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 格式:docx
- 大小:30.09 KB
- 文档页数:12
东三省经济发展政策及发展机遇东三省分别指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这三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势资源。
近年来,这三个省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对东三省经济发展政策及发展机遇的简要分析:一、经济发展政策1. 扩大开放:东三省积极推动开放政策,加强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
在自由贸易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吸引了大量投资和技术引进。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东三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东三省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东三省逐步实现从传统重工业向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的效益。
3. 加强创新驱动:东三省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东三省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发展机遇1. 地理优势:东三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等邻国接壤,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东三省成为了连接中国和东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可通过发展跨境贸易和旅游业等领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2. 丰富资源:东三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东三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和利用的力度,东三省可以打造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 人才支撑:东三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东三省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打造出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东三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发展机遇的积极把握,为这三个省份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未来,东三省还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努力,进一步释放潜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摘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部署,辽宁省发改委制定出了《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问题研究指南》,该文件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制定出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问题的大纲。
本文选取了《指南》中的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从发展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发展这三个方面对辽宁省未来五年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区域结构一、辽宁省发展环境分析(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1.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各地区政府之间协作意识的增强,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组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拓展空间、增添活力、规避风险、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环境下,辽宁省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辽宁在东北三省中增长极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2.全球性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辽宁省依托着整个东北三省作为它的腹地,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及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这些无疑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尤其是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首先,在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了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趋势,而且国家的宏观战略要求与东北亚地区取得良好的合作,这些都决定了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发展东北地区,尤其是起到经济带头作用的辽宁省。
其次,在国家刚刚批准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了要建设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沿海发展区之后的另一个沿海经济增长点,这说明了国家十分重视对沿海经济区的发展,而作为东北地区具有最多出海口的辽宁省,无疑成为了下一阶段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是区域城市一体化演进的方向。
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对于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沈阳及周边城市整体区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对发展沈阳都市圈的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都市圈有美国的纽约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
中国也已形成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发展比较成熟的都市圈。
都市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
1.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沈阳都市圈由中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地区组成,沈阳都市圈的建立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城沈阳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愈加深入,为进一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基础。
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成熟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
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软硬件条件兼备,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圈内其他城市却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仍然有限。
建设沈阳都市圈是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实现的关键步骤。
2.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所具备的区域条件2.1沈阳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沈阳都市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辽河水系贯穿其中,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等城市距离相当。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这两个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实践。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受到了诸多制约。
但是,在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发展特色产业以辽宁省为例,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各地的资源,提升品牌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使得当地的特色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例如,华晨宝马、沈阳飞机制造等企业获得了国家支持,成为当地产业的代表。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受到了重大冲击。
但是,政府及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比如,对于污染企业,政府出资实行产业转移,帮助企业转型为资源型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缩小区域差距的一项重要途径,东北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加大投资,提高环境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等等,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优势。
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的门户地带和战略支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南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和区域合作机制的支持下,西南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
1.协调发展强调协调发展是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产业协同、产业链配套、协作共赢、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中新重庆理工学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园区、集群、平台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从多方面提升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按需发展西南地区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注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产业规划的挖潜和壮大。
