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刚山水画写生 ——点子笔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理念——山水画的用笔【摘要】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
山水画是以墨线为基础。
墨线是中国书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书法历尽不同时期的提炼而凝结着更加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
墨线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山水画出神入化的多维空间至绝妙境界。
中国山水画家不仅用墨线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山水画强调以书法用笔描绘形象。
重视写生但不拘泥于写实。
要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注重情感的表现,追求笔墨的变化。
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变化无穷的墨线,给自然界做了传神的写照。
【关键词】骨法用笔;多维空间;传神写照1.中国山水画山水画是描绘山川自然界景色的绘画作品。
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是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系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技法,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降山水和没骨山水等形式。
山水画始于秦汉,南北朝时独立成科,兴盛于隋唐,至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全面繁荣,经元、明清各代,至今不衰。
晋代顾恺之、南北朝宗炳已作山水画,此后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变为独立画科,到宋元达到高峰,明清至今继有发展,面目日新。
中国山水画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直到汉魏也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了东晋时山水画才得以发展。
山水画到隋代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背景,而是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画科。
到了唐代山水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时反映出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的发展过程,李思训被列为绘画史上南北宗的“北宗”之祖。
王维为“南宗画”之祖,他创“宣淡之法”的表现技法。
与李思训同期的吴道子独创“疏体”山水。
到五代和两宋山水画日趋成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此时山水画十分重视对客观真实的描述。
其中有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
北方画派的著名人物荆浩“开启水墨山水画”,很注重皴法新格局。
国画如何写生的技巧和方法国画写生是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和描绘对象,并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以下是关于国画写生的技巧和方法的详细回答。
一、选择合适的写生对象:1. 选择具有特殊韵味的自然景观或建筑,例如山水、花鸟、名胜古迹等。
这样可以给画作增添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2. 选择稳定的写生对象,如大自然中稳定不动的山石、建筑物等,让你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描绘。
二、准备合适的写生工具和材料:1. 选择合适笔墨:国画写生常用的笔墨有宣纸、毛笔、墨汁等。
宣纸质地轻薄,透气性好,适合水墨的表现;毛笔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型号和毛质,如笔头柔软的羊毫适合画花鸟,偏硬的狼毫适合画山水。
2. 准备其他辅助工具:如画架、草稿纸、调色盘、颜料、水等。
三、观察和构图:1. 仔细观察:对待写生,必须有仔细观察的心态,观察细致入微的形态、颜色、质感、光影等因素。
2. 构图:在画纸上用轻淡的线条简化对象的形状和位置,确定画面的整体结构,注重画面的平衡和层次感。
四、熟悉墨色运用:1. 熟悉墨水的深浅:掌握墨色的丰富性,用深浅的墨水来表现对象不同部位的阴影和明暗。
2. 熟悉水的掌控:掌握水的运用是国画写生的关键。
水越多,墨色越淡,水越少,墨色越浓。
五、用线条表现形态和纹理:1. 轻重线条的运用:用轻细的线条描绘柔和的部位,用粗重的线条描绘有力的部位,使对象形态逼真。
2. 卷笔写画:用卷笔写画是国画中充分利用线条表现纹理的方法,通过不同厚薄、濡湿和干燥的墨水表现出不同的纹理效果。
六、注意光影效果的运用:1. 理解光影原理:了解光线的方向和光影的形成是写生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掌握明暗的关系,使画面更有立体感。
2. 运用濡染和拂拭技巧:通过水墨的深浅和不同的刷法,模糊或突出某些部分的光影效果。
七、灵活运用水墨技法:1. 干笔和湿笔的对比:湿笔表现出色彩的柔和和流动,干笔则更具有力量感和质感。
可以在画作中灵活运用两者的对比。
2. “点、画、染”的组合运用:点画是指用笔尖沾墨点缀画面,增添细节和纹理;画是指用笔尖画出过渡和修饰的线条;染是指用笔背蘸水墨进行渲染、润色。
山水画意象写生作者:梁明来源:《美术界》 2019年第8期山水画意象写生文/ 梁明一、与自然对话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别于西洋画的风景写生,西洋画风景写生重视客观景物的描写,眼观自然景物,再以写实手法表现出来。
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描写,对于眼前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取舍,更重视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的主观思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画家的思想感情。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是对景写生,其目的主要是为创作而收集素材,大多数画家会用同一技法表现各地自然景观,这样固定化程式套用各地山水,似乎成了惯性手法。
对景写生画得太像,似素描,没意思。
笔者不同于前辈名家们关于山水写生的想法,即是面对不同的地域自然景观,触动的感受亦不同,采取技法表现也有所不同。
山水写生便是要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和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状貌,引入到自己的遐想空间,加以艺术化。
