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舒婷诗歌《惠安女子》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舒婷诗歌《惠安女子》原文及赏析【导语】: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惠安女子赏析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汪楚琪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
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独立人格女性意识觉醒自尊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
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一.《致橡树》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舒婷自己回忆道:1977年3月的某天,她陪老师蔡其矫在厦门鼓浪屿散步,老师一生邂逅并追求过许多女性,可是大多数漂亮的女性都是头脑简单、缺乏才气;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有才气的女性,相貌却很少有娟好的;既聪明又美丽的女性,也不是没有,只是脾气泼辣、性格强悍,令人不敢造次。
她听后不以为然,与之愤怒地争论不休,认为女性应当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而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作外貌、性格和智慧方面的完美要求。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晚,她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致橡树》。
舒婷在这个年代刚刚结束便喊出了这样的句子,否定了“凌霄花的攀援是为了炫耀,鸟儿的痴情势必单恋”,也否定了“泉源的慰藉,险峰的衬托,日光春雨的无私付出”。
这些都还不够,痴情的、止于付出的,都不是爱的真谛。
赏析《惠安女子》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意象历来被诗歌评论界所称赞。
她追求人文主义的理想,始终寻求人的价值、尊严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女性自觉意识的认识。
这种女性自觉意识的认识产生了《惠安女子》这样优秀的篇章。
舒婷在诗中用简短而又精炼的语言,把远古和现在联系起来,塑造的是具有中国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惠安女子。
如在诗中的第一小节里“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而联想到了远方的野火,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象产生叠加,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桥梁的搭建下,现实中惠安女子便具有了远古的意味。
诗人通过她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贴近这些女子,用一种美丽而又忧伤的语言,唱给惠安女子一首悲悯的歌。
在诗中舒婷对惠安女子坚忍的个性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可见苦难早已经在惠安女子中弥漫了,她们从远古至今,就一直忍受着种种苦难,本来封建时代就很难适合中国女子健康、安稳的作为一个人而生活。
更何况是要长期忍受和丈夫分离,甚至大风险的承担着丈夫离开自己的惠安女子呢?在诗中,诗人不仅向我们描述了惠安女子群体生活在苦难中,还告诉了我们惠安女子是如何对待苦难。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诗中写到当惠安女子面临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时候,她们选择的是“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里的一个“咬”字,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惠安女子的坚忍和伟大。
一个“咬”字,鲜明的表现出了惠安女子一个人独自的将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苦难咬碎,吞进肚子,自己慢慢消化这苦难,自己慢慢的体会这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的苦难。
在本诗的最后,舒婷表达了她对世人以不寻常的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
在外人看来,惠安女子“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是一道绚丽的、夺人眼球的风景,惠安女因此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但,舒婷明显的对世人的这种以游戏的心态关注惠安女子有着强烈的不满。
舒婷的诗始终体现着人性的觉醒,特别是女性自觉意识的认识。
《惠安女子》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野火在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诗的第一段诗人用“远方野火”、“琥珀色的眼睛”这两个意象让女性(惠安女子)与历史对话,展示了惠安女子与古老民族女性的意蕴叠加。
给人予历史沧桑之美感,与尾句“风景”、“传奇”互相对照、映衬。
诗的第二段还是写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从“古老部落”到“约束柔软的腰肢”,昭示着女性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之中是她们悲苦的命运,可叹的人生,“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现实中的女性与历史中的女性一样,在少女丰富多彩的梦中殒没了自己的希望,“历史”连梦也没有给女性多少慰藉与甜蜜。
诗人用人性的关切的目光对女性的精神给予关照。
让读者看到美丽容颜下女子心灵的碎片。
诗的第三段,是一幅意味浓郁的动人风景。
与上段的“蒲公英”、“波动的浪花”形成对应,动静结合,协调统一。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这是女性(惠安女子为代表)在历史不正常的惯性下所体现的无奈与绝望。
而“晚照”“唤醒普遍的忧伤”时,惠安女性表现了她们一惯的面对或着说承受方式——“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是美吗?是风景吗?在头巾装饰下的面孔是否会有几许幽怨与感伤?然而这样的一抹,在诗人的笔下注定是凄美的“风景”。
正是这样的凄美与“头巾”一起让女性在历史中落下了“传奇”的色彩。
这种畸形的审美情趣,让惠安女子在世人的眼中被漠视了苦难本身。
同时诗人也从这一角度提醒读者的思索。
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历史的终结”。
女性的地位转移任重而道远。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的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历史遮蔽了人们的视角,惠安女子“美丽的忧伤”在“风景”和“传奇”中阐释。
诗人企图揭开“惠安女子”的“头巾”让人们真正看到美丽掩盖下历史性的创伤,女子的悲苦。
2003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3第24卷第4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4●●陈祖君舒婷诗歌中的女性自我 [摘 要] 舒婷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不仅标志着“人”的复归和“女性”的觉醒,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家庭道德伦理观念。
