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
(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
(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分)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考试必备)】微生物比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
(√ )4.病原菌学说建立之后,阻断流行病的发生成为可能。
(√ )9.微生物的双名法是由属名加上种的加词构成。
(√ )11.细菌是缺少真正细胞核的原核生物。
(√ )13.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鼠疫都是由病毒造成的疾病。
(√ )14.虎克用微动体这个术语,特指他所观察到的微生物。
(√ )17. 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 )19. 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
(√ )20. 病毒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25. 细菌常以杆状、螺旋状等多种形态出现。
(√)28. 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 )30.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 )32. o-特异侧链决定g+菌细胞壁抗原特异性。
(√ )39. 湿热灭菌时间要比干热灭菌时间短。
(√ )40. 微生物从一个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41. 微波、超声波、紫外线都可用于杀菌。
(√)52. 目前所知道的所有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原核微生物和古生菌类。
(√ )53.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 )54. 大肠杆菌及其它原核微生物编码信使rna的基因rrn多拷贝及结构基因的单拷贝,也反映了他们基因组经济而有效的结构。
(√ )55. 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可以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
(√ )56. 磷壁酸只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而lps则仅在g—细胞壁上存在。
(√ )57. 核仁的生理功能是合成信使rna和装配核糖体。
(√ )58.59.60.67. 间歇灭菌不能够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72. 微生物构成了自然界许多食物链的基础。
(√ )73. 病毒通过在生活细胞中复制,使组织遭受伤害和恶化。
微生物培训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它们包括哪些类型?A. 细菌和病毒B. 真菌和原生动物C. 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D. 只有细菌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微生物的特点?A. 体积小,面积大B. 生长快,繁殖迅速C. 代谢类型多样D. 需要复杂的多细胞结构答案:D3. 哪种培养基常用于培养大肠杆菌?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 麦芽汁培养基C. 马丁培养基D. 马铃薯培养基答案:A4. 下列哪项是病毒的繁殖方式?A. 有丝分裂B. 二分裂C. 病毒复制D. 孢子生殖答案:C5.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A. 高温干热灭菌B. 紫外线照射C. 化学消毒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6. 微生物的测量单位通常是________,它表示微生物的数量。
答案:菌落形成单位(CFU)7.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剂是________,它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真菌和部分病毒。
答案:70%酒精8.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包括形态学、生理学、________和遗传学等。
答案:生化学9. 在微生物学中,________是用来衡量微生物生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答案:代时10. 微生物的热灭菌方法包括________和高压蒸汽灭菌。
答案:灼烧灭菌三、简答题11. 简述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发酵乳制品的制作,如酸奶、奶酪。
- 生产面包和啤酒,其中酵母菌发挥重要作用。
- 生产某些食品添加剂,如柠檬酸、乳酸等。
- 在食品保存方面,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抗菌物质,如乳酸菌产生的乳酸。
- 利用微生物转化原料,如将大豆转化为酱油和味噌。
12. 描述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
答案: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包括:- 在处理微生物时,始终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实验服、护目镜。
- 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以防止微生物污染和感染。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态。
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 极小体积:微生物的体积很小,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2. 单细胞结构:微生物通常由单个细胞组成,与多细胞生物不同。
3. 单细胞功能:微生物的每个细胞可以完成自身的代谢、增殖、发育和功能。
4. 快速繁殖:由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较快,它们可以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5. 大量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微型藻类等,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微生物的分类如下:
1. 细菌: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无真正的细胞核,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代谢。
2. 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不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为能量。
3. 病毒: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必须寄生在宿主
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4. 原生动物: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可以自由生活或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5. 微型藻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微生物是指在肉眼下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类:1. 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其单细胞结构简单且无细胞核。
细菌根据形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它们可以以不同方式获取能量,例如光合作用和化学能量转化。
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益的细菌可以帮助分解废物和维持生态平衡,但也有病原性细菌会引发疾病。
2. 真菌: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其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但包含细胞核。
真菌以吸收有机物为生,多数为腐生物,其作用包括分解死物质和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然而,一些真菌也会引发人类和动物的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无自主能力。