意象写生山水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形象的全新创造,而不是自然物象的简单模仿。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在这几句话里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
山水写生要在集体的大势中求变化,强调个性化、符号化,但不能脱离山水画的大理和自然规律。
“不像即像”“似与不似之间”乃笔者意象写生山水画追求的理念与态度。
此外,笔者写生山水画带有“构成意识”,重视画面的结构,采取特殊构图表现。
作画时重视线条横竖穿插关系,画面讲究黑白灰视觉效果与节奏感。
笔者的艺术主张就是“与自然对话”,面对大自然美景时要全身心投入,感悟大自然的生机、律动、气韵、宁静、奔放、雄伟、磅礴等,再用毛笔描写多姿多彩的天地万物,写生就是要表现生命,充满情感的淋漓尽致表现,如此写生作品才能感动自己,方能感动观者。
二、写生的笔墨所谓笔墨,即是用笔用墨。
2023/06 No.256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循此路能验证自己“师古”摹写传统的所得,能得自然之妙,能尽笔墨之性,是“师造化”到“师心”的过渡。
山水画写生有物质、人文、思维观念的差异。
本文以笔者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为例做以下思考。
一、传统笔墨与现代图式我们在山水画写生实践中,可以借用传统笔墨和现代图式继承并发扬文化传统、表达家国情怀和内心情思。
或许有人对现代图式冲击传统笔墨感到担忧,但我认为,好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正是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
我们文化传统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正是一直在融合其他文化才走到今天的吗?这是文化的一个特性。
我们的文化正是在不停的斗争、融合中生发出今天的丰富多彩。
至于因自身修养及艺术审美存在差距的创作者,不思规矩,一味为创新而创新,往往失之偏颇,不过是因自身薄弱拿糟粕标榜,徒增笑料而已。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生发。
与传统图式相生的是传统样式的笔墨构图,这需要画家自身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用笔方面就需要画家练就扎实的书学功底,仅这一点就困扰了很多人,更何况传统文化修养的养成了。
如果仅是以承袭传统笔墨旧貌为传承,也未免故步自封。
时代审美的演变终究是我们当代人避免不了的。
传承传统笔墨与山水精神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传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舍笔墨而言“画”,这便与中国画的概念渐行渐远了。
当然,仅就“画”在当代的发展来说,舍笔墨这也并非不是一条路。
中国近几十年的绘画发展状况显示,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式微,在图画形式和材料拓展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徒具形式、格调不高的所谓“创作”。
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变革出新的难点非在现代意识,而是现代意识下的图式与传统笔墨的融合发展。
舍弃好的传统笔墨而不加选择地拿糟粕当精华,高标“创新”,其创作走向显然有所牵强。
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含道映物,澄怀味象”[1],是中国画家对传统山水精神的回归。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88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王法亮(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本文主要谈了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阶段与创作方法,点明了临摹、写生与创作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意境一、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走之路临摹是我们学习好中国山水画的必走之路,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临摹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传统经典山水画的技法,才能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
在临摹中国山水画作品之前,我们要对画家生平等一系列资料进行大体的了解,然后要以一种认真且耐心的态度投入到作品的精神世界中去,用眼睛、用手、心灵去感悟、理解,也去感受他们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还有笔墨、造型之间是如何经营与处理的。
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前辈们所流传下来的成就,那就是他们的作品。
谈到临摹的作品,我们要适当选择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杰出的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习到传统的精髓。
有很多名家之作可以临摹研究,如巨然的《层岩丛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容膝斋》、沈周的《庐山高图》等。
二、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本源对景写生、抒情造境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山水画创作的本源。
第一阶段的临摹已经对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写生则是锻炼与培养我们在大自然中对景对物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把观察到的结合造型与笔墨作于画面之中。
‘师造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到自然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
