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曲的音乐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5.63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古筝版的《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广为流传,成为古筝的必弹曲目,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本论文便对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深入探讨,并从三种筝派来深入对《高山流水》进行欣赏,对其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为古筝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启发。
关键词:古筝曲; 《高山流水》;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一、绪论《高山流水》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曲作品,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宋代高山流水的传承与“高山流水”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被艺术家们第一次用来相会。
学以致用,交朋友,从而形成“相识”的含义;浙江筝“高山流水”目前是我国最有影响力、最普遍的“高山流水”说法,由于其内容丰富、优美的委婉语,最符合古代音乐艺术和美学作品《高山流水》。
由于曲风的不同,歌曲分为山东、浙江、河南三个版本。
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名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古筝表演训练的探索对吸引有价值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音乐的传承。
如果我们想对中国古典民间音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必须这类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其中获得经验与灵感,毕竟这样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传承了几千年。
这三种古筝使高山流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是因为它们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古筝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才使得古筝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是历史积攒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我们艺术创作与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鉴赏中探寻对于《高山流水》的深入理解和继承才是本文的重点。
二、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一)醇厚质朴的历史底蕴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与筝曲《高山流水》一脉相承,俞伯牙与钟子期见面时,伯牙用琴声制造出高山大河的气势,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用琴声中流淌的水之态,钟子期又感叹道:“洋洋兮若江河”。
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探究—以《编花篮》为例《编花篮》是河南民歌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品,其风格和特点凸显了河南民歌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色彩。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方式、音乐特点和歌词特点等方面探究《编花篮》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来看,河南民歌《编花篮》是以编织花篮为题材的,表现了农村妇女编织花篮的劳作场景。
这一创作背景体现了河南省农村地区妇女生活的一部分,以农耕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妇女编织花篮是农村劳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河南省农村文化和农业经济密切相关,从而为歌曲赋予了丰富的地域特色。
其次,从歌曲的表现方式来看,《编花篮》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真实的歌词描绘了编织花篮的劳作场景。
歌曲开头的节奏明快,体现了编织花篮时手工劳作的忙碌和节奏感。
歌曲呈现了一种轻快的旋律,犹如妇女们编织花篮时的劳作声和跳动的心跳声。
歌曲中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叮当声似玉铃响”,“风儿把花香轻轻送”,让听众感受到了编织花篮的动人场景。
这种表现方式使《编花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感人性,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再次,从音乐特点来看,《编花篮》受到了传统河南民歌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首先,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充满了悦耳的音乐韵律。
其次,歌曲的节奏感强,适合舞蹈表演,更能展现出劳动场景的欢快和节奏感。
此外,歌曲的音调和谐平衡,音域范围适中,容易被听众接受。
总的来说,《编花篮》的音乐特点既保留了传统河南民歌的风格特色,又在旋律和节奏上做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综上所述,《编花篮》作为河南民歌的代表作品,其风格和特点体现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方式、音乐特点和歌词特点等方面的探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河南民歌对地域文化和农村生活的表达,体会到河南民歌的独特魅力。
河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及其演唱研究河南民歌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方式。
