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标准范本
- 格式:docx
- 大小:38.85 KB
- 文档页数:8
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 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的规定,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 在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订立合同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不论所有制性质,也不问单位大小和经济实力 的强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②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当事人所取得财产、劳务 或工作成果与其履行的义务大体相当;要求一方不得无偿占有另一方的财产,侵犯 他人权益;要求禁止平调和无偿调拨。③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 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
自愿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
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规定,民事活动除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外,由 当事人自愿约定。包括: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第 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第四,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 变更有关内容;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第六,可以自由约定违约责任, 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
公平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 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 具体包括: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 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 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全过程中,都要 诚实,讲信用,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善良风俗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 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指的就是善良风俗原则。包括以下内涵:第一,合同的内容要符合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精神和原则。第二,合同的内容要符合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行 为准则。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标准
想要将一个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那么就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认定标 准。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来讲,同样也是需要依据认定标准来确 定该行为是否属于刑事犯罪的。下面,小编带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 定标准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 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 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商业秘密权(商业秘密权利人对商业秘密所拥有的合 法权益)以及受国家保护的正常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商业秘密。所谓商业秘密,依《反不正当竞争法》 和本条第3款之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 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显 而易见,我国法律所指的商业秘密包含技术秘密 (专利技术之外的有关 工业上的生产技术、工艺秘决或产品配方,其自身不具有独立性或整 体性,而须依附于某项专利,或依附于某项商业秘密 )在内。其范围既 包括生产技巧、工艺秘决、产品配方这类技术信息,也包括商业经验、 经营策略、营业秘密这类营业信息。这里,所谓“不为公众所知悉”, 是指该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所谓“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 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有确定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所谓“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
立保密制度及 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所谓“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 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谓“技术信息和
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 决窃、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 等信息。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已得到《保护工业产权巴黎 公约》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肯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秘 密性,即不为公众所知悉。已为社会公知公用的通用技术和普通的经 营方法不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商业秘密的这种秘密性是商业秘密持 有人有意采取保密措施而达到的。因此,判断持有人是否采取保密措 施,往往成为确认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关键因素之一。商业秘密的这 种秘密性也是其区别于专利的所在。专利的内容必须是公开的,专利 的实质就是国家允许先进技术的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占有其发明的专 有权。但以发明人将其发明内容公布于众为条件。商业秘密持有人不 申请专利保护一般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商业秘密持有人为节省专利