把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写到画面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经营去组织的,画面的构图和虚实变化,以及对笔墨处理也都要经过个人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在大自然中写生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俯察品类之盛,一切思绪都在高度敏感之中,无论你在画面中是在勾、皴、擦、点、染都是你当时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对笔墨的真实理解,这一刻可能不是准确的、完美的,但却是宝贵的、有价值的,也许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会受到当时某一情景或画面的启发而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国画山水笔法步骤解析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以山川河流为题材,通过墨、笔、纸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国画山
水的笔法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1. 素描构图,在绘画山水之前,首先需要对整个画面进行构图,确定山石、树木、水流等元素的位置和比例关系。
这一步是整幅画
作的基础,要求准确把握整体的结构和形态。
2. 点染墨色,国画山水的墨色运用非常重要,一般使用的是水墨。
在绘画山石和树木时,可以运用点、勾、按、拂等不同的手法,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树木的生动。
3. 线条勾勒,在素描构图和墨色点染之后,需要运用细、粗不
同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的轮廓和纹理,以及水流的起伏和流动。
线条的运用要求有节奏感和变化,能够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动态。
4. 点、拂、洒、泼,在表现水流、瀑布等细节时,可以运用点、拂、洒、泼等手法,通过墨色的飞溅和水墨的渗透来表现出水流的
流动和湍急。
5. 营造氛围,最后,需要在整幅画面上加入一些细节和点缀,如孤树、行舟、山间小径等,以营造出山水画特有的意境和氛围。
总的来说,国画山水的笔法步骤需要通过对墨色的点染、线条的勾勒和细节的处理,来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意境,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自然之美和意境的抒发。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点”?如何正确理解“点”?“苔点”是山水画“苔点”是山水画重要的构成要素,用得好,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则是画蛇添足,破坏画面效果,所以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点”。
一、“点” 实则是“皴”传统山水画以“线”造型,后来发展演变出了“皴”,“皴”是由“线”变化而来的,再后来发展演变出了“苔点”,所以“点”实则是一种皴法,苔点技法是皴法的一个演进,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造型服务的,是造型技法一种。
比如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既是皴法,也是苔点法,目的是为了表现不同的自然景观。
二、“点”是一种写意表达在山水画创作中,“点”的作用除了造型摹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营造意境,增添画面情趣,表达情怀。
意境是指画面整体呈现出来的境界、情调、诗意。
像五代董源的《潇湘图》,为了表现潇湘二水交汇处茂盛秀丽的景色,就运用了大量的雨点皴,既是点,也是皴,使画面充满江南诗意。
清代石涛的山水画皴法繁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苔点运用丰富,别具一格,不拘成法,画面非常有意境。
三、“点”是空间塑造的需要山水画创作非常重视画面空间感的营造,构图、布局、比例等都会影响空间感,其中苔点的大小、浓淡、虚实变化,也是影响空间感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近处的点大,浓而实,远处的点小,淡而虚。
同时“点”在空间中还具有确定位置、隐虚显实的作用,比如需要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较浓重的点使之凸显,以强化视觉效果。
反之,如果要将某一个部分拉远拉虚,则要用较淡的点。
四、“点”是一种调节与平衡在山水画创作的最后调整阶段,画面的呼应、聚散、平衡,有时要靠苔点来调节,以使整个画面布局、气韵贯通。
比如当画面布局感觉有点松散、不聚焦,只“开”不“合”时,或者笔墨关系不统一时,则可用“ 点” 聚而合之,使画面疏而不空、“开”中有“合”、气脉相连。
正如清代华琳所说:“至若有脱节,苔可以接也;皴有遗漏,苔可以补也;合者欲其分,苔可以分也;连者欲其断。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课程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山水画写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观察、构图、笔墨表现等写生技能,提高山水画的绘画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写生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传统艺术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山水画写生的基本理论2. 观察与构图技巧3. 笔墨表现与色彩运用4. 写生实践与作品点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和作用。
2. 播放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美感。
二、山水画写生的基本理论1. 讲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点。
2. 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要素。
三、观察与构图技巧1. 讲解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景观。
2. 讲解构图原则,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等。
四、布置写生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准备。
第二课时一、写生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2. 强调写生过程中注意观察、构图、笔墨表现等技巧。
二、作品展示与点评1. 学生展示写生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2. 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课时一、继续写生实践1. 学生继续进行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2. 强调在写生过程中注意观察、构图、笔墨表现等技巧。
