取保障国际收支平衡措施时以GATT1994和《关于执行GATT1994国际收支条款谅解》为根据。
其二,突出自贸区自身需要。
如在“市场经济地位”方面,东盟国家完全给予中国承认,而且还承诺对中国不适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反倾销替代国)和第16条(特殊保障措施)以及《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保条款)。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作者:吴艳蒋旭华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摘要: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出口产品比较优势以及贸易竞争力等方面人手,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在CAFTA建立过程中的贸易关系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就中国总体产业结构高于新东盟国家,但低于老东盟5国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比较优势;贸易关系中图分类号:F753/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506-05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ian Free Trade Area,CAFTA)正式启动。
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份自贸协定,表明中国和东盟双方将构建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随着货物、服务贸易等协议的相继实施,我国与东盟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双边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的贸易总额达1 608.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3.4%;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2 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9%,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结合方式。
产业结构不仅为各产业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联系条件,有利于提高各产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中国与东盟10国2006年三次产业占GDP的份额,见表1。
根据产业结构可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层次0。
新加坡属于第一层次,其产业结构已具有发达经济的特征,服务业是其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远超过了农业和工业产业;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且呈减少趋势。
第二层次包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文章属性•【缔约国】东南亚国家联盟•【条约领域】政治,经济,战争军事,环境资源能源•【公布日期】•【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外交部发布)序言20年前,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启了中国-东盟对话。
2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中国同东盟走过了一条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对话伙伴提升到战略伙伴。
双方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贸易和相互投资快速增长。
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确定了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双方携手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巩固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谨以此手册,追溯双方友好交往历史,展现务实合作成果,期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一、政治、安全与地区事务政治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对话进程的开始。
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双方合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东盟国家广泛赞誉。
同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
会议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确定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同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