例如,云南省打造旅游大环线,将整个云南省作为一个旅游整体进行推广。
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作者:杨凤贾山亮徐飞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在体现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特征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65-02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经济成果。
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依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工业色彩。
辽宁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深层次着眼,其产业结构矛盾仍然存在。
因此,把握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1.辽宁省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
从2002年到2011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省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符合工业现代化进程所要求的第一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2002至2011年期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徘徊,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8%下降至2004年的46%,然后随之有微弱上升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56%,在2009年又下降至52%,2011年又上升至55%;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从2002年至2004年大致上升,在2004年达到最大比重42%,从2005年40%以后下降至2008年35%,在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后,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又出现下降的这种波动趋势。
作者: 鲍百灵 [1] 高慧梅 [2]
作者机构: 锦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
出版物刊名: 辽宁经济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经济定位 辽西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现代市场经济 城乡一体化 区域经济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全球化 老工业基地
摘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大转移和科技进步加速的趋势,着眼于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建设和谐辽宁的战略目标,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由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客观要求;对于锦州市主动接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充分发挥辽宁省开放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摘要】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独特的开放优势。
深入融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将深化与蒙古国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优化开放环境,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这将有助于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提升地区发展活力。
在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过程中,辽宁省将发挥独特作用,为地区合作做出贡献。
未来,辽宁省应继续加强合作,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关键词】辽宁省、开放优势、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共建、独特作用、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开放优势的重要性开放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重要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开放优势。
辽宁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位置,地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交汇点,与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邻,具有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尤其是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为开展跨境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辽宁省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势,这为扩大对外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支持。
充分发挥辽宁省的开放优势不仅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更能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打下坚实基础。
1.2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背景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三国共同构建的经济合作平台,旨在推动三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互利共赢。
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蒙俄经济走廊将连接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国,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得到了三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三国之间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物流通道,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产业合作与投资。
中蒙俄三国也在政策协调、人文交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快速发展。
辽宁“三篇大文章”的战略性思考盘锦市兴隆台区国有资产发展服务中心124010摘要:辽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济战略决定着辽宁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正确看待辽宁工业发展,合理制定战略规划,对于推动辽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东北是我国历史积淀厚重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程度高,工业体系具有一定规模。
辽宁创造工业上的辉煌业绩,主要由于自身优厚矿藏资源、区位、地理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发展战略都与辽宁发展息息相关,辽宁应把握好机遇,在工业发展上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制定合理发展战略,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字:辽宁工业战略一、辽宁工业发展简介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先驱,在我国东北工业基地拥有一席之位,发展工业是辽宁的初心。
在位于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等展板,这都是辽宁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的上千个“第一”。
但我们也能看到曾经的工厂凋敝的景象和那些失落的下岗工人。
确实,辽宁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辽宁一直存在过度重视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机械相关产业建设发展,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直存在。
主要体现在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工业占比重,轻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迟滞。
2021-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时期,辽宁也对于工业发展有着全新规划。
辽宁振兴要振兴工业,必须做好对于“老字号”改造升级、对于“原字号”深度开发,不遗余力培育壮大“新字号”。
这三篇大文章谱写如何,决定辽宁是否真正振兴。
发展工业是辽宁的初心,不忘记自身最初的想法与意志,牢记初衷,守住初衷,这与实现中国梦是一致的。
砥砺前行是指要磨练成一把利剑以奋进前行。
做好三篇大文章,就是在磨剑,磨一把真正让工业发展的利剑。
二、改造升级“老字号”“十四五”时期,辽宁将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赋能增效。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一、前言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之一,汇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和中等城市铁岭,土地总面积6.5 万km2,占辽宁全省近44%;2005年人口2146万,约占全省人口的51%;GDP4809.4亿元,占全省6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54.2%,区域人口密度达329人/ km2。
辽中城市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大国防战略产业基地。