二、作品展示与点评1. 学生展示写生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2. 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时一、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山水画写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写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布置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要求构图完整、笔墨表现到位。
2. 撰写一篇写生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作品和写生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山水画写生水平和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的观察力、构图、笔墨表现等技能的提升。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刚作品鉴赏曾刚,1970年7月24日生。
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彩墨画院院长中国徐悲鸿画院山水创作室主任中国长城画院会员峨眉山画院副院长1998年,出版曾刚山水画选2004年,出版曾刚彩墨山水画,至今已再版十二版2006年,出版大型山水画教材式画册,曾刚画树木,曾刚画山石,曾刚画云水,曾刚写生选。
现出版十万余册。
2011年,出版大型山水画册曾刚画集。
2013年出版,曾刚山水画扇面集,同时出版,系列丛书临摹宝典,曾刚教你画国画。
1970年至1990年学习生活在四川峨眉山市。
1983年开始学习中国画。
1991年至1993就读于成都翰林艺术学院。
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94年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至1996年任成都翰林艺术学院助教。
1996年至2000年授聘任教于成都翰林艺术学院。
1998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参加中国三峡书画展获特等奖2000年至2003年任教于上海国大艺术院校。
2001年上海电视台书画频道,做专题报道2002年,参加第六届海内外书画精品展,获金奖2003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上海。
2003年加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2004年,在上海朵云轩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上海电视台书画频道,再次做专题报道2004年至2006年,受聘于上海市老干部大学,跟随学习的都是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红军,老八路等。
2006年至2008年,为中国国家画院走访学者,2008年巨幅山水画作品龙啸,为天安门管委会收藏,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2009年受厦门卫视之邀,在两岸开讲讲述自己的成功之路。
2009年,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再次受天安门管委会之邀,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彩墨山水画,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并于当年悬挂于天安门城楼2011年,受上海市书博会邀,现场为广大书画爱好者签售新出版的书画作品集,并被上海书博会评为十大不能错过的名人。
2012年,其巨幅彩墨山水画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展出并悬挂。
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 1 ]家有墨香,必富贵![ 2 ]天下第一易错字,题跋小心写错。
[ 3 ]当代写意国画,都是这样死的。
[ 4 ]油画中的绝美女神,美醉世界![ 5 ]104集芥子园视频教程+高清电子画谱![ 6 ]68讲山水画教学视频精选合集!文字来源于网络;插图:赵春秋写生作品。
山水画写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基本功。
陆俨少在《山水画的变法》中说:“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
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
”在山水画写生中,所有的笔墨语言都是来自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探索,他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照、体悟后将其精准提炼出来。
例如郭熙自创了卷云皴与蟹爪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的作品《早春图》中千岩层叠,云气磅礴,画中早春景色千姿百态,虽繁复却井然有序。
还有巨然的长披麻皴、董源的短披麻皴、沈周的小钉头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米芾的米点皴等都是对大自然语言的概括。
这些笔墨语言并不是自然中真实的笔墨语言,而是古人通过写生探索概括出来的,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这也正说明了传统的笔墨语言是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与自然物象结合后呈现出来的,同时也体现了师法自然之道。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也是关于物象和传情达意的绘画艺术技巧。
各时期的绘画其时代气息是不相同的,笔墨风格也是各异的。
画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通过笔墨技巧的运用能彰显画家的功力技巧、思想情怀、精神气质、风格样式与文化修养。
传统笔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笔法分为尖锋、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露锋、藏锋、勾皴擦点染等,其中以中锋用笔为主。
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
用墨法分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焦墨法、淡墨法等。
这些笔墨技巧是古代画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智慧结晶。
因而我们要尊重传统,研习传统。
第十一期曾刚彩墨山水研修班第十一至十四天丈二巨幅山水创
作
2016年5月28日至31日,四天时间,曾老师根据写生稿创作了一幅丈二巨幅彩墨山水画作品;巨幅创作在好多画家一生中一般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幅,曾刚老师迄今为止巨幅彩墨山水作品已创作很多,但在研修班上创作的巨幅作品仅仅几幅,所以学员们能亲眼看到曾刚老师整幅巨幅山水画作品创作的完整过程,对于彩墨山水爱好者来说实属人生中最大的幸事!
