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染色体畸变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6.67 MB
- 文档页数:66
第39卷第2期(总第230期)辐射防护通讯2019年4月-专题报告-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吴苹,陈燕玲,秦洁,范雷,黄薇(核工业416医院,成都,610051)摘要:为了解不同职业照射类型、年龄、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情况,采集四川省1612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组)和248名健康人员(对照组)外周血,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培养淋巴细胞,MetaSystems 系统分析记录染色体畸变,统计分析染色体畸变率。
结果表明,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总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放射工作人员中,核燃料循环组、工业应用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医学应用组,40岁以上人员染色体畸变率高于40岁以下,工龄20年以上人员染色体畸变率高于20年以下。
结果提示,放射工作人员较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明显增加,应进一步提高核燃料循环和工业应用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个人辐射防护。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中图分类号:R81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56(2019)02-0001-05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会影响放射工作人员的造血系统,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造成细胞染色体损伤[1]%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作为国际通用的生物剂量计,被广泛应用于辐射照射的损伤评价'2-(,《染色体畸变估算生物剂量方法》标准中提到,双着丝粒体或“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是估算生物剂量的最佳指标'5(%已有不少关于不同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的报道[3,6-"],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照射类型及相关防护措施的不同,染色体畸变率会出现一定差异。
本文对四川省1612名放射工作人员及248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职业照射类型、年龄、工龄间染色体畸变的变化,以期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8年到我院进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1612人设为放射组,其中男性1197人,女性415人,年龄范围20.0-60.0岁,平均年龄37.0岁%另有248名到我院进行上岗前职业体检的近期无射线、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的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88人,女性60人,年龄范围20.0~50.0岁,平均年龄35.0岁%经统计分析,放射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差异不显著,年龄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10]中的职业照射类型将放射组细分为核燃料循环组、医学应用组、工业应用组、其他组%核燃料循环组包括铀矿开采和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核燃料循环研究;医学应用组包括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组包括工业辐照、工业探伤、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加速器运行、其他;其他组包括教育、兽医学、科学研究、其他%将1612名放射工作人员分组,核燃料循环组755人,医学应用545人,工业应用232人,其他组80人%1.2仪器与试剂超净工作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二氧化碳恒收稿日期:2019-03-31作者简介:吴苹(1984-),女,2007年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学士;201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辐射遗传学、核应急医学救援%辐射防护通讯2019年4月第39卷第2期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TDZ5-WS 多管架自动平衡离心机,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HARVERSTER P7M染色体自动收获、分散、染色系统,美国Transgenomic;染色体扫描分析工作站MetaSystemg,德国Zeiss;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RPMI-1640,上海乐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秋水仙素,上海乐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姆萨染色素,美国Sigma。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组别染色体序号形态大小着丝粒位置次缢痕随体I号染色体常见A 1-3 最大M(1、3)SM(2)B 4-5 次大SM中等SM 9号染色体常见C 6-12,X(介于7-8之间)D 13-15 中等ST 有E 16-18 小M(16)16号染色体常见SMF 19-20 次小MG 21-22,Y 最小ST 有(22、21)A组:1-3号,可以区分。
精心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13.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3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5.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36.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估计生物剂量体系研究为了解不同剂量的放射线对血细胞的致畸作用和实验室正常值,采用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用以估计受照剂量的生物体系。
采用0~3 GY之间的剂量范围进行外照射,经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染色体畸变分析后与相关剂量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
同时做微核分析,观察淋巴细胞微核与受照剂量的相关关系。
这项技术对受意外辐射照射的剂量估计,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了解实验室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正常值范围,有积极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1 640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
