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5卷增刊22009年12月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ChineseJournalofUndergroundSpaceandEngineeringV01.5Dec.2009广州地下空问开发利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李于辉,张季超,丁晓敏,龚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介绍环境岩土的定义,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属于小环境的环境岩土问题,通过对广州市地质环境的简述,提出应注重基坑工程施工、隧道施工、工程土方与污泥和地震所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地下空间;扰动理论;工程环境中图分类号:TU37;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36(2009)增2—1455—04DiscussionontheEnvironmentalGeotechnicalEngineeringProblemsabout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heUndergroundSpaceinGuangzhouLIYu—hui,ZHANGJi—chao,DINGXiao—min.GONGJian(Co//孵geofCivilEngineering.Guangzhou‰沁砧酊.C.uangzhou510006。
China)Abstract: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urbanunderground8paPA:areinfavorofperfectingtheurbanfunc-tionsandmakefullofthecity§socialbenefim-environmentalandeconomicbenefim.Thedefinitionofthe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isdescribedinthispaper-andtheenvironmentalproblemsfacedinthedevelopmentoftheurbanundergroundspacebelongtotheenvironmentalgeotechnicalproblemsinmicroenvimnment.Throughbriefde-scfipfionofthegeologicalenvironmentinGuangzhou-theenvironmentalgeoteehnicalproblemswhichduetothefoun-dafionpitconstruction-tunnelconstruction.earthworkandsilt-且8welltheearthquakeputforward.inacldi—tion-thefeasiblesolutionmethodisalsodiscussed.Keywords:environmentalgeotechniealengineering;undergroundspace;perturbationtheory;engineeringenviron-merit1前言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寸J。
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公布日期】2024.01.23•【文号】自然资发〔2024〕19号•【施行日期】2024.0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自然资发〔2024〕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地质安全事故发生,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城市工程建设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地质安全风险,坚持安全第一、标本兼治、系统管控、统筹施策的原则,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力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和幸福安康的宜居环境。
二、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主,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地球物理、物联感知、地面数字化调查等技术方法,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聚焦城市建设和深部资源开发需求,系统整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行政、应急管理等部门已有地质资料,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处理,建立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
以岩溶塌陷、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地质安全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精度不低于1:10000的专题调查,查明城市工程建设影响深度范围内的相关地质条件和隐患分布情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考量因素有哪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还能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关键因素。
首先,地质条件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考量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质特征差异巨大,这直接影响着地下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建设成本。
例如,在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如地震多发区、岩溶地区等,开发地下空间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地质勘察和风险评估,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来确保地下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层的性质(如砂土、黏土等)以及岩石的硬度等,都会对地下工程的施工难度和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规划与功能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明确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是用于建设交通设施(如地铁、地下停车场)、商业设施(如地下商场、地下步行街),还是用于市政设施(如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或者是作为人防工程、仓储空间等?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商业需求等因素,以确保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再者,技术与工程难度不容忽视。
地下空间的开发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地下挖掘技术、支护技术、防水技术、通风与照明技术等。
不同的地下工程类型和地质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这就要求在开发前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和方案比选。
例如,在软土地层中进行深基坑开挖,需要采用先进的支护技术来防止土体坍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要做好防水处理,以避免地下水渗漏对地下结构造成损害。
此外,地下工程的施工往往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的稳定。
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日益紧缺,地下空间成为缓解城市空间压力的重要途径,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依靠合适的地质环境条件。
合肥市作为典型的快速发展型中等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研究,为合肥市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评价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合肥市地下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和总结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和现状情况。
2. 掌握合肥市区域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地下水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对合肥市的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基础条件评价。
3. 针对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土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地下洞室等因素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作用,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4. 分析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如何在地下空间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调研法。
收集、阅读、整理和分析有关地下空间开发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和现状情况,掌握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措施,为后续调查和分析提供参考。
2. 野外调查法。
在合肥市区域范围内开展现场调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情况、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等环境因素,同时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3.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野外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价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找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评价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影响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结果可为合肥市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科学规划和设计提供支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空间有序利用做出贡献。
我省印发《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来源:住建厅网站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目录1总则 (1)1.1制订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原则 (1)1.4规划期限 (1)1.5规划依据 (2)1.6规划层次 (2)1.7规划内容 (3)1.8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3)2专项规划层次 (4)2.1现状评价 (4)2.1.1地下空间现状分析 (4)2.1.2地下空间适建性评价 (4)2.1.3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价 (5)2.2目标策略 (5)2.2.1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5)2.2.2地下空间发展目标 (5)2.3分区管制 (6)2.4空间利用 (7)2.4.1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结构 (7)2.4.2地下空间总体布局 (7)2.4.3地下空间竖向利用 (8)2.5分类引导 (8)2.5.1地下空间设施分类 (8)2.5.2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8)2.5.3地下道路与交通设施 (9)2.5.4地下市政设施 (9)2.5.5地下工业仓储设施 (9)2.5.6地下防灾设施 (9)2.6环境规划 (10)2.7近期建设规划 (10)2.8实施保障 (10)3详细规划层次 (11)3.1控制性详细规划 (11)3.1.1规划指引 (11)3.1.2规划控制 (11)3.2修建性详细规划 (11)4规划成果 (12)4.1规划成果内容 (12)4.1.1文本 (12)4.1.2图纸 (12)4.2规划成果表达形式 (13)5附则 (13)附录一地下空间设施分类表 (14)附录二专项规划图纸要求 (16)附录三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控制图则内容要求 (19)1 总则1.1制订目的为规范我省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导则。
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开展城市、县城的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基于负面清单的泰兴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瞿婧晶;张其琪;唐鑫;苟富刚;迅陆燕
【期刊名称】《城市地质》
【年(卷),期】2022(17)3
【摘要】地下空间是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之一。
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不仅受地下空间开发难易程度影响,还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
