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文化之花山拳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95产品设计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各种手工艺的制作提供了材料来源。
同时,崇左市历史悠久,在秦汉时就纳入中央集权统一管理,曾分别隶属于象郡和郁林郡。
此外,“崇左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少数民族城市,全市除壮、汉、瑶等3个世居民族外,还有25个散居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43%,是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
”[1]历史上多民族的聚居和文化交融为崇左市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崇左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研究好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和世界文化遗产性的花山岩画,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助推崇左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发展。
一、花山岩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正如前文所说,崇左的各民族同胞都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伟大进程,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山岩画。
(一)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花山岩画“泛指散落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流域200多公里范围内,由壮族先民创造的山崖壁画的总称。
”[2]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遗产、广西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以花山岩画为核心的骆越文化是壮族文化、岭南民族文化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同生共源。
”[3]据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者为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时间多集中于战国到东汉的700多年间。
岩画中描绘了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战争搏击、祭祀庆典、飞舟竞渡等场景,展现了壮族先民独具特色的文化。
其中,岩画中的人物和铜鼓等形象反复出现,不仅构成了花山岩画区别于其他岩画的重要特征,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为壮族先民的骆越人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的智慧与勇气,显示出壮族先民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与不同族群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独特文化,特别是壮族独具特色的“蛙崇拜”。
这也为研究壮族文化、岭南民族文化和东南亚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资料来源。
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有什么区别?作为东南亚和东亚的两个邻国,中国和越南都拥有非常长久的传统武术历史。
乍一看,这两者貌似很相似,但是实际上它们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探究一下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到底有什么区别。
1.传统武术的种类中国的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各种不同的拳法都是各有特色。
比如说太极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咏春拳等等,每一种武术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技巧。
但是越南的传统武术种类却相对单一,大多数传统武术就是范克里的一派武术。
这种武术是越南传统武术的代表,主要练习拍打踢腿、投膝、擒拿等技能。
2.自我防卫和攻防技能传统武术的本质是自我防卫和攻防技能训练。
中国的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和柔刚并济的原则,练习者不仅要全面锻炼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耐力等,还要注重心境、意境和气势的修练。
中国武术重视潜发内劲,并可将内劲转化为外劲实现攻防。
而越南武术则偏向于实用性和技巧性方面的练习,这也体现了越南人民的实用主义风格。
3.文化渊源中国武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武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诸侯国讲求的“用兵之道”中,武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越南的武术则更多的是受到范同克里和刘福文的影响,以民族英雄杨楚义作为榜样,琢磨出适合自己民族的武术。
4.服装和道具中国武术讲究的是“气贯长虹,震人心魄”的气势和“文以载道,武以守国”的大义凛然,其服装和道具数量很多并且精美华丽,如拳衣、鞋子、配件、武器等,画面非常壮观。
而越南的武术服装则相对简单,主要是常规的越南民族服装,越南武器的类型也较少,比较常见的是拳刀、长棍、双截棍等,但也有非常独特的传统武器如“蟋蟀锤”。
总的来说,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武术都是属于亚洲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更深入地了解亚洲文化,还能够领略到两种不同风格的武术的魅力。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摘要:左江花山岩画中形态各异的肢体动作、佩戴的物件、使用的器物样式繁多,传达及储存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
本文从岩画图案的群体性及单体性两个角度出发,以对岩画图案的特征分析作为研究基础,挖掘图案元素在岩画上的表现特点,总结规律性表达手法,为研究壮族先祖骆越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提供借鉴利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岩画;艺术图案1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图案的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1.1 “万物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万物祭”图案反映了原始部落族群的思维特征,传达了当时骆越民族对自然界的理解、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心灵寄托。