1.1.2主要仪器XH—600C直线加速器(高LETX射线)、培养箱、离心机、多媒体显微镜。
1.2方法采用GB/T 12715 —91的染色体畸变分析估计生物剂量方法进行操作。
微核按WS/T 187—1999方法操作,采用常规培养法。
1.2.1细胞培养选用不吸烟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用XH—600C直线加速器高LET的X射线0、0.1、0.5、1.0、1.5、2.0、2.5 、3.0 GY照射,37 ℃保温1 h后取0.3 ml接种于加入小牛血清、PHA、肝素的1 640培养基中,37 ℃培养48 h后加秋胺使最终浓度为0.5~0.75 μmol/ml,继续培养至72 h。
收细胞、制片、染色。
微核采用常规培养法观察。
1.2.2显微镜分析每个照射剂量分析100个细胞的染色体,分析畸变类型有:单断、双断、环、微小体、双着丝。
1 000个淋巴细胞的微核,分析典型的与主核相切或分开,结构与主核相同,着色与主核一致,大小为主核1/3以下的小核。
2结果2.1各项指标的显微镜分析结果见表1。
3分析与讨论3.1实验室染色体畸变的正常值范围根据《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血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的增高是各实验室的正常值高限作标准。
因此将放射从业人员的正常值范围定在总畸变率0~4%之间,超过4%为异常。
染色体分析相关的实验第三章染色体分析相关的实验目前染色体的研究几乎深入到每个学科的每一个领域,因为染色体是把细胞与分子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故在遗传学研究中或者在医学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及应用。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脆性位点、热点、重排与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丢失,癌基因定位、抑癌基因定位及杂合位点缺失等与染色体相关的理论;另一方面与染色体畸变有关的各类遗传病的研究也使临床上染色体的分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染色体分析相对较简单,细胞通常采用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胎儿采用羊膜液中的羊膜细胞或胎盘绒毛膜细胞。
细胞经过培养,再用植物凝集素(PHA)刺激细胞分化。
当每个染色体都复制成两个染色体单体时,随后加入秋水仙素,在分裂中期阻止细胞有丝分裂。
位于载玻片上的细胞随后被染色,在显微镜下拍照或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
根据染色体形态大小,剪下照片上的染色体,按序分类排贴在纸上,进行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通常通过G显带或Q(荧光)显带染色技术进行,增加其他染色方法可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性。
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DNA探针(含有荧光标记)来定位染色体上特定基因和DNA序列,荧光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鉴别基因结构和寻找染色体缺失,重排及复制。
实验3-1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外周血细胞培养方法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
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二、实验原理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经一定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可以返幼进行细胞分裂,用秋水仙素积累分裂相,用0.075 mol/L-1KCI进行低渗后,经固定、染色,可见到分散的染色体。
三、实验准备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无菌注射器(1ml、2ml、5m1)、针头、培养瓶、橡皮塞、75%酒精棉球、离心机、定时钟、试管架、量筒、刻度离心管、冰凉玻片,毛细滴管、恒温水浴锅、RPMI1640、小牛血清、肝素、秋水仙素、植物血凝素(PHA)、固定液(甲醇:冰乙酸为3∶1,现用现配)、0.075mol。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应用人类染色体分析,为诊断疾病、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因此染色体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类染色体分析与鉴定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如何准确识别染色体,鉴别正常与异常染色体是十分必要的。
(一)染色体的命名和常用命名符号人类细胞遗传学标准化国际命名体制(ISCN1985)包括了1960年、1963年、1968年、1971年、1978年、1981年、1985年7次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会议的结果。
主要决议的文本是人类细胞遗传学的国际法规,为了简便地记述人类染色体及染色体畸变,制定了统一的命名符号,详见表13-5。
表13-5染色体常用命名符号表示符号说明表示符号说明ace→bcen:::csctdelderdirdicdisdup无着丝粒片段从→到断裂着丝粒断裂断裂与重接染色体染色单体缺失衍生染色体正位双着丝粒体远侧端重复/+-?minmospph1przqrrcprearec将不同的细胞分开多余丢失不能确定微小点嵌合体染色体短臂费城染色体粉碎染色体长臂环形染色体相互易位重排重组染色体(续表)表示符号说明表示符号说明eendffrafemghiinvmalmar互换内复制断片脆性位点女性裂隙次缢痕等臂染色体插入倒位男性标记染色体robsscettantertrivar;罗伯逊易位随体姊妹染色单体互换易位串联易位染色体末端三射体三着丝粒体染色体可变区在涉及一个以上染色体重排中,用来分开各染色体1.非显带染色体的命名:一个典型的中期染色体由2条姊妹染色单体组成,2条姊妹染色单体借着丝粒(次缢痕)相连,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人类的1号、9号、16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有1个次缢痕。
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常借1个纤细的染色质丝连接上1粒状结构称随体。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组别染色体序号形态大小着丝粒位置次缢痕随体I号染色体常见A 1-3 最大M(1、3)SM(2)B 4-5 次大SM中等SM 9号染色体常见C 6-12,X(介于7-8之间)D 13-15 中等ST 有E 16-18 小M(16)16号染色体常见SMF 19-20 次小MG 21-22,Y 最小ST 有(22、21)A组:1-3号,可以区分。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展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绘,是研究染色体的根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构造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构造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构造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病症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根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根底。