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常常在生活和劳动中演唱民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河南民歌具有以下音乐特色和演唱研究。
首先,河南民歌音乐特色体现在其旋律和节奏上。
河南民歌的旋律多样化,常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曲线丰富多变。
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灵动而富有感染力。
河南民歌的节奏鲜明明快,常常伴以明快的节拍、鼓点和击掌声,富有活力和动感。
其次,河南民歌音乐特色还体现在其音色和编曲上。
河南民歌常常伴有乐器的演奏,如板胡、唢呐、月琴等,丰富了音乐质感和层次感。
河南民歌的编曲也具有一定特色,强调对旋律的发挥和补充,注重乐器与嗓音的互相配合,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河南民歌还有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技巧。
河南民歌常常以合唱形式表演,人们齐声合唱,呈现出浑厚激昂的氛围。
同时,演唱时注重情感表达,情绪丰富多变。
在演唱中,演唱者通常以真情实感、真切感人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爱情、家乡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在河南民歌的演唱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民歌的采访、收集和整理,对河南民歌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歌,研究者们解析了河南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
同时,他们还结合民歌的内容、意义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人们对河南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河南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特色和演唱研究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河南民歌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规律,推动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流⽔》巍巍乎志在⾼⼭,洋洋乎志在流⽔,知⾳绝唱《⾼⼭流⽔》,为中国⼗⼤古曲之⼀。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次在荒⼭野地弹琴,樵夫钟⼦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和“洋洋乎志在流⽔”。
伯⽛惊道:“善哉,⼦之⼼⽽与吾⼼同。
”钟⼦期死后,伯⽛痛失知⾳,摔琴绝弦,终⾝不操,故有⾼⼭流⽔之曲。
名曲溯源“⾼⼭流⽔”最先出⾃《列⼦·汤问》,传说伯⽛善⿎琴,钟⼦期善听。
伯⽛⿎琴志在⾼⼭,钟⼦期⽈:“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在流⽔,钟⼦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所念,钟⼦期必得之。
⼦期死,伯⽛谓世再⽆知⾳,乃破琴绝弦,终⾝不复⿎。
⾜复为⿎后⽤“⾼⼭流⽔”⽐喻知⾳或知⼰。
《⾼⼭流⽔》原为⼀曲,⾃唐代以后,《⾼⼭》与《流⽔》分为两⾸独⽴的琴曲。
其中《流⽔》⼀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古曲典故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的⼈,精通⾳律,琴艺⾼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为师,琴技达到⽔平,但他总觉得⾃⼰还不能出神⼊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的⽼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然的景⾊,倾听⼤海的波涛声。
伯⽛举⽬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林树⽊,郁郁葱葱,如⼊仙境⼀般。
⼀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边仿佛咯起了⼤⾃然那和谐动听的⾳乐。
他情不⾃禁地取琴弹奏,⾳随意转,把⼤⾃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体验到⼀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夜伯⽛乘船游览。
⾯对清风明⽉,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佳境。
忽听岸上有⼈叫绝。
伯⽛闻声⾛出船来,只见⼀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是知⾳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弹起赞美⾼⼭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庄重,好像⾼耸⼊云的泰⼭⼀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说:“真好!宽⼴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边的⼤海⼀般!”伯⽛兴奋⾊了,激动地说:“知⾳!你真是我的知⾳。
2021知到答案中国古筝艺术流派讲析最新智慧树满分章节测试答案见面课:客家筝乐演奏实践1、以下()是客家筝乐的代表人物。
A.饶宁新[正确]B.何宝泉[正确]C.史兆元[正确]D.林毛根2、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A.对[正确]B.错3、客家筝乐中的刮奏音个数为4个以上A.对B.错[正确]4、客家筝常奏的“软弦”曲目有()A.《玉连环》B.《出水莲》[正确]C.《一点金》D.《杜宇魂》[正确]5、以下()是软弦调式音阶A.561235B.571245[正确]6、以下()是硬弦客家筝曲A.《翡翠登潭》[正确]B.《单点头》C.《昭君怨》D.《雪雁南飞》第一章单元测试1、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大家习惯于称其为()。
A.秦筝[正确]B.古筝C.唐筝D.汉筝2、十三弦筝被广泛运用是在()。
A.隋唐以后[正确]B.汉代以后C.元明两代D.秦朝以后3、河南筝的风格特点是()。
A.古朴典雅B.激楚悲怨C.清雅秀丽D.热情泼辣[正确]4、明代中期北方戏曲说唱中开始盛行以()等丝弦乐器为唱腔伴奏。
A.弦子[正确]B.筝[正确]C.唢呐D.琵琶[正确]5、以下名词()与筝乐流派有关。
A.四川筝B.伽倻琴[正确]C.福建筝[正确]D.雅托葛[正确]6、河南筝主要流传于河南()等地。
A.遂平[正确]B.南阳[正确]C.叶县[正确]D.泌阳[正确]7、筝在早期主要以边弹边唱的筝歌形式出现。