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因素众多,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从内部制约因素出发,采用基于负面清单的综合指数评价法,将评价指标根据重要性程度分成限制性因素、约束性因素和影响性因素3类,建立了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地下空间资源难度评价体系,依据不同的开发深度及施工方式,针对性地分析地下空间开发难度;再结合外部制约因素,开展地下空间开发潜在价值评价。
结果表明,泰兴市适宜开发区域内开发难度总体一般,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开发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和镇中心,建议优先开发中心区域内开发难度较小的浅层地下空间。
【总页数】9页(P271-279)
【作者】瞿婧晶;张其琪;唐鑫;苟富刚;迅陆燕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嘉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
2.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嘉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
3.基于权重反分析的福建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以白源煤矿为例
5.基于负面清单的连云港市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9.09•【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10]177号•【施行日期】2010.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0]177号)市地勘局,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管理分局,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地质调查院,局机关各处室,各有关单位:近年来,我市陆续发生因工程建设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事件,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已不能满足我市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
为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地下空间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的通知》(渝办发[2009]317号文)和其他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我局组织编制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下简称《试行规定》),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代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开展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必须严格执行《试行规定》,停止受理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审及审查认定申请。
已与业主单位签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的,应当继续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义务,但需按照《试行规定》的要求编制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送审。
二、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一致,即取得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一、二、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取得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二、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取得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9.01•【文号】国土资发〔2017〕104号•【施行日期】2017.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本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体系,探索形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模式。
到2025年,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建立系统完备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基本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地质工作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关于重庆主城都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思考和建议摘要:重庆主城都市区为典型的山地地形,潜在地下空间资源丰富。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对优化重庆主城都市区规划布局、空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从重庆主城都市区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开发利用潜力、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利用效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提出了重庆主城都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重庆主城都市区地下空间提供一定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地下空间;重庆主城都市区;地质环境。
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需要,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能够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节约土地;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需要,通过发展高效的地下交通,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增强城市防灾能力的需要,通过建立完善以地下空间为主体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战略物资储备系统,可以降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造成的威胁及损失。
(二)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从简单的地下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到地下市政设施和地下城市建设,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大量地下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公共建筑,现今更是应用到旧城改造及历史文化建筑扩建区域。
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多为战备人防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动力充足,国内主要城市地铁建设、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雄安新区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走在全国前列。
二、重庆主城都市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和开发利用现状(一)地质环境条件可行性分析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分析,主城都市区除局部低洼地带、背斜轴部及岩溶区地下水较丰富外,其他大部分区域地层赋水性较差,地下水相对贫乏,适宜地下空间的开发;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分析,主城都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属典型的山地基岩型城市,出露基岩多为侏罗系地层,岩体完整,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质地层。
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和分区原则浅析发布时间:2022-08-25T06:16:54.40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4月第8期作者:张哲[导读] 近年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脚步,大型建筑群和轨道交通、矿产资源开采、填海造地这些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各种工程事故频频发生。
张哲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 510080摘要:近年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脚步,大型建筑群和轨道交通、矿产资源开采、填海造地这些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各种工程事故频频发生。
因此,在工程建设施工前,对特定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定性分级、定量评价、评价分区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地质环境所表现出的优劣程度,包括地质条件是否对工程设施建设运行不利的地质因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地质环境是否可能因工程建设恶化或加剧诱发不良地质作用、现象,甚至地质灾害称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工程建设适宜性可以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较适宜和适宜四个等级。
1 评价方法参照相关规定,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分级与定量评价。
结合工作区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定性分级初步将工作区划分出不同适宜性分布区域,再通过定量评价进行综合评判。
1.1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标准注:1.表中未列条件,可按其对场地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比照推定;2.划分每一级别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级,符合表中条件之一即可;3.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根据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标准初步圈定不同适宜性分区地段,再通过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同一分区进行细化评价,最终得到工作区内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区。
1.2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应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进行。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利用探究作者:陈福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0期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建筑物的出现占据了城市的大部分空间,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地下空间的利用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并且我国政府应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详细的统筹规划,以待更好的提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安全发展。
关键词:地下空间资源;城市发展;统筹规划;安全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引言城市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使得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在。
一、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广义的地下空间资源是指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之下能够经开发而利用的空间。
地下空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日益迫切,具体表现在:第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同时伴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的聚集。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由此也带来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城市用地面积的紧张。