她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女性书写,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歌的发端。
[关键词] 舒婷;现代诗;女性;自我[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5227(2003)04004904Fem ale Self-im ages in Shu Ting’s PoemsCHEN Zu-jun(Department of Chinese,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nning Guangxi530001,China) Abstract:The self-images in Shu Ting’s poems not only mark the return of“Man”and the awakening of“Female”,but at the same time bear a rich traditionalculture psychology and domestic ethics.Her female poems,characteristic of Orien2talism,are considered as the origi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poetry.K ey w ords:Shu Ting;modern poem;female;self-images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受非议的“朦胧诗”诗人中,舒婷是最先得到认可的一位。
而她的被认可,或许正由于她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关注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
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作为朦胧诗派和当代诗坛的代表性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从关心个人命运、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完成了一个现代女性从自身解读、两性之爱到对祖国之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探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挚而坚定的爱情态度爱情是每个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完成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
舒婷在诗歌中就写下了她们在这一过程中独特的生命体验。
《无题》有初恋的甜蜜和心跳:“我探出阳台,日光/ 我急急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吗?/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我快乐/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1]初恋少女的青涩与娇羞像是拨开了乌云密布的天空,一米阳光轻柔地洒落下来,使人顿觉温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舒婷也写离别的无奈和忧伤,如《雨别》写到:“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2]我的忧伤此时此刻想不够,说不出。
多么深切的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欲说还休。
在《惠安女子》中人们只看到惠安女“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的身影,而忽略了她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3]诗人透过表象看到了美丽后面的忧伤和苦涩的命运,揭示了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女性真实生存状态。
她是如此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和价值,以一颗女人心体贴着天下所有的女人,为她们唤回一个个生动丰富的灵魂,独立不羁的生命。
舒婷诗歌也表达了女性强烈的对爱情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
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一味的认同男性所付出的,无视女性与男性分工的差异,忽略女性的努力,这是违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
(下转111页)参考文献[1]陆游.剑南诗稿[M].四部丛刊本[2]徐珂.清稗类钞选[ 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作者简介孙鸿亮,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北民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主要从事陕北民俗宗教与民间文艺研究。
化唱词,在陕北说书中被称为“书套”,内容包括人物出场、将帅点兵、骑马行军、疆场厮杀等等,是陕北说书长期流传过程中,数代说唱艺人不断加工、完善而成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陕北说书的艺术特点。
然而,随着“舞台化”的发展,这些“书套”在艺人的说唱中已经很难完整地听到了。
2、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对于说书艺人而言,表演形式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作为书场消费者的民众对说书的接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听”,而更强调视觉性的“看”,同时,为了与道情、小戏等表演形式争夺台口(按:庙会演出的机会),说书艺人不得不增加人数,增强表演性以招徕观众,这必然导致陕北说书表演形式的戏剧化。
“走场书”的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挥舞竹板、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并与其他表演者展开对话,这时陕北说书就已经开始脱离民间说唱而向戏剧化发展了。
这一趋势在陕北说书被搬上舞台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适合舞台演出,说唱者不仅粉墨登场,有的甚至还刻扮演某种角色和形象。
在定边县举行的“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中,有的参赛选手就将自己扮成了蛮婆形象,在台上不停地扭来扭去,以赢得观众喝彩。
而像“说书剧”这样的新形式,在近年来所举行的的文艺表演中更是大行其道、屡见不鲜。
表演形式的戏剧化固然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却是陕北说书民间说唱文学质的蜕变和丧失。
戏剧化使陕北说书由讲述体演变为代言体,而对舞台表演的过分强调,必然使陕北说书失去自身的特性,沦为一种介乎说唱和戏剧之间的艺术形式。
3、审美趣味的媚俗化作为民俗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陕北传统说书具有浓郁的劝世思想。
在庙会或还愿活动中,通过说唱与请神、参神、送神等仪式的结合,更进一步强化了其肃穆氛围。