费用而不申请专利 ; 二是商业秘密持有人希望无限期保守其商业秘密 ( 专利的保护是有期限的 ); 三是由于该商业秘密尚未列入专利法保护范 围或达不到专利所要求的“三性”标准 ; 四是某些商业秘密作为某项专 利的保留部分留存下来的。商业秘密的持有人不想获得专利法所承认 的专有权,而意图通过保密维持实际上的专有权,这在法律上也是允 许的。专利法并没有取消秘密权利。 (2) 财产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 值。商业秘密能为持有人带来经济利益,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就会给 持有造成经济损失。不管花了多大的投资,研究出来的成果如果没有 这种财产性,就不符合商业秘密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讲,商业秘密 的这种财产性就是表现为财产物质权益的知识形态商品。从法律学角 度讲,它可作为财产权利有偿转让。商业秘密的持有人具有占有、利 用、处分商业秘密并获得收益的权利,有制止他人无正当法律理由
获 取、利用商业秘密的权利。 (3) 可分享性,即商业秘密可能为多人所同 时掌握。可能存在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持有人分别地、独立地掌握同一 商业秘密,但他们之何并未 (或尚未 )发生横向关系,因此,自己都以 为自己是该商业秘密的唯一所有人。商业秘密持有人只是对自己所掌 握的商业秘密有处分权,如自己抢先申请专利,或将该商业秘密转让 给他,但不能对抗正当的竞争。第一,他不能阻止别人独立研究搞出 并占有同一项商业秘密。第二,他也不能阻止别人根据其投入市场的 产品,重新研究出借以生产该产品的工艺流程及设计的商立秘密,即 所谓“返回原设计”。商业秘密的这种可分享性表现在其转让时,仅 仅是商业秘密的使用权转让,至于所有权是不能转让的。因为即使是 将所有权转给受让人,但构成商业秘密的工艺技巧、产品配方、技术 秘决、经营决策、商业经验等要素,仍会保留在原持有人的记亿之中, 不会随着商业秘密的转让而从头脑消失。同样的道理,商业秘密的合 法所有权人也不会因为该项商业秘密被盗用而直接完全地丧失对它的
所有权,而只是间接部分地丧失了对该项商业秘密的实际独占、利用、 转让和收益的权利。总之,商业秘密的可分享性,使其不可能象有形 财产那样转移所有权。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仅使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也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受到了侵害。
( 二 )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规定,侵犯商 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根据本条第 1款规定,具体包括 3 种即: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其
中,盗窃,是指以自认为不被商业秘密的所有人、使用人、保管人 等发现的方法秘密窃取其商业秘密的行为。所盗窃的既可以是原件, 也可以是复制件,还可以是自己以秘密的方式加以复制如偷拍、偷录 等。利诱,是指以高薪、金钱、物质、工作条件、帮助解决户口、调 动工作、就业、学习、留学等物质或物质性利益甚或女色等为诱饵使 了解商业秘密的合营者、保管者、知情人等向其泄露商业秘密,如提 供原件或复制件,口头、书面告知其内容。胁迫,是指以杀害生命、 伤害身体、加害亲属、毁坏财产、揭露隐私、损害名誉、解除职务、 克扣工资、开除工作等相要挟、恐吓,致使商业秘密的知情者向其泄 露商业秘密。至于其他不正当手段,则是指除上述盗窃、利诱、胁迫 以外的诸如抢劫、窃取、骗取等不正当手段。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所谓披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泄露商业秘密。有的采取口头告 知如当面告诉、电话告知等 ; 有的采取书面方式,如提供商业秘密的原 件、复制件、用信件告知其内容等 ; 有的采取让其阅读、抄录、复制商 业秘密等。只要通过其行为能让他人了解,获知商业秘密,不管其方 式如何,都应以披露论处。所谓使用,则是指将获知的商业秘密用于 生产、经营活动。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必 须是通过的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如果 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即使有披露或者使用行为,也不能以 本行为论处。如捡拾了商业秘密材料,或者因工作如打印商业秘密, 参与决策、讨论、咨询,进行监督、管理而获取的商业秘密,即使有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行为,也不能以本行为论处。构成本 罪,应属于第 3 种行为方式。还应指出,本行为的主体应是以盗窃、
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以外的人,否则,应以 第 1
种情况论。以外的人,如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后又告知了 第三人,这里的第三人如明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而又披露、使 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即可以该行为论。允许他人使用中的他人, 他人如不知道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则不能以本罪的此种行为论。 如果知道,也应以本行为的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的情形论处,从而也可构成本罪。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 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除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取了商 业秘密以外的其他人,如果违反约定或者违反了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 秘密的要求,而向他人泄露或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 即构成本行为。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是本 行为的前提,如果没有违反约定也没有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 的规定,而是按权利人的保守约定、要求的范围披露、使用或者允许 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秘密则不能以本行为论处。
此外,根据本条第 2 款规定,明知或者应当明知属于上列三种行为, 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亦应以侵犯商业秘密沦。这 种行为,如果能归纳到上述 3 种行为之中,自然应以上述行为论处。 如明知他人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在他人告知后又使用、 披露该商业秘密的,就应属于第 2种情况而按第 2 种行为处理。不能 归于上述行为之中,如掌握商业秘密的人,违反约定或者权利人保守 商业秘密的要求,而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其中,他人如果明知 或者应当知道掌握秘密的人违反了约定或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 要求,而仍决意使用应对之以此种行为论处。还应指出,实施该行为, 还应以其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是由于上述 3
种行为方式所得。否则, 也不能以本行为论而按本罪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