由于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相应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因此,城市扩张在受到土地资源限制时,不仅要重视向上利用空间,如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多,更要重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城市化不仅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还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发展,因而对城市环境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汽车数量不断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大面积绿地被挪作他用,环境保护面临更大压力;雨季污水排放不及时,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为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环境问题,积极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可以改善城市生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地下空间规划管控方法探索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国土空间资源,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体系,完善地下空间规划管控方法,是保障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但地下空间利用具有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社会综合影响深远等特点,尚未形成系统可靠的综合治理方法,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展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治理战略研究。
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地下空间规划管控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体系;管控方法引言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地上空间而言,是指在地球表面以下的土层或岩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而成的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备资源,是城市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城市地上空间趋于饱和,土地开发利用逐渐由平面走向立体,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与统筹开发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有效发展的重要战略,向地下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下空间具有开发周期长、施工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社会经济综合影响深远等特点。
因此,开发地下空间需多方论证、谨慎决策,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技术装备、施工与运营体系。
1构建我国地下空间综合治理体系一是健全地下空间法律法规体系。
①开展地下空间专属立法,从国家层面启动关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项立法行动,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基本法》,明确城市地下空间的用地管理、规划编制、权属使用、开发建设、运营维护等内容,科学建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法律体系;对现有法律中涉及地下空间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使其与国家层面地下空间单行法精准对接,避免下位法与上位法出现矛盾和抵触。
②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完善配套法规政策,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地下空间土地出让金标准、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建设项目的产权登记等事项;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维护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确保城市地下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市政管网、防空防灾体系等建成后能维持良好的运营状态;明确地下空间土地出让方式和土地出让金的投融资方式、缴纳标准,开发利用管理的权利与义务,税收政策,公共地下设施的使用许可规定等基本方针和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有序开发。
关于公开征求《珠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修改稿)》修改意见的公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珠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12.09•【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珠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修改稿)》修改意见的公告市法制局正在审查修改《珠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修改稿)》。
为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条例征求意见稿予以刊登,请于2014年12月19日之前将相关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市法制局法规科。
通信地址:人民东路5号珠海市市府大院5号楼10楼市法制局邮政编码:519008电话:(0756)2219806(兼传真)电子邮箱:*****************2014年12月9日《珠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修改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地下空间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
第三条[地下空间]本办法所称地下空间,是指地表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
结建地下空间,是指结合地面同一建筑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
单建地下空间,是指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和广场、河道水系等用地单独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
第四条[开发利用原则]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公益优先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
第五条[主管部门] 市政府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市城乡规划、建设、国土主管、人民防空等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建设与信息平台建设管理、用地管理、人防工程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交通、市政、房产登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规范(初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模型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45-90土的分类标准;
GB50046-95工业建筑仿腐蚀设计规范;
DGJ08-37-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地下空间
位于地表以下的建筑空间,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穿海隧道等。
地质环境
由岩石圈表层的岩土、水等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与现象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其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即人类活动进入岩石圈的深度。
4 总则
目的
更好地规划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有效改造和规避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保证地质环境条件良性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任务
查明工作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
查明工作区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和危害程度。
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出开发建议及相应的危险防治对策。
5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是在深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按照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差异性、数据易取得、指标可量化等原则进行选取的。
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地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下各种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等。
各种地质环境要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环境因子。
如工程地质条件下可细分为岩土体承载力、土质均匀性、特殊性土的分布、活动断裂、地震等;水文地质条件下可细分为
潜水埋深、地下水的腐蚀性、含水层富水性等。
应根据地质环境因子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类,一般分为敏感因子、重要因子和一般因子。
“敏感因子”是指对人类工程活动极为敏感或者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的,但在评价区域内不普遍存在的地质环境因子(或状态);“重要因子”是指对人类工程活动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地质环境因子(或状态);“一般因子”是指对人类活动只具有一般影响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只具有很小影响的环境因子(或转态)。
其中,只选取“敏感因子”和“重要因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因子划分标准
对于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宜根据工作区的实际地质环境条件,参考国家标准或相关规范来进行划分。
地基承载力的等级划分可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活动断裂的避让距离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土质均匀性划分可参考《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地下水的腐蚀性可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确定腐蚀类型,参照《工业建筑仿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确定腐蚀等级;岩土体空间结构可利用性评价深度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其他因子的确定由于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或者规范作为参考,宜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宜性等级划分。
评价单元划分
由于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较多,且研究区一般为具体的一个或多个城市,范围较小,因此多采取不规则多边形网格法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
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是以地质环境条件突变的界线为边界,往往规定评价单元以×为上限。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一般宜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来确定权重,也可在层次分析法确定常权权重的基础上求取各评价指标的变权权重,该方法目前已经成熟地运用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领域。
评价模型
一般选用综合指数模型、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或者综合指数-变权评价模型来进行定量的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其他数学模型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评价结果一般按照五级进行分区,即适宜区、较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不适宜去和不适宜区。
评价结果
根据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优化布局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风险规避建议。
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宏观分析、预测和评价不同深度进行分层地下空间开发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地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