近年来,由于体制转轨等因素,辽中城市群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老工业基地问题。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中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落实《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促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辽宁中部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参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等编制本规划。
根据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指导,制定本次规划。
二、现状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4%,在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鞍山、本溪、抚顺、营口、辽阳、铁岭等3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7个县级市、14个县,441个小城镇,城市化率达到65%,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2007年末,中部城市群有人口2142.2万人,占全省的51%;地区生产总值6902.94亿元,占全省63%,增长18.3%;地方财政收入455.79亿元,占全省54%。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4年7月177辽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文国 罗嘉熙摘 要:近年来,辽宁省经济运行平稳,呈现稳中有进、质量趋好态势。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规模小、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
2014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国内改革力度加大,利好因素增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改善,全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将呈现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稳中有进 质量和效益 发展和民生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7(c)-177-02近年来,辽宁省以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以深化改革促科学发展,全力化解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省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规模小、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
1 辽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问题明显2013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此外,近十年来,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辽宁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过于依赖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已经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1.2 工业产品附加值低的格局改变不大2013年辽宁四大支柱行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和石化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初级产品过多、精细加工产品偏少、大众化产品多、知名品牌少,企业利润空间较窄,经营收益主要依靠薄利多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据统计,2013年1~8月,辽宁省亏损企业2232家,其中重工业达1723家,占比达77.2%(根据《辽宁统计月报9月》计算所得),辽宁省的工业产品仍主要以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的格局亟待改善。
辽宁发展沿海经济的几点建议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展沿海经济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关于辽宁发展沿海经济的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增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同时,建设完善的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和供水需求。
2.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利用辽宁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同时,加强与海洋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产业的附加值。
3. 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联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推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 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沿海经济发展。
利用辽宁省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合作、产业合作、旅游合作等,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
6. 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辽宁省。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7. 推进绿色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绿色化和循环化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 培养人才队伍: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学》作业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统计学班级:12级2班姓名:穆科峰学号:120704208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2级统计2班穆科峰学号:120704208加快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主动接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设想(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思路与划分原则1.基本条件:主观条件,即制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方针政策。
客观条件包括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移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可移动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
2.发展思路:一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基础。
二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三要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政策、措施。
四要促进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充分流动。
五要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六要同其他区域实现双向的、全方位的、互利互惠的交换。
3. 划分原则:(1)区内经济的关联性。
没有经济关联性,经济区就不存在。
凡是有经济关联性的部分都要囊括进来。
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的各组成部分,产业关联程度总体上应比区外密切,经济的互补性要高于区外,重复建设的必要性应低于区外。
(2)区域对外的开放性。
个独立的经济区应该有自己的出海通道和对外窗口。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没有出海口的经济区域,对外的开放性是难以实现的,也构建不成完整的区域经济。
同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应该有广阔的腹地。
(3)区域对内的开放性。
对内开放应具备两条标准:一是经济区域内要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市场。
如果区域内部市场被分割,经济区就没有意义。
二是区内各部分边界是模糊的,各部分之间边界地区可以甚至应当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那个部分,不能划得过于清晰。
(4)内部经济发展的梯次性。
经济区域内部不同部分的发展应该有梯次性,不能完全一样。
从辽宁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应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有次发达的卫星城市,有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二)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构想根据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原则,辽宁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可规划布局为"两区两带",即: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沈大经济带。
1.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沈阳经济区)。
区位条件: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
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4.1%,人口2126.7万人,占全省50.1%。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4399.7亿元,占全省64.1%;固定资产投资1726亿元,占全省57.9%;地方财政收入220多亿元,占全省42%。
集聚有1座副省级城市、6个地级市、21座县 (市)和200多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达54%。
设想依据:提出这一构想主要考虑该地区已经具备经济关联、产业集聚、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条件。
一是经济集中度高。
形成了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钢产量2000多万吨,石油加工能力近2000万吨,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
产业关联度高,宜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梯次发展。