部落的人们认为与万物“沟通”需要特殊的媒介,部落中的面具者,也称为“师公”(祭师),只有“师公”才能与万物“沟通”。
因此,在“万物祭”群体性图案的共性中,强壮高大的部落首领身边总会伴随着至少1名面具者,面具者在画面中的大小仅次于首领。
1.2 “河水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河水祭”图案中人物均为侧身式,双手举起,腿部呈现下蹲弯曲的姿态,乘于船中。
图案人物头部上方都绘画了1~2道斜杠,均为祭祀者的羽毛头饰。
在乘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水流湍急的危险和沉船事件,部落为了保证船只出行安全,便想出在容易发生危险的水域处举行“河水祭”活动,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1.3 “铜鼓祭”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铜鼓出现在群体性图案中人物的身旁,有的单个悬挂,有的多个组合排列,有的则呈现被人物举起的状态。
在群体性图案中铜鼓多则十来个,少至五六个。
图案中的人群多为侧面蹲踞形式,并以排列的方式面向部落首领或长老起舞,场面甚是壮观。
1.4 “祈求胜利”群体性图案表现特点“祈求胜利”图案反映骆越族人对领地占有欲与民族强盛愿望,只有拥有更多的土地与水源,族人才能享衣食充足的生活。
位于宁明、棉江、珠山、驮柏山的岩画片区可观看到岩画中有较多的似犬类的动物,它们往往伴随在画面中身形最大的人物身前。
看似最小的人物攀爬在高大人物的手臂上或被举起,如孩童一般。
23传统与创新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左江流域与其支流明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南方红色涂绘类岩画类型,也是崇左市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
它是骆越先民经历战国至东汉四朝更迭的群体性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花山岩画祭祀场面的分布依次从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龙州县逐渐密集,其中宁明花山的人物最多、体量最大、场景也最为丰富。
共同体现出骆越壮族先民创作花山岩画时贯穿于画面表征、创作表达思想与象征意义的统筹艺术观。
一、祭祀场面的画面表征分析关于花山岩画形象表征的记载,可追至清光绪九年(1883)编撰的《宁明州志》,其中提及:“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
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
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有多。
”[1]基本概括出花山岩画的位置、颜色、动态等直观特征,但其中并无祭祀场面。
花山岩画处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下,常年湿热,由岩壁画面、天然台地与河流共同构建出的完整的祭祀场面性。
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形式相对统一。
正侧身人紧密组合形成密闭的祭祀空间与画面,以蹲踞式正身人、双手上举式侧身人、铜鼓、犬为典型组合,人物与动物只表现主要躯体特征,无细节描写。
正身人物多居于画面视觉中心位置且身形高大,腰部多佩刀剑,一般在1.2米至1.8米之间,最高可达2.4米左右。
侧身人物一般以正身人物为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文/杨海兰摘 要:骆越先民所创的花山岩画表现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质朴艺术观。
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表现出形式相对统一、内容相对变化等画面表征。
花山岩画从图像学角度传递出骆越先民审美心理与环保观念,是多重信仰思想的创作表达,延伸出祭祀场面符号的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花山岩画;祭祀场面;图像学;艺术观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2020XJ20)研究成果。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它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开幕画惊艳了世界。
这便是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说到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第一幅画,看过的人可能还会有点印象。
在这幅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长卷中,最先出现的这组大气磅礴、神秘莫测的人形图案就是广西宁明的花山岩画,这些精彩丰富、粗犷跃动的图案惊艳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幅惊艳了全世界的画,到底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能做为奥运会开幕上的第一幅画?今天就来聊一聊,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画!花山岩画在哪?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
花山岩画图像有19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
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创作之难无岩画能出花山岩画之左右。
花山,即壮语称为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在2016年,花山岩画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岩花类世遗项目的空白,也是广西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两千多年,如今岩石上的颜色依然很鲜艳,遥远而神秘!花山岩画到底有多神秘?岩画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指在洞窟、崖壁、岩壁和独立岩石上进行的色彩丰富的绘画、雕刻、雕刻的总称。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岷江沿岸及附近的枫林峡谷,分布着79处岩画遗址,星罗棋布,绵延数百公里,造就了一座岩画艺术长廊。
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所罕见。
它长约172米,高50米,面积8000平方米,所辨认的图像有1951个,。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单体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
岩画为赭红色,图像以人物肖像为主,以动物、器物符号为辅。
绘制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从山脚下2米处开始,以5至20米高的中部最为多。
距地面约40米,整个斜坡向外弯曲,崖顶到地面和岩壁的垂直距离有20多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壮族的文化艺术壮族的文化艺术山歌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绣球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驼)的原因。
舞蹈戏剧唐代,壮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
