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以四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四位诗人所作的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重点:

把握孟浩然山水诗中“清旷冲淡”的诗风特点,祖咏的精练诗风,储光羲诗歌中质朴的白描,境界清冷急促的孟郊诗,品味四首诗歌的意境,学习和理解田园诗的鉴赏方法。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简析

宿建德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孟浩然 (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年纪长于王维,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和漫游,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思想内容不甚丰富,多是诗人的自我表现,其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又不乏壮逸之气,从艺术的完整性和精美性来讲,与王维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意境清旷,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善于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而且情辞高雅,别具一格。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整个诗作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自然的征服力使诗人名利两忘,仿佛找到一种皈依的感觉。日暮时分,游子怅惘,江水清澈,月光倒映水中,与人相近,愁绪满怀。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意境跃然纸上。

终南望余雪

1.作者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曾任驾部员外郎。

祖咏写作十分严肃认真,据《唐诗纪事》载,《终南望余雪》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写的,按照规定,应该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是他只写四句便交卷而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让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计较功名得失,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这里的“阴”字用得实在、确切;“秀”字用得巧妙、活泛,既表现出望中所见,又引出下文。其中具体内容便是“积雪浮云端”,此句甚妙,向来云、山、天便是孪生兄弟,其共同点就是“高”。终南山高耸入云,山脚、山腰有无积雪,在六十里外的长安是看不到的,遥遥望去,只见与云平齐的山头上积雪浮动。这里的“浮”字令人拍案叫绝,分明是静止的积雪,着一“浮”字便具有强烈的动感。

后二句中,作者望终南积雪于何时,尚未交待,不是忘却,而是时机未到,第三句“林表明霁色”,更是巧上增巧,轻松简捷地点出了望雪的时间。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肯定十分鲜明耀眼,这层意思可以用“城中增暮寒”来应证,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 ?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