曾老师边创作边讲技法,讲画面各种关系的处理,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认真负责。
课堂剪影
部分课稿。
6艺林漫笔□陈 亮山水画写生六辩写生的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
在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并迅速被院校教育体系广泛接受和采用。
对于山水画科来说,教学中还是较大程度坚持了对传统的临摹学习,同时将写生作为不可或缺的功课。
写生又因其作为锤炼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较好的手段而逐渐受到重视,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写生实践中,不同画家对写生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
本文试从观念和技法方面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以期对写生有更好的认识和提高。
一、落笔无法大千世界,精彩纷呈。
面对自然景物而无从下笔,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没有基本的领悟。
古人在传统摹本中已经总结了许多基本规律和技法,这是对景写生的拐杖和基础。
在写生之前不妨做足临习功课,研习传统笔墨经验。
此外,还要掌握写生的一般方法。
例如选景,首先要选择能打动自己的景物。
在选景的过程中要“饱游饫看”,多观察体会,首先打动自己,带着感情去画,才能打动别人。
继而构思起稿。
在确定好写生对象后,要考虑如何构图经营、如何笔墨表现,进而深入描绘。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体及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最后还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通过调整使画面主题突出、笔墨气韵生动。
二、画面无方画面不加审视、景物没有取舍,就匆忙作画,容易导致笔下错乱,平铺直叙,画面缺少秩序,没有主次。
因此,在具体写生时必须抓住主体,着眼于主次、黑白、虚实、色彩等关系。
《登高图》陆俨少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三、写生无意即写生观念和写生目的不明确——是想搜集素材还是锤炼笔墨?素材表现是侧重山石还是树木结构,是屋舍桥路还是溪瀑山泉;笔墨实践是选择水墨渲染还是色彩应用,是线条勾勒还是焦墨铺陈等。
目的明确后,就要反复观察、思考、理解。
如果只画一些表面内容,缺乏对其整体及内部规律的了解,在写生时就容易观察不深入。
浅谈写生——谢家俊讲课录讲课提纲:一、写生目的:收集素材; 提炼语言(笔墨,物象塑造); 理解物理构成,进而上升到画面形式; 最终体悟自然之道谓之和谐。
二、写生方法:观察,心化,拟笔,生发,完整。
三、写生重点:物象转化成符号,符号要合乎于笔墨,笔墨要随物而变,此物非物。
今天我讲一下写生,这只是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这是我多年来写生的一些经验。
希望对大家在今后写生的学习中有所帮助。
大家很多时候的写生,更多的只是到大自然界中感受了一下,甚至有时候画的作品都不是完整的,也只是画了一个局部,练习了一块石头和一棵树,等等。
这仅仅是练习了一下造型。
当然这也属于写生,但毕竟不是一个完整的写生。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对写生认识不够完整,那么今天我就以写生这个主题给大谈一谈。
一、写生的目的其实也就是意义。
我们写生进入大自然,要提前问一问,待我们铺开纸的时候,我们画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里?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帮助?我们还有需要思考的就是,面对这样的实景,我能不能画?我能不能把画画好?我用什么样的手法?我应该把它画成什么样的形式?等等······1、写生的目的就是收集素材。
我们写生的目的就是收集素材,这是亘古不变的。
西方人写生,也是这样子,他们在创作之前会画一些素描、速写,也都是为了收集素材。
这个素材的收集包括很多,如搜集故事情节和当地人文、物象的塑造、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笔墨语言。
但在收集素材的时候,很多画家就是单一的去把一个物象搬到纸上,然后就拿回去。
就像很多摄影家出去拍摄很多样稿带回去一样。
他们也有向摄影家学习的,拿着相机去拍一些照片,然后拿回去作为创作素材的。
其实这仅仅只是搜集素材的一方面,这和我们到现场中拿着毛笔去画,是有截然不同的差距。
它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如:是否为创作所用?画面中的物象如何摆放?物象如何填充?还有风土人情、以及他对我们画面精神是否有所提升?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不仅仅是练笔墨,还要提升一个人心境,还要对当地人文的东西有所思考。