试论舒婷诗歌中渗透的女性意识作者:刘善智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7期(福建省宁化六中福建宁化365400)【摘要】舒婷的朦胧诗渗透着深深的女性意识。
本文着重论述了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内涵,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意识的追求和性别意识的认同。
【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意识内涵主体意识的觉醒平等意识的追求性别意识的认同舒婷的朦胧诗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渗透着深深的女性意识。
当代女性意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即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初主要表现在对男权的反叛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二是平等意识的追求,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两性的充分发展,包括性别差异的发展,它是一种男女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也符合顺应自然的原则;三是性别意识的认同,主要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讲,站在女性立场上关注女性自身问题和体现女性自身特点。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渗透的,紧密联系的。
舒婷的诗不仅构思新颖,语言精美,同时在体现女性意识方面也是全方位的,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对舒婷的诗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进行简析。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上,而这点以舒婷诗歌《神女峰》为代表体现得淋漓尽致。
“神女峰”是一个典型被异化的坚贞妇女形象。
神女峰在人们的传说中一向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诗人眼中却是一个被风干的虚幻祭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特别是宋元以后,随着封建礼教的日益猖獗,贞节观更是大行其道。
许许多多的妇女便戴着这种锦绣堆叠的枷锁过着“从一而终”的生活,成为“名留青史”的牺牲品。
舒婷的《神女峰》虽未对这种封建礼教进行强烈的抨击,却通过独特的反思者的视角对这一脍炙人口的神女峰传说提出质疑,鲜明的表达着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批判。
例如:游人们向着神女峰挥舞起各色的花手帕,都被神女百代千年矢志不移忠贞与爱情的传说感动,诗人却感到悲伤痛苦:“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浅谈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舒婷是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
她的诗歌语言清新简洁,富于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首先,舒婷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发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爱情的感受。
她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比如,她的诗歌《漂亮的人》就是直接表达了现代女性对自己外貌的烦恼和感受,体现了现代女性在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状态。
其次,舒婷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意象特征。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她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也是她的情感世界的体现。
比如,她的诗歌《荷塘月色》中,用荷叶等大量的形象描绘了荷塘夜景,充分表现了她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她还通过描写花卉、风景等自然景物,传达了她对着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舒婷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思考方式。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情感回应,她塑造了众多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物形象,在描写女性的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女性的情感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她的诗歌《车站》中,通过描写两位女性的对话,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我认识的思考。
综上所述,舒婷的诗歌充满了情感世界和意象特征,通过她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传达了当代女性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舒婷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意象,她将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方面,舒婷的诗歌以深刻的人情味道和纯真的感性情感而著称。
她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脱离了过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
舒婷的情感以自我分析、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主,虽然作品中涉及到爱情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女性独特的情感状态和抉择。
诗歌中所述的情感是真实的、强烈的,都是基于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造成认真、心碎、坚强等情感的表达。
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作者:王泽正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使得更多人认识到这位女诗人。
在《致橡树》这个作品中,诗人用不同的比喻将女性自尊自立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她自己的爱情观,既独立又相互支持,既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又对美好的爱情保留着向往和渴望。