()A.错B.对[正确]8、潮州筝与流行于民间的著名乐种潮州音乐有着密切渊源,筝只在庙堂音乐和潮剧伴奏中普遍使用。
()A.错[正确]B.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描述的便是战国时期山东筝乐的景象。
()A.错B.对[正确]2、山东筝派是我国“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
()A.错[正确]B.对3、山东筝曲《汉宫秋月》与《莺啭黄鹂》的音乐风格是不一样的。
传统古筝演奏特点分析作者:汪莎来源:《艺海》2011年第05期筝,广泛流传于神州大地。
由于古筝特殊的构造和形制,被琴码划分出左、右两个演奏区域。
在传统演奏技法中,左右手被分别定位于这两个演奏区,并由此发展出两套相互区别的演奏技法。
传统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以弹弦为主,活动于琴码的右侧,其主要目的为取音,是古筝发音的动力源。
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强弱,包括单音、和音、琶音、历音和持续音五种技法。
单音技法,是古筝演奏中最基本、使用最频繁的技法,它包括弹奏手指正反方向弹法,在传统筝曲演奏中,大指、食指和中指组合为最常见的技法,其结合方式以“勾托抹托”最具代表性;和音技法包括和音、和弦两类,体现出古筝的多音技法,主要有双托、双劈、双挑以及大撮、小撮对称弹法,相对于单音技法,和音技法有更丰富的和声效果,更好的音乐表现力;琶音技法主要是一个八度内的大、小三和弦的弹法;历音技法是依靠音位排列顺序右手迅速的上、下刮奏,是古筝独具特色的旋律装饰手法;持续音技法是古筝演奏中的长音依靠某种技巧而持续演奏,将点连成线,形成持续的演奏。
传统筝曲主要有拇指在一根弦上快速托劈的摇指和八度交替快速弹奏的轮指两种。
山东筝的演奏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活动结合在一起,因此,弹筝人几乎都会唱琴书。
琴书曲牌也自然成为山东筝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具有“八板体”结构的传统古曲,称为“大板曲”。
山东筝曲在演奏时主要用大指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大指的功夫往往成为山东筝派艺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指触弦有力,而食指和中指则主要作为配合。
由连续快速“劈托”构成的大指“摇”(或称“轮”)是大指主要运指方式之一,以大指末端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一般都为先“劈”后“托”,颗粒性极强。
在传统慢板筝曲中大指并无快速的劈托,因而不存在摇指奏法。
在传统快板筝曲中,摇指奏出清脆明快的音响,如珠落玉盘,清泉叮咚。
《风摆翠竹》、《清风弄竹》、《山鸣谷应》等曲中均有绝妙之效果。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风景之美,表达了人们对广袤自然的热爱之情。
它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人性化地展现出来,是对人性感情更深层次提升的表达。
这首乐曲以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典雅的演奏形式,成为琴家们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高山流水》在几代琴师的加工和再创作下,逐渐成为中国乐谱中的珍品。
它被古代琴家们视为寻找友情的象征,在演奏过程中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这首乐曲的流传至今,得益于琴家们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2]。
2、古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与古琴版本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不可混淆。
前文提到的古琴曲目指的是古代文人和朋友们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用以表达高尚情感。
而古筝曲则更多地在民众中发展,其曲体和演奏方式也更为多样,成为独具特色的古筝名曲之一。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三个流派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首乐曲。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被认为是河南音乐中的第一部作品。
它在《老六板》和《老八板》两个音乐形式中既延续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对其句法结构、曲调、声韵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改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高山流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意境表达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山东派琴曲《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琴曲《高山流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组相关的琴曲作品。
它在主旋律上继承了《八板》的变奏,并受到山东琴书、琴曲和民歌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同时,来自浙江的《高山流水》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浙江派《高山流水》源于江南民乐,与前两派迥然不同,其旋律婉转清丽,具备江南民乐的特点,独具音乐特色。
总而言之,这三首琴曲在山东、河南和浙江三个地区、三个流派中都有相应的发展。
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密不可分地相互关联。
这些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各自流派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还传递了典故中有关人间真情、友情和爱的主题,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3]。
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作者:刘雪琦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摘要】古箏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