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
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这舞蹈流传至今。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于靖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歌圩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
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
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
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
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
解析左江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作者:陈依佳赵君曼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2期摘要: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缘于先民生活和精神需要,以祭祀为主题,在崖壁上绘制以红色蛙形人像为主要符号的群像图案,从而形成崖壁、河流、台地一体的神秘场景。
从图像学角度对其祭祀图案进行分析,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祭祀场面;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从图像学解析花山岩画的祭祀场面”(2020XJ20)研究成果。
2016年,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百多公里的绘画长廊保存了壮族先人生动的生活和精神。
祭祀作为岩画的创作主题和重要活动,对其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骆越文化。
一、花山岩画的图像情况花山岩画广泛分布于左江支流明江两岸的崖壁上,从上游的龙州水口河的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左江镇龙山,期间经过龙州、崇左、宁明、扶绥4县,共79个地点178处岩画,长达两百多公里。
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崖壁上画面最丰富,所属期涵盖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
单组画面尺度最大的第一处第六组,画面宽约41.45米,面积约1409平方米,是花山岩画中画面最为丰富宏伟的一处。
崖壁画的年代根据岩画上的一字格剑、铜鼓、羊角钟等图像结合考古学及岩画上覆盖的钟乳石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最终普遍认同的结论是上限为战国,下限至东汉。
共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周朝至战国早中期,第二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晚期,第四期为东汉时期”[1]109。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花山岩画的作画民族为壮族先祖的说法。
关于如何在临水的崖壁上作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中提到的方法有:“1.自下而上攀援法;2.直接搭架法;3.自上而下悬吊法;4.高水位浮船法。
”爬到峭壁上可能用竹笔、草笔或羽毛笔作画。
从其分布特点来看,花山岩画大多朝南,无朝北方向。
在阳光下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岩画选址地点与沿岸河流的位置关系,作画高度、崖壁石质都高度一致。
一、引言《观崇左》影像创作活动是广西艺术学院与影视与传媒学院影视编导系创作团队与崇左市政府的一次校地合作,是一个集学术与实践为一体式的实践创作活动。
而纪录片《越人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作品,该片中以崇左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为创作背景,通过三个平凡的生活人物来反映花山申遗后对这个地方的文化、习俗、生活的影响。
《越人故事》的影响创作是对中国人文生活类纪录片创作中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呈现、传递、传承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积累传承在当下文化背景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花山岩画与壮族古代民族的关系纪录片《越人故事》影片的开始就引用了关于花山岩画的传说蒙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叫作蒙大的人被地主的压迫却无力反抗,一个神仙告诉他只要在纸上画兵马,兵马就会成真。
后来蒙大画上的兵马真的成真打倒了地主,最后画上的兵马变成了花山的岩画。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花山岩画究竟从何而来,又与壮族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的学术话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纷纷开始了探讨研究。
也出现了众多的说法。
其中壮族先民骆越是壁画族属的定性,诸多学者认为花山岩画与骆越族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史策等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是壮族先民。
近年来由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学者经过长期考察与调研,结合历史资料的查阅壮族先祖称谓的变化族证实了花山崖壁画的族属是壮族先民。
(一)稻作文化与现今壮族饮食的探索学者梁庭望、韩斌文等人对花山岩画和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崖壁图像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壮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培植方法的民族之一的观点。
而壮族的特色食品五色糯米饭、糍粑、粽子等都以稻子为主要原材料。
经过田野调查而我们现今去到花山周围的村庄赖江屯、珠连村、耀达村等等都一直延续着种植稻田。
(二)花山岩画符号化与集体舞蹈说在花山岩画图腾中绝大多数都是数个乃至数千个人物集中在一个画面中,很少看见单个人物出现的画面,就算有也是在比较偏的一角。
花山影像骆越风情一一舞蹈《花山影像》的音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先秦开始,广西被称为胳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的方国,居住着百越民族中的“胳越”“西瓯”和“苍梧”人。
今天的壮族即是胳越与西瓯人的后代,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瓯骆先民创造出的璀璨文化。
图腾与祭祀乐舞是古代文明发端的代表文化形式。
音乐和舞蹈被原始时代的先民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最直接的媒介。
《周官•司巫》记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
