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0.42 KB
- 文档页数:5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大黄附子汤与临床运用大黄附子汤是仲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名方。
临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泄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大黄和附子是该方的主药,同时也是该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
附子辛甘大热,人气分,兼入血分,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大黄苦辛大寒。
入血分,兼人气分,“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
大黄与附子配伍,寒热并用。
气血并调,附子善走之性,可增强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大黄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刚燥。
从而减毒增效。
扩大或加强了单味药的疗效。
“六腑以通为用”,“大肠者,传导之官”。
腑气通泰,则脏腑安和,气血运行正常,气机升降有序;腑气壅滞,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必然影响脏腑的安和及气血的运行,进而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疾病传变。
运用大黄附子汤后,随着便秘的解除,绝大多数患者全身症状迅速好转。
血压、血糖、肾功能等指标亦明显改善,故《本经》指出大黄有“安和五脏”之功。
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有关。
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理论,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大小便不利.不论其为标为本,均为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治以通利大小便为当务之急。
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病而后)“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先大小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张介宾注解“大小不利,治其标”说:“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大小不利者,亦先治其标。
诸皆治本,独此治标,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
虽为标病。
必先治之。
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这是对诸病二便不利,以通利二便为先的论治思想的深刻论述,也是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的理论依据。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古代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阻结,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则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君药- 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为君药。
臣药- 大黄: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为臣药。
大黄性虽寒凉,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为“去性存用”之制。
附子、大黄:二者并用,前者散寒助阳,后者通积导滞,是温下法的常用配伍。
佐药- 细辛:辛温宣通,既散在经之寒,又助附子温里散寒。
三药并用,共奏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之效。
【配伍特点】本方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乃“温下”剂之基本配伍。
【辨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乃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之目的。
【医案举例】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
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
湿痰食滞,团结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
许学士温下之法,原仲景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制附子五分,肉桂四分,干姜五分,生大黄四钱,枳实一钱五分,厚朴一钱。
再诊,大腹畅行,痛止汗收,神思倦而脉转虚细,拟养胃和中。
(《柳选四家医案》)按:患者素体脾肾阳虚,又嗜酒食伤,阳气大亏,故自汗如雨;寒湿痰饮食积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拒按,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
治宜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方用制附子、肉桂、干姜温阳祛寒,除阴凝而止腹痛,小承气汤开结除痞,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中医名方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01
组成
大黄附子细辛
用法
02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03
趣记
(大皇父子贪)心。
(大皇父子贪—方名“大黄附子汤”,包括大黄、附子,心—细辛)
对照
04
(大黄附子汤)辛。
05
寓意
大皇父子很贪心。
方歌