古筝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每个时期的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历史悠久;民族传承;发展创新;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83-01一、古筝的起源(一)“古筝”名字的由来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作古筝。
这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关。
早在战国时代,筝就已经流行于秦、齐、赵等国。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二)古筝的构造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筝体近似于长方形,面板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有音箱孔,方便扩音。
筝体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是前岳山和后岳山,两岳山连接了21根琴弦,琴弦由琴柱支撑起来。
筝的音色由木头的好坏决定,因为桐木的张力较好,所以古筝面板的大部分是桐木材质,筝首、筝尾和其他部分一般用红木制作,同时会在筝首和筝尾装饰上一些图案。
二、古筝早期的发展历史(一)古筝在古代的发展筝是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关于筝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史记》中《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一文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中国古书籍《战国策》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宝,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筝。
”李白《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可见,自筝出现以来人们就对筝很是喜爱。
汉代以来,筝不仅继续流传于民间,也成为文人雅士们喜好的乐器。
东汉候瑾在《筝赋》中所述:“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这也表明筝发展到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转调。
魏时的阮璃著有《筝赋》一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帏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流水》受到民俗的影响,表现得十分优美淡雅。
受地方创新理念的影响,它与山东、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大不相同。
它突破了民间乐曲的桎梏,展现了民间乐曲的魅力。
(二)技法特点不同1、山东派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因此也称四段曲。
第一首《琴韵》,音区多为低音区,演奏上主要是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
第二首《风摆翠竹》,演奏技法上运用右手托劈,左手按弦和揉弦,音乐轻巧而有活力,体现风吹翠竹时的形态。
第三首《夜静銮铃》,演奏时快速托劈和中指配合使用加上花指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书韵》这一首主要是指法上以抹和托为主。
山东筝派演奏时,左手的揉按刚柔并蓄,大手指使用频繁且十分有力,演奏风格淳朴典雅。
2、河南派河南派《高山流水》节奏清新明快。
是在民间《老六板》的板头曲中取材而来。
民间艺人在初次见面时为了表示互相尊重和深厚的友谊,常常会演奏此曲。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演奏上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经过不断地变换弹奏,乐曲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强烈和震撼的效果。
其中,左手滑按、滑颤、大颤等技法十分有特点,右手的快速托劈与左手的润色相辅相成。
3、浙江派浙江筝派主要演奏特点是“大指摇”、“夹弹”、“提弦”“快四点”等技法,并且借鉴了琵琶、扬琴、三弦还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
浙江筝派《高山流水》其风格和曲调都更符合大部分人的品位,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热情优美。
在曲子表现的最开始,右手横跨三个八度,既显示了山的尊严,也显示了水的清澈。
在歌曲的中间,右手像水一样光滑,左手像山一样低沉。
在乐曲后面部分,花指在不断流淌的水中撞上了高高的山势。
最后,用泛音收尾,表现出像水滴石一样清澈柔和的感觉。
《高山流水》已有很多谱本在民间流传,其中散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浙江武林派的筝曲,旋律变化无穷,充满韵味。
(三)艺术风格不同《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琴曲。
浅谈各古筝流派特点浅谈各古筝流派特点导语:传统的筝乐分为南北两派,但仍可以做更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区分,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
这是汉族筝乐的五个主要流派。
下面就由店铺浅谈一下各古筝流派特点,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浅谈各古筝流派特点1、河南筝:“奋逸响”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明郎谐趣。
当然,这指的是一般风格。
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和这一风格当吻合,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定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曲目可以说是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民间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只有南明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等在其中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出现,同时,也脱离了说唱而独立演奏。
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易名为《高山流水》,这或许是抚今追者,跟锺子期与俞伯牙结为知音的故事相关系吧!今天所保存下来的许多河南的传统曲目中,大量的就是这种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曲”,如《哭周瑜》、《苏武思乡》等都是。