本文就舒婷作品《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展开了一系列的解读。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女性意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不再单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重新品味舒婷的作品《致橡树》,将其与现代爱情观进行对比,又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但是,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却不会受到时代变迁以及精神世界发展的影响,仍然对现代人的爱情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也使其仍然被更多人所传颂。
一、女性意識的觉醒《致橡树》这首诗的诞生源于舒婷与老师针对寻找爱情伴侣的一次争论,舒婷并不赞同老师一味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的长相、性格以及学识等方面的评价,每个女性都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
在这首诗中,舒婷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爱的真谛的理解,也从与大众认知相反的角度使自己的意识成为了一股逆流,试图将仍然处于沉睡状态的女性意识唤醒,使女性的自尊不再麻木。
在诗中,诗人认为,如果橡树是自己的爱人,那么就做近旁的木棉,既与之相配,又相互独立,通过枝叶的互相触碰还能达到交流,共同经历风雨,也能共同欣赏美景,一辈子相依相偎。
诗人运用了橡树和木棉作为两种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独特的爱情观念[1]。
诗人将橡树与木棉和凌霄花、鸟儿的爱情进行对比,前者体现了独立人格的高尚,后者体现了双方因为爱情而卑微和渺小。
诗人用生动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美好爱情的样子,也对腐朽的爱情观念进行了反抗。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本就应该独立存在,并不需要成为谁的依附而放弃自己的人格,谁都没有权利掌控对方。
探讨舒婷《致橡树》诗歌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曹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摘要:《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品,也是朦胧派诗歌的佳作。
此诗作主要讲述的爱情题材,其诗歌思想内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致橡树》诗歌中蕴含的女性意识既是对传统女性意识的尊重和传承,又引导着现代女性意识朝着独立自主方向前进。
舒婷从女性视角出发,将独立自主的女性人格融入诗歌中,给予了现代女性情感支持和力量。
因此,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出发,对诗歌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其对诗歌文学创作提供可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致橡树;诗歌创作;女性;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女性群体的意识觉醒愈发热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产生了一批像舒婷一样的诗人为女性意识发声,摆脱千百年来对女性在各方面的压迫。
《致橡树》作为一首表达爱情的诗歌,实质上凸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它唤起了女性群体对人权的关注,寻求女性思想境界的解放,一时受到万千女青年的追捧和喜爱。
该诗歌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在现代社会仍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值得学者进行深度研究。
一、诗歌内蕴含的女性意识(一)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致橡树》属于爱情诗题材,有些人认为该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中男女平权、共同负责的思想内涵。
但我认为此种理用解过于肤浅、表面,我认为该诗歌是借助爱情表达对传统男权至上观念的挑战和不满,强调女性对性别的认知和觉醒,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
诗歌中作者告白表现“木棉”对“橡树”的感情,而不是用“表白”,最后“这就是我们的爱情”,均表现出女性在感情中的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
可以理解为,女性只有在爱情中懂得自尊自爱,才能收获圆满的爱情。
舒婷认为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在前、爱情在后,呼吁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尊重。
(二)女性的自我审视意识比女性自我觉醒意识再深一层次的便是自我审视意识,在《致橡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诗中“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等语句,否定了传统爱情观中女性的角色地位和爱情观念。
从舒婷的爱情诗看舒婷的女性意识作者:孙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的舒婷,是在以男性诗人居多的朦朧诗派中,最具浪漫抒情情怀的女性诗人,毋庸置疑,其诗歌流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女性意识;《致橡树》;《双桅船》[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一.抒情氛围浓郁而清新—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浓郁和清新两种风格,在舒婷的抒情诗中,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致橡树》中,舒婷抒写了这样的意境:以一株木棉的姿态,和爱人——橡树的形象并肩而立,共担寒潮风雨,分享雾霭虹霓,以此歌颂了伟大的爱情,同甘共苦、相互平等尊重的爱情。
树的飒爽英姿,诗情画意,诗意情境,与充满着自然界的泥土、风雷、流岚……满蕴诗意,抒情性浓郁,而又有着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可谓是抒情氛围的浓郁与清新并重,让人体会到女性在爱情中的态度——似木棉的红硕花朵,象征的爱情的那般热烈与坚贞。
而在《双桅船》中,勾勒的是相同的情感,另一番图景:即一开始就蓄意着一个分离的场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预示着与爱人——在此诗中幻化为“海岸”这一形象的分离。
但整首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却不是一种离别的伤感、哀婉和孤凄,而代之的是一种满蕴的希冀和期许:“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含蓄委婉而又昂扬积极,在一种浓郁悠长的诗意氛围中,散发出别具一格的清新旋律,与众不同。
在这两首诗歌中,能够发现舒婷在描写爱情诗中的女性对待爱情的相同姿态:热烈坚贞,爱如木棉的红硕花朵、爱如船儿靠近心爱的岸,自由而自然,既有浓郁的诗意,也有清新的抒情旋律。
二.语言细腻柔和也有力量—女性个性品质的彰显舒婷的语言是朦胧诗派中少有的清晰、不晦涩,所凝结的意象,所架构的语言,都有着清新自然、细腻柔和的女性特点,和她诗歌中营造的意境高度协调和吻合,非常具有东方古典女性的优雅与大气格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舒婷与李清照诗词创作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者:朱亚芬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4期