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展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A组:1-3号,可以区分。
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专题08 遗传的基本规律1.(2019•全国1卷.5)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
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
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 b不育,雌配子正常。
【详解】窄叶性状个体的基因型为X b X b或X b Y,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 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 b X 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 B 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 B Y,雌株中可能有X b配子,所以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 B 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 b 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 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故其母本只提供了X B配子,由于母本的X b是可育的,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2卷.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A. ①或②B. ①或④C. ②或③D. ③或④【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
来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李继红(1972-),女,河北深县人,河北北方学院生物教研室讲师,硕士.接触二甲苯实验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李继红1,魏会平1,刘继云1,安海洋2,平 凡2(1.河北北方学院生物教研室,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06级中医1班,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目的:研究二甲苯对实验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二甲苯接触组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细胞率(11.3%)高于对照组(6.8%)(P <0.05);结构畸变细胞率(包括裂隙)(3.57%)高于对照组(2.6%)(P <0.05)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接触组的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1.85%)与对照组(1.34%)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二甲苯接触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二甲苯接触是否诱导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二甲苯;染色体畸变;未成熟着丝粒分离中图分类号:O 6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92(2006)06-0013-03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 of PeripheralLymphocytes in Workers Exposed to XyleneLI Ji -ho ng 1,WEI H ui -ping 1,LIU Ji -y un 1,A N H ai -y ang 2,PING Fan 2(1.Biolog y Teaching and Resea rch Sectio n ,Hebei N or th U niv ersity ,Z hang jiako u 075000,H ebei ,China ;2.Class 1,G r ade 2006,Depa rtment of Chine se T raditio nal M edicine ,H ebeiN or th U niv ersity ,Z hang jiako u 075000,H ebei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y lene on chrom oso me aberration of peripheral ly mpho -cytes in w o rkers.Methods :M ake chromo som al sam ples with peripheral ly mphocyte culture and analy ze chrom oso me aber ra tions of ly mphocytes.Results :The numerically aberrated cell rate of the w o rkers ex -posed by xy lene (11.3%)w as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of the controls (6.8%)(P <0.05);and the structural aber rated cell rate (included gaps )(3.57%)w as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2.6%)(P <0.05)in a dose -effect ralationship m anner ;the prem ature centro mere division cell rate of the x ylene ex po sed w orkers (1.85%)w as not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ols (1.34%)(P >0.05).Conclusion :Xy lene exposur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chrom oso me aberratio ns of the peripheral lymphocy tes ;w hether x ylene exposure could induce premature centromere divisio n o r no t deserves further studies.Key words :xy lene ;chromo some aberratio n ;prem ature centromere division二甲苯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化学溶剂,许多制作石蜡切片的实验室中都离不开二甲苯,它是很好的脱蜡剂和透明剂.二甲苯是苯的衍生物,具有毒性,长期接触可引起白细胞下降以及染色体畸变,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水平与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危险性存在显著关联[1~2].