06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07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08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09
配伍特点
本方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乃“温下”剂之基本配伍。
辨证要点
10
本方为温下法之基础方,又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来源 |秦竹教授编著《中医方药临床臻萃》。
大黄附子汤关于《大黄附子汤》,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学在医治一些病症的情况下,有一些实际效果非常好并且广为人知的方子,在其中有一种称为大黄附子汤的,便是中医学医药学应用较为普遍,具备十分非常好的散寒舒经的实际效果,并且针对医治一些胃肠病症拥有十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都让许多盆友针对大黄附子汤十分的很感兴趣,要想掌握它实际的专业知识详细介绍。
实际上说白了的大黄附子汤,关键便是应用黄连和禄特科技为关键的原料熬料而成的,并且配搭别的不一样的中药材,能够用于医治不一样的病症,因此如果是您要想应用这类方子得话,一定要留意配搭。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研究。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脚厥冷,舌苔白腻,脉沉紧。
(己方常见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襄手术后综合症、漫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药用价值:关键有泻下,抗氧气不足,抗感染, 止痛功效。
1. 泻下:对寒积便秘实体模型小白鼠,大黄附子汤、黄连加禄特科技水煎液、黄连加细辛水煎液、大黄液煎液、禄特科技水煎液0.14g/10g灌胃,能显着推动小白鼠大便,且能抵抗小白鼠体表温度的降低。
2.抗氧气不足:对过热蒸汽下致小白鼠总体氧气不足和结扎手术颈总动脉引发小白鼠脑脑缺血氧气不足,大黄附子汤水醇法萃取液14.4g/kg腹部注射,能显著增加小动物生存時间。
对氰化钾和亚硝酸钠中毒了引发体细胞氧气不足,己方亦具备维护功效。
大黄附子汤还能显著抵抗异丙肾上腺激素引发小白鼠氧气不足,其功效较心得安0.2ml/10g好。
3.抗感染:黄连能不一样水平地抑止革兰氏阳性、呈阴性细菌和真菌。
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痢疾杆菌、结核菌有抑制效果。
实际上大黄附子汤除开有所述这种较为显著的特性以外,它在临床医学上也有一点十分大的用途,便是止痛,据全新的科学试验发觉,大黄附子汤拥有比较突出的止痛实际效果,也更是由于那样,才促使大黄附子汤临床医学上的功效愈来愈普遍。
漫谈大黄附子汤(全文)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
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
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
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水煎服。
本方的主要功用是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适用于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而致的症候。
表现为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
“胁下偏痛”的“胁下”,并非单纯指胁部(肋橼下),而是对胁、腹等处的泛指。
“偏痛”,即胁的某一侧及腹部疼痛;“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征。
脉弦、紧,主痛主寒;“发热”,既不是表证的发热、脉浮,亦非阳明里热之发热、脉滑数。
此处之发热乃因阳气被郁,营卫失调所致,虽有发热而体温不甚高,并与肢冷畏寒、脉弦紧等并见,故需仔细辨别。
便秘腹痛的病机,是因冷积内停、阳气不运、腑气壅闭所致;胁下痛则是寒气上乘,结于胁下,偏著于一侧之故。
至于本证的治法,寒者需温散,结者宜泻下,所谓“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
故方用附子之辛热为君,以温里散寒,回阳止痛。
又用大黄苦寒为臣,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
细辛性味辛温,交通内外,散寒止痛,以助附子之功而为佐药。
方中大黄性虽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大热之品,则可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如尤在泾说:“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故在运用此方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能超过附子。
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认为,本方证的预后,以服用温下剂后大便是否通为标志。
因为寒实内结,阳气已伤,是邪实正虚的局面,与承气汤证的纯为邪实者不同。
服温下剂后,如大便通利,邪去正复,可转危为安;如服温下剂后非但大便不通,反见呕吐、肢冷、脉细弱,说明正气愈虚,邪气愈甚,病势已趋恶化。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方药】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15克) 细辛二两(6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瘟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五)【解说】本证为寒实内结之证,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治疗本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大黄附子汤用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用大黄通下里实。
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阴寒凝滞不解,徒下无功。
临床上,凡属寒实内结之候,皆可应用本方。