”据文献记载,在广西的花山等地以岩壁画的形式鲜活地展现了古代骆越民族图腾祭祀的场景。
①时至今日,古代骆越文明依然对广西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1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三位青年舞蹈教师朱晓忆、佟远和陈俊玉,在花山岩壁画的启示下,编创了体现骆越民族特色的舞蹈剧目——《花山影像》。
作品讲述了骆越先民勇敢对抗自然、利用智慧重建家园的故事,在2011年9月“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业组的赛场上获得了二等奖。
《花山影像》的音乐由广西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勋创作。
优秀的舞蹈音乐首先应该为舞蹈作品服务,这是伴奏音乐的特性。
音乐要与舞蹈表现内容甚至舞蹈肢体动作有着密切的应和。
此外,优秀的舞蹈音乐还应当是出色的音乐作品,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著名的三大芭蕾舞剧,作品中多段音乐都成为音乐会的代表曲目。
《花山影像》的音乐就是这样优秀的舞蹈音乐,具有浓郁的骆越风情,古代骆越文化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一、《花山影像》舞蹈音乐的结构布局舞蹈作品的音乐是为剧目内容服务的,每一幕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决定其音乐形式。
那么,从《花山影像》舞蹈音乐的结构布局上看,剧目编创者与作曲者显然是对舞蹈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相互沟通,配乐是在剧目编创者的要求下完成,并服务于这部作品。
整部作品的音乐结构采用对比统一的原则,以“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乐段”曲式结构来陈述舞蹈作品《花山影像》的主要内容:(1)象征着光明的铜鼓在壮乡儿女手中传递;(2)遭遇自然灾害,壮乡儿女愤然反抗;(3)几经波折精神受挫;(4)迎来曙光重建家园;(5)将传奇故事永久定格在花山岩壁之上。
Vol.43/No.08/Westleather 花山壁画的文化传播路径探啧韩耀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花山壁画是壮族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体现了远古时期壮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包含了古代壮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壮族先民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挖掘花山壁画的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花山壁画的文化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花山壁画;文化内涵;传播价值;传播路径中图分类号:'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1)08-0095-03花山壁画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古代岩画,作为广西民族文化形象之一,承载着广西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肩负着提升广西文化形象的特殊使命%作为广西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著名的文化符号,加强花山壁画的文化传播路径建设,对于唤起民族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具有重要意义%1花山壁画的多元文化内涵不论从花山壁画的图像造型来观察,还是从它的族属、年代来分析,花山壁画都不同于普通的绘画艺术,蕴含着独特多元的文化内涵%其多元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蹲式人形折射壮族先民强烈的蛙神信仰和等级意识(二是巨大画幅蕴含原始社会的繁荣进步与先民强烈的宗教需求;三是壁画选址反映先民的宇宙观及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1.1蹲式人形折射壮族先民强烈的蛙神信仰和等级意识花山壁画气势磅礴、造型古朴,其造型皆为双手上举,双腿半蹲姿势的立蛙式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蹲式人形符号,这样的舞蹈动作与形象,与壮族先民的稻作经济有关%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保健的原始社会里,人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并且随着战争的增多,为了部落或氏族的发展和强大,追求氏族的人丁兴旺就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在自然界中,青蛙为常见的两栖动物,繁殖能力旺盛,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青蛙的鸣叫与雨水有关%所以,蛙神被古代壮族祖先奉为民族守护神%蹲式人形是壁画中最为基础的原型符号,其主要有正身人像和侧身人像之分%—般认为,正身人像属于权贵、巫师或祭司等身份较高的人,而侧身人像属于身份普通的群众,壮族先民以正身和侧身来区分身份高低,说明已有了社会等级意识%仔细观察壁画中的正身人像!在蹲式人形的基础上各有区别,再细分的话,还应该有若干种类型,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身上没有任何饰物和配饰的正身人像,二是有环首刀或长剑配件以及头饰的正面人像,三是有各种隆重头饰、武器配件、铜鼓及祭犬的正身人像%可以看出,装饰物和佩饰的不断增加,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就越来越高%其次,处于各组图中心位置的高大正身人物形象比其他正身和侧身人像都高大数十倍,其体型醒目突显,给人崇高威严之感,除了头饰及配饰外,身旁还有铜鼓、狗等形象%铜鼓在骆越部族中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所以处于中心位置的高大人物为级别最高的首领或祭司%这些符号图案的出现,反映出壮族先民骆越族人的社会等级划分得更为明确,由此可说明,这个部族已经拥有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1.2巨大画幅蕴含原始社会的繁荣进步与先民强烈的宗教需求花山壁画气势磅礴的场面和粗犷古朴的线条,显示了壮族曾经的辉煌%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骆越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这归功于稻作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铁制工具在耕作中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牛耕的推广使用,提高了作物产量;三是引水灌溉方法的使用,满足了禾苗生长的需要%所以,壮族先民制作巨幅壁画时,已经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与能力支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进步%在崖壁上制作如此巨大的图画,显然是一项高难度的作业,不仅有画师的人身安全问题,还有在如此大的崖壁上作画,衡量合适的比例与构图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壮族先民制作如此巨大的图画,显然不是随意而为,一定是出于神圣的目的,隐藏着强烈而迫切的宗教情绪%首先,从颜色上看!