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法学导论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方略在中国的实行

——从《被告山杠爷》说开去

法治方略在中国的实行

——从《被告山杠爷》说开去

“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庄看作是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山杠爷在教育孙子时如是说。

影片从强英吊死在山杠爷家屋檐下开场,提出悬念,然后逐步追溯往事,展开情节。为了追寻“谁写匿名信告了山杠爷”,影片不断“闪回”过去生活的片段。通过闪回,我们认识了强英、明喜夫妇、王禄、腊正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也深刻认识了山杠爷,了解了堆堆坪。与三十年来中国乡村变迁相比照,影片似乎是这个巨变时代的先声,其中所讲述的具体故事,无一不是当前现实中法治方略在农村推行的矛盾。

山杠爷是国家法律与农村社会的交汇处,他既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也是乡土社会的“头目“。山杠爷是堆堆平这个偏远小山村的村支书,但是他掌管这全村大大小小各种事物,虽名号上称作”支书“,但实际权利上却犹如”农村土皇帝“一般,他认为国法就是村规,自己主持大局,对异者说罚就罚、说绑就绑、说关就关。所以,佩服他的人尊敬他,不服他的人叫他”南霸天“。而这部影片正事要反映在法治方略推行中,人治与法治在由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在众多学者论证出法治优于人治的前提下,影片中,化身法律代言人的苏琴在堆堆平治理观念上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而“违法”的山杠爷却能够把堆堆平治理的井井有条。为何法治在堆堆平败给了人治?

在我看来,法治成本高于人治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片中法治具体化后是法律,人治具体下来是“村规”。

法律以国家暴力机关为后盾,引导人们向善;村规以道德标准为井绳,维护村内公序良俗。法律适用于公民社会,尊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隐私;村规适用于熟人社会,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权益。法律以国家暴力为惩罚措施;村规把“面子”作为选在村民头顶上的达摩之剑。

在公民社会中,公民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够主动去维护索要自身的权益,法律也只是一个公民用来维权的工具,它尊重每个公民的权益,不能轻易地根据礼法、风俗来对他人的自由造成侵害,这一边界就提高了法治的成本。正如在堆堆平,当山杠爷问苏琴,用法律应该如何治理悍妇刁民时,苏琴回答道“尽量劝说教育。”这一正是符合法治而又苍白无力的乡村治理方式,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可以试想,当王禄拒不交粮时,山杠爷苦口婆心的劝说换来的还是王禄迟迟不交公粮;当强英大骂婆婆时,山杠爷苦口婆心的劝说换来的还是婆婆被不断虐待;当腊正不愿出钱出力兴修水利时,山杠爷苦口婆心的劝说换来是还是遥遥无期的水库……那么我们必然会倾向于山杠爷原本的那种“独裁式”治理方式。它能威慑全村,让所有人都不敢拖欠公粮,在村中树立孝敬老人的风气,一鼓作气修好水库得到领导的赞扬……两相比较,以堆堆平整体利益的眼光考虑,人治村规的优势突显了出来,是一种成本最为低廉的治理方法。

此外,堆堆平里,法治在堆堆平败给了人治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法制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法治方略推行中,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

从山杠爷对孙子教育的话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法”信仰;影片中,山杠爷在呵斥悍妇刁民时候惯用语句也是“还有没有王法(规矩)了?!”。这一现象容易造成误解,使人认为山杠爷有法制观念。其实不然,山杠爷所信仰的是由官威形成的概念化的“法”,常常被称作“王法”。王法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来源,和明确的条文规定,它能够随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变化其含义。与其说山杠爷信仰法,不如说他是用历史给法增添的厚重感给村规镀金,起到震慑自己和村民的作用。在实际的处事过程中,他说要相信党,他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办事,认为“上面的政策总不会错”,表现山杠爷盲目的一面。也反映出了支配山杠爷思想的并非法制观念,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官威、阶层、世袭等一些封建官僚制度的思想包袱。所以,山杠爷才会在临走前“制定继承人”,使自己俨然成为一个“领袖”。

除了山杠爷,村民们也对法治表现的茫然无知。支持山杠爷的人对于山杠爷的措施拍手称快,完全无视其副作用。对于强英的自杀身亡,并没有唤起人们对于山杠爷是否错了的思考,反而很快就被淡忘,该拥护山杠爷的继续拥护,该做他的“民兵打手”的继续做。集体的和谐性淹没了个人生命的价值。看见堆堆平一派和谐的村民,只会认为其利益受到了保障,加上他们从没有收到过“法治”教育,根本无法用法治观念来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因此,能让堆堆平和平稳定便是“良法”,既是“良法”侵害了私人权益。

所以,当山杠爷把二利、强英游街,得到的是村民的支持,而不是对他侵犯人权的指责。

由此看来,在堆堆平这样的乡土社会中,人治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那么,法治究竟是否应当在这样的地区推行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治并非一种长期有效的良性治理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者”的品性与能力。山杠爷并不是中国所有偏远农村的代表,而应该说是农村村支书的特例。现实当中,像山杠爷这样子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村子服务的“领

导”并不多见。山杠爷这样用自身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权威体系,本身就不具有可复制性和延续性。既是山杠爷走之前制定了腊正为接班人,但是腊正究竟能否继续带领村民把堆堆平的和谐维护下去仍旧是个未知之数。

所以,需要由人治向法治方向转变,用在人们心中具有认同感的“法律”来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基层社会结构。

但这并不容易,可影片在最后给出了一个方法——教育。结局处,电影告诉大家写匿名信的就是山杠爷的孙子。抛开这一结局的戏剧性,我们还可以看到法治观念在这个孩子身上的萌芽。我不能预测究竟这个孩子在长大之后,会不会因自己的信让爷爷坐牢而痛恨法律。但至少可以明确“法治”是需要通过教化来实现的。

要想转变熟人社会当中人们对于“面子”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就必须通过教育,灌输给人权利和义务意识。这样,才会在权利受损时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利益,才能够让法治方略在中国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