遥想当年于西子湖畔求学,迄今已有二十载。
昔聆师诲,今为人师;年少懵懂入湘东治瓷,悟识三道,曰:“为学,为艺,为人。
”辗转间,由杭州西湖至邕州南湖,如今年近不惑,每出行,皆置画具于车后厢,所见景致,凡动我心者,停车支凳,铺纸研墨,勾皴点染,将所见所览收于笔底。
细数教学日常,曾戏言,现如今所教学生,有如我辈之热爱画事者不多见,更有甚者,对师之所传不假思索,应之木然,也无法通晓我让其多读书、读好书之苦心。
研习山水画,未具有渊博知识储备而不能窥其真谛。
画面是人的综合修养之体现,为画者,读书之重无需多言,陆俨少先生一句“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足以概之。
不知经典,不明事理,不读画论,自然不明画理。
不明画理,则落墨无法,落笔无序。
陆老的此番论说,说明唯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为艺之路才能长远。
癸卯三月,湖南美术馆组织前往湘西写生,入保靖,群山拥翠,一览潇湘之奇观。
山水画写生,落笔之前,必先行走一番,择一处景致,远眺山川河流之全貌,近观屋舍树石之精微,凝神聚气,成竹在胸,气定神闲,捻管铺毫,以铭记在心之笔法写来,方得其神韵。
取舍有度,时而行至“二月湖南春遍草”的古渡口,继而找寻“长林丰草幽静地”的老树,或是有如“悠然见南山”的世隐农舍、云山,在笔墨虚实相生间游走。
画什么,不画什么,自然由画者的笔墨修养而定。
在山水画写生中,取舍、笔墨、章法、设色的衔接要紧密相连。
取舍,既是选择刻画对象,也是提炼笔墨技法。
对象纷繁无序,需对其组织笔墨,是以厚重积墨法为之,还是以消散笔调概括,势必先经过千锤百炼,对传统笔墨技法有详尽理解,方能面对纷杂的万物,选其一二进行组织刻画,以表达个人对所观万象的感受。
笔墨、章法、设色都是对于绘画本身最直接的反馈,但未免太过于强调其表象。
固然,笔墨之精良,离不开绘画者本身的综合修养,章法之讲究,亦藏在对画面把控的点画之间。
至于设色,古人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有色彩修养之人,能体会到世间万物的心游万物文/伍世龙——山水画写生之我见伍世龙/歌振林樾绢本水墨200cm×140cm 2022年五彩斑斓,亦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将个人的艺术涵养通过颜色规律表达出来。
篆沐舶噌邶文浅谈国画山水的归纳与写生□张武刘姝摘要:写生是国画山水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突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念。
对于初学国画山水者来说,写生是 较难的。
该文作者结合山水画写生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国画山水对景写生笔墨创新在山水绘画理论与实践上,保持心源的澄澈、清净,对于写生而言至关重要。
古人讲“心诚则明”“净极心自明”,都在强调 诚心、净心的重要性。
同样,国画山水写生中,心浮气躁是大 忌。
因此,学山水画不仅要注重笔墨,更要打造良好的心态。
现 结合写生实践,归纳几点建议。
一、 对景写生要强调“线”的造型方法国画山水是笔墨与造化的融合,人们通常将笔墨比作国画 山水的表现语言,但对于笔墨本身,又该如何注入情感,表达创 作意旨呢?笔墨并非国画山水的主体,画作的思想寓意还要从 造型表现上来突出,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中,那些经过时光积淀 的人文精神,铸就了传统国画山水特有的艺术属性。
人们说“线是绘画的核心,更是构建作品的骨骼”。
在线的运用上,部分学 生存在认识误区,忽视了其在国画山水中的重要性。
山水绘画 写生,往往需要走进现实世界面对真景,而要把握笔墨的特性,则更要关注线的造型。
通常而言,先用千笔淡墨,大致勾勒山石 的走势、轮廓。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和体会骨法用笔。
等框架基本确定,再进行重点加工,细心刻画,表现山水的特有 气质。
最后,对画面局部进行渲染,突出意境主题,完成写生。
需要确定的是,在对线的运用上,一定要突出“型”。
所谓 “型”,可以分为三层意思,即“黑型”“白型”以及“黑型”与“白型”的关系。
“黑型”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下笔成线,由线造型,提按顿 挫、使转缓急皆有“型”;另一种为墨线围合的“型”,这就需要画 家能够提炼创作对象,凝神巧思,而非照葫芦画瓢。
至于“白型”,其实就是墨线分割后的洁白纸面。
另外,还要强调“黑型”与“白型”的关系,要统筹兼顾,顾盼生辉。
当然,在国画山水写生中,对于笔墨的艺术实践,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
