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0.59 KB
- 文档页数:1
房地产税改革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房地产税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改革举措不仅仅是财政领域的调整,更对住房市场产生了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
首先,房地产税改革会对住房的供需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从需求方面来看,房地产税的开征会增加持有多套房产的成本。
对于那些以投资为目的持有大量房产的人来说,每年需要承担的房地产税会使得房产投资的收益预期降低,从而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
这有助于减少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使住房需求更加回归居住本质。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房地产税的存在也会让他们在购房时更加谨慎地考虑自身的实际居住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避免盲目购房。
在供给方面,房地产税可能会促使一些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将闲置房产推向市场出售或出租,从而增加住房的供给量。
尤其是在一些住房供应相对紧张的地区,这一举措有望缓解供需矛盾,稳定房价。
其次,房地产税改革对房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短期内,由于房地产税的开征增加了房产持有成本,可能会导致部分投资者抛售房产,市场上的房源供应增加,从而对房价产生一定的下行压力。
然而,从长期来看,房价的走势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土地政策等。
房地产税只是其中的一个调节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在经济发展较为活跃、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由于住房需求的强劲支撑,房地产税对房价的抑制作用可能相对较小。
相反,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流出的地区,房地产税可能会对房价产生较大的冲击。
再者,房地产税改革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策略也会带来改变。
在房地产税的影响下,开发商在项目规划和定位上可能会更加注重满足刚性居住需求,减少大规模的高端豪宅项目开发。
同时,为了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开发商可能会更加注重房屋的品质和性价比,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配套设施水平等方式来吸引购房者。
此外,房地产税改革还会对地方财政产生重要影响。
过去,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金。
推进我国房产税改革对策探究【摘要】我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基于国务院要求要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的背景下,房产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文章分析了房产税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推行房产税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入手,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几点改革中国房产税的具体对策:明确房产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扩大征税对象,对增量房和存量房同时征收物业税;计税依据改为房产评估值;实行差别税率,不伤害中产阶级利益等。
【关键词】房产税;改革;对策;税收制度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正式恢复房产征税,至今我国房产税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我国房产税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物业税。
近年来,尤其是2009下半年到2010年初,房屋价格飞速上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了空前炽热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发展改革委提出了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同时发布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至此,房产税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房产税改革存在的问题1.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有从价计税和从租计税两种。
从价计税是将减除后70%~90%的原房产值,作为计算缴纳房产税的依据,这种税制设计没有考虑随着经济发展、物价变化和房产价值的上升,房产原值并不会发生改变,这就导致了房产税难以发挥对经济的调节功能,也无法充当地方主要税种的功能。
从租计税是按房屋的出租租金进行征税,而这种计税依据易造成重复征税,因为房屋的出租收入已经列入营业税征税范围。
2.课税对象和征税范围难以确定。
国务院于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未确定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
然而,我国目前实际征管房产税过程中,如何区分产权人和使用人,如何辨清这些纳税主体实属不易。
试析我国房产税改革背景及功能定位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1摘要 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两地开始试点征收房产税,正式拉开了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序幕。
房产税试点开征已一年有余,国务院也已同意部分城市跟进房产税试点。
在制度设计之前,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失灵和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和成因,并确定其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房产税改革一、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1998年房改使得我国实行了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
随着房屋市场放开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强烈。
而我国土地实行的是计划限量控制供给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
同时,我国城市因现代化建设而大批拆迁的方式造成更多的新房需求,从而使住房市场矛盾更加尖锐(何振一,2011)。
此时,政府的理性做法应该是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避免开发商利用卖方市场而推高房价。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房改之初,我国建立的是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当时的规定,经济适用房占建房比例高达80%;随后,房价经历了1998年到2003年的稳定期;但在2003年,政府将政策调整为“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导致市场开始只追逐商品房而忽视对经济适用房的关注;2005-2008年,我国房地产投资中对经济适用房的投资一直只占到5%左右(杨志清,2011)。
因此,房价持续大幅度上升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
政府之所以允许甚至是助长开发商的这种做法,要归结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在整个房地产的建设、交易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占到整个房地产价格的 50%- 80%。
另外我国不健全的土地供应制度使得只有具备特定资质的开发商才能竞拍到土地,造成开发商垄断。
开发商买到地之后在利益的驱使下,经济适用房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还大量囤地,造成大批土地不能及时开发利用(张梦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