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9.58 KB
- 文档页数:9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国家高度重视并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创业经验,资金不足,抗压能力较弱以及外部支持方面能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本文主要重在分析在中创背景下,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面临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众创,困境,对策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增长均近10%的高速增长,最终使得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提升,但是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当前在全球经济较为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等阶段,国民经济增长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从而以创新人才作为支撑,高校毕业生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高校虽然承载着对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走形式的阶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刻反思。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价值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转变的重要时期,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的共识,而高校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人才队伍责任,但是当前高校通过对双创教育的研究和认识不到位,使得在对广大学生教师群体中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必要的认知。
1.创新教育。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展和新描述作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不仅包含更新和创造新的东西,更应该注重改变,从广义上说,创新是指一切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活动,我们必须注重心理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等技术的延伸。毕竟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我们必须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当前的主要理念,而高校的创新教育,也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质等作为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培养体制不灵活、课程设置单一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问题一:培养体制不灵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培养体制不灵活。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下,专业设置死板、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培养体系不够灵活。
对策建议:为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破除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推动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选择和组合;二是鼓励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如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创业比赛等;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双学位或辅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问题二:课程设置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实战机会,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问题原因分析: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主要源于教育体系中的理论偏重和实践薄弱。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设置还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对策建议:为解决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建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战机会。
加强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问题三:导师队伍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导师队伍不足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导师队伍不足,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支持,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对个人发展和国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社会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目前普遍存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
制度建设不完善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缺乏系统、连续的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创业实践机会有限,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尚浅,缺乏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导致创业过程中面临挑战。
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相关课程设置,提供创业导师指导,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机会高校可加强与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实践机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高校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比赛、项目孵化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虽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改革,相信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对策,必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
加油,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创新创业的你们!。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当前,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寻求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分析1.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并未能充分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
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贴近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2.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很多学校仍然存在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重点学科和专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投入,而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则面临较大的资源缺乏,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3. 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激励机制也相对不完善。
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付出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激励,这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4. 产学研结合程度有限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相对薄弱,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将教学与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真实案例和实践机会。
5.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目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过程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三、对策和建议1.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项目实践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创业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实际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项目实践的实际效果。
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资源投入,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整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以供参考。
一、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待就业人数不断上升,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而在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国家的就业岗位提供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民办高校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
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二)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事业的创立。
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着远见和过人胆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在新的形式下,大学生需要有不断创业和超越自己的魄力。
在现在就业困难的大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大学生才能够在创立自己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高等学校论文创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ur country collegeundertaking education analysishan jing(education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our country college undertaking education obtaine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detailed elaboration college development undertaking education's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our country started an undertaking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question.key wordscollege; the undertaking educates1 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1.1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只有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导言
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创业者的摇篮,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教育现状
1.老师教学理念陈旧
许多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上,缺乏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意识。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过于片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缺乏实践机会
大部分高校缺乏与创业实践相关的平台和机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对策研究
1.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升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开设创业实训课程,提供实际项目的参与机会。
3.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创业孵化器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积极改革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面临着众多问题,如教育体系不合理、教育方法过于理论化等。
因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状分析教育体系不合理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面临着教育体系不合理的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容易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协调、创新等。
教育方法过于理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常常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和案例的引入。
这种教育方法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影响其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要求更加严格。
这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更需有一定的竞争力。
对策建议为了应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应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育体系应该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沟通、协调、创新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竞争力。
实践操作与案例引入在教育方法上,应该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引入。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和实际工作内容,提高其各种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场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学校应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建立更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结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支持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颁布与实施,创业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推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鼓励全社会的创业活动是破解当前形势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创业型社会,推动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