内容摘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一直被封建礼教束缚着,女性的自我意识更是被三从四德等道德的枷锁囚禁着。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思想先进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女性文学中。这些女性作家冲破了封建道德的压迫,超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开始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李清照、舒婷的诗词创作中尤为凸显。
关键词:女性意识 诗词创作 舒婷 李清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被狭隘地禁锢在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礼教观中。这些封建礼教的观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学活动中,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话语体系和形象群体中。[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关心周边的社会状况,甚至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她们对自身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个体,一个独立女性的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识。
文学创作作为独立的个性化创造,作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最能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的内心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在众多女性文学作家中,李清照与舒婷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大胆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成为“婉约之宗”。她的诗词中流露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她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由宽松的生活氛围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追求自由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认识并把握社会,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2016.04神女峰,千年以来被世人赋予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象征———神女因为楚怀王一次梦中的亲幸,便立志永远忠贞于他。
尽管后来,神女有自己的追慕者———襄王,也有自己心仪的爱慕对象———宋玉,但最终,她自己浇灭了本可以带给她快乐、幸福的爱情之火,永绝姻缘,忠贞于怀王。
神女的这种忠贞思想,后来被无止境地沿袭、推崇至上千年,最终成为一种评价女性的道德标准,演变为一种戴在女性身上的无形的枷锁。
在某个流行指腹为婚的年代,忠贞的女性会因为父母间的承诺,所谓“父母之命”,为夭折的“丈夫”而终身守寡。
但是,世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忠贞思想吗?我们从古诗中去探寻下答案: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首古诗就赤裸裸的以一个空巢妇女的视角,喊出了内心的孤单,吐出了内心的寂寞,宣泄了内心的苦闷———鲜活的生命需要正常的生理需求、精神交流,不管环境如何的幽美,都无法取代鲜活的伴侣的呵护。
再看当代诗歌舒婷的《神女峰》,诗歌何尝又不是这样的观点呢?她虽沿用传统诗爱情题材,但表现出的不是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拥护,传播传统的审美世界观,相反地,诗人对人生的体验思索,暗含着对人生的扣问,对人生真义进行哲学般的参悟,以一种抗拒,或者说反思、批判、背叛传统伦理视界,也是对现实的批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爱情与婚姻负载了太多的政治内容、家族观念。
他们的思想经历了一次次的浪潮所冲击,爱情观婚姻观又被社会现实所影响:很多人在排斥中却又不得不接受着,在放弃中却又不甘心地坚守着,在混乱中浅析舒婷《神女峰》主题思想高运荣秦镜内容摘要:神女峰历来被视为女子不嫁二男、贞节的象征,在当代诗歌舒婷的《神女峰》中,却劝导世人要面对现实,尊重人性,不能盲目追求所谓忠贞的爱情道德观,狠狠砸碎了桎梏妇女几千年的精神枷锁,本文将从古诗词中找寻几千年来诗人们企图追寻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健康的人性的足迹,分析舒婷《神女峰》主题思想。
舒婷诗歌中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析舒婷诗歌中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解析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作为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诗歌展现出的女性主义、女性思想、女性特色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她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男女平等观念的呼唤,这些探索对社会,尤其是对女性,产生了极大思想启蒙作用。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及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的诗作从女性视角出发作出了许多思考。
其带有女性色彩和女性视角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对新时期女性的思想启蒙做出极大贡献。
舒婷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极大关注,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性自身的命运。
诗人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压制下的悲惨命运,将对这种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的不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舒婷这样的关注角度,再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眼光和细腻的内心,往往感悟到了常人,尤其是男性,所感受不到的一面,由此引起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当游三峡的旅客仰望着神女峰,沉浸于她美丽的神话传说中时,拘泥于传统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其抒发肯定或赞美的感慨时,舒婷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
她看到的是神女在那里驻守千年的寂寞与孤独,看到的是神女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悲哀,看到的是封建传统对人的幸福的破坏。