海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曾刚山水画写生——点子笔的运用姓名:学号:专业:绘画年级: 2010级院别:美术学院完成日期: 2014年5月6日指导教师:本科生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前言–––––––––––––––––––––––––––––––1一、点子笔的发展和制作––––––––––––––––2二、点子笔在山笔画的作用–––––––––––––––––––2 (一) 画树与画植被的效果––––––––––––––––––––––2 (二)让水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3 (三)用点子笔统一画面–––––––––––––––––––––––4 三、点子笔在我创作中的体现–––––––––––––––––4结束语––––––––––––––––––––––––––––––5参考文献–––––––––––––––––––––––––––––5浅谈曾刚山水画写生——点子笔的运用摘要:中国艺术家用自己的感情和智慧,把对山水画的写生转变成美丽的画卷,构成其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笔”。
笔是中国画绘画工具的灵魂。
现代中国画家曾刚在用笔上有大胆突破,他是所处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画家,他们体察笔墨艺术中笔的运用之法,把点子笔的运用提到“法”的高度。
本文从点子笔入手,寻找点子笔的制作与运用之路,使中国画更具有魅力,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点子笔Introduction to Zeng Gang mountain pen sketch ideas - penAbstract:Chinese artists in their own feelings and intelligence, the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to a beautiful picture scroll, constitute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s "pen". The pen is the soul of Chinese painting painting tools. Modern Chinese painters Ceng Gang a bold breakthrough in writing, of the age in which he is a representative painters, they observe the use of pen in the ink art, raised the idea of using the height of the "law".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idea of pen, for ideas of the road to make and use, make Chinese painting more attractive, with the aesthetic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Ideas pen前言笔是中国山水画绘画中的最重要的工具,物尽其用,什么种类的笔画什么内容,才能最大程度表达物象的形象及灵魂。
在中国画中,石獾笔和狼毫笔用来皴山石,这样皴出来具有金丝味。
小狼毫大多勾山路、桥梁和房屋,使画面更加细腻深入。
大白云一般用于染色。
而现在还没有好的方法来画现代的树形,尤其是城市里绿化带的树,要么就是长得圆圆的,要么就被修剪的很平、很整齐。
这种树的画法在传统画中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步骤。
这就造成了点子笔的应运而生,这种呈圆形状的笔用法简单,容易上手。
很轻易的就能点出树形,效果明显。
为现代都市画画树解决了一大难题。
特写此论文,与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交流。
一、点子笔的发展和制作点子笔由现代画家曾刚首先制作并用于山水创作,他长期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及相临省份。
传统山水画基础扎实,画艺高超。
创新出一套的点子笔的理论及其运用,点子笔是用剪刀把笔尖剪成平的,毛笔主要是硬豪的,比如石獾笔狼毫笔。
二.点子笔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一)画树与植被的效果画树效果画植被效果1.画树点子笔刚用的时候可以不洗,我们用水把它泡一泡。
泡好以后,一般是头天用胶布把它粘劳了,不洗,第二天泡五分钟就可以了。
开始沾墨,用比较浓的墨水。
点子笔点什么?点树。
先用点子笔把树的形状点出来,在画树枝。
把笔墨调好后,笔尖要在盘子里稍微揉一揉,把中间揉空。
点树怎么点呢?先点树的下面,这个时候笔上的水分很多,我就先点树的下半段,然后点着点着笔上的水分越点越少,边往上边变亮,很自然地由浓到淡,逐步过渡。
一颗树点完以后要考虑什么呢?考虑树形。
如果觉得哪里树形较圆,就得调整一下,画出来一点,这样这个树就可以了。
这是第一颗树。
马上也是沾比较浓的墨,沾了墨后也是把笔刮一刮,水分不要太多。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在点这个树的时候,他一点,由于笔上的水分很多,他一下点下来。