根据近三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尽管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正在逐年增长,但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毕业三年内的毕业生,参与创业的人数比例偏低,占比始终在3%以下。
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桥头堡,有必要对当下的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反思。
无论是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与高校自身发展对创业的需求,还是借鉴国外高校本身发展对创业的需求来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及理念的认知失之偏颇是创业教育严重受阻的原因之一学校的就业率高就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甚至还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小商小贩,偏失了大学的教育意义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的认识不到位致使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表现冷淡,从而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严重受阻。
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定位层次不清,导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错位首先是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清晰,对创业创业教育的理解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在于引导和鼓励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使大部分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在目前的高校,或一哄而上,引导学生全员创业,或仅仅是创业精神的宣传,不能付诸行动来支持少数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
其次这种错位还表现在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积累少,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及软件设施,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从源头抓起,没有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是重点地以点带面,而是一窝蜂,梦想一夜之间校园诞生无数的老板,创业教育被当成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成果在于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策略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政策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现状分析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难以满足当前创业环境的需求,需要建立起以创新为核心、创业为导向的新理论体系。
同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打造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类型企业的创业教育模式。
实践经验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当前实践经验仍然不足。
一方面,校内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创业实训机会;另一方面,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术性成果,对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认可不足。
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平台,并将实践成果纳入到评价指标中,是改进的重点之一。
政策支持不够大学生创业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完善和具体。
同时,在大学生创业项目资金、税收、人才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应该制定出更加细化和有力度的政策支持措施。
改进策略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理论体系。
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并鼓励相关科研机构深入研究,提出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理念和方法。
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缺乏问题,应该加强校园内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并积极引入校外资源。
同时,可以通过校园孵化器、科技园等方式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改进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的师资人员,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同时,给予优秀师资相应回报和激励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掌握创业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以便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与态度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技能的训练等。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
当时,创业教育在中国6 个省市、20 个县乡和30 多所学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伴随着高校创业活动的举办而逐步兴起的。
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帷幕。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同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 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肩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亟待寻找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分析1. 教育理念陈旧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侧重于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2. 教学资源不足高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有限,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案例。
3. 制度缺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缺乏指导和支持,无法形成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 学生缺乏动力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稳定的就业机会,对创新创业缺乏热情和信心。
二、对策研究1. 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高校应积极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业管理、创新技术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 建立师资队伍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导师和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
3. 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创新创业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借鉴国外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完善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问题原因1.人才培养理念的不足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大多数高校对这一点没有充分关注。
2.师资力量不足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薪酬待遇不够优厚、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支持等。
这些原因导致很多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
3.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高校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科研成果,而缺少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这样的评价机制将导致学生在考试和科研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
4.创新创业资金不足创新创业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高校经费匮乏,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
二、对策分析高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独立性。
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度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给予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奖励机制,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以能力为导向、多维度评价,推动学生的能力成长和发展。
高校需要增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创新创业潜力。
总的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诸多原因,但有关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或者在校期间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然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1、创业热情高涨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
许多大学生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渴望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财富。
2、创业领域多元化大学生创业的领域越来越多元化,涵盖了互联网、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农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其中,互联网和科技创新领域因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热门选择。
3、创业形式多样大学生创业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主创业,还包括合伙创业、加盟创业、参加创业竞赛等。
此外,一些大学生还选择在校园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开设校园小店、提供校园服务等。
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提供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1、资金短缺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大学生通常没有足够的个人资金积累,而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对于初创企业的要求较高,获取难度较大。
这使得许多有创意的创业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或难以持续发展。
2、经验不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市场经验、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
他们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够熟悉,容易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和经营不善的情况。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然而,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团队组建困难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对于创业成功至关重要。
但大学生在组建团队时,往往难以找到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合作伙伴。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迅猛提升,创新和创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核心要素。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1.1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a) 缺乏实践机会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
学生只能通过看书和听讲解来获取相关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b) 师资力量不足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是保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目前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全方位的需求。
部分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不能及时与社会接轨。
c) 资源不均衡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资金等,在不同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名校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一些普通高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情况。
这使得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1.2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a) 研究与实践脱节由于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高校学生缺乏对实践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他们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了解不足,使得他们在毕业后往往无从下手。
b) 制度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系列制度机制问题。
如调整工作任务、减轻行政负担等方面尚未完善,制约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c) 培养模式不适应需求当前高校依然沿袭传统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融入社会时无法迅速适应,并且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基本素质。
二、改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为了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采取以下对策:2.1 统筹规划,完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来优化学科结构。