舒婷在看到了常人没有看到的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时,还自觉地站在了女性的立场去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
所以,一些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没有独立于男性而存在,最终因为出于男性自身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使作品中的那些女性成为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
不同于男性作者男权意识影响下对女性的感悟,舒婷真正从女性自身出发,由女性的情感来感受女性的情感,由女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理解的最大可能。
舒婷诗歌展示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诉求。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作者:赵慧敏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摘要:作为新时期女性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歌带给我们许多女性意识的思索。
舒婷诠释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在她的思想中既没有对男权的仇视,也没有对男权的臣服,有的只是构建两性和谐的美好愿望。
本文试着从爱情观点、价值观点与家庭观点来分析舒婷理想中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舒婷;女性主义;诗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呈现全面复苏景象。
随着文艺复苏,朦胧诗作为一个新的诗歌潮流而涌现,其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人。
朦胧诗作为一个新的流派,主要发掘自我精神世界,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节,使得诗作处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在表达上处于朦胧模糊的意境。
作为朦胧派诗坛的重要诗人,舒婷的诗歌长期被读者所喜爱,至今仍然长盛不衰。
舒婷的诗歌大多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能够与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她的诗歌中,诗人能够正视个人内心情感,在表达中透露一种不可知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诗歌的字里行间萦绕着一种女性的哀愁与伤婉,却又不乏智慧与心灵启迪之语,同时从女性的角度去审视所面对的情感困境与人生百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舒婷诗歌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意境之美,更在于以一种崭新的女性视角来表达诗人情怀,透过这种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女性所特有的婉约与秀丽之美,又可以看到新时期女性所表现的独立与自我的人格之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以姨妈继女的身份返回城里。
然而生活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舒婷在家待业整整三年。
生活物质的匮乏与身体的劳顿一直折磨着女诗人。
1979年舒婷开始独立发表诗歌作品。
因此舒婷作品中更多的是从女性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的痛苦与无奈,伴随着诗歌中有着更多女性的思考与反抗。
笔者从爱情观念、价值观念、家庭观念以及个人情感方面来分析舒婷的女性意识。
一、人格独立的爱情观念在女性主义浪潮涌现之前,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女性的地位都是从属的、第二性的,女性一直作为弱者出现,对男人是依附关系,女性必须从一而终,对爱情必须是忠贞的。
虽然自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观念传人中国,但是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的人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发出了女性在爱情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呐喊。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俄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给出了一系列世俗的爱情观点,即通常所看到的女性依附、赞美、服务、陪衬等柔弱庸俗的恋爱观,诗人对这些恋爱观点都不屑一顾,诗人认为作为恋爱中的平等对象,女性必须与男性具有同等地位,不能作为一个异类来出现,因此作为与象征男性的“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出现。
此时的女性既不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也不是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强势女性,而是作为两性平等身份出现的女性,在爱情中互相支持,共同担当困难与责任。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俄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俄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诗人的眼中,男性有着男性的刚强健壮之美,女性有着女性的柔韧与温柔之美,在爱情中互相坚守,心心相印又不离不弃。
因此舒婷的爱情观点是基于女性独立人格的,既没有依附于男性,也没有超越男性的偏激。
这一点应得益于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即爱情方面“中庸”。
既没有西方女性主义的偏激,也没有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男尊女卑。
舒婷的另外一首诗歌《双桅船》则对爱情做了内涵扩充的诠释。
在《双桅船》中提到“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线上/我在你的视野里”。
在这首诗里,舒婷化用了秦观的爱隋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将爱情寓意于双桅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结尾处又表明对爱人永不离弃的忠贞表达,既传神地刻画出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又委婉表达了不惧分别、不为爱情所羁绊的观点,在思想感情上更上一层楼。
二、忠实自我的价值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以端庄、温柔、贤惠和贞洁著称。
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对女性构成了道德的密网。
女性失去了对恋爱、婚姻的选择权利,出嫁后要事事听从丈夫的安排,在家伺候丈夫,照顾孩子,侍奉长辈。
在丈夫去世之后,要为丈夫守寡而不能再嫁,而男性则可以续弦。
这种不平等对女性婚姻幸福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在舒婷眼中,男女不仅在恋爱方面平等,在价值衡量方面更要平等,传统的女性价值标准不能在新时期的女性群体中继续下去,女性必须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受制于传统道德约束,为此舒婷在《神女峰》中发出了如是呐喊。