病毒依赖于感染其他生物细胞来繁殖,导致病毒性感染。
一些病毒能引发严重的疾病,如流感和艾滋病。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如阿米巴虫和锥虫。
它们存在于水体中,既可以自养繁殖,也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
某些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疟疾等人类疾病。
二、微生物的特性1. 巨大的多样性:微生物在形态、生理和遗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多样性。
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如极端寒冷、高温和高压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微生物在地球上占据了各种生态位。
2. 重要的生态角色: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循环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环境尤为关键。
3. 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细菌被用于制作食品,发酵产生乳酸和酒精。
某些细菌还用于治疗疾病,如产生抗生素。
4. 病原性微生物:虽然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有益,但也有一些微生物具有病原性。
这些微生物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如肺炎、流感和霉菌感染等。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
2.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菌株。
3.1969年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4.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__、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生态特性。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具有相对稳定性_和易观察。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_细菌分类_、放线菌分类和真菌分类_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_形态特征_和_生理生化反应_,其中__形态特征_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_生理生化反应_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核酸分子杂交_和_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__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11.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双名与三名两种。
12.在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研究中,1978年由R.H.whittake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
13.填写以下10个数据:(1) 对牛奶等进行巴氏消毒时常用 63 ℃的温度;(2)用液氮保藏微生物的温度为 -196 ℃;(3)通常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4)用烘箱进行的干热灭菌温度一般为 150~170 ℃;(5)的代时一般为 17 min;(6)典型的酵母菌S.cerevisiae的代时一般为 120 min,其大小一般为~10 X ~21um 。
(7)至今已记载的微生物约 20万种(1995);(8)我国卫生部门规定自来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 3个/L ;(9)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ml 。
14.血清学反应是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的反应。
15.在鉴定菌种的一些现代方法中,有核酸分子杂交,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全基因组测定,数值分类等方法。
二、选择题:
1.同种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称为( C )
(A)种 (B)变种 (C)菌株 (D)群
2.试排出生物分类等级的正确顺序(D)
(A)目→纲→界→门 (B)界→纲→目→门 (C)目→纲→门→界 (D)界→门→纲→目
三、判断题
1.目前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小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
2.具有相同G+C含量的生物表明它们之间一定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
四、名词解释
1.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2.新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如果与文献上记载的典型种的特征有明显差异,即为新种。
3.培养物: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培养基上培养的微生物称为培养物。
4.型:同一种微生物的各种类型之间的区别没有变种那样显著,一般表现在菌体的化学组分(抗原等结构)的不同,此称为同一种微生物不同的型。
5.菌株(Strain):是指来源不同的同一个种的纯培养物。
6.16SrRNA核苷酸编目分析: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
7.学名:给每一种微生物取的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为大家所公认的科学名称。
8.亚种:把在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或小种。
9.数值分类法:是一种依据数值分析的原理,借助电子计算机对拟分类的微生物对象按大量表型形状的相似性程度进行统计、归类的方法。
五、简答题
1.细菌的分类单位是什么?细菌是怎样命名的?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名=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后来定名人+命名时间
2.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将细菌分为哪些大类?
分为古生菌界和细菌界。
3.说明种和菌株的含义。
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是指来源不同的同一个种的纯培养物。
自然界中的“种”应是有限的,但菌株是无限的。
六、综述题
1.为什么DNA的碱基组成G+C%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
答:DNA是除少数RNA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
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特有的稳定的DNA即基因组的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
G+C%表示DNA分子中G和C所占总碱基的摩尔百分比,通过测定多种生物的G+C%后发现,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近,故两者的G+C%也接近,反之则亲缘关系远,据此,DNA的碱基组成G+C%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而且是目前发表任何微生物新种时所必须具有的重要指标。
被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分子尺”,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其主要依据是:①它普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原核生物为16SrRNA,真核生物为
18SrRNA);②它们的生理功能既重要又恒定;③在细胞中的含量较高;④编码rRNA的基因十分稳定;⑤rRNA的某些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⑥16SrRNA或18SrRNA相对分子质量适中,信息量大,易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