【运用】一、寒积腹痛赵守真医案: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9克,乌附9克,细辛4.5克。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治验回忆录》1962:50)按语:腹痛每因饮食寒冷诱发,又见脉弦紧,舌苔白润,经久不愈,服温药稍缓,此阴寒凝结成实也,故但服理中四逆辈,虽已其寒而不能去其实,隔鞋搔痒终不愈也。
当以温中兼通,下其内结,方能奏效,用大黄附子汤正为对证之方,“果两剂而瘥”。
二、寒结腑实(粘连性肠梗阻)孙自文医案:李某,男,68岁。
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
方剂学习:张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有什么配伍特点?作为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留给后世医家太多的宝贵经验,其中的方剂被后人尊为“经方”,大黄附子汤就是其中之一。
从大黄附子汤这个方剂名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剂里既有温中散寒的附子,也有泻下清热的大黄,这么一个配伍又有何奥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大黄附子汤,首先看看它的汤头歌诀: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这个方剂出自《金匮要略》,组成很简单: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而已。
由于大黄附子汤里面有附子这个大辛大热之品,我们就不能忽视其“温热”的本性。
实际上,有很多温中方剂都会用到附子,比如温脾汤,但那是温补结合,而大黄附子汤配伍的是大黄这个泻下之品,那就更多温通、或者温散之意。
由此可见,大黄附子汤适合的是寒实积滞之证,也就是里寒郁积在中,导致上下不通。
此时如果单纯地施以温补,不但难以发散其寒,也更有“虚虚实实”之虞。
这是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的最根本区别,由于温脾汤适合的是虚实夹杂,所以有温有补自无不可。
而大黄附子汤适合的是实寒积滞,此时自当适合以温以通。
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深入地认识一下寒积里实证,首先得理解此时的寒从哪里来。
历代医家有说是阳气不足的,也有说是寒邪入里的。
但是,阳气不足属于虚寒内寒,寒邪直中却又属于外邪入里,两者都不是完全契合实寒积滞这个概念。
在我看来,所谓的实寒积滞,积滞的部位在肠,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主痛,影响到肠道的传导之能,但这个郁结积滞又是由寒邪所致,因此才适合温以祛寒、泻下通滞,大黄附子汤就是为此而设。
由于正气基本不虚,方中就没有出现补气之类。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黄附子汤实际上是针对寒积里实而设,这里的实证是一个基本点。
当然,寒邪滞留郁结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只是有寒邪而没有郁结,那么就无需泻下的大黄了。
其次,大黄附子汤的主证还有一个“胁下偏痛”的描述。
历代医家都认为,这个和厥阴证有点类似,但厥阴证的厥冷厥逆显然又和大黄附子汤证有明显差异。
糖尿病肾病—大黄附子汤大家好,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
糖尿病如果病史超过10年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与“水肿”的范畴。
是由于身体升降失调,中气虚弱,脏腑失衡,气血瘀滞所致。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强调泄浊、化瘀这两个方面。
中药大黄,是糖尿病肾病常用中药,大黄性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
大黄既清气分的热,又清血分的热,对于气血分的湿热症,有很好的这个清泻作用。
同时还有凉血的作用,又有化瘀作用。
所以临床我常用大黄配附子,成大黄附子汤,来治疗糖尿病肾病。
我之前有位患者,男,53岁,血糖升高10年,慢性肾衰竭5个月。
空腹血糖10.7,餐后2小时也糖18.2,一直口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血糖控制不佳。
血压控制不稳,波动于(180~140)-(110~80)mmHg,尿蛋白(+++)。
近三个月出现双下肢浮肿,经常麻木,久坐更是明显,于是来诊。
患者来诊时:眼睑及下肢浮肿,手脚经常麻木,尤其是久坐之后更严重。
同时还伴有皮肤瘙痒,腰酸,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盗汗,夜尿2~3次,大便质黏,面色萎黄。
患者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沉弦略滑数。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原发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中医辨证:浊毒潴留,湿热内蕴,肾虚证。
治以:通腑泄浊,祛风除湿止痒。
处方:大黄附子汤加减。
生大黄,淡附片,生黄芪,茯苓,苦参,土茯苓,荆芥,防风,怀牛膝,地龙,黄连,干姜。
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消失,皮肤瘙痒已基本消失,夜尿减少,每晚1次,仍盗汗,迎风流泪,左手指及足跟麻木,腰痛,乏力,头痛,血压偏高,大便略稀。
根据上方去防风,加生薏苡仁、茺蔚子、天麻、钩藤,蝉蜕,茯苓与土茯苓。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乏力、盗汗消失,手足麻木好转,迎风流泪好转,腰痛好转,头痛仍有,晚上恶心呕吐。
患者这个时候已经出现浊毒犯胃。
大黄附子汤【方剂名】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类别】泻下剂【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阳虚寒结,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泠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
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
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
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