近年来,对苯的危害性研究较多,而对二甲苯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二甲苯接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以了解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随着接触二甲苯工龄和累积剂量的增加人体的一般健康状况,对保证职业者的身体健康进行有效13 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 (自然科学版)Jo urnal of Hebei N or th Univ ersity (Na tur 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22N o .6Dec .2006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了二甲苯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的变化,探讨了二甲苯接触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累计剂量-效应关系,并分析了二甲苯接触对染色体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两组,二甲苯接触者38例,年龄:23~55岁;正常对照组20例,年龄23~48岁;两组的男女比例及年龄没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无血液病临床表现,无癌症史,无诱变剂接触史;38例二甲苯接触者中,工龄最短者2年,最长者36年.1.2 二甲苯接触史2年:1人;10~20年:32人;20年以上:5人.1.3 染色体标本制备抽取每名研究对象的静脉血,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3].将静脉血接种在含小牛血清的RPM I1640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常规制片,G显带,进行染色体分析:对每个人分析100个常规核型和100个显带核型,查其染色体畸变情况,如发现异常核型,在增加计数100个核型,以分析异常核型的比率.阅片时,要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分裂相进行计数[4]:①核型完整,染色体均匀一致,②染色体粗细,长短适中,边缘不毛糙,③染色体之间无过多重叠和交叉,能区别每一条染色体.还需注意的是,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是指着丝粒在有丝分裂中期发生分离,显微镜下可见两条染色单体,在着丝粒部位明显分离[5].2 结 果2.1 二甲苯接触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比较,见表1.表1 二甲苯接触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组 别染色体数目畸变细胞率(%)结构畸变细胞率(%) 对照组6.82.6 二甲苯接触组11.33.57 我们分析20名对照组人员的5000个分裂相中,共观察到341个染色体畸变细胞,畸变率6.8%;在分析的38名二甲苯接触工作人员的8000个中期分裂相发现,有904个数目畸变细胞,畸变率11.3%.畸变类型有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和多倍体.结构畸变情况,对照组5000个分裂相中,有134个细胞异常,畸变率为2.6%;二甲苯接触者中8000个分裂相有285个结构畸变细胞,畸变率3.57%.畸变类型有单体断裂,裂隙(裂隙也反映染色体损伤[6]),易位和环状染色体等.总结两组人员的畸变细胞率,经w ilcoxo n秩和检验发现,二甲苯接触组人员的畸变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 二甲苯接触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剂量关系,见表2.表2 二甲苯接触与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组 别n(人)数目畸变细胞率(%)结构畸变细胞率(%)对照组206.82.6二甲苯接触组2年17.43.0 10~20年3212.23.59 20年以上514.14.12142006年12月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6期2006年12月 李继红等:接触二甲苯实验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第6期由表2看出,二甲苯接触史越长,引起细胞畸变率越高,由此说明二甲苯累积剂量与效应呈正相关性.2.3 二甲苯接触组与对照组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作者计数了发生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的细胞数,结果发现,二甲苯接触组的异常细胞率为1.85%,对照组为1.34%,经wilcox on秩和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3 讨 论近年来,显微技术和亚显微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一些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从事这一技术长期接触二甲苯,致使有一些人出现一些临床表现:如白细胞下降,脱发,头发变白,牙齿异常等一些中毒现象,这只是一种性状的表现,而遗传物质是否在长期接触二甲苯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这是最应引起注意的,近年来对苯的危害研究较多,忽略了实验室人员对二甲苯的接触,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长期接触二甲苯的实验技术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由于对此研究较少,本实验结果无从与他人的研究比较.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是指着丝粒在有丝分裂中期发生分离,被认为参与了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未成熟着丝粒分离与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罗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恶性肿瘤等有关.一些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化学物质能够诱发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接触多氯联苯的工人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高于对照人群,而在苯接触工人未见显著性变化.本研究二甲苯接触工作人员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也未见显著性变化,二甲苯接触是否诱导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 Bo nassi S,Hag mar L,St romberg U,e t al.Chro mosomal aberr atio ns in ly mpho cy tes predict human cance r independent-ly o f expo sure to carcinog ens[J].Cancer Res,2000,60(6):1619-1625[2] Smer ho vsky Z,L anda K,Ro ssner P,et al.Risk of cance r in an o ccupationally expo sed cohor t with increased leve l o fchr omosomal abe rra tions[J].Enviro n Health P erspec t,2001,109(1):41-45[3] 胡继鹰,曹新.医学生物学实验[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100[4] 纪之莹,李桂兰,李凌凛,等.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卫生研究,2004,33(3):269-172[5] M ajo r J,Jakab M,Kiss G,et al.Chromo so me aberr atio n,sister-chr omatid e xchang e,prolifer ative ra te inde x,and ser-um thiocy ana te concentratio n in smo ker s e xposed to low-do se low-do se benzene[J].Environ M ol M ut,1994,23(2): 137-142[6] Paz-y-mino C,Davalos M V,Sa nchez M E,et al.Should gaps be included in chr omo so mal aber ratio n ana ly sis Ev i-dence based on the co met assay[J].M utat Res,2002,516(1):57-61[7] M ehes K,Buhle r E M.P remature centrome re division:a po ssible manifestatio n of chro mosome instability[J].A m JM ed Genet,1995,56(1):71-79[责任编辑:刘守义]15。