引入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市场导向的课程,如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等。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 简介高校创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培训、资源支持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就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2. 现状分析2.1 创业课程设置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涵盖创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和案例分析等内容。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创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创业过程和要素。
2.2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许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资源、导师指导和项目孵化服务。
这些基地成为学生实践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外界资源的合作交流。
2.3 创新能力培养高校通过举办各类比赛、竞赛以及组织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
3. 存在问题3.1 教育与实践脱节尽管高校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资源,但学生们往往缺乏真实的市场经验。
在纸上谈兵中获取知识与实际迈出创业第一步之间存在差距,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
3.2 缺乏专业化导师指导由于缺乏专业导师团队支持,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培养一支具备行业经验和创业素养的导师团队,可以提供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
3.3 资金匮乏及项目推进不顺利对于一些有想法和潜力的学生来说,缺乏启动资金是一个严重问题。
此外,在项目初期因为各种原因项目推进不畅也会成为阻碍创业发展的障碍。
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创业资金支持以及项目咨询和管理服务。
4. 解决方案4.1 实践教学强化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创业案例、企业合作项目等,将学生置于真实市场环境中锻炼。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创新与创业活动,从而丰富其经验和技能。
4.2 导师团队建设建立导师团队,吸引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创业成功经历的专家、企业家等进入高校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
同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导师的参与。
一、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2012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 号,其中要求高校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教师,但是对于具体的生师比并没有做出指标性的规定。
各高校由于本身编制限制和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一,对于创业教育师资的配备相对较少,专任的创业教师极少,多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且数量也有限,不能有效形成教学科研团队,致使创业教育课程仅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无力分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理论创新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受到极大阻滞。
2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从德育课教师和管理学专业教师转入,其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都无法与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完全匹配,因此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
创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体验,也鲜有创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以传统面授法为主,缺乏案例分析和研讨交流的综合能力,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士气低落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属于萌芽阶段,创业教育虽然已经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安排中,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由此导致学校教学系统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认同感和评价较低,直接打击了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都在探索之中,并且缺少系统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而创业教育不仅对教师的理论要求高,还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明确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难度,影响了其从事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的发挥;由于多数创业教育教师同时身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或德育课的教学或管理工作,创业教育教师必须两者兼顾,致使其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专精于一方面,往往造成两者兼顾,两者皆不精的尴尬局面,使得创业教育教师疲于应付,心力憔悴,士气低落。
二、构建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师资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教师是创业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进行创业教育和提高其水平的关键。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现状,结合高校实际,构建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师资模式,是现阶段解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
1 以高校为主体建立专兼结合,全专业覆盖的创业教育团队,确保创业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1 按专兼结合原则,高标准足量配备创业教育师资。
现阶段,高校基本不具备单独建立一支高水平创业教育团队的条件,从高校实际出发,结合高校创业教育要求,按专兼结合原则,足额配备创业教育师资是解决当前创业教育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选聘有志于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全面负责教研室的日常工作,并着力做好创业教育研究;根据创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德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范围内选聘兼职教师,以最大程度满足创业教育教学需要为标准,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团队,解决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匮乏的问题。
2全专业覆盖,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创业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经济、法律、管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创业者是基于本身所学专业基础上的创业,这无形中又大大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使得创业教育内容实现了全专业的覆盖。
但是现今的创业教育教师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高校全员参与创业教育就成了必然要求。
在创业教育团队中,除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创业教育研究等工作由专职教师进行外,其余相关专业应大力提倡由专业教师担任,进行分阶段、模块化教学,最大限度的实现专业内容由专业教师讲授,杜绝非专业教师现学现卖的现象,切实提高创业教育专业内容的专业化教学程度,提升教育效果。
[3]3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发展渠道,提升创业教师积极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初创性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不可能像其他专业一样完善与具有系统性,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和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评价也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投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进修、培训,畅通创业教育教师的发展渠道,消除创业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教育和研究之中。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时政策性决定了创业教育教师必须不断了解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熟知国家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这使得创业教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成为了必然。
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论坛和研讨活动,开拓创业教育视界;支持创业教育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参加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和示范活动,加强对创业相关政策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进行创业教育的能力。
高校要在本校范围内制定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职称晋升和聘任中适当向创业教育倾斜,可采取创业教育师资单独划系列评审、优先聘任等方式,保障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
只有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教育教师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好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2 以政府公务人员为重要补充,强化政策宣传和事务办理讲授的专业性大学生创业过程要全方位与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人员担任高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将是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
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创业优惠政策,如何能更高效地办理各项行政审批事务,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只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人员最为熟知、最为专业,因此,高校可以聘用人事部门、工商税务等部门中的公务人员走进课堂,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讲授,这样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并且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公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而对创业相关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举多得。
3大力引进社会各种促进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是学院派教学,教师创业教育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创业相关经验匮乏,因此,引进社会上的各种创业经验进入课堂,将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 邀请社会创业教育培训咨询机构进校园。
社会各创业培训咨询机构长期专门致力于各种创业培训与咨询活动,接触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和培训形式的机会比较多,创业教育培训与咨询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将其引入校园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大大开拓创业教育教师及学生的视野,其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培训咨询手段都将惠及高校师生。
2 邀请创业者进校园。
创业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唯有真正的创业者才能有最真切的体会。
邀请创业者进校园,让他们现身说法,与师生分享创业经历,将是对师生最有说服力的经验式传承。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邀请社会知名的创业大师、优秀的创业成功校友等进校园分享创业成功经验,也要邀请现阶段创业失利,仍在艰难创业的创业战士走上讲台共同总结创业的艰辛,分析失利的原因,一起面对和向往创业者辉煌的明天。
3 邀请创业相关各方面专家进校园。
创业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创业教育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则相关方面的专家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将会使得创业教育事半功倍。
高校可以邀请风险投资专家、法律专家、孵化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各类专家组成专家讲师团,以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使大学生得到权威、专业的教育和指导。
三、结束语教学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创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之首,认真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拓创新,为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杜伟华波杜江山李亭工作单位泰山医学院本word 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重症肺炎【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 位。
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健康护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
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
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
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
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
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
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
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② 发热。
③ 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④WBC > 1099 X 10 / 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
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 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 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少尿(每日177卩mol/L( 2mg/dl)。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PaO2/FiO2 2007年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