均采用单一的红色绘制,古人类一直有“尚红”习俗,红色是生命的象征,还意味着神圣的力量,用充满神力的红色描绘,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其次,从内容上看,壁画所反映的隆重祭祀仪式,群体拟蛙舞蹈形象,也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壮族先民强烈的宗教需求%1.3壁画选址反映先民的宇宙观及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壁画点的选择显示出壮族先民对社会与自然的理解,更显示出他们的宇宙观及生态理念%“三界”观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原始哲学思想%壮族神话《天地分家》中说到,从前没有天地之分,天地是一个像三黄蛋一样旋转着的球体,最后爆裂分成三片,分别成为天空、河海和大地,从此天、地、水“三界”则成了壮族先民世代认同的宇宙观%那么左江花山壁画为什么要选择在临江的高山崖壁上绘制呢?首先,崖壁处于“三界”的中界,古代壮族的宗教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只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仪式,可实现灵魂间的沟通与交流%先民认为,花山崖壁高耸入云,并且连接着江水%所以,选择在江边的崖壁上绘制,符合先民的宇宙观%花山壁画的选址还体现了壮族先民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基于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壮族先民选择在天然崖壁上绘制,而没有去改造自然,体现了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以沟通三界的崖壁为载基金资助: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师生科研项目《岩纸朱画——花山壁画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研究》(编号2020XJKY07)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韩耀华(1995.1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95CULTURE AND EXPLORATION 文化与探索体,绘之祭祀图像,达到天人相通,天人相和的生态目的%画中的人形,作状,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意象,是希望的物的生长状态,通的引领,物生!祈求神的保佑,体人相通、天人相合的生态理念%2山壁画的文化壁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不仅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还蕴的广西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花山壁画的文化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壁画是壮族文化的起源;花山壁画是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品牌;花山壁画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2. 1花山壁画是壮族文化的起源壁画是壮族文化的起源,壁画的规模和壁画所呈现的器物特征及形式,民十四测定法,可断壁画的应是两前的战国%壮族文化的史料知,两前,壁画遗址即明域,居住壮族先民骆越人%壁画画面上除了为数的人形外,有刀剑、铜、等,数,形,据统计壁画画面有图八百。
骆越根祖壁画花山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示例文章篇一:《骆越根祖壁画花山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一、方案名称“探寻骆越根祖壁画花山”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二、活动目标1. 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骆越文化,感受骆越根祖壁画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和现代科技,很多古老的文化离我们好像很遥远。
但是骆越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被埋藏在岁月的尘埃里,我们要把它挖掘出来,擦干净,让它重新闪耀光芒。
2. 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可那大多是书本上的。
到了花山,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历史课堂。
在那里,我们得自己去看、去想,就像探险家寻找宝藏一样,这个过程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解决问题。
三、活动主体全体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四、活动地点花山壁画所在地五、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共两天一夜六、活动准备1. 知识准备- 邀请历史文化专家到学校开展关于骆越文化和花山壁画的讲座。
专家可以带来很多图片和故事,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他会告诉我们骆越人以前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要画这些壁画,那些壁画里的人物和图案都代表着什么。
同学们肯定会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问“哇,真的吗?”“那后来呢?”- 组织同学们在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关于骆越文化的资料,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交流。
就像一场知识的大聚会,每个同学都把自己找到的有趣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我们对骆越文化的了解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变得完整起来。
2. 物资准备- 露营装备,包括帐篷、睡袋、防潮垫等。
我们要在花山附近露营,晚上可以看星星,听虫鸣,就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想象一下,我们躺在帐篷里,周围是神秘的花山,那感觉多奇妙啊。
- 绘画工具,如画板、颜料、画笔等。
因为我们到了那里,也要尝试像古人一样画画,体验他们创作壁画的感觉。
岩画,就是刻画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图画,最早是在欧洲发现的,它的创作时间大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内容多是狩猎、野兽、家禽等,它们是人类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个民族发生发展的重要依据,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
花山壁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无岩画的空白。
■画外音花山,位于广西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
在它那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
