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52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一)摘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观点,即“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
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本文结合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从货币政策理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框架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框架调整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货币政策并非是古已有之的东西。
其在理论上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
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因此,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
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
在《通论》一书出版后,凯恩斯的有关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
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
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到今天,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我们也饶有兴味地发现,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范围内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至今也末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在国内,类似的论争也不在少数。
综合知识:第8章(货币政策)第8章货币政策§8.1 货币政策的目标§8.1.1 货币政策及其内容1. 货币政策的定义。
所谓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货币政策的内容。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1.2 货币政策的目标所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社会能够被利用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一般都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来衡量。
(3)经济增长。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8.1.3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
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作是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短期内尤其如此。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