觉得水分很多了,马上又把笔刮干,浓的和淡的就分的太明显了,也不好看。
把第二颗树的浓的先点下来,点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把它前面的这颗树衬托出来。
点着点着笔上的水分变少,然后我就往上点。
很自然的就由浓到淡逐步过渡,其实墨色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画出了第二颗,第二颗与第一颗的交界处比较浓,这样就把第一颗衬托出来了。
现在点第三颗,第一颗很大,第二颗小,到第三颗的时候就更小了。
画作一团肯定还不好看,所以还要有其他的与之相呼应。
这就是点子笔点树的方法。
2.画植被山石画好之后,等它稍微干一干。
像前面块面比较大的地方,用点子笔沾浓墨来把它点一点,这个点子笔代表什么呢?主要是点植被多的地方,山石画得精细的地方不要进去,代表山上的植被。
它还起了一个点子与线条、块面与线条衔接的作用。
如果觉得哪个块面和线条不好看,点子笔画就把它给衔接过去了。
不是很重要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随便点一点。
前面的点完了以后,就要点后面了,如果再用这么浓的墨就不好了。
所以重新再把笔洗一洗,然后沾点淡一些的颜色或墨。
这个点子笔的墨色要比山石本身的墨色要浓一点,这样子点上去的墨色才能看的出来。
从上往下点,点完看起来会比较厚重。
(二)使点子笔笔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第一笔墨是很浓的,从笔根到笔尖都要沾的很饱满。
沾完以后,吧笔放到盘子里,要从笔根一起刮,千万不要只刮笔尖,因为笔根的墨色也很重要的。
浓淡. 湿干“干”的墨水少,常见于皴擦山体上的小草和植被,可以使山产生强烈的挺拔感,。
“湿”“笔沾完墨,用水调匀,用来画下雨,树叶,苔点,使画面有潮湿的感觉,。
“淡”色淡而不暗,多用于远描绘远处山上的树林。
“浓”为浓黑色,,通常靠近在黑暗的物体或颜色重的植物。
画树根的时候根多点。
(三)用点子笔统一画面在山水画的写生过程当中,我常常使用点子笔在自认为画完的情况下,觉得画面效果不好,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后来才发现,那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检查画面的结果。
怎么样通过点子笔统一画面?我主要总结了以下经验。
1、点子笔的干湿浓淡焦是否统一山水画是用水墨对比的绘画,一定要运用水墨对比的艺术手法,防止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模写对象。
水墨的浓淡干湿焦的比较与统一的规律构成了山水画的主要艺术语言。
使我运用这个规则来画山水画。
干湿浓淡焦对比关系是统一整幅画面重要因素,它能有效解决和画面的整体效果。
那在整理画面时,如何很好的统一干湿浓淡焦的关系呢?先区分点树和植被的墨色过渡关系,画面究竟是需要自下由上从浓到淡的植物、还是需要自下由上从淡到浓的植物。
干湿浓淡关系不统一的,后果便是乱,画面缺乏整体感,不分主次的“深入”,面面俱到的“,描绘”,部分“画面精密入微”。
总体却“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呆板——即画法生硬,僵化,缺乏生动。
2、树和植被的细节刻画是否突出画面需要总体的统一也少不了出色的局部充实与画龙点睛,这样才会有锦上添花的最佳视觉效果。
画面的局部特别是主体物的描绘形成一幅画的“画眼”,使画面远看起来气势夺人,近看耐人寻味。
对树形的深入刻画和衬托,能够有效地解决画面的前后空间关系,使其层次更加分明。
三、点子笔在我创作中的体现我在创作时,感触颇深,中国画的突破性在当代变化的手段很小了,前人的技艺水平和手法都已经无法超越了,那么我们如何使中国画的表现具有当代性呢,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最大的瓶颈,传统的工具手法已然不适应国画的发展趋势了,所以,寻找新的表现技法就变得亟不可待了,所以我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就大胆吸收西方强烈的表现手法,增强画面的绘画性。
通过毕业创作,我寻找到了,以后对个人绘画艺术语言的初步探索道路,希望将中国画随时代的变迁,使其具有当代性语言元素,尽管这条道路艰辛异常。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都市水墨画离不开对点子笔的掌握。
农村文化渐渐的失落。
城市文明迅速崛起。
画家面对的写生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变、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古人把介子周画传传给我们临摹、借鉴、参考、学习。
我们也应该吧点子笔画法融入中国山水画的血液之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1]曾刚山水画教学作者;曾刚; 链接地址/u34/v_OTkyNTg0N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