这一画幅宽将近200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经统计约有1800多个。
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
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
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是狩猎图,有的人说是取悦水神的祭祀图,有的人说是征战的誓师图。
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游客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测。
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
令人称奇的是,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的风吹日晒,壁画的颜色仍然非常鲜艳,不知先民们是用什么颜料画的。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峻的崖壁上,那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一个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人去思考,去探索。
在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境内的左江流域沿江的悬崖峭壁上有很多岩崖壁画。
岩崖壁画,壮语叫做“芭莱”,汉语就是“花山”的意思,人们把左江流域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壁画”。
近日,随着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的实施,千古花山岩画之谜再度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日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等专家经过深入考证,为记者讲述了一个画在花山岩画上的故事。
内容之谜:祭祀水神保平安绵延200多公里的花山岩画上,有的古人呈青蛙状,有的起舞,有的佩刀,有的人前牵一只狗,姿态各异。
2022/03纪念碑性:花山岩画中的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文/李书麟[广西艺术学院]【摘要】花山岩画作为左江流域文化的见证者,在对骆越先民生活的集体性记忆进行纪念保留和再现的同时,又为文化的传承提供精神支撑,具有典型的“纪念碑性”。
这种“纪念碑性”一方面体现于它的纪念功能,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独特的青铜文化,均保存着古骆越的集体性记忆,凸显着骆越人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愿景,也正是对民族文化的再现与记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花山岩画构造的历史,在演变发展的历程中既含有对早期社会记忆的书写和持续,又促进了独特民族文化记忆的传承与传播,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花山岩画;纪念碑性;民族记忆;文化传承花山岩画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之一,文化意蕴极其丰富,尤以民族文化最为突出。
作为壮族祖先的宝贵遗产,花山岩画所体现出的骆越先民文化不仅起到保存民族记忆的作用,而且使纪念功能得以持续,表现其中的宏大场面以及历史文化传承。
巫鸿在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过程中,将艺术品解读为历史中的保存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中,透过西方语境中的“纪念碑性”这一角度解读中国古代礼器、建筑的文化内涵。
对于花山岩画而言,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纪念碑大相径庭,但其所蕴含的“纪念碑性”却是不容忽视的。
从“纪念碑性”反观花山岩画,揭示岩画中的民族性集体记忆与历史文化传承,发掘壮族文化在新的时代潮流中的活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纪念碑性”与花山岩画“纪念碑性”这一范畴从纪念碑中延伸出来,是纪念碑所具有的一种纪念性的内涵,依托、附属于纪念碑而存在。
巫鸿在《纪念碑性》中将其表述为纪念功能及其持续,“类型学和物质体态不是断定纪念碑的主要因素:真正使一个物体成为一个纪念碑的是其内在的纪念性和礼仪功能”①。
一件具有内在纪念意义与性能的纪念碑,无论它的外在体例是何种形式,总要具有保管记忆、赓续历史的作用。
一件艺术作品亦或是一座建筑物对于逝者、生者和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具有不完全一致的纪念意义,所以“纪念碑性”属于主观范畴,关键因素是内在的纪念功能、历史文化构造与传承。
骆越文化之花山拳
广西宁明县何文宝
花山拳历史上盛行于左江流域,是骆越民族(壮族先祖)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搏斗技艺。
花山拳的各种武术器械无一不是取材于当时的生产工具,充分体现了骆越先民在渔猎经济阶段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的水平,是祖国南疆丘陵地理民风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花山文化特征。
花山拳包括有花山红拳、花山红棍、花山刀、花山渔叉、花山猎叉等拳术和武术器械,是一种独具左江流域特色的民间武术。
花山拳有“以巧打拙”与“以快打慢”之分,不管哪种打法,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步法灵活,马步沉稳,门户严密,动作紧奏,出拳密集,目前主要流行于宁明、凭祥、崇左、那坡等地。
关于花山拳的起源,目前最流行的有两说法:一是源于战争说。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战争非常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挥兵南下,发动了对骆越民族的战争,此后,汉、晋、唐、宋、明等中原朝代都发动过对骆越民族的战争。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中各种用于杀敌的技术和手段逐渐从军队中流传至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带有左江流域特色的花山拳。
二是源于劳动说。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
花山拳是骆越民族在“渔猎经济”时代产生的,骆越先民在从事日常劳动、捕渔,狩猎时,根据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成为一种民间武术并将它用于锻炼身体、防盗防匪、护卫家园。
这从花山岩壁画上可见一斑,壁画上就有人物在练武术,从外形上看,练武者四平大马,步法压得很低,和左江流域民间流行的花山拳的特点相吻合,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现在,花山拳已从最初的用于战争、搏斗,蜕变为左江地区民间节庆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在宁明著名的传统的花山祭祖节中、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江滨巡游中,花山拳的表演,就早已成为广受民众喜爱的
传统节庆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