城市群之间功能连接空间较大,有利于推动各城市间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加速流动。
二是基础设施功能齐全。
哈大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主通道纵贯横通。
境内铁路里程2300公里,公路总里程20350公里,铁路货运量1亿吨/年。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通了74条国内外航线,通航城市55座,年运送旅客247.6万人次、货运6.1万吨。
东北第二大的营口港弥补了区域缺少出海口的不足。
三是区域开放度较高。
2004年区域实际利用外资29.76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5%;外贸出口52.69亿美元、占全省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7.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6.7%。
四是经济梯次结构比较合理。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指标超过2万元的发达地区有沈阳、鞍山2个市,超过1万元的次发达地区有抚顺、本溪、营口、辽阳4个市,及低于6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铁岭市。
沈阳市区域性的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地位明显。
2004年生产总值达1900.7亿元,占全省的27.6%;与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1:0.53:0.20:0.15:0.17:0.15: 0.11,城市首位度较高。
沈阳周边各城市所需要的产品约占沈阳产品总量的45%。
存在问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较弱,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薄弱。
区域内部合作刚刚起步,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区内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中小企业配套环节发育不完善。
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投资银行、科技中介、管理咨询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育迟缓,自我集聚力大于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尚需时日。
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努力把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成我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的第一城市群、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及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目标,建设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
2.辽西沿海经济区。
区位条件: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5个市组成。
区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7.3%;人口1233万人,占全省29.6%。
2004年,5市生产总值1285.1亿元、占全省18.7%。
尽管区内城市化水平仅为35%,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但在120公里的沿海交通圈内,拥有锦州、盘锦、葫芦岛三个地级市及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的高密度城市群。
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阜新、朝阳也可进人1小时城市圈。
辽西沿海经济区处于京津冀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结合部,具有接受双向辐射的优势。
设想依据:一是特色经济前景看好。
辽西走廊海岸线长,浅海、滩涂开发潜力大,适宜发展海洋经济。
沿海三市炼油、造船、石化、有色加工、能源重化工业等具有一定的基础,港口等交通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支撑具备,宜于整合发展临港工业。
北部地区腹地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大。
特别是区域内部现有产业同构程度低,易于合理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锦州、朝阳两座机场通达全国27个城市。
区内有锦州、葫芦岛2个港口。
锦州港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东北第三大港口,年内将实现吞吐量3000万吨,集装箱15万箱,物流基地的作用日益显现。
区内铁路有京哈、秦沈等12条干支线;公路有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多条主干道。
三是经济发展呈现梯次性差异。
从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看,盘锦市为27226元,高居全省第二位,锦州、葫芦岛2市均在8000-10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游水平,朝阳、阜新2市均低于6000元,为全省落后的地区。
四是具有形成新的区域中心潜力。
辽西沿海60公里半径内拥有三个地级市,陆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5%、57%,空港、海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并集区内海洋经济、临港工业、科技教育、电子信息等方面精华。
2004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5.2亿元,占区域总产值的78.2%,聚合起来有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实力。
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实力较弱,属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2004年5市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4.81亿美元、1.4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8%和2.6%。
投资环境和社会开放程度还有相当差距。
区域合作尚未提上日程。
区域中心没有形成,传统上的中心城市锦州,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43.1亿元,与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的比值约为1:1.07:0.86:0.45:0.37,经济总量小,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发展方向:依托区域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项目牵动,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错位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构筑发展新优势;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为重点,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港口优势,努力构建沿海城市群,形成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0年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城乡居民生活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沿海经济带。
区位条件:该区域涵盖了整个辽宁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处欧亚大陆桥东端,背靠整个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腹地。
由大连和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5个地级市、18个县(市)组成。
陆地面积577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人口1730万人,占全省的41.6%。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3575.8亿元,占全省52%;财政收入190.6亿元,占全省36%。
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吸引国内外人才创业的城市群落环境。
教育与科研水平较高,拥有一大批各类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人员。
设想依据:一是产业关联性强。
区内汇集了制造业、石化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国际航运和商贸物流业等多种特色产业,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共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
二是内外交通便利。
哈大电气化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通达中心城市。
以大连、营口、锦州和丹东港等为主体的港口群,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7万标准箱。
大连和营口两港已成为国内的主枢纽港,目前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远洋运输联系。
三是资本聚集性和对外开放性较高。
沿海地区已成为全省乃至东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及物流的"五流"交汇地和外商理想的投资场所。
2004年,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260.7亿元、1125.3亿元,占全省比重42.3%、42.6%;出口、实际利用外资额分为142.6亿美元、25.5亿美元,占全省的75.4%、47.1%。
四是区域经济呈两个梯次。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大连、盘锦2市均超过3000美元,分居全省前两位,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4市均在8000-12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水平。
区域龙头大连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4年生产总值达1961.8亿元,占全省28.5%;与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5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1:0.15:0.16:0.17:0.19:0.15,城市首位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能力。
存在问题:由于共同依托海洋资源,区域一体化缺乏统一规划,实际运作也还没有提上日程,极易造成重复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