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辩证要点】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以胁下偏痛,腹痛(应喜温热),便秘,脉紧为辨证要点,其原方重用炮附子以制约大黄之寒;但附子有毒,宜久煎以破坏其毒性,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用本方可治疗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释疑】治寒积里实证,方中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本方仍不失其温下之法。
因与大辛大热之附子配伍,且附子之用量大,为《伤寒论》中用量之最,又有细辛为助,大黄之寒性已被制约,取其泻下攻积之功,是“去性取用”之配伍。
第30卷第2期 2006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URNAL OF SHANDCING IJNIVERSITY OF TCM Vo1.30,No.2
Mar.2006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王岚。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附子与大黄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论述这一配伍的沿 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方剂;附子;大黄;配伍 [中圈分类号]R282.7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59X(20o6)o2—0100—05
Study on coml ̄tibility source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and Radix et Rhigoma Rhei WANG Lan.PENG Che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Abs .ct]The compatibility of Radix et Rhizorrm Rhei an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is 8D_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effect and decrease toxicity in TCM.This article,referring to ancient literature,,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cmatmtibility and pmvided the basis of compatibility in TCM for further research. [聊、 ords]formuh;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Radix et Rhizorr ̄Rhei;compatibility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见于东汉张机《金匮要 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大黄附子汤,以 大黄苦寒攻下,附子辛热散寒,两者寒热并用、相反 相成,开创温下先河。自此,两者临床配伍应用非常 广泛。为了总结附子与大黄配伍的研究概况,以便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对其进行论 述。 1沿革 根据历代文献论述,自张机以后,历代文献所载 附子大黄配伍这一药对的方剂甚多,《中医方剂大辞 典》收录共计266首l1 J。该书收录了东汉以来所有 重要方书所载成方,在内容上求其大全,所载方颇多 良莠;《中华医方精选辞典》[ J贝4有所选择,所载方 多疗效卓著,配伍严谨。笔者以二书为基本依据,从 附子大黄配伍沿革、配伍地位、配伍比例及功效主治 等方面,对含有大黄附子药对的方剂进行分析比较。 [收稿日期】2005—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230410) [作者简介]王岚(1972一),女,吉林公主岭人,医学博士,主要 从事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 100 见表l。 本文对《中华医方精选辞典》所载以附子配伍大 黄为特点,且架构明确的方剂(药昧组成在10味以 内)进行了考查,以期理清此药对的基本发展脉络。 附子配伍大黄,源于张仲景之大黄附子汤,主治 寒积里实证,本方意在温下,重用辛热之附予,温里 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 涤积滞,共为君药。元-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卷 十》大黄附子汤补注谓之:“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 也……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 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且 紧属痛,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固非下则 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 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大 黄附子汤治阴气结深于内也,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 之法乎?”二药为典型的寒热配伍,以大黄之苦寒佐 制附子刚燥之性,一热一寒,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 反相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王岚等: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第30; ̄g 2期 膏 昙 帕成 芒 积水’如g如g硝、苍术、郁金 化痞块 腹痛胀满 。 。 