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已成为一个著名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是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给人以吸引力。
2、山东筝:山东和河南两地区相邻,从语言到习俗有许多相近的地方。
山东筝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如《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
”所以有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秦。
而今天所保留下来的许多山东筝曲就是出自山东琴书,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等,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
2017年第10期(总第322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10,2017(CumulativelyNO.322)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石 蕊(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高山流水》作为我国著名的十大古筝乐曲之一,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文主要介绍《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产生背景,从而对音乐风格、审美意蕴、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高山流水;音乐风格;艺术特色;审美意蕴【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高山流水》是我国古筝曲里的翘首,是我国的传统音乐的艺术精粹。
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现着古典音乐的特色。
以下就以该曲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该曲的艺术特色、风格以及审美意蕴,并从这些角度来对《高山流水》进行赏析。
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主要内容以及艺术价值(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主要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研究史无前例的繁荣。
在乐曲方面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创造《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大师,是在当时很有名气的伯牙,伯牙的代表作便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不仅仅是知音、好友的代名词,更是古典艺术的代名词。
《高山流水》作为我国传统的音乐,虽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仍有不朽的魅力。
它主要有四部分包含起、承、转、合,运用了泛音等演奏方法。
(二)《高山流水》的艺术价值古筝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传统音乐的传承。
要想深入的了解我国古典民族音乐首先就要分析像《高山流水》这样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其中获得经验与灵感,毕竟这样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被传承了几千年。
三大古筝流派使《高山流水》更加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是因为它们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古筝是非常古老的乐器,有着久远的年代感,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才使得古筝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是历史积攒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我们艺术创作与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瑰宝。
摘要:在我国众多的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因为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脍炙人口的旋律特点深
受人们的喜爱,河南筝派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筝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通
过研究河南古筝曲目的特点延伸出河南筝曲的风格以及成因,揭示河南筝派独特的音乐特征
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河南筝曲;演奏技巧;音乐特征
我国有许多的古筝流派,而河南筝曲因为它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旋律而获得人们的喜爱,
河南筝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在众多筝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河南筝派并不是只
有一种单一的风格,随着时间的递增,在地方方言、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它形成了许多不同
风格的支系,创造了河南筝派的艺术辉煌。
古筝作为我国现在最受欢迎的弹拨乐器之一,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学习与研究,但
是,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中的学习场所都越来越注重对演奏技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筝曲的
研究,从而也忽略了古筝的传统艺术魅力。河南筝曲主要来源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
河南曲剧等民间音乐。“河南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从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流行在开