神女峰的传说源于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
两篇歌赋讲述了巫山神女钟情于楚怀王而拒绝了后来的楚襄王的追求,民间传说又增加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为了世人敬仰的神女峰的故事。
对于如此美丽的传说,我们的女诗人则发出了不同的见解:“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征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首先肯定了传说的魅力,如此美丽的传说让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却让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多情的神女难道会永久的悲伤么?一颗多情的心难道真的会不再为爱而跳动了么?诗人为神女停留在思念中不能自拔而惋惜,认为与其整天在那里苦苦思念,化为世人道德的楷模和贞洁的典范,不如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爱人的肩头痛哭流涕。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一个活生生的现代女性的形象呼之欲出。
诗人认为女性大可不必活的那么辛苦,为传统道德所羁绊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女性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为自我而存在,与其做虚伪的贞洁模范,不如去过敢爱敢恨的生活。
诗人不仅呼吁女性为自我幸福而活,更呼吁社会去关注女性所面临的痛苦。
她在《惠安女子》中写道:“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诗人认为惠安女子的优美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风景线,为人们所乐道,但是却很少有人们去关注她们的痛苦。
其实不仅是惠安女子,整个中国的女性又何尝不是。
在社会两性畸形的审美下,女性为了取悦男性而做出了很多的牺牲,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她们的痛苦与无奈。
诗歌至此而止,女诗人为女性而呐喊、为女性而不平的情怀跃然而出。
三、有所保留的家庭观念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说过:“女人第一件要做的首先是在痛苦和骄傲中去放弃传统,然后在蜕变的过程中从事她的学习:也就是说在自由之中生活。
”然而放弃传统对于女性而言是极其困难的,同时对女性而言,放弃传统意味着传统女性的身份与地位将彻底颠覆,同时也意味着对女性身份认同感的消失。
正如女性主义批判作家凯利尔·丘吉尔在她的代表作《天之骄女》中讲述的故事:女主人公玛琳成为“天之骄女”职业介绍所的常务董事。
之前玛琳自己出身贫寒,她年轻时离开家乡去独自奋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安琪交给姐姐抚养。
她很少回去探望父母,以至于当她告诉姐姐“我去看过母亲”时,她的姐姐嘲笑她:“她还认得出你吗”。
当玛琳的女儿安琪来投奔自己时,玛琳反应冷淡,对女儿的到来只是感到意外和麻烦。
从这个故事来看,西方的女性主义者在成功摆脱女性弱势之后又变成了一个旧式的男权主义者,对家庭没有责任与担当,对亲情冷漠,一心只关心自己的事业,难道这就是女性主义要求达到的目的么?舒婷在她的诗歌中对这种思想予以否认,她在《女朋友的双人床》中写道:“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温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道出了自己对家的认同感,即家庭是女性温暖的港湾,为了这个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丈夫、孩子所做的家务都是温馨的,同样在自己受挫时也渴望从家得到慰藉与温暖。
在对待家庭的观念上,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去苟同西方偏激的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反,舒婷主张的是男性与女性共同构造温暖的家庭,每个人并不会因为家务的分工而分出男尊女卑,男性和女性都是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而努力。
因此,舒婷的女性主义观点是“中庸”式的观点,这种观点比较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为广大读者所接收。
四、坚韧不拔的世界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柔弱的代名词。
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在困难面前表现为软弱、哀婉、随波逐流以及毫无主见等性格。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在舒婷的笔下,女性一扫柔弱与附庸的性格,不再是那个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的软弱之人。
女性之坚强比男性更加柔韧更加坚不可摧。
在《初春》的诗歌中,舒婷写道:“朋友,是春天来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欢笑/虽然没有花的洪流/冲毁冬的镣铐,/奔泻着酩酊的芬芳,/泛滥在平原、山坳;/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飞溅起万千银珠,/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换而逃,/那最美最好的梦呵。
肼会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这首诗歌写在1975年2月,当时尚处在文革之中,舒婷在下乡劳动和回城之间徘徊,下乡的艰苦生活使得舒婷饱尝艰辛,而回城的生活也是前途未卜,更兼有那个时代对青年人所施加的精神桎梏,这些都构成了精神上的严冬,让很多人看不到希望。
而舒婷一扫女性的忧伤和柔弱,在这样的高压下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憧憬。
诗人向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发出疾呼,春天就要来了,要驱除忧愁,揩去泪水,为迎接春天做准备。
一旦惊雷起,阴霾尽扫,阳光普照,每个人都会享受到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在这首诗歌里,人们看不到丝毫的悲观,更看不到对未来的迷茫。
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光明未来的希冀,读这首诗歌人们分明感觉到了自由与希望的女神在高高地挥舞着旗帜,向被压迫的人们发出号召。
因此,舒婷的诗歌中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或许是诗人给予人们的最好礼物,即相信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阴霾即将被驱散,阳光即将普照。
五、结语女性主义浪潮给中国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诗人舒婷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传统女性受压迫的地位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舒婷的女性主义观点更多地集中于女性的独立与平等方面,注重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和两性和谐的创造,舒婷在自己的诗歌中诠释新型的女性主义,为中国的女性自我意识树立了路标。