1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0卷第2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在大黄附 子汤的基础上卓有发挥,原方去细辛,加当归、干姜、 人参、芒硝、甘草而成温脾汤,用于阳虚寒积证,方中 附子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 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 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 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 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协力,使寒 邪祛,积滞行,脾阳复。考《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温脾 汤有三方,本方见于“心腹痛门”,一方见于“冷痢 门‘”,另一方为本方去当归、芒硝。清·张璐在《千金 方衍义·卷六》评“冷痢门”温脾汤谓之:“温脾汤为冷 痢门中首方,而治久痢连年不止非人参甘草不能任, 大黄荡涤之威非姜附不能资……取附子开结破滞以 助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其附子泻心汤更以芩连佐大 黄附子散内陷之表邪,大黄附子汤更以细辛佐大黄 附子散经络之引急,温脾汤以人参、甘草、干姜佐附 子大黄以散肠胃之积寒也。”纵观本方,温通、泻下与 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 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唐宋时期,附子大黄配伍,治疗临床病症有多种 病机变化,其功效、主治通过与他药配伍得以充分发 挥。宋以后,两者配伍发挥较少。近代,对两者配伍 应用的临床报道层出不穷,但方用附子伍大黄无不 宗张机之大黄附子汤,其发展也皆以大黄附子汤证 为线,取其温下及大黄去性存用的特点。
2两者配伍地位、配伍比例与功能主治的分析 我们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266首含大黄 附子药对的以攻下积滞为主的59首方作进一步分 析,见表2。 2.1 配伍比例及配伍地位 在59首方剂中,大黄附子比例为1:1的24首, 占41%;高于1:1的24首,也占41%;低于1:1的 11首,仅占18%。其中以大黄或附子为君药的共 26首,占44%;为臣药的30首,占51%;为佐使的 仅3首,占5%。这一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四方面问题:其一,大黄附子配伍在前述治疗积滞 不下的方剂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二,二药配伍比例通 常大于或等于1,表明在作用机制上是以大黄攻下 为主,附子温煦为辅;其三,配伍比例在2:1和l:1 之间的方共42首,占71%,表明这一比例范围可较 好地发挥二者增效解毒的配伍意义;其四,其他配伍 比例的存在,表明针对“积”或“寒”偏重的不同,利用 药物的偏性,以获取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此类应用 中的毒性控制是更值得注意的问题。 表2 59首泻下为主的组方分析
1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王岚等: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第30卷第2期 缨表 前胡汤 托养丸 木通丸 木香丸 干漆丸 黎勒丸 附子泻心汤 大黄甘草圆 温脾丸 鳖甲丸 鳖甲大黄丸 鳖甲大黄丸 鳖甲煎丸 白术散 五积丸 中和散 丁香丸 丁香丸 小儿化积膏 木香丸 木香丸 木香卤砂丸 健脾汤 防葵散 苋花丸 附子丸 泻脾丸 泻脾汤 扁鹊曾青丸 积气丸 宽中丸 温脾丸 温脾汤 槐子丸 转脾圆 温脾汤 转脾丸 温脾汤 京三棱丸 淮王枕中丸 泽漆丸 橘皮丸 温脾汤 温脾汤 温脾汤 《千金翼方》 《卫生总微》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杨氏家藏方》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方选集》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卫生宝鉴》 (-t-金要方》 (-T-金翼方》 《外台秘要》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古今录验》 《普济本事方》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 《太平圣惠方》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普济本事方》 《太平圣惠方》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普济本事方》 臣,佐 热结胃肠 臣,佐 脾虚 臣,佐 热结膀胱、食积胃肠 臣,佐 脾虚气滞 臣,佐 肝旺脾虚 臣,佐 肝郁脾虚 君,君 阳虚热结、表证 君,臣 脾肾阳虚 臣,君 脾阳虚、寒实积滞 君,佐 大热、伤阴 君,臣 热结、阴结 君,臣 疟疾 臣,臣 阴虚 佐,臣 脾虚、寒食积滞 臣,佐 肝旺脾虚 佐,佐 气血虚 臣,佐 脾胃虚寒 臣,佐 寒食积滞 臣,佐 脾虚、食结、水停 臣,佐 肝胃不和 佐,臣 肝气犯脾 臣,佐 肝郁脾虚 臣,君 脾气血虚 臣,佐 肝气旺 臣,佐 水结、食结 臣,君 阳虚热结 臣,佐 实证 君,君 脾阳虚 佐,佐 寒湿食积、脾阳虚 佐,佐 脾阳虚、食积 臣、佐 气滞、食积 臣,君 脾气虚 臣,君 脾阳虚 臣,臣 脾虚、食热积滞 臣,君 脾虚 臣,君 脾气虚、脾阳虚 臣,君 脾虚 臣。君 脾阳虚 臣,君 脾阳虚、寒食积滞 臣,君 脾虚、食热积滞 臣,君 脾虚 佐,臣 肺气滞、脾气不调 君。臣 寒食积滞 臣,君 脾阳虚 君,君 脾阳虚 泻热、攻下 温中、攻下 利尿、峻下热结 行气导滞 疏肝健脾、泻下消积 疏肝健脾、逐积 解表、泻热消痞 健脾温肾、攻下 温脾阳、攻下寒积 峻下热结、滋阴 攻下消痞 泻下滋阴 泻下滋阴、温阳 健脾、攻逐寒积 疏肝健脾、泻下攻积 健脾通便 温脾胃、消积 温胃健脾、泻下攻积 健脾胃、泻下逐积 泻下疏肝、止痛 疏肝健脾、泻下 疏肝健脾、攻逐寒积 健脾、泻下 疏肝止痛、逐积 攻下逐饮 温脾阳、攻下 泻脾攻下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攻逐寒积、温补脾阳 温脾阳、逐寒积 行气宽中、泻下消积 温脾阳、攻下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清热止血、止痛、 健脾消积 温脾阳、攻下 健脾攻下 健脾攻下 温脾阳、攻逐寒积 健脾、泻热攻积 健脾、逐积消肿 理气、泻下 攻逐寒积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下转第158页)
103
1 1 1 1 1 1 1 1 l 1 1 1 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l l ¨侣 加 拍 ∞ ∞ 铊 拍卯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