·卫生监督·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杨勇,王强,张磊,周齐红,朱波,杨陆婷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发生情况。
方法通过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管理系统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0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种和工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
结果共调查1704人,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02%和0.12‰。
男性染色体畸变率为0.02%,女性为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微核率为0.10‰,低于女性的0.17‰(P <0.05)。
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50岁人员较高。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杭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不高,但应重视高年资、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微核中图分类号:R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87(2019)05-0517-04DOI :10.19485/ki.issn2096-5087.2019.05.023作者简介:杨勇,硕士,医师,主要从事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工作通信作者:王强,E-mail :1489615051@电离辐射可造成人体的血液系统、皮肤、眼和细胞遗传学损伤[1-3]。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升高[4]。
染色体畸变主要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微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是评价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的主要指标,也是慢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4]。
遗传学第九章染⾊体畸变的遗传学分析9.4习题第九章染⾊体畸变的遗传学分析⼀、填空题1、果蝇棒眼基因B是显性,它的主要效应是使果蝇的⼩眼数⽬减少,当基因型为B/B时,⼩眼数为840个;基因型为BB/BB 时,⼩眼数为68个,基因型为BBB/B时,⼩眼数为45个,该统计结果说明重复会产⽣和等遗传效应。
2、⾃然条件下,多倍体主要通过配⼦受精结合形成,⽽⼈⼯创造多倍体则是采⽤⽣物、化学或物理⽅法使的染⾊体数加倍。
3、三体通常由表⽰,它产⽣和配⼦。
4、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会出现或型。
前者称为分离,后者称为分离。
结果前者形成的配⼦育,后者形成的配⼦育。
5、易位和交换都是_______,不同的是交换属于正常现象,发⽣在_______之间,⽽易位属于异常的染⾊体畸变,发⽣在_______之间。
6、染⾊体结构变异的遗传学效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在诱导多倍体时,最常⽤的染⾊体加倍剂有_______,它能使染⾊体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
8、⼈类染⾊体畸变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类。
9、按染⾊体断点的数量和位置可将染⾊体缺失分为_______和_______。
10、由于同源四倍体主要进⾏_______染⾊体分离,因此其育性⾼于同源三倍体。
11、基因的表现型因其所在位置不同⽽不同的现象称(),因基因出现的次数不同⽽不同现象称()。
12、倒位杂合体联会时在倒位区段内形成的“倒位圈”是由()形成的,⽽缺失杂合体和重复杂合体的环或瘤是由()形成的。
13、染⾊体结构变异主要有四种类型,在减数分裂前期Ⅰ染⾊体联会时缺失,重复和倒位都能形成瘤或环。
形成缺失环的是()染⾊体,形成重复环的是()染⾊体,形成倒位环的是()染⾊体。
⽽相互易位则联会成()结构。
14、染⾊体结构变异中,假显性现象是由()⽽引起的,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交换⽽导致后期Ⅰ出现(),易位杂合体在联会时呈()形象。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46-染色体变异(含解析)一、单选题1.(2022·湖南·高考真题)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
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A.B.C.D.2.(2022·浙江·高考真题)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
这种变异属于()A.倒位B.缺失C.重复D.易位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
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下图。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C.具有Y染色体的果蝇不一定发育成雄性D.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母本减数分裂异常4.(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d有两种突变形式,记作dA与dB。
Ⅱ1还患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性染色体组成为XXY)。
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Ⅱ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Ⅰ1减数分裂Ⅱ时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不分离B.Ⅱ2与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率是1/2C.Ⅱ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有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Ⅱ4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不患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2021·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B.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6.(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图中①、②和③为三个精原细胞,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