封的小曲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来的,清末民初,有人将鼓子曲中易于传唱的小曲、杂调作为民
间歌舞踩高跷的曲子,名为“小调曲”,即为河南曲剧前身。之后,洛阳、开封等地的鼓子曲
衰微,唯独南阳一支独存,并有新的发展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南阳鼓子”或“南阳大
调曲子”。它的伴奏形式以弹拨乐器——三弦、琵琶、筝为主,有时还加上扬琴、月琴、胡琴
等。这些乐器除了为声乐伴奏外,还有一种合奏形式,叫“板头曲”。被称为“三大件”的三
弦、琵琶、古筝在合奏时既能默契配合,又能独具其趣,成为各具特点的独奏乐器。河南传
统筝曲就是长时间在大调曲子的基础上不断提炼、丰富而形成的。由于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
原地区,在古代居于九州之中,便有了“中原”之称,因此,流传于河南地区的筝乐也被称
之为“中州古调”。
河南筝曲的曲调高亢,因此力度和音色的对比比较大,《掐筝诗》形象的描绘出了河南筝
派的演奏技巧:
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现将河南筝曲的演奏技巧罗列如下:
一、右手技巧
1. 拇指靠弹重托:右手大指弹奏后要靠近相邻的弦。这种弹奏方法使力度加强,音质
也变得醇厚。和其他的筝派相比,河南筝派在右手大指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2. 剔托指法:大指托劈加上中指勾组合而来的大撮。保持了弹奏力度的连贯性。如《落
院》。
3. 短摇:运用托劈进行快速的摇指。产生的音效更加强烈,由于快速托劈时第一个音
多带有音头,音色铿锵有力,如《打雁》。
4. 倒剔正打:中指带指甲向外剔。这是曹东扶先生创作的指法,演奏时声音铿锵有力。
5. 右手刮奏:河南筝曲很少使用刮奏,并且只在弱拍上出现,如《和番》,但也有为了
强调而在重拍位子的,如《打雁》。
6. 游摇: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游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大
幅度的揉颤。音乐表观富有戏剧性效果,游摇和慢滑急颤的结合,奏出悠长的脱腔乐句。
二、左手技巧
1. 小颤音:左手在发声弦上反复的吟弦,达到震颤的效果,用来表现凄苦悲愁的情绪,
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陈杏元和番》
2. 滑颤音:滑音加上颤音。
3. 大颤音;左手大幅度揉弦,颤弦的幅度很大,形成大、小三度的变化音色。在演奏
风格上,不论是慢板、快板还是曲情的欢快和悲伤,都不刻意追求清丽。大颤音是河南筝派
最富特色的表现技巧。
4. 上滑:在原音的基础上没有过渡的按小三度,如“mi”和“la”直接按到“sol”和
“la”上。
5. 下滑:同上滑同理,只是进行相反的处理。
筝曲《高山流水》是河南筝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现在我们常见的谱子是由曹东
扶传谱而来的,于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曹东扶是河南筝派继魏子猷后又一个重要代
表人物,他以说唱河南大调曲子和善于弹奏筝而闻名,他同时还擅长琵琶、三弦、坠胡、扬
琴等多样乐器。曹东扶曾经和王省吾等人记录了30多首板头曲。20世纪50年代初,曹东扶
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他一边从事着教育工作,一边积极的进行河南板头曲的
创作和整理,他把那些老艺人口中的简单旋律和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辨别推敲,成为结构完整、
旋律动人的独奏曲。曹东扶整理的板头曲旋律更加流畅,演奏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并且
一直保持着乐曲六十八板的结构形式,这些筝曲成为了河南筝派的经典代表曲目。
这些曲目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高山流水》。它源于器乐曲牌——《老八板》,所以它的
曲式结构是变奏体,基本分为三个乐段,在每个乐段中的乐句都有部分的重复,在速度、力
度也有着个别的不太一样,在乐曲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乐句运用了大量的上下滑音,
这些没有过度的滑音的棱角展示了巍峨的高山,而用长摇展示了奔流的流水,展现了祖国的
壮丽山河,同时也表现出了河南音乐的独特风格。
乐曲图示:
乐段 a b al
乐句 a b c d c1 c2 c3 a b e
小节 8 7 11 6 14 6 15 8 7 4
本曲的演奏技法主要有:
1. 大指的托劈式的短摇,这种摇指是河南的一种特色演奏技巧,它区别其它摇指的柔
和将乐曲表现的铿锵有力,声音清晰、均匀、饱满。
2. 左手的按、滑音,左手通过没有过度式的按滑音展现流水的特点,并将河南风味通
过滑音表现出来。
《高山流水》在弹奏时开头速度稍慢,演奏出音乐的柔和气息,对大撮做按弹的处理,
是声音坚实有力,第二段速度稍快一些,左手以滑音为主,乐句中加力度的对比,乐曲的处
理将河南风味完全的表现了出来。
《汉江韵》也是河南筝曲的一代表曲目,它是由乔金文根据河南曲剧改编而来的。这首
曲子的旋律素材来自河南曲剧《汉江》和《书韵》,乐曲通过热情奔放的曲调表现了人们对春
天的喜爱和劳动时的喜悦之情。《汉江韵》是任清芝演奏的,他也是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演奏风格由于受到淳朴的小调曲子的影响,故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还创作了《幸
福渠》等多部作品。
这首乐曲是开始快,中段慢,最后带部分再现的三段体曲子,它的特点也在于左手的压
弦和按滑,它左手的压弦一定要快,然后快速颤音。在曲中除了出现大量的“4”“7”,还有
大量的连续滑音和点颤,在中段出现很多的加滑音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因此,不
容易一下按出来正确的音,这种手法具有中州方言的韵味,是河南筝乐的特色表现手法。
这些传统筝曲一直保留着传统古筝的精华。曹东扶将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的地方戏
曲汇集到一起,运用独具特色的左手击弦的方法,配合右手的勾、托、抹、剔的方法模拟锣
鼓声,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法,曲目的演奏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创作者逐渐将现在流行的一些元素和技巧也加入到新的筝曲创作中去,
他们不但保留下了河南筝曲传统的曲目特色,还对其做了创新,现在的河南筝派正以蓬勃顽
强的生命力向前发展,